經過一整天馬不停蹄的忙碌,終於完成了對西湖靈源的詳盡調查。此時夜幕已然降臨,要不是按圖索驥跟著情報中記錄的靈源地址調查,恐怕今天完不成對西湖周邊靈源的調查。


    況且隻需要記錄這些曆史遺址中靈源的氣息,不用像遊客一樣細致的遊覽。


    對於夏先衍來說,他所需做的便是大致掌握這處誕生遺跡的悠久曆史便足矣,其餘工作皆交由那神秘而強大的華夏守護之靈來處理。


    華夏守護之靈隻要到達靈源的範圍內就可以記錄下靈源的氣息。


    當晚,眾人選擇留宿於西湖景區之中,如此一來既能讓疲憊不堪的夏先衍得到充分休憩,其他人又可趁著夜深人靜之際潛心修煉。畢竟此地靈氣濃鬱,環境清幽宜人,實乃修行者夢寐以求之所。


    次日清晨,陽光灑落在寬闊的錢塘江麵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眾人懷著期待的心情再次來到錢塘江江畔,在與富春江兩江交匯不遠的地方,靜靜地坐落著一座美麗而神秘的湖泊——湘湖。


    湖水碧綠,倒映著周圍的青山綠樹。而就在這湘湖之中,隱藏著一處遠古的遺址——跨湖橋遺址。


    跨湖橋遺址位於浙江蕭山湘湖景區,是遠古文明的重要遺址,比河姆渡文化更早,距今8000左右。遺址中發現大量陶器、石器、木器和獨木舟等,展示了古人製陶、造船技術。


    陶器是跨湖橋遺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遺物之一。這些陶器形態別致,色彩豐富,既有日常使用的碗、盤、罐等生活器皿,也有祭祀用的禮器。它們的製作工藝精湛,顯示了當時人類已經掌握了相當成熟的製陶技術。


    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一艘被譽為“華夏第一舟”的獨木舟。這艘獨木舟長達7.5米,寬約1.5米,由整根樹木挖空而成


    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些稻穀米的遺跡,這表明當時的人類已經開始種植水稻,這是華夏古代農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其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遺存的莖枝類草藥對研究華夏中草藥的起源尤其是煎藥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跨湖橋遺址還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漆弓、華夏最早的“草藥罐”、華夏最早的慢輪製陶技術、華夏最早的水平踞織機。跨湖橋遺址發現的家豬是華夏迄今為止發現的南方地區最早的家豬。


    八千年的回響——跨湖橋文化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的造型形態,從“獨木舟”中獲得啟發,建築整體以船為造型,從平麵形態到立體麵造型都采用了“舟”形的形態組織。博物館像一葉輕舟,泊在浩瀚的時空中。“跨湖橋文化”是華夏先民留下的巨大財富,博物館的建成啟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八千年文明史的平台”。


    誕生的靈源以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為圓心,擴散至湘湖之中,然後又融入周圍,自靈源誕生的靈氣不斷的滋養著周邊的居民。


    接下來就是餘杭的一處重要的曆史遺跡,良渚文化靈源誕生之地——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之名,寓意著“美麗的水中之洲”,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坐落在浙江省餘杭市那河網如蛛網般交織密布的平原地帶。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成為華夏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見證。


    良渚古城遺址,被譽為“華夏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係統是迄今所知華夏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良渚古城是華夏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良渚文化對其後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發展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可實證華夏文明的發展特征—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保存下來,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五千年前,華夏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建設起了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燦爛的史前稻作文明。良渚古城規模宏大,內城麵積達280萬平方米,9道城門中,有8個水門,古城內河道密布,四通八達。陸續發現的灌溉麵積可達100餘平方公裏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係統。


    考古學家在反山王陵,出土了象征信仰和製度的係列玉器,包括迄今為止個體最大、重達6.5公斤的玉琮王。在池中寺遺址,發現近20萬公斤的炭化稻穀遺存,這些稻穀仿佛在訴說著昔日良渚古城的繁榮昌盛,展現出了其充足的糧食儲備以及發達的稻作農業。


    考古學家在良渚遺址瑤山祭壇和匯觀山祭壇的核心,均發現了“回”字形灰土框遺跡,通過測量發現灰土框東北角方位接近當地夏至日出方位,西北角方位接近當地夏至日落方位,東南角方位接近當地冬至日出方位,西南角方位接近當地冬至日落方位。


    這向世人昭示著,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遙遠時代,聰慧的良渚先民就已然具備了製定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曆法的能力!


    距離良渚遺址僅 2.5 公裏之遙的地方,矗立著一座宏偉壯觀的建築——良渚博物院。這座博物院宛如一部生動的史書,將良渚文化的點點滴滴盡收其中。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良渚文化於一體的考古遺址博物館。


    基本陳列展覽主題是“良渚是實證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依托“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重點展出良渚文化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類珍貴文物,全麵、立體、真實地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遺產價值,體現了良渚文明在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曆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


    每一處遺產,都是歲月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見證了華夏文明的滄桑變遷。它們承載著先人的記憶與情感,傳遞著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的守護與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曆史和文化。國家打造了一座座宏偉壯觀的國家版本館。


    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華夏文化種子基因庫,履行國家版本資源保藏傳承職責。其中,位於良渚遺址與良渚博物院之間的餘杭國家版本館(又稱文潤閣)便是其中一。


    國家版本館所複製備份的版本資源,宛如華夏文明發展變化過程中的一幀幀“截屏”,似曆史記憶中的一個個“閃存”。將華夏文化,實現永久保存。


    每一個國家版本館都是根據當地的曆史文化所設計建造。文潤閣,山水入眼皆有曆史的厚重,宋韻文化傳承。


    在這裏,一種韻味,兩端風姿,溫潤而靈動,隻此青綠,一眼千年。


    走進文潤閣,其點睛之筆便是那一排高大的青瓷屏扇門。它們的設計靈感源自宋代屏風,選用碧色的龍泉青瓷精心製作而成,兼具江南水鄉的溫婉氣質和玉石般的潤澤質感,可以自由地轉動和開啟。


    穿越光影縫隙,漸變的梅子青讓建築顯得靈動、深邃、雅致,讓影韻有跡可循,與館內的水榭樓台交相輝映,遠看猶如一幅《千裏江山圖》。


    文潤閣,在最初構思之時,並沒有現成的範例可供借鑒,聰慧的設計師們卻巧妙地從宋畫中的山水意境汲取靈感,將其作為美學參照。


    人在閣中走,宛若畫中遊。以時間執筆,宋代園林的風韻,以新的麵貌,“走”出古畫,“走”到了現代,來到了文潤閣,傳統與現代展開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它們相互交融、彼此輝映,在這裏凝成了新的“傳世之作”。


    每一個版本都是文化的載體、文脈的印記。文潤閣內部更是猶如一處洞天福地,靈氣充沛至極。這裏的靈源之強盛程度甚至超越了華夏曆史上各個朝代所孕育出的靈源。


    身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即便不刻意修煉,僅僅隻是呼吸吐納之間,便能感受到對身體帶來的莫大裨益。當天夏先衍一行人就沒有離開這裏,一來是總結在餘杭的收獲,二來需要為在這裏修行的人傳授功法。


    禦靈部為了功法的保密,隻有在首都存留著夏先衍手書在宣紙上的功法,夏先衍的爺爺夏江麟了解到情況後將自己手中的那一幅上交封存了起來。


    鑒於這種特殊情況,現階段無論夏先衍走到何處,都會不辭辛勞地親自將修行功法傳授給當地軍隊中的那些修行者們。經過整整一夜在文潤閣內的忙碌,夏先衍終於圓滿完成了所有任務,為在這裏修行的戰士傳授了修行功法。


    至此,他的餘杭之行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闌風伏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闌風伏雨並收藏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