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宋代風華錄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那充滿曆史滄桑感的德壽宮遺址博物館走出來之後,夏先衍停下腳步看了看地圖,然後讓趙紹銘繼續開車沿著中河路向北。
在中河路的盡頭有另一處靈源之地——京杭大運河。這條舉世聞名的人工水道猶如一條巨龍蜿蜒於華夏大地之上,承載著無數的曆史與文化。
京杭大運河折江段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浙江段全長約327公裏,北起嘉興市,南至餘杭市,流經嘉興、湖州、德清、桐鄉、餘杭等城市,它像一條璀璨的紐帶,將沿途的這些城市緊密相連。
運河折江段曆史悠久,始建於春秋時期,曆經曆代修繕擴建,成為古代華夏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折江段沿途分布著眾多的曆史遺跡、古建築和民間傳說,星羅棋布地散落運河的兩岸,它們宛如歲月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京杭大運河折江段如今已成為華夏著名的旅遊線路,碧波蕩漾的水麵倒映出兩岸如詩如畫般秀美的江南水鄉景致。遊客可以乘船遊覽運河,欣賞兩岸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感受古老的運河文化。
這條水脈上誕生了與洛京洛河段靈源以及長安渭河段靈源齊名的神奇靈源之地。
夏先衍緩緩走到河邊,蹲下身子,輕輕地伸出雙手,捧起一汪河水。他神識感受了一下,一股微弱但卻純淨無比的靈氣從水中出現。這絲絲縷縷的靈氣雖然並不濃鬱,但卻清晰可感,夏先衍望向河底,靈氣正源源不斷地從水底湧出,向著四周蔓延開來。
這裏真正的形成了一處滋養著這座城市的水脈。
近距離接近靈源,他越發感受到這裏所散發出的獨特氣息,這裏的靈源並非那種洶湧澎湃類型,而是帶著一種溫文爾雅、崇文尚禮的氣質,這是隨了宋朝的風格。
宋朝的文化風氣走向平民化,貴族門閥製度淡化,使得更多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有了崛起的機會。
這種平民化趨勢體現在士人階層的成長上,士大夫不僅把自己當作文化主體和道德主體,還將自己視為政治主體,以天下為己任。
宋朝的城市格局與市民階層的興起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市民思潮逐漸興起,文學重心下移,從詩文擴大到詞、曲、小說等體裁,創作主體也從士族文人擴大到庶族文人和市井文人。
宋朝的文化氛圍還表現出世俗化的特點,佛教和道教教義走向世俗化,更加關心“人”自身的價值,社會價值取向相對理性,關注人的教養與成長。
而誕生在這裏靈源擴大了範圍,力求惠及更多的居民。
接下來的行動開始進入西湖景區的範圍了,這一行人就跟需要集齊藏寶圖碎片一樣,需要調查構成西湖靈源的主要曆史遺址。
趙紹銘就開車繞著西湖轉,從大運河進入西湖景區後就來到了距離最近的曆史遺跡——錢塘門遺址。作為擁有千年曆史的古城門,錢塘門曾迎來過熙攘的人群,見證過南宋繁華的盛景。
錢塘門,是杭州十大古城門之一,在隋朝杭州建城就有,為當時的西北城門,謂之錢唐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避國號,改“唐”為“塘”,城名依然沿用。直到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錢塘門進行了一次重大修繕,同時也迎來了它最為繁盛的時期。
自宋朝起,錢塘門外修建了許多佛寺、樓台。所以每到香市,前往靈隱、天竺進香之人,必由錢塘門出入,而杭嘉滬一帶的香客信眾,從鬆木場下船,待靈隱燒香歸來,還要從錢塘門進杭州城采購生活用品。據《杭俗遺風》中這樣描繪“西湖香市,自朝至暮,道路終日為之堵塞,摩肩接踵,不下數十萬人!”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繁華落盡後的錢塘門在辛亥革命以後和其它城門一起被陸續拆除。從此,過往曆史被深埋地下,緊鎖著千百年來的記憶。
直到2008年,塵封的記憶被再次喚醒。考古專家對錢塘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南宋錢塘門的門道、門道側壁、城牆夯土等遺跡。
歲月更迭,古城門雖然早已湮沒在曆史的洪流中,但遺址中充滿著市井氣息的青磚、門道都曆曆在目,記錄著真實的過往。
夏先衍靜靜地佇立在錢塘門碑誌之前,感受著靈源之中靈氣源源不斷地從錢唐門遺址噴湧而出,然後融入到了城市之中。如今的錢塘門以另一種形式敞開大門,將它數不盡的故事盡數融入靈源之中,寫入了這一絲一縷的靈氣之中,講述著山水依舊,繁華依舊。
離開錢塘門遺址後,夏先衍並未選擇繼續朝南前行,而是返回了北山街。這條街的沿線有兩處大的靈源誕生之地。西湖西側與北側也是曆史遺跡集中的地方。
沿著北山街一路前行,然後進入孤山路,最終抵達折江省博物館。它始建於1929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包括孤山館區、文瀾閣、武林館區、西湖美術館、黃賓虹紀念室、沙孟海舊居、文保科研基地等多個景區。館藏文物豐富,數量達到十萬多件。
其中珍藏著極具代表折江的珍貴曆史文物:河姆渡文化遺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遺存,越窯、龍泉窯青瓷,五代吳越國及宋代佛教文物,漢代會稽鏡,宋代湖州鏡,南宋金銀貨幣,曆代書畫和金石拓本,曆代漆器,革命文物等。
博物館內的文瀾閣,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從折江省博物館出來,重新回到北山街,不遠處便是另一處孕育靈源之地——嶽王廟。
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潛負其屍,葬於北山之麓,宋孝宗即位後,以禮改葬於此。因嶽飛追封鄂王而稱嶽王廟,曆代迭經興廢。1979年,按南宋建築風格全麵整修,全墓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
進入嶽王廟,首先看到的是嶽飛雕像。他手持寶劍,威風凜凜地站在那裏,仿佛在守衛著這片土地。沿著青石鋪就的小徑緩緩前行,不多時便能望見嶽飛的安息之所——嶽飛墓。
這裏莊嚴肅穆,四周鬆柏參天,似乎在訴說著那段悲壯的過往。風吹過樹叢,發出簌簌作響,仿佛是英靈們在低語,向世人傳頌著嶽飛的豐功偉績和英雄氣概。置身其中,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對這位偉大的愛國將領心生敬仰之情。
夏先衍帶領著眾人緩緩地走向嶽飛墓,他們懷著崇敬之情前來祭奠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嶽飛墓闕,墓以塊石圍砌,呈圓形穹頂,兒子嶽雲墓在側,周圍古柏森森。墓前有石碑,上有“宋嶽鄂王墓”刻字,碑前有祭祀石鼎,鼎上擺滿了鮮花,墓道有石俑陳列,莊嚴而肅穆。
墓闕下有四個鐵鑄人像,反剪雙手,麵墓而跪——即陷害嶽飛的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咼四人。跪像背後墓闕上有楹雲:“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 臣。”
夏先衍轉了一圈後最後來到了忠烈祠正殿,殿中有嶽飛坐像,穿著紫袍金甲,一身盔甲戎裝,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嶽飛坐像在靈源的加持之下誕生了靈光,靈光宛如靈動的生命一般,源源不斷地蘊養著坐像本身,使得原本就氣勢逼人的嶽飛像更顯威嚴莊重、不怒自威。
嶽王廟裏幾乎沒有宋朝留下來的東西,這裏誕生了靈源是因為嶽飛的精神長留於此,源於他那堅貞不屈、精忠報國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如同璀璨星辰般長久閃耀於曆史長河之中,永遠值得華夏兒女深深敬仰和學習。
嶽王廟誕生的靈源,令夏先衍更加感歎不已,同時也進一步堅定了他之前的猜想:識海中的華夏守護之靈或許也是屬於這一類的存在,隻是華夏守護之靈更加強大,說是華夏文明的化身也不為過。
夏先衍沿著楊公堤繼續前行,向著下一個目標——靈隱寺進發。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約一千七百年的曆史,又名雲林寺,是餘杭最早的名刹,地處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麵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
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等建築組成。大雄寶殿內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高24.8米,是國內罕見的唐代禪宗佛像。
與嶽王廟中的嶽飛像相比,此處佛像身上散發出來的靈光明顯黯淡了不少。若非夏先衍擁有超乎常人的神識之力,並仔細地進行探查,恐怕根本難以察覺到這微弱到近乎於無的靈光存在。
水光瀲灩,草木蔥蘢,沿著西子湖畔繼續前行。來到西湖風景區南岸夕照山之上,就看到了雷峰塔。
雷峰塔由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宮,存放著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等數十件佛教珍貴文物。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為華夏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貴實物。
雷峰舊塔已在1924年倒塌,重建於2002年,雷峰新塔建在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
台基以下兩層(含地下一層)呈平麵八角形,外飾漢白玉石欄杆,底層就是原雷峰塔遺址。從殘缺的遺址中已經無法想象當年的模樣,但是還是可以感受到千年的滄桑。
從雷峰塔出來,進入玉皇山路,四周的喧鬧漸漸沉靜,大約1公裏後,華夏絲綢博物館在叢林掩映中出現。
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的華夏絲綢博物館,是世界上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傳承、展示於一體的紡織服飾類專題博物館。走進博物館,絲路館、非遺館、修複展示館、時裝館等建築,移步換景,別具一格。
華夏是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以發明植桑養蠶、繅絲織綢技術聞名於世,被稱為“絲國”。獨有的魅力、絢麗的色彩、濃鬱的文化內涵,起源於華夏的絲綢,為華夏文明譜寫燦爛篇章。
蠶桑絲織是華夏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華夏曆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其他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夏先衍從華夏絲綢博物館出來,原路返回到南山路,去往西湖景區內的最後一處靈源誕生之地萬鬆書院。
萬鬆書院,始建於唐貞元年間,原名叫報恩寺,據記載,白居易和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時經常光顧此寺,白居易在《夜歸》詩裏用“萬株鬆樹青山上、十裏沙堤明月中”句意,來讚美萬鬆書院一帶景色。書院地處湖山之間,清麗靜穆、得天獨厚,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在此開辟書院時,改名為“萬鬆書院”,他是明清時餘杭規模最大、曆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文人匯集之地。培養了不少飽學之士。明代學者王陽明曾來此授道講學,清代詩人袁枚曾在此潛心研讀。
出了萬鬆書院就到了這一站的收尾階段,在西湖景區之外距離不算遠的地方還有兩處靈源誕生地點。
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是杭州乃至全國首次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南宋時期古代園林,遺址保存之好,為曆年宋代園林考古所未見,為研究南宋時期的園林布局和營造法式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南宋臨安府治遺址,考古出土了書院廳堂、?西廂房、庭院、天井和?東回廊、七邊形水井等南宋遺跡。遺跡展示了南宋時期杭州作為都城臨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情況。對宋代建築史特別是建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南宋臨安府治的發現,將與皇城遺址、太廟遺址組成龐大的南宋建築遺址群。
南宋臨安府治遺址反映的官府建築式樣在華夏無其它遺址可與其相比,南宋臨安府治自1130年遷至?清波門之北後,曆經元、明、清三朝,始終未曾易址,前後達780年之久。
在中河路的盡頭有另一處靈源之地——京杭大運河。這條舉世聞名的人工水道猶如一條巨龍蜿蜒於華夏大地之上,承載著無數的曆史與文化。
京杭大運河折江段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浙江段全長約327公裏,北起嘉興市,南至餘杭市,流經嘉興、湖州、德清、桐鄉、餘杭等城市,它像一條璀璨的紐帶,將沿途的這些城市緊密相連。
運河折江段曆史悠久,始建於春秋時期,曆經曆代修繕擴建,成為古代華夏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折江段沿途分布著眾多的曆史遺跡、古建築和民間傳說,星羅棋布地散落運河的兩岸,它們宛如歲月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京杭大運河折江段如今已成為華夏著名的旅遊線路,碧波蕩漾的水麵倒映出兩岸如詩如畫般秀美的江南水鄉景致。遊客可以乘船遊覽運河,欣賞兩岸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感受古老的運河文化。
這條水脈上誕生了與洛京洛河段靈源以及長安渭河段靈源齊名的神奇靈源之地。
夏先衍緩緩走到河邊,蹲下身子,輕輕地伸出雙手,捧起一汪河水。他神識感受了一下,一股微弱但卻純淨無比的靈氣從水中出現。這絲絲縷縷的靈氣雖然並不濃鬱,但卻清晰可感,夏先衍望向河底,靈氣正源源不斷地從水底湧出,向著四周蔓延開來。
這裏真正的形成了一處滋養著這座城市的水脈。
近距離接近靈源,他越發感受到這裏所散發出的獨特氣息,這裏的靈源並非那種洶湧澎湃類型,而是帶著一種溫文爾雅、崇文尚禮的氣質,這是隨了宋朝的風格。
宋朝的文化風氣走向平民化,貴族門閥製度淡化,使得更多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有了崛起的機會。
這種平民化趨勢體現在士人階層的成長上,士大夫不僅把自己當作文化主體和道德主體,還將自己視為政治主體,以天下為己任。
宋朝的城市格局與市民階層的興起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市民思潮逐漸興起,文學重心下移,從詩文擴大到詞、曲、小說等體裁,創作主體也從士族文人擴大到庶族文人和市井文人。
宋朝的文化氛圍還表現出世俗化的特點,佛教和道教教義走向世俗化,更加關心“人”自身的價值,社會價值取向相對理性,關注人的教養與成長。
而誕生在這裏靈源擴大了範圍,力求惠及更多的居民。
接下來的行動開始進入西湖景區的範圍了,這一行人就跟需要集齊藏寶圖碎片一樣,需要調查構成西湖靈源的主要曆史遺址。
趙紹銘就開車繞著西湖轉,從大運河進入西湖景區後就來到了距離最近的曆史遺跡——錢塘門遺址。作為擁有千年曆史的古城門,錢塘門曾迎來過熙攘的人群,見證過南宋繁華的盛景。
錢塘門,是杭州十大古城門之一,在隋朝杭州建城就有,為當時的西北城門,謂之錢唐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避國號,改“唐”為“塘”,城名依然沿用。直到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錢塘門進行了一次重大修繕,同時也迎來了它最為繁盛的時期。
自宋朝起,錢塘門外修建了許多佛寺、樓台。所以每到香市,前往靈隱、天竺進香之人,必由錢塘門出入,而杭嘉滬一帶的香客信眾,從鬆木場下船,待靈隱燒香歸來,還要從錢塘門進杭州城采購生活用品。據《杭俗遺風》中這樣描繪“西湖香市,自朝至暮,道路終日為之堵塞,摩肩接踵,不下數十萬人!”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繁華落盡後的錢塘門在辛亥革命以後和其它城門一起被陸續拆除。從此,過往曆史被深埋地下,緊鎖著千百年來的記憶。
直到2008年,塵封的記憶被再次喚醒。考古專家對錢塘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南宋錢塘門的門道、門道側壁、城牆夯土等遺跡。
歲月更迭,古城門雖然早已湮沒在曆史的洪流中,但遺址中充滿著市井氣息的青磚、門道都曆曆在目,記錄著真實的過往。
夏先衍靜靜地佇立在錢塘門碑誌之前,感受著靈源之中靈氣源源不斷地從錢唐門遺址噴湧而出,然後融入到了城市之中。如今的錢塘門以另一種形式敞開大門,將它數不盡的故事盡數融入靈源之中,寫入了這一絲一縷的靈氣之中,講述著山水依舊,繁華依舊。
離開錢塘門遺址後,夏先衍並未選擇繼續朝南前行,而是返回了北山街。這條街的沿線有兩處大的靈源誕生之地。西湖西側與北側也是曆史遺跡集中的地方。
沿著北山街一路前行,然後進入孤山路,最終抵達折江省博物館。它始建於1929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包括孤山館區、文瀾閣、武林館區、西湖美術館、黃賓虹紀念室、沙孟海舊居、文保科研基地等多個景區。館藏文物豐富,數量達到十萬多件。
其中珍藏著極具代表折江的珍貴曆史文物:河姆渡文化遺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遺存,越窯、龍泉窯青瓷,五代吳越國及宋代佛教文物,漢代會稽鏡,宋代湖州鏡,南宋金銀貨幣,曆代書畫和金石拓本,曆代漆器,革命文物等。
博物館內的文瀾閣,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從折江省博物館出來,重新回到北山街,不遠處便是另一處孕育靈源之地——嶽王廟。
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潛負其屍,葬於北山之麓,宋孝宗即位後,以禮改葬於此。因嶽飛追封鄂王而稱嶽王廟,曆代迭經興廢。1979年,按南宋建築風格全麵整修,全墓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
進入嶽王廟,首先看到的是嶽飛雕像。他手持寶劍,威風凜凜地站在那裏,仿佛在守衛著這片土地。沿著青石鋪就的小徑緩緩前行,不多時便能望見嶽飛的安息之所——嶽飛墓。
這裏莊嚴肅穆,四周鬆柏參天,似乎在訴說著那段悲壯的過往。風吹過樹叢,發出簌簌作響,仿佛是英靈們在低語,向世人傳頌著嶽飛的豐功偉績和英雄氣概。置身其中,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對這位偉大的愛國將領心生敬仰之情。
夏先衍帶領著眾人緩緩地走向嶽飛墓,他們懷著崇敬之情前來祭奠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嶽飛墓闕,墓以塊石圍砌,呈圓形穹頂,兒子嶽雲墓在側,周圍古柏森森。墓前有石碑,上有“宋嶽鄂王墓”刻字,碑前有祭祀石鼎,鼎上擺滿了鮮花,墓道有石俑陳列,莊嚴而肅穆。
墓闕下有四個鐵鑄人像,反剪雙手,麵墓而跪——即陷害嶽飛的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咼四人。跪像背後墓闕上有楹雲:“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 臣。”
夏先衍轉了一圈後最後來到了忠烈祠正殿,殿中有嶽飛坐像,穿著紫袍金甲,一身盔甲戎裝,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嶽飛坐像在靈源的加持之下誕生了靈光,靈光宛如靈動的生命一般,源源不斷地蘊養著坐像本身,使得原本就氣勢逼人的嶽飛像更顯威嚴莊重、不怒自威。
嶽王廟裏幾乎沒有宋朝留下來的東西,這裏誕生了靈源是因為嶽飛的精神長留於此,源於他那堅貞不屈、精忠報國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如同璀璨星辰般長久閃耀於曆史長河之中,永遠值得華夏兒女深深敬仰和學習。
嶽王廟誕生的靈源,令夏先衍更加感歎不已,同時也進一步堅定了他之前的猜想:識海中的華夏守護之靈或許也是屬於這一類的存在,隻是華夏守護之靈更加強大,說是華夏文明的化身也不為過。
夏先衍沿著楊公堤繼續前行,向著下一個目標——靈隱寺進發。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約一千七百年的曆史,又名雲林寺,是餘杭最早的名刹,地處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麵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
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等建築組成。大雄寶殿內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高24.8米,是國內罕見的唐代禪宗佛像。
與嶽王廟中的嶽飛像相比,此處佛像身上散發出來的靈光明顯黯淡了不少。若非夏先衍擁有超乎常人的神識之力,並仔細地進行探查,恐怕根本難以察覺到這微弱到近乎於無的靈光存在。
水光瀲灩,草木蔥蘢,沿著西子湖畔繼續前行。來到西湖風景區南岸夕照山之上,就看到了雷峰塔。
雷峰塔由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宮,存放著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等數十件佛教珍貴文物。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為華夏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貴實物。
雷峰舊塔已在1924年倒塌,重建於2002年,雷峰新塔建在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
台基以下兩層(含地下一層)呈平麵八角形,外飾漢白玉石欄杆,底層就是原雷峰塔遺址。從殘缺的遺址中已經無法想象當年的模樣,但是還是可以感受到千年的滄桑。
從雷峰塔出來,進入玉皇山路,四周的喧鬧漸漸沉靜,大約1公裏後,華夏絲綢博物館在叢林掩映中出現。
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的華夏絲綢博物館,是世界上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傳承、展示於一體的紡織服飾類專題博物館。走進博物館,絲路館、非遺館、修複展示館、時裝館等建築,移步換景,別具一格。
華夏是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以發明植桑養蠶、繅絲織綢技術聞名於世,被稱為“絲國”。獨有的魅力、絢麗的色彩、濃鬱的文化內涵,起源於華夏的絲綢,為華夏文明譜寫燦爛篇章。
蠶桑絲織是華夏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華夏曆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其他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夏先衍從華夏絲綢博物館出來,原路返回到南山路,去往西湖景區內的最後一處靈源誕生之地萬鬆書院。
萬鬆書院,始建於唐貞元年間,原名叫報恩寺,據記載,白居易和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時經常光顧此寺,白居易在《夜歸》詩裏用“萬株鬆樹青山上、十裏沙堤明月中”句意,來讚美萬鬆書院一帶景色。書院地處湖山之間,清麗靜穆、得天獨厚,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在此開辟書院時,改名為“萬鬆書院”,他是明清時餘杭規模最大、曆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文人匯集之地。培養了不少飽學之士。明代學者王陽明曾來此授道講學,清代詩人袁枚曾在此潛心研讀。
出了萬鬆書院就到了這一站的收尾階段,在西湖景區之外距離不算遠的地方還有兩處靈源誕生地點。
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是杭州乃至全國首次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南宋時期古代園林,遺址保存之好,為曆年宋代園林考古所未見,為研究南宋時期的園林布局和營造法式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南宋臨安府治遺址,考古出土了書院廳堂、?西廂房、庭院、天井和?東回廊、七邊形水井等南宋遺跡。遺跡展示了南宋時期杭州作為都城臨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情況。對宋代建築史特別是建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南宋臨安府治的發現,將與皇城遺址、太廟遺址組成龐大的南宋建築遺址群。
南宋臨安府治遺址反映的官府建築式樣在華夏無其它遺址可與其相比,南宋臨安府治自1130年遷至?清波門之北後,曆經元、明、清三朝,始終未曾易址,前後達78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