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漢未央宮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作者:闌風伏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鳳鷟的身軀龐大而威嚴,渾身覆蓋著一層絢麗的紫色羽毛,這些羽毛閃爍著神秘的光芒,猶如流動的星河。翅膀展開時,遮天蔽日,宛如一片紫色的雲霞,尾部修長,搖曳生姿。
它如同流星一般劃過天空,直奔眾人而來,快到地麵之後猛然定住身形,然後突然變成金雕一般大小,開始在華夏守護者之靈上方飛舞。
臨近了終於看的真真切切,鸑鷟這個紫色之鳳的樣子。它身披一襲流光溢彩的紫羽,那紫色深邃而神秘,仿佛融合了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與晨曦初露時分的淡紫。
它的羽翼寬廣,每一根羽毛都細膩地排列著,隨著光線的變化而閃爍著不同層次的紫色光澤,如同精心雕琢的藝術品,令人歎為觀止。
頭部高聳,鳳冠凜凜,鑲嵌著一雙銳利而深邃的眼眸,那眼中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溫柔,能夠洞察世間萬物的本質,又溫柔地注視著每一個生命。
喙部呈現出淡淡的紫色光澤,尖銳而優雅;它的爪子鋒利無比,閃爍著寒光,似乎能夠輕易撕裂虛空,彰顯著它不凡的身份與力量。
與洛京二裏頭的龍以及偃師商城遺址的玄鳥不同,紫鳳鸑鷟更具靈性。夏先衍思前想後,大概猜到了原因,看來還需要重返中州。
等待了許久,紫鳳終於離開了華夏守護之靈,展翅高飛。她的眼睛掃視了一下眾人,然後揮動著翅膀向他們告別,鳴叫清脆悅耳,如同天籟之音。
它飛向天空身形重新恢複到了最初的模樣,翅膀舞動起來,仿佛整個天空都被紫色的光輝所籠罩。隨著她的離去,一道絢麗的紫光灑落在長空中,紫鳳漸漸消失在視線之外。
華夏守護之靈隨後也回到了夏先衍的識海之中。沒過多久,一部新的功法在夏先衍的識海中浮現出來。
法天象地,鳳凰之姿——《化鳳經》
鳳凰,作為華夏民族的神鳥,自古以來便被賦予了無數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義。而《化鳳經》是修行者以鳳凰作為自己的法天象地。
觀其首,頂戴朱冠,似日之初升,寓含光明普照之意;望其尾,九苞繽紛,猶雲霞之絢爛,彰顯祥瑞和合之征。羽翼張開,若覆蒼穹,風雷為之色變,萬物為之景從。行止之間,自有一股天地同壽、日月齊光之氣概。
《人文經》開啟華夏人文序章之後,《秦皇經》、《化鳳經》開始補充其中的內容。《化鳳經》代表整個周朝,《秦皇經》則是代表秦朝。夏先衍估摸著其他朝代不提,接下來一定會有夏朝與商朝,以及漢朝與唐朝的修行功法。
華夏的每個朝代都有其波瀾壯闊的曆史,日邁月征、鬥轉星移,是蒼涼壯美的遺跡承載著文明存在過的痕跡;是浩瀚如煙的史書,記錄著文明的厚重與輝煌。
它們是時間的低語者,記錄著曆史的滄桑巨變、文化的傳承演進、英雄的悲歡離合以及民族的興衰更替。
從中可以追尋到遠古文明的微光,感受那些古老部落的質樸與堅韌;可以目睹王朝的興衰更迭,體會權力鬥爭的殘酷與智慧較量的精彩;可以聆聽哲人先賢的深邃思考,汲取他們關於人生、宇宙、道德的思考感悟。
而現在這些修行的功法把華夏文明以另一種形式記錄了下來,傳承下去。
朱兆日月,薪火相傳。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如江河之不息,山嶽之恒存。自鴻蒙初辟,人文肇始,道德禮儀,文章典誥,燦然可觀。曆千載之滄桑,經百世之變遷,而文明之光,愈發明亮。
夫華夏者,禮儀之邦也。詩書傳家,忠孝立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六藝之教,深入人心。先賢往聖,代不乏人,以道德文章,垂範後世。是以華夏文明,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照耀寰宇,澤被蒼生。
華夏子孫,當承先人之遺訓,繼往聖之絕學。以文化之精髓,育民族之精神;以曆史之智慧,啟未來之航程。使華夏文明,如鬆柏之常青,如金石之永固,世代相傳,永不磨滅,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
合上《化鳳經》夏先衍帶領著眾人繼續啟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接下來的目的地就是西漢長安未央宮遺址了。
夏先衍在路上也迫切期待,到底是怎樣一部功法可以展現大漢的若日中天、輝煌燦爛。
公元前 202 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是為漢高祖,婁敬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因秦長安鄉之名,興建長安城。經過曆代帝王的建設,作為西漢首都的漢長安城逐漸形成了西、南、北三麵城牆曲折,東麵城牆平直,四麵各三門的格局。因南北城牆與南鬥、北鬥星形狀相似,故稱“鬥城”。
未央宮始建於漢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因在安門大街以西,又稱西宮。未央宮宮城的四麵各辟有一座宮門,稱作“司馬門”或“公車司馬門”,不同方位的宮門日常功能也不盡相同。
未央宮作為西漢王朝的政治中心,見證了許多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興衰榮辱。如今,雖然未央宮的建築已不複存在,但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曾經的輝煌和壯麗。
未央宮整體呈長方形,其周圍環繞著一道寬約八米的堅固宮牆,宮牆的邊長大約為2.2公裏,整個宮殿的周長約8.8公裏,占據了漢代長安城總麵積的七分之一。這座宮殿內部共有四十餘座宮殿建築,堪稱華夏古代規模最為宏大的宮殿群之一。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未央宮內宮殿眾多,如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椒房殿、鉤弋殿等,此外還有石渠閣、天祿閣、麒麟閣等具有文化意義的建築,以及織室、暴室、弄田等其他各類設施。宮殿內還矗立著六座小山丘,並分布著多處水池。而且,未央宮與長樂宮之間還建有閣道相通,方便兩宮之間的往來。
自西漢時期起,未央宮曆經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一直作為理政中心而存在。甚至到了隋唐時期,它仍被劃分為禁苑的一部分。未央宮的存世時間長達1041年,成為華夏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遺址公園主要遺址包括前殿遺址、椒房殿遺址、少府遺址、中央官署遺址、滄池遺址、明渠遺址、城牆城壕遺址、城門遺址等。
如今,雖然曆經歲月滄桑,但前殿的遺址依然清晰可見。現存的遺址基台東西寬達 200 米,南北長達 400 米,展現出當年的壯麗氣勢。它位於未央宮中部略偏東處,成為華夏古代都城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之一。
站在前殿遺址前,仿佛能感受到兩千多年前的輝煌與榮耀。這裏曾經見證過無數重大的政治活動和皇家儀式,是權力與威嚴的象征。每一塊基石、每一片殘垣斷壁都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讓人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充滿了遐想和敬畏之情。
椒房殿為皇後居住,殿前設有雙闕,以凸顯建築規格之高。
少府是當時掌握皇室財政和內務的官署。
中央官署是一座規整的封閉式院落,在這裏曾出土了近6萬片帶文字的骨簽,從文字的內容判斷,這些骨簽應該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所進貢器物的記錄,推測這裏應該是當年西漢王朝管轄全國各地工官的官署。
未央宮西北角的夯台遺址,四麵陡峭,形同孤島。有學者認為這裏便是當時的柏梁台所在。?柏梁台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個重要建築,位於未央宮內。
石渠閣和天祿閣均為蕭何主張並監造,當年劉邦進入關中時,蕭何竭力所收繳的秦朝末年的圖書典籍,後來都是存放到了這兩處地方。因此,石渠閣是華夏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的名義為官方所藏圖書專門建造的圖書館,是華夏的第一個國家圖書館。
天祿閣是華夏最早的國家檔案館所,與石渠閣一起修建而成。當年司馬遷是這裏的常客,經常來這裏查閱文史典籍。天祿閣不僅是典籍和檔案的收藏之所,曆代名賢還在這裏校勘和整理圖書經籍。
西漢長安城規模宏大,布局精巧,但神奇的是它並非後來都城那樣的工整嚴密,它的城牆是不規則形的。
漢長安城城址平麵近方形,周長. 83米,總麵積平方米。城周夯築城牆,東、西、南、北城牆長分別為5916.95米、4766.46米、7453.03米、6878.39米。
漢長安城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麵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麵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麵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麵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章字本義為彩色。因章城門為未央宮西麵正門,未央宮修得色彩華麗,因此這座城門叫章城門。
漢長安城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建製完整、規模宏大且規劃布局合理的統一帝國的都城,它見證了西漢王朝的興衰和繁榮。這座遺跡承載著曆史的厚重,展示出那個時代獨特的風貌和文化底蘊。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漢承秦製,未央宮始於秦章台。
憶往昔,秦昭襄王曾經端坐章台,要挾趙惠文王以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結果半路殺出個藺相如,硬生生的做到完璧歸趙。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同樣是秦王端坐章台,隻不過這個秦王換成了秦昭襄王的重孫秦始皇。
漢高祖雄才大略,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
文景治世流風遠,大漢王朝的盛世—文景之治。
漢武帝,攘夷拓主、遠揚國威,激揚起大漢雄風。
漢宣帝,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遙想當年,張騫就是在未央宮領取了漢武帝的旨意,從此開啟了出使西域的漫漫征途,十年後又從西域回到了這裏。
秋高氣爽,陽光明媚。夏先衍漫步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他繞著公園走了一大圈後,又重新回到了前殿遺址之上。這裏曾經是漢朝的政治中心,承載著無數曆史的記憶和故事。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當年宮殿的壯麗和繁華,但是那種沉澱了千年的莊重和寧靜,卻依然讓人心生敬畏。
夏先衍站在前殿遺址上,放眼望去,周圍綠樹環繞,碧草如茵,為這曆經滄桑的古跡披上了一層生機勃勃的綠紗,展現出一種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秋天的氣息已經降臨,給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一絲涼爽。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似乎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遠處的天空湛藍如寶石,白雲悠悠飄蕩,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仿佛是大自然對過往輝煌的一種溫柔撫慰。
他靜靜地凝視著遠方,感受著時間的流淌和曆史的沉澱。這裏見證了多少王朝的興衰榮辱,見證了多少英雄豪傑的崛起與衰落。如今,隻剩下這些殘垣斷壁,向人們講述著過去的輝煌。
靈源的湧現,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於大地之中,更為這片土地披上一層神秘麵紗,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氣。這片空曠的公園,宛如一幅宏偉畫卷展現在眼前,給人一種天地高遠、平川曠野的壯闊之感。
識海之中的華夏守護之靈,如沉睡的巨龍般寂靜無聲,毫無動靜。夏先衍見狀,索性決定招呼眾人在此地修行。
由於靈源誕生的緣故,整個漢未央宮國家遺址公園,始終籠罩著淡薄的霧氣,縈繞在其中的清爽的氣息令人神清氣爽,蒼涼之中帶著無限生機,別有一番神韻。
它如同流星一般劃過天空,直奔眾人而來,快到地麵之後猛然定住身形,然後突然變成金雕一般大小,開始在華夏守護者之靈上方飛舞。
臨近了終於看的真真切切,鸑鷟這個紫色之鳳的樣子。它身披一襲流光溢彩的紫羽,那紫色深邃而神秘,仿佛融合了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與晨曦初露時分的淡紫。
它的羽翼寬廣,每一根羽毛都細膩地排列著,隨著光線的變化而閃爍著不同層次的紫色光澤,如同精心雕琢的藝術品,令人歎為觀止。
頭部高聳,鳳冠凜凜,鑲嵌著一雙銳利而深邃的眼眸,那眼中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溫柔,能夠洞察世間萬物的本質,又溫柔地注視著每一個生命。
喙部呈現出淡淡的紫色光澤,尖銳而優雅;它的爪子鋒利無比,閃爍著寒光,似乎能夠輕易撕裂虛空,彰顯著它不凡的身份與力量。
與洛京二裏頭的龍以及偃師商城遺址的玄鳥不同,紫鳳鸑鷟更具靈性。夏先衍思前想後,大概猜到了原因,看來還需要重返中州。
等待了許久,紫鳳終於離開了華夏守護之靈,展翅高飛。她的眼睛掃視了一下眾人,然後揮動著翅膀向他們告別,鳴叫清脆悅耳,如同天籟之音。
它飛向天空身形重新恢複到了最初的模樣,翅膀舞動起來,仿佛整個天空都被紫色的光輝所籠罩。隨著她的離去,一道絢麗的紫光灑落在長空中,紫鳳漸漸消失在視線之外。
華夏守護之靈隨後也回到了夏先衍的識海之中。沒過多久,一部新的功法在夏先衍的識海中浮現出來。
法天象地,鳳凰之姿——《化鳳經》
鳳凰,作為華夏民族的神鳥,自古以來便被賦予了無數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義。而《化鳳經》是修行者以鳳凰作為自己的法天象地。
觀其首,頂戴朱冠,似日之初升,寓含光明普照之意;望其尾,九苞繽紛,猶雲霞之絢爛,彰顯祥瑞和合之征。羽翼張開,若覆蒼穹,風雷為之色變,萬物為之景從。行止之間,自有一股天地同壽、日月齊光之氣概。
《人文經》開啟華夏人文序章之後,《秦皇經》、《化鳳經》開始補充其中的內容。《化鳳經》代表整個周朝,《秦皇經》則是代表秦朝。夏先衍估摸著其他朝代不提,接下來一定會有夏朝與商朝,以及漢朝與唐朝的修行功法。
華夏的每個朝代都有其波瀾壯闊的曆史,日邁月征、鬥轉星移,是蒼涼壯美的遺跡承載著文明存在過的痕跡;是浩瀚如煙的史書,記錄著文明的厚重與輝煌。
它們是時間的低語者,記錄著曆史的滄桑巨變、文化的傳承演進、英雄的悲歡離合以及民族的興衰更替。
從中可以追尋到遠古文明的微光,感受那些古老部落的質樸與堅韌;可以目睹王朝的興衰更迭,體會權力鬥爭的殘酷與智慧較量的精彩;可以聆聽哲人先賢的深邃思考,汲取他們關於人生、宇宙、道德的思考感悟。
而現在這些修行的功法把華夏文明以另一種形式記錄了下來,傳承下去。
朱兆日月,薪火相傳。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如江河之不息,山嶽之恒存。自鴻蒙初辟,人文肇始,道德禮儀,文章典誥,燦然可觀。曆千載之滄桑,經百世之變遷,而文明之光,愈發明亮。
夫華夏者,禮儀之邦也。詩書傳家,忠孝立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六藝之教,深入人心。先賢往聖,代不乏人,以道德文章,垂範後世。是以華夏文明,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照耀寰宇,澤被蒼生。
華夏子孫,當承先人之遺訓,繼往聖之絕學。以文化之精髓,育民族之精神;以曆史之智慧,啟未來之航程。使華夏文明,如鬆柏之常青,如金石之永固,世代相傳,永不磨滅,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
合上《化鳳經》夏先衍帶領著眾人繼續啟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接下來的目的地就是西漢長安未央宮遺址了。
夏先衍在路上也迫切期待,到底是怎樣一部功法可以展現大漢的若日中天、輝煌燦爛。
公元前 202 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是為漢高祖,婁敬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因秦長安鄉之名,興建長安城。經過曆代帝王的建設,作為西漢首都的漢長安城逐漸形成了西、南、北三麵城牆曲折,東麵城牆平直,四麵各三門的格局。因南北城牆與南鬥、北鬥星形狀相似,故稱“鬥城”。
未央宮始建於漢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因在安門大街以西,又稱西宮。未央宮宮城的四麵各辟有一座宮門,稱作“司馬門”或“公車司馬門”,不同方位的宮門日常功能也不盡相同。
未央宮作為西漢王朝的政治中心,見證了許多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興衰榮辱。如今,雖然未央宮的建築已不複存在,但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曾經的輝煌和壯麗。
未央宮整體呈長方形,其周圍環繞著一道寬約八米的堅固宮牆,宮牆的邊長大約為2.2公裏,整個宮殿的周長約8.8公裏,占據了漢代長安城總麵積的七分之一。這座宮殿內部共有四十餘座宮殿建築,堪稱華夏古代規模最為宏大的宮殿群之一。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未央宮內宮殿眾多,如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椒房殿、鉤弋殿等,此外還有石渠閣、天祿閣、麒麟閣等具有文化意義的建築,以及織室、暴室、弄田等其他各類設施。宮殿內還矗立著六座小山丘,並分布著多處水池。而且,未央宮與長樂宮之間還建有閣道相通,方便兩宮之間的往來。
自西漢時期起,未央宮曆經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一直作為理政中心而存在。甚至到了隋唐時期,它仍被劃分為禁苑的一部分。未央宮的存世時間長達1041年,成為華夏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遺址公園主要遺址包括前殿遺址、椒房殿遺址、少府遺址、中央官署遺址、滄池遺址、明渠遺址、城牆城壕遺址、城門遺址等。
如今,雖然曆經歲月滄桑,但前殿的遺址依然清晰可見。現存的遺址基台東西寬達 200 米,南北長達 400 米,展現出當年的壯麗氣勢。它位於未央宮中部略偏東處,成為華夏古代都城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之一。
站在前殿遺址前,仿佛能感受到兩千多年前的輝煌與榮耀。這裏曾經見證過無數重大的政治活動和皇家儀式,是權力與威嚴的象征。每一塊基石、每一片殘垣斷壁都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讓人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充滿了遐想和敬畏之情。
椒房殿為皇後居住,殿前設有雙闕,以凸顯建築規格之高。
少府是當時掌握皇室財政和內務的官署。
中央官署是一座規整的封閉式院落,在這裏曾出土了近6萬片帶文字的骨簽,從文字的內容判斷,這些骨簽應該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所進貢器物的記錄,推測這裏應該是當年西漢王朝管轄全國各地工官的官署。
未央宮西北角的夯台遺址,四麵陡峭,形同孤島。有學者認為這裏便是當時的柏梁台所在。?柏梁台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個重要建築,位於未央宮內。
石渠閣和天祿閣均為蕭何主張並監造,當年劉邦進入關中時,蕭何竭力所收繳的秦朝末年的圖書典籍,後來都是存放到了這兩處地方。因此,石渠閣是華夏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的名義為官方所藏圖書專門建造的圖書館,是華夏的第一個國家圖書館。
天祿閣是華夏最早的國家檔案館所,與石渠閣一起修建而成。當年司馬遷是這裏的常客,經常來這裏查閱文史典籍。天祿閣不僅是典籍和檔案的收藏之所,曆代名賢還在這裏校勘和整理圖書經籍。
西漢長安城規模宏大,布局精巧,但神奇的是它並非後來都城那樣的工整嚴密,它的城牆是不規則形的。
漢長安城城址平麵近方形,周長. 83米,總麵積平方米。城周夯築城牆,東、西、南、北城牆長分別為5916.95米、4766.46米、7453.03米、6878.39米。
漢長安城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麵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麵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麵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麵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章字本義為彩色。因章城門為未央宮西麵正門,未央宮修得色彩華麗,因此這座城門叫章城門。
漢長安城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建製完整、規模宏大且規劃布局合理的統一帝國的都城,它見證了西漢王朝的興衰和繁榮。這座遺跡承載著曆史的厚重,展示出那個時代獨特的風貌和文化底蘊。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漢承秦製,未央宮始於秦章台。
憶往昔,秦昭襄王曾經端坐章台,要挾趙惠文王以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結果半路殺出個藺相如,硬生生的做到完璧歸趙。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同樣是秦王端坐章台,隻不過這個秦王換成了秦昭襄王的重孫秦始皇。
漢高祖雄才大略,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
文景治世流風遠,大漢王朝的盛世—文景之治。
漢武帝,攘夷拓主、遠揚國威,激揚起大漢雄風。
漢宣帝,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遙想當年,張騫就是在未央宮領取了漢武帝的旨意,從此開啟了出使西域的漫漫征途,十年後又從西域回到了這裏。
秋高氣爽,陽光明媚。夏先衍漫步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他繞著公園走了一大圈後,又重新回到了前殿遺址之上。這裏曾經是漢朝的政治中心,承載著無數曆史的記憶和故事。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當年宮殿的壯麗和繁華,但是那種沉澱了千年的莊重和寧靜,卻依然讓人心生敬畏。
夏先衍站在前殿遺址上,放眼望去,周圍綠樹環繞,碧草如茵,為這曆經滄桑的古跡披上了一層生機勃勃的綠紗,展現出一種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秋天的氣息已經降臨,給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一絲涼爽。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似乎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遠處的天空湛藍如寶石,白雲悠悠飄蕩,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仿佛是大自然對過往輝煌的一種溫柔撫慰。
他靜靜地凝視著遠方,感受著時間的流淌和曆史的沉澱。這裏見證了多少王朝的興衰榮辱,見證了多少英雄豪傑的崛起與衰落。如今,隻剩下這些殘垣斷壁,向人們講述著過去的輝煌。
靈源的湧現,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於大地之中,更為這片土地披上一層神秘麵紗,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氣。這片空曠的公園,宛如一幅宏偉畫卷展現在眼前,給人一種天地高遠、平川曠野的壯闊之感。
識海之中的華夏守護之靈,如沉睡的巨龍般寂靜無聲,毫無動靜。夏先衍見狀,索性決定招呼眾人在此地修行。
由於靈源誕生的緣故,整個漢未央宮國家遺址公園,始終籠罩著淡薄的霧氣,縈繞在其中的清爽的氣息令人神清氣爽,蒼涼之中帶著無限生機,別有一番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