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夏先衍的頓悟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過一番深入的探尋和研究,夏先衍驚訝地發現,這三個區域的靈源正逐漸朝著中州線蔓延擴展。正是中軸線這條無形的紐帶,將它們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或許用不了多久,這三個區域的靈源就會因為中軸線成為了一個整體。
之所以夏先衍每到達一座城市,都會把主要的精力用到,調查研究曆史遺跡誕生的靈源上來。是因為禦靈部對所有收集到的情報進行全麵梳理和分析之後,他們總結出了靈源誕生的四條重要標準。
第一種是曆史遺跡,比如考古發現的各個時期留下的遺址,例如殷商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
第二種是現存的古代建築以及陵墓遺跡,例如燕京的故宮、明十三陵;
第三種是各地博物館,在靈源大範圍誕生後,絕大多數的博物館誕生了靈源;
第四種是有關於信仰的,例如道觀屬於道教的信仰之地,黃帝陵屬於整個華夏的人文先祖祭祖之地。
目前階段,前兩類靈源地無疑是當下最為重要的存在。這些靈源的誕生不僅讓華夏悠久的曆史脈絡變得愈發清晰可見,還能通過其源源不斷地反饋出更多珍貴的曆史信息。因此,對於夏先衍來說,他必須將重點放在對這兩種靈源的深入調查之上。
由華夏守護者所創的《人文經》並不僅僅隻是一部簡單的修煉法門,它更像是一部涵蓋了華夏各個時期曆史的百科全書。
完成了對老城區靈源的詳盡考察之後,夏先衍及其團隊馬不停蹄地趕往了北宋東京城順天門(新鄭門)遺址博物館。
順天門(新鄭門)是北宋東京城外城西牆上的一座城門。東京城地處扇形黃泛區的扇柄部位,北距今天的黃河10公裏,是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址,整座遺址大部分疊壓在今天汴京城市建成區之下,且埋藏較深。
北宋東京城順天門始建於五代後周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時稱迎秋門,宋初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名順天門,因向西直通鄭州且與內城上的鄭門相對,故又俗稱新鄭門。
順天門(新鄭門)是位於宋東京城外城西牆上連接禦道的正門,城外路南側為瓊林苑遺址,路北側是金明池遺址。順天門大街是西向鞏義皇陵和西京洛陽的官道,也是宋與西夏互使的交流之路。
順天門是北宋東京城考古發掘的第一座城門,是華夏古都中出現最早的方形甕城,開辟了華夏古代都城使用甕城的先河,且因其都城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甕城很快在之後的其他都城得到普遍推廣使用。到明清時期,甕城成為各地修築城門的定製。
夏先衍一行人也沉浸式參觀到了《東京夢華錄》與《清明上河圖》裏的東京汴梁城。在這裏他們觸摸到、感知到、欣賞到了,宋代燦爛輝煌的文化。
參觀完北宋東京城順天門遺址博物館後,夏先衍緩緩地走出館門。他仰頭凝視著那片天青色的屋頂,心中湧起一股別樣的感觸。眼前這座展現宋代簡約美學風格的建築,它就佇立在大地之上展示這那個時代的風采與韻味。
北宋東京城順天門遺址博物館外觀設計靈感來自於北宋皇宮南大門宣德門,取材於北宋宋徽宗趙佶創作的《瑞鶴圖》,其天青色的屋頂、一門三道的建製既來自於考古發掘成果,也代表著當時最高等級的規製,體現了宋代簡約的美學。
夏先衍愣神了許久,他張開神識,感受著靈源帶來的信息,置身於汴京這片彌漫著濃鬱宋韻的土地之上。他意識到,自己對於宋朝的認知或許過於局限和狹隘了。
一直以來,他總是不自覺地將自身所處時代的價值觀強加於那段遙遠的曆史之中,卻未曾真正深入理解過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與內涵。
在前往汴京市博物館的路途當中,夏先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宋朝的種種偏見和誤解,開始以更為客觀、全麵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朝代。
隨著思緒的不斷延伸,他越發感受到曆史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明白每個時代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特點和價值觀念。
抵達汴京市博物館後,夏先衍並沒有急於立刻投入參觀,而是尋得一處安靜之地坐下。他示意王言留下,同時吩咐其他人員先行自由調查。此刻的他,需要一段寧靜的時光來整理內心紛繁複雜的思緒。
他深深地意識到,必須要進行自我糾正與自我反省。
為何會產生如此這般的情緒呢?想來正是因為夏先衍先前領略過強漢盛唐的輝煌壯麗,如今再將目光投向宋朝時,心中總是不得勁兒。他把自己帶入了進去,曆史朝代上的巨大落差讓他產生了這種難以言喻的不適感。
“原來,那時的我已然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的價值觀帶入進了當時的朝代啊!”他喃喃自語著。
然後他自我批評,“實在不該以當下的價值觀念來評判古代的曆史。日後定當引以為戒,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用現代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過去,以免陷入片麵和狹隘的批判之中。”
作為後世的觀察者,以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曆史各個朝代的時候,往往容易帶著現代的價值觀、知識體係和認知框架去審視和評價過去的曆史事件、人物或文化現象。
在那漫長歲月長河之中,曆史宛如一部永遠在書寫的宏偉巨著,每一頁都承載著時代的滄桑巨變與無盡故事。而這一連續不斷的發展進程裏,每個時代皆獨具特色,麵臨著各異的艱難險阻、難得契機以及諸多束縛局限。
當我們回首往昔之際,務必懷揣一顆謙遜恭敬之心,設身處地去體悟彼時的社會大背景、文化氛圍和人們的思維方式。隻有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過去,並從中汲取智慧和教訓。
批判並不是曆史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習和研究曆史,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認識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把握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架構及體製變革之脈絡。這些知識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現在,還可以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指導。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曆史教會了華夏民族的發展之道。
曆史是人文社會的載體,是人這個群體不斷成長的見證與記錄。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場。
又或者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文字語言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構建人類社會的基石。
人類社會的語言從何而來,人的思想和立場又從何而來?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中固有的,而是通過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獲得的,從社會實踐中來。
人的認識開始於感性認識,通過對客觀外界現象的感知。隨著實踐的深入,感性認識的材料不斷積累,當這些素材達到一定規模時,量變引發質變,一種更為高級的認知形式——理性認識應運而生,也就是所謂的思想。
這種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華麗蛻變,乃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反複摸索、不斷歸納總結經驗的結晶。
而這個過程就是曆史,曆史宛如一座巍峨的豐碑,承載著人類社會的厚重底蘊,它默默見證並詳實記錄著人類這個偉大群體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文字語言則是傳承,是存續,是語言是架起過去,現在,未來溝通的橋梁。文字語言將曆史記錄了下來,以供後人追本溯源。
人之所以為人,其理則天地之理,其氣則天地之氣。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
人類才區別於地星上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在於其擁有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具體來說,人類能夠思考、判斷、創造,並且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做出決策,這是人類獨特性的體現。?
夏先衍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準則,發現了自己的 問題後就立刻反省糾正。尤其現在實施思想上的問題,他立刻省身克己,掐滅了雜亂的念頭。
修行亦是修心,反躬自省,克己去私,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他在自省之中自悟了,心境迎來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受到某種神秘力量的感召,天地間的靈氣如潮水般洶湧澎湃地朝著汴京博物館匯聚而來。
王言感受到異常後,沒有絲毫耽擱,王言當機立斷,迅速通知了曆忱雨,並囑咐她務必將所有人都召集到此。隨後,他喚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經過溝通博物館方麵非常配合地提供了一個單獨的房間。
沒過多久,曆忱雨率領著眾人匆匆趕到現場。王言招呼孫嘉兩人將端坐在椅子上的夏先衍小心翼翼地抬起,平穩地移入了博物館提供的房間裏。之後曆忱雨接管了現場,安排人裏外三層把隊長保護了起來。
隨著海量靈氣源源不斷地湧入,整個博物館內都吹起了一陣陣輕柔宜人的微風。這些微風猶如春風拂麵,令正在欣賞文物的人們倍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此刻夏先衍的識海中卻正發生著一場氣象萬千的變化——一道若隱若現的虛幻身影悄然浮現。這道虛影相比最初所見的華夏守護之靈更為稀薄,渺若煙雲。
如雲煙虛無飄渺的虛影開始鯨吞紫府以及外麵的靈氣,經過不斷修煉轉化,原本模糊不清、若隱若現的虛影不斷聚攏,由虛化實。
逐漸變得清晰起來,並最終凝聚成一個透明的人形輪廓,他並容貌但是卻神似夏先衍。這道在識海形成的無麵人影就是夏先衍的元神。這道元神隻是初步成型,人形輪廓都是借助識海幻化而成的。
夏先衍全程參與其中,但是他意識並沒有進行幹預操作,都是在元神的主導下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他感受到了元神才是真正的本我,而意識屬於魂魄是外在的自我。
元神出現後主導者夏先衍的精神與肉體趨於平和統一的狀態,內在能量與外在形態開始完美融合。他感到了一種一種超越世俗雜念,達到心靈純淨、無垢無染的境界。
返本還元真體現,魂魄聚,淨無陰。這場因為自省而引發的頓悟,夏先衍收獲巨大,心境修為達到了元神的歸位的境界。
形為神用則靈,神為形製則妄。
元神的歸位也進一步讓夏先衍心開目明,能夠看清本質,明辨是非,不易被外物所迷惑。
“元神起,識神滅”,識神退位,元神主事。夏先衍的心境修為突飛猛進,在這個境界能夠實現元神歸位是非常困的。心境的修為超越了本體修為好幾個大境界,後續隻需要勤加修煉,境界很快就能提升。
修行結束後,博物館內靈氣退散恢複了平靜。
李風禾看了看夏先衍狀態不錯,開口說道:“看來收獲挺大吧!”
“嗯,你們辛苦了。”
“嘿,借隊長的光我們光在這裏站著,紫府就不自覺的吸收靈氣,勝過於打坐苦修了。”
“你們也別光顧著埋頭修煉,也多交流交流,修心很重要,一次頓悟可以勝過好多天的苦修。”
“好的,隊長。”
看完北宋的曆史,夏先衍想起了魏晉南北朝的那段曆史。那是一個充滿戰亂與動蕩的年代,自三國鼎立之時起,戰火便不斷蔓延,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
西晉時期爆發的八王之亂,猶如一場噩夢,讓原本就脆弱不堪的中原大地陷入了更深的絕境。這場內亂不僅耗盡了國家的財富和資源,更使得社會秩序崩潰,民不聊生。
正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五胡亂華的悲劇上演了。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南下,他們帶來了新的血液與活力,但同時也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數無辜的生命在這場浩劫中消逝,文明遭到踐踏,社會陷入混亂。
但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以千年的時間來看這場災難也成為了華夏民族融合的契機,自此揭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篇章,推動了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多元合一的主體文化地形成,奠定了華夏是“文化認同”國家的最初基礎。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民族融合的步伐從未停歇。不同民族之間的遷徙、戰爭、通婚、文化交流等多種方式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夷之辨”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思想,再到唐宋時期的“胡漢交融”。
夏先衍頓悟後也明白了,多元化的華夏在這一時期,不單單有宋,還有北方的遼、西夏、金、回鶻、於闐、喀喇汗、吐蕃、大理和蒙古。
根據宋的曆史,華夏守護之靈或許會單獨創造一部修行功法,或許會是一部綜合其他政權的綜合性質的功法。之所以魏晉南北朝以及隋朝沒有出現功法,應該是漏掉了其中關鍵性的曆史。
《人文經》上關於魏晉南北朝以及隋朝還等待著夏先衍進一步補充完整。
之所以夏先衍每到達一座城市,都會把主要的精力用到,調查研究曆史遺跡誕生的靈源上來。是因為禦靈部對所有收集到的情報進行全麵梳理和分析之後,他們總結出了靈源誕生的四條重要標準。
第一種是曆史遺跡,比如考古發現的各個時期留下的遺址,例如殷商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
第二種是現存的古代建築以及陵墓遺跡,例如燕京的故宮、明十三陵;
第三種是各地博物館,在靈源大範圍誕生後,絕大多數的博物館誕生了靈源;
第四種是有關於信仰的,例如道觀屬於道教的信仰之地,黃帝陵屬於整個華夏的人文先祖祭祖之地。
目前階段,前兩類靈源地無疑是當下最為重要的存在。這些靈源的誕生不僅讓華夏悠久的曆史脈絡變得愈發清晰可見,還能通過其源源不斷地反饋出更多珍貴的曆史信息。因此,對於夏先衍來說,他必須將重點放在對這兩種靈源的深入調查之上。
由華夏守護者所創的《人文經》並不僅僅隻是一部簡單的修煉法門,它更像是一部涵蓋了華夏各個時期曆史的百科全書。
完成了對老城區靈源的詳盡考察之後,夏先衍及其團隊馬不停蹄地趕往了北宋東京城順天門(新鄭門)遺址博物館。
順天門(新鄭門)是北宋東京城外城西牆上的一座城門。東京城地處扇形黃泛區的扇柄部位,北距今天的黃河10公裏,是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址,整座遺址大部分疊壓在今天汴京城市建成區之下,且埋藏較深。
北宋東京城順天門始建於五代後周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時稱迎秋門,宋初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名順天門,因向西直通鄭州且與內城上的鄭門相對,故又俗稱新鄭門。
順天門(新鄭門)是位於宋東京城外城西牆上連接禦道的正門,城外路南側為瓊林苑遺址,路北側是金明池遺址。順天門大街是西向鞏義皇陵和西京洛陽的官道,也是宋與西夏互使的交流之路。
順天門是北宋東京城考古發掘的第一座城門,是華夏古都中出現最早的方形甕城,開辟了華夏古代都城使用甕城的先河,且因其都城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甕城很快在之後的其他都城得到普遍推廣使用。到明清時期,甕城成為各地修築城門的定製。
夏先衍一行人也沉浸式參觀到了《東京夢華錄》與《清明上河圖》裏的東京汴梁城。在這裏他們觸摸到、感知到、欣賞到了,宋代燦爛輝煌的文化。
參觀完北宋東京城順天門遺址博物館後,夏先衍緩緩地走出館門。他仰頭凝視著那片天青色的屋頂,心中湧起一股別樣的感觸。眼前這座展現宋代簡約美學風格的建築,它就佇立在大地之上展示這那個時代的風采與韻味。
北宋東京城順天門遺址博物館外觀設計靈感來自於北宋皇宮南大門宣德門,取材於北宋宋徽宗趙佶創作的《瑞鶴圖》,其天青色的屋頂、一門三道的建製既來自於考古發掘成果,也代表著當時最高等級的規製,體現了宋代簡約的美學。
夏先衍愣神了許久,他張開神識,感受著靈源帶來的信息,置身於汴京這片彌漫著濃鬱宋韻的土地之上。他意識到,自己對於宋朝的認知或許過於局限和狹隘了。
一直以來,他總是不自覺地將自身所處時代的價值觀強加於那段遙遠的曆史之中,卻未曾真正深入理解過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與內涵。
在前往汴京市博物館的路途當中,夏先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宋朝的種種偏見和誤解,開始以更為客觀、全麵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朝代。
隨著思緒的不斷延伸,他越發感受到曆史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明白每個時代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特點和價值觀念。
抵達汴京市博物館後,夏先衍並沒有急於立刻投入參觀,而是尋得一處安靜之地坐下。他示意王言留下,同時吩咐其他人員先行自由調查。此刻的他,需要一段寧靜的時光來整理內心紛繁複雜的思緒。
他深深地意識到,必須要進行自我糾正與自我反省。
為何會產生如此這般的情緒呢?想來正是因為夏先衍先前領略過強漢盛唐的輝煌壯麗,如今再將目光投向宋朝時,心中總是不得勁兒。他把自己帶入了進去,曆史朝代上的巨大落差讓他產生了這種難以言喻的不適感。
“原來,那時的我已然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的價值觀帶入進了當時的朝代啊!”他喃喃自語著。
然後他自我批評,“實在不該以當下的價值觀念來評判古代的曆史。日後定當引以為戒,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用現代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過去,以免陷入片麵和狹隘的批判之中。”
作為後世的觀察者,以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曆史各個朝代的時候,往往容易帶著現代的價值觀、知識體係和認知框架去審視和評價過去的曆史事件、人物或文化現象。
在那漫長歲月長河之中,曆史宛如一部永遠在書寫的宏偉巨著,每一頁都承載著時代的滄桑巨變與無盡故事。而這一連續不斷的發展進程裏,每個時代皆獨具特色,麵臨著各異的艱難險阻、難得契機以及諸多束縛局限。
當我們回首往昔之際,務必懷揣一顆謙遜恭敬之心,設身處地去體悟彼時的社會大背景、文化氛圍和人們的思維方式。隻有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過去,並從中汲取智慧和教訓。
批判並不是曆史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習和研究曆史,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認識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把握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架構及體製變革之脈絡。這些知識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現在,還可以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指導。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曆史教會了華夏民族的發展之道。
曆史是人文社會的載體,是人這個群體不斷成長的見證與記錄。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場。
又或者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文字語言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構建人類社會的基石。
人類社會的語言從何而來,人的思想和立場又從何而來?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中固有的,而是通過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獲得的,從社會實踐中來。
人的認識開始於感性認識,通過對客觀外界現象的感知。隨著實踐的深入,感性認識的材料不斷積累,當這些素材達到一定規模時,量變引發質變,一種更為高級的認知形式——理性認識應運而生,也就是所謂的思想。
這種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華麗蛻變,乃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反複摸索、不斷歸納總結經驗的結晶。
而這個過程就是曆史,曆史宛如一座巍峨的豐碑,承載著人類社會的厚重底蘊,它默默見證並詳實記錄著人類這個偉大群體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文字語言則是傳承,是存續,是語言是架起過去,現在,未來溝通的橋梁。文字語言將曆史記錄了下來,以供後人追本溯源。
人之所以為人,其理則天地之理,其氣則天地之氣。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
人類才區別於地星上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在於其擁有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具體來說,人類能夠思考、判斷、創造,並且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做出決策,這是人類獨特性的體現。?
夏先衍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準則,發現了自己的 問題後就立刻反省糾正。尤其現在實施思想上的問題,他立刻省身克己,掐滅了雜亂的念頭。
修行亦是修心,反躬自省,克己去私,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他在自省之中自悟了,心境迎來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受到某種神秘力量的感召,天地間的靈氣如潮水般洶湧澎湃地朝著汴京博物館匯聚而來。
王言感受到異常後,沒有絲毫耽擱,王言當機立斷,迅速通知了曆忱雨,並囑咐她務必將所有人都召集到此。隨後,他喚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經過溝通博物館方麵非常配合地提供了一個單獨的房間。
沒過多久,曆忱雨率領著眾人匆匆趕到現場。王言招呼孫嘉兩人將端坐在椅子上的夏先衍小心翼翼地抬起,平穩地移入了博物館提供的房間裏。之後曆忱雨接管了現場,安排人裏外三層把隊長保護了起來。
隨著海量靈氣源源不斷地湧入,整個博物館內都吹起了一陣陣輕柔宜人的微風。這些微風猶如春風拂麵,令正在欣賞文物的人們倍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此刻夏先衍的識海中卻正發生著一場氣象萬千的變化——一道若隱若現的虛幻身影悄然浮現。這道虛影相比最初所見的華夏守護之靈更為稀薄,渺若煙雲。
如雲煙虛無飄渺的虛影開始鯨吞紫府以及外麵的靈氣,經過不斷修煉轉化,原本模糊不清、若隱若現的虛影不斷聚攏,由虛化實。
逐漸變得清晰起來,並最終凝聚成一個透明的人形輪廓,他並容貌但是卻神似夏先衍。這道在識海形成的無麵人影就是夏先衍的元神。這道元神隻是初步成型,人形輪廓都是借助識海幻化而成的。
夏先衍全程參與其中,但是他意識並沒有進行幹預操作,都是在元神的主導下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他感受到了元神才是真正的本我,而意識屬於魂魄是外在的自我。
元神出現後主導者夏先衍的精神與肉體趨於平和統一的狀態,內在能量與外在形態開始完美融合。他感到了一種一種超越世俗雜念,達到心靈純淨、無垢無染的境界。
返本還元真體現,魂魄聚,淨無陰。這場因為自省而引發的頓悟,夏先衍收獲巨大,心境修為達到了元神的歸位的境界。
形為神用則靈,神為形製則妄。
元神的歸位也進一步讓夏先衍心開目明,能夠看清本質,明辨是非,不易被外物所迷惑。
“元神起,識神滅”,識神退位,元神主事。夏先衍的心境修為突飛猛進,在這個境界能夠實現元神歸位是非常困的。心境的修為超越了本體修為好幾個大境界,後續隻需要勤加修煉,境界很快就能提升。
修行結束後,博物館內靈氣退散恢複了平靜。
李風禾看了看夏先衍狀態不錯,開口說道:“看來收獲挺大吧!”
“嗯,你們辛苦了。”
“嘿,借隊長的光我們光在這裏站著,紫府就不自覺的吸收靈氣,勝過於打坐苦修了。”
“你們也別光顧著埋頭修煉,也多交流交流,修心很重要,一次頓悟可以勝過好多天的苦修。”
“好的,隊長。”
看完北宋的曆史,夏先衍想起了魏晉南北朝的那段曆史。那是一個充滿戰亂與動蕩的年代,自三國鼎立之時起,戰火便不斷蔓延,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
西晉時期爆發的八王之亂,猶如一場噩夢,讓原本就脆弱不堪的中原大地陷入了更深的絕境。這場內亂不僅耗盡了國家的財富和資源,更使得社會秩序崩潰,民不聊生。
正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五胡亂華的悲劇上演了。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南下,他們帶來了新的血液與活力,但同時也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數無辜的生命在這場浩劫中消逝,文明遭到踐踏,社會陷入混亂。
但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以千年的時間來看這場災難也成為了華夏民族融合的契機,自此揭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篇章,推動了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多元合一的主體文化地形成,奠定了華夏是“文化認同”國家的最初基礎。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民族融合的步伐從未停歇。不同民族之間的遷徙、戰爭、通婚、文化交流等多種方式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夷之辨”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思想,再到唐宋時期的“胡漢交融”。
夏先衍頓悟後也明白了,多元化的華夏在這一時期,不單單有宋,還有北方的遼、西夏、金、回鶻、於闐、喀喇汗、吐蕃、大理和蒙古。
根據宋的曆史,華夏守護之靈或許會單獨創造一部修行功法,或許會是一部綜合其他政權的綜合性質的功法。之所以魏晉南北朝以及隋朝沒有出現功法,應該是漏掉了其中關鍵性的曆史。
《人文經》上關於魏晉南北朝以及隋朝還等待著夏先衍進一步補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