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晉文公勤王
東周列國誌注釋白話文 作者:陳七文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前636年。
周襄王弟弟甘公帶(王子帶)與王後叔隗私通,事情敗露後逃奔翟國,引來翟國軍隊攻陷京城,救出叔隗,自立為王。
京城百姓人心怨憤,太叔(甘公帶)與叔隗前往溫地居住,大興土木,日夜取樂。
都城內的國事,都委托周、召二公料理,名義上是王,實際上從未與臣民接觸。
原伯貫逃往原城去了。
周襄王逃出都城洛陽,雖然想要投奔鄭國,但心中還不確定鄭伯會持什麽態度。
來到泛地,暫時停留在此。
大夫左鄢父上奏說:“王上不必傷心,趕緊向諸侯告難,料想諸侯不會坐視不管的。”
注:1.【溫地:河南焦作市溫縣】
2.【原城:河南濟源市】
3.【泛地:fan di,河南襄城縣南】
4.【告難:告急,天子有難向諸侯告急救助】
周襄王於是親自草擬告急書信,派人分別送往齊、宋、陳、鄭、衛諸國。
書略曰:
不穀不德,得罪於母之寵子弟帶,越在鄭地汜。敢告。
注:【不穀:《左傳》孔穎達疏:“《老子》曰:‘孤、寡、不穀,王侯之謙稱也。’《曲禮》雲:‘諸侯與民言,自稱寡人;庶方小諸侯自稱曰孤;其在四夷,雖大曰子;於內,自稱不穀’。越在:流亡、顛沛於。”】
簡師父上奏說:“如今諸侯有誌於做伯主(霸主)的,隻有秦、晉兩國。秦有蹇叔、百裏奚、公孫枝等眾位賢德人士治理國家;晉有趙衰、狐偃、胥臣(臼季)等賢臣輔佐,必能勸說他們的君主以大義前來勤王,其他的國家都指望不上。”
周襄王就派簡師父去晉國送信,派左鄢父去秦國送信。
且說鄭文公聽說周襄王來到本國地界的泛地停留住下了,就笑著說:“天子今天才知道翟國還不如我鄭國了吧。”
馬上就派工匠前往泛地建築館舍,親自前來照顧周襄王的日常生活,一切供應,不敢偷工減料,都按照高等級對待。周襄王見到鄭文公,臉上現出慚愧的神色。
魯、宋諸國,也都派來使臣問安,都帶來了豐厚的物資,隻有衛文公(毀)沒來。
魯大夫藏孫辰,字文仲,聽說衛文公沒來,歎道:“衛侯就要死了。諸侯之所以有周王,就像樹有根、水有源的道理啊。樹無根必枯,水無源必竭,這不就是要死了麽(不死何為)?”
注:【藏孫辰:字文仲,魯國著名大夫,曾主持魯政多年。藏孫為氏,辰為名。以立言不朽著稱】
這是發生在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6年,冬十月的事。
注:【周襄王十八年:應為十六年,《東周列國誌》原文有誤】
到了明年(公元前635年)春,衛文公薨,世子鄭即位,史稱衛成公。
注:【衛成公:姬鄭,名鄭,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00年在位,在位35年】
再說簡師父奉命來到晉國。
晉文公向狐偃問計,狐偃回答說:“當年齊桓公之所以能統領諸侯,就是遵循尊王攘夷的思想。況且晉國好幾次更換君主,老百姓都習以為常了,不知道有君臣的大義了。主公何不討伐太叔之罪,而幫助周王複位,讓民眾知道周王不可以存在兩個?文侯輔周之勳,光武公啟晉之烈,都在於此。如果晉國不幫助周王複位,秦國必然會做到的,那樣的話,霸主的大業就單獨歸秦國了。”
注:【文侯輔周之勳,光武公啟晉之烈的故事:晉文侯,公元前805年-公元前746年,姬姓,名仇,晉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晉國第十一任君主。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兵奪回了被叔叔晉殤叔篡奪的君位。晉文侯十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下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周幽王和太子伯服,然後諸侯們擁立姬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而此時周幽王的殘餘勢力,則擁立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姬餘臣為王,史稱周攜王。周平王和周攜王各自稱王,周王朝出現二王並存的情形。在這個時刻,晉、秦、鄭等國選擇輔佐周平王。然後平王東遷,晉文侯同鄭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共同護衛平王完成東遷。護送平王東遷,都獲得了天子的賞賜。晉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晉文侯殺死了周攜王,結束了周王室長達十年的二王並立的局麵,穩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史稱“文侯勤王”。
曲沃武公奪取了晉侯湣的位子,自立為武公(公元前715年-公元前677年),開脫了晉國基業。其父曲沃莊伯(公元前731年-公元前716年),其祖曲沃桓叔(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32年)。三代共為曲沃之主長達68年。從此晉國統一。晉獻公(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是晉武公之子。之後是晉獻公的兒子奚齊、卓子、夷吾(晉惠公,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夷吾兒子晉懷公,然後才是晉文公重耳(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
晉文公讓太史郭偃占卜,郭偃說:“大吉。這是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注:1.【阪泉:河北涿鹿縣東南】
2.【阪泉之戰,發生在三皇五帝時代。是皇帝和炎帝兩部落聯盟之間在阪泉進行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黃帝統一華夏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和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具有重要意義。戰爭結果是黃帝部落獲勝,確立了黃帝的領導地位,並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
晉文公說:“這麽大的功勞,我怎麽敢跟黃帝比呢(寡人何敢當此)?”
太史說:“周王室雖然衰落,天命沒有改變。今天的周王,就如同古代的帝王。他肯定能夠戰勝叔帶的(周室雖衰,天命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其克叔帶必矣)。”
晉文公又說:“再為我筮卜一下。”
得《乾》下《離》上,《大有》之卦,第三爻動,變為《兌》下《離》上《睽》卦。郭偃解釋說:“《大有》之九三雲:‘公用享於天子’。戰克而王享,吉莫大焉。《乾》為天,《離》為日,日麗於天,昭明之象。《乾》變而《兌》,《兌》為《澤》,《澤》在下,以當《離》日之照,是天子之恩光照臨晉國。又何疑焉?”
晉文公大悅,於是就檢閱兵馬(乃大閱車徒),分左右二軍,任命趙衰為左軍大將,魏犨為副將;郤溱(xi qin)為右軍大將,顛頡為副將。晉文公引領狐偃、欒枝等,左右策應。
臨出發時,河東(黃河東岸,晉國地盤)守將報告:“秦伯親自統帥大軍勤王,已經來到河上,很快就要渡河了。”
狐偃上奏說:“秦公誌在勤王,之所以屯兵在黃河邊上,是因為前往東邊的道路不通的緣故(所以頓兵河上者,為東道之不通故也),比如草中之戎,麗土之狄,都是車馬必經之路,從來都沒有與秦國有過交流,擔心不是那麽順利,所以遲疑不敢前進。主公就派人行賄給兩個夷人部落,告訴他們我們要借道前去勤王,兩個夷人部落肯定聽從,再派人去謝絕秦君,就說晉國已經派出軍隊,秦軍就會撤回了。”
注:1.【草中之戎:今山西東部。《國語.晉語四》:晉文公‘乃行賄與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韋昭曰:‘二邑戎、狄,間在晉東’】
2.【麗土之狄:春秋時期眾狄之一部,亦稱驪土之翟,分布於今山西晉城縣南。麗土指驪戎故地,原居住於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後遷至山西晉城縣,晉獻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晉滅驪戎,眾狄入居驪戎故地】
晉文公聽從他的話,一方麵派狐偃之子狐射姑,帶著金帛,去向戎、狄兩個部落行賄;
另一方麵,派胥臣(臼季)前往黃河邊上謝絕秦國。
胥臣拜見秦穆公,表達晉侯的意思:“天子避難逃亡在外,是您的憂愁,也是我家主公的憂愁,我家主公已經集結全國的兵力,代表您出麵,已經很有勝算,不敢勞煩您的軍隊再走那麽遠了(天子蒙塵在外,君之憂,亦寡君之憂也,寡君已掃境內之師,代君之勞,已有成算,毋敢煩大軍遠涉)。”
秦穆公說:“我就是擔心晉君剛剛即位,軍隊還沒有集結,所以才來到這裏,以準備給天子解決困難,既然晉君已經限期起兵維護大義(克舉大義),那我就靜候佳音了。”
蹇叔、百裏奚都說:“晉侯想要獨自獲取大義的名號,用以壓服諸侯,擔心主公分走他的功業,所以派人來阻止我們的軍隊,不如乘勢而下,共同迎接天子,這不是更好嗎?”
秦穆公說:“我也不是不知道勤王是件有功德的事,但東邊道路不通,擔心戎、狄從中作梗,晉國剛剛穩定政權,沒有大的功勞拿什麽安定國家,不如讓他去做吧。”
於是派公子縶隨左鄢父來到泛地,問勞周襄王,秦穆公班師而回。
胥臣回報秦君已退師,晉兵於是就前進,屯兵陽樊(河南濟源縣西南),陽樊守衛大臣蒼葛出郊外勞軍,晉文公派郤溱包圍溫邑(河南焦作市溫縣),派趙衰等前往泛地迎接周襄王。
注:【陽樊:河南濟源縣西南。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故曰陽樊)】
周襄王於夏四月返回都城洛陽,周、召二公迎接入朝。
溫邑人們聽說周王複位,就自發地組織起來攻擊頹叔、桃子,把他倆殺死了,打開城門迎接晉軍,太叔慌忙攜帶叔隗登上車子,想要逃跑投奔翟國,守門軍士關閉城門不讓他們離去,太叔仗劍砍倒數人,卻被魏犨趕上,戰不幾合,被魏犨斬了。
軍士擒獲叔隗,魏犨道:“這個淫婦留她何用?”命令軍士亂箭射死。
可憐如花夷女,與太叔半載歡娛,今日死於萬箭之下。
胡曾先生詠詩雲:
逐兄盜嫂據南陽,半載歡娛並罹殃。
淫逆倘然無速報,世間不複有綱常。
注:【南陽,古代地區名。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即濟源至獲嘉一帶。溫邑也在其中】
魏犨帶著兩人的屍體匯報郤溱,郤溱說:“為何不捉活的送給天子,讓天子正法?”
魏犨說:“天子避免有殺死弟弟的名聲,願意假借咱們的手,不如馬上殺死為好。”
郤溱歎息不已,就把二人的屍體埋在神農澗的旁邊。
注:【神農澗:位於今河南溫縣。相傳上古神龍曾在此采藥,以杖畫地,遂成澗】
安撫溫邑百姓,並派人向陽樊告捷。
晉文公聽說已經把太叔和叔隗都殺了,就命令駕車親自前往京城洛陽,朝見周王告捷。
周襄王設宴款待,又拿出大量金帛贈給晉文公。
晉文公再拜謝,說:“臣重耳不敢接受賞賜,但死後得用隧葬,臣沐恩於地下無窮矣!”
注:【隧葬:sui zang周代禮製規定,天子墓葬,使用隧道以通墓室;諸侯則隻能用懸棺下葬至墓室】
周襄王說:“先王禮製,以限隔上下(限製區分上下秩序),止有此生死之交(隻不過這同生共死的交誼),朕不敢以私勞而亂大典,叔父大功,朕不敢忘。”
注:【春秋戰國時期,真正覬覦天子地位但又沒有徹底滅周的事有三件:一,楚國派使臣到周王室,問鼎有多重,後來的成語“問鼎中原”,就是指稱霸中原;二,就是晉文公這件事,申請自己死後按照天子的規格修建墓室;三,就是後來的秦武王來到周王室舉鼎,能夠舉起象征秦國那個地方的鼎就拿走,結果被鼎砸傷,然後就死了。】
於是割讓畿內溫、原、陽樊、攢茅四個地方,以益其封。
注:1.【畿內:國都附近的地方】
2.【溫:河南焦作市溫縣】
3.【原:河南濟源市】
4.【陽樊:河南濟源縣西南。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故曰陽樊】
5.【攢茅:河南修武縣西北】
晉文公謝恩而退,百姓扶老攜幼,填塞街市,爭相來認識晉侯,歎道:“這是齊桓公複出了!”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635年的事。
周襄王弟弟甘公帶(王子帶)與王後叔隗私通,事情敗露後逃奔翟國,引來翟國軍隊攻陷京城,救出叔隗,自立為王。
京城百姓人心怨憤,太叔(甘公帶)與叔隗前往溫地居住,大興土木,日夜取樂。
都城內的國事,都委托周、召二公料理,名義上是王,實際上從未與臣民接觸。
原伯貫逃往原城去了。
周襄王逃出都城洛陽,雖然想要投奔鄭國,但心中還不確定鄭伯會持什麽態度。
來到泛地,暫時停留在此。
大夫左鄢父上奏說:“王上不必傷心,趕緊向諸侯告難,料想諸侯不會坐視不管的。”
注:1.【溫地:河南焦作市溫縣】
2.【原城:河南濟源市】
3.【泛地:fan di,河南襄城縣南】
4.【告難:告急,天子有難向諸侯告急救助】
周襄王於是親自草擬告急書信,派人分別送往齊、宋、陳、鄭、衛諸國。
書略曰:
不穀不德,得罪於母之寵子弟帶,越在鄭地汜。敢告。
注:【不穀:《左傳》孔穎達疏:“《老子》曰:‘孤、寡、不穀,王侯之謙稱也。’《曲禮》雲:‘諸侯與民言,自稱寡人;庶方小諸侯自稱曰孤;其在四夷,雖大曰子;於內,自稱不穀’。越在:流亡、顛沛於。”】
簡師父上奏說:“如今諸侯有誌於做伯主(霸主)的,隻有秦、晉兩國。秦有蹇叔、百裏奚、公孫枝等眾位賢德人士治理國家;晉有趙衰、狐偃、胥臣(臼季)等賢臣輔佐,必能勸說他們的君主以大義前來勤王,其他的國家都指望不上。”
周襄王就派簡師父去晉國送信,派左鄢父去秦國送信。
且說鄭文公聽說周襄王來到本國地界的泛地停留住下了,就笑著說:“天子今天才知道翟國還不如我鄭國了吧。”
馬上就派工匠前往泛地建築館舍,親自前來照顧周襄王的日常生活,一切供應,不敢偷工減料,都按照高等級對待。周襄王見到鄭文公,臉上現出慚愧的神色。
魯、宋諸國,也都派來使臣問安,都帶來了豐厚的物資,隻有衛文公(毀)沒來。
魯大夫藏孫辰,字文仲,聽說衛文公沒來,歎道:“衛侯就要死了。諸侯之所以有周王,就像樹有根、水有源的道理啊。樹無根必枯,水無源必竭,這不就是要死了麽(不死何為)?”
注:【藏孫辰:字文仲,魯國著名大夫,曾主持魯政多年。藏孫為氏,辰為名。以立言不朽著稱】
這是發生在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6年,冬十月的事。
注:【周襄王十八年:應為十六年,《東周列國誌》原文有誤】
到了明年(公元前635年)春,衛文公薨,世子鄭即位,史稱衛成公。
注:【衛成公:姬鄭,名鄭,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00年在位,在位35年】
再說簡師父奉命來到晉國。
晉文公向狐偃問計,狐偃回答說:“當年齊桓公之所以能統領諸侯,就是遵循尊王攘夷的思想。況且晉國好幾次更換君主,老百姓都習以為常了,不知道有君臣的大義了。主公何不討伐太叔之罪,而幫助周王複位,讓民眾知道周王不可以存在兩個?文侯輔周之勳,光武公啟晉之烈,都在於此。如果晉國不幫助周王複位,秦國必然會做到的,那樣的話,霸主的大業就單獨歸秦國了。”
注:【文侯輔周之勳,光武公啟晉之烈的故事:晉文侯,公元前805年-公元前746年,姬姓,名仇,晉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晉國第十一任君主。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兵奪回了被叔叔晉殤叔篡奪的君位。晉文侯十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下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周幽王和太子伯服,然後諸侯們擁立姬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而此時周幽王的殘餘勢力,則擁立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姬餘臣為王,史稱周攜王。周平王和周攜王各自稱王,周王朝出現二王並存的情形。在這個時刻,晉、秦、鄭等國選擇輔佐周平王。然後平王東遷,晉文侯同鄭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共同護衛平王完成東遷。護送平王東遷,都獲得了天子的賞賜。晉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晉文侯殺死了周攜王,結束了周王室長達十年的二王並立的局麵,穩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史稱“文侯勤王”。
曲沃武公奪取了晉侯湣的位子,自立為武公(公元前715年-公元前677年),開脫了晉國基業。其父曲沃莊伯(公元前731年-公元前716年),其祖曲沃桓叔(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32年)。三代共為曲沃之主長達68年。從此晉國統一。晉獻公(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是晉武公之子。之後是晉獻公的兒子奚齊、卓子、夷吾(晉惠公,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夷吾兒子晉懷公,然後才是晉文公重耳(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
晉文公讓太史郭偃占卜,郭偃說:“大吉。這是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注:1.【阪泉:河北涿鹿縣東南】
2.【阪泉之戰,發生在三皇五帝時代。是皇帝和炎帝兩部落聯盟之間在阪泉進行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黃帝統一華夏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和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具有重要意義。戰爭結果是黃帝部落獲勝,確立了黃帝的領導地位,並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
晉文公說:“這麽大的功勞,我怎麽敢跟黃帝比呢(寡人何敢當此)?”
太史說:“周王室雖然衰落,天命沒有改變。今天的周王,就如同古代的帝王。他肯定能夠戰勝叔帶的(周室雖衰,天命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其克叔帶必矣)。”
晉文公又說:“再為我筮卜一下。”
得《乾》下《離》上,《大有》之卦,第三爻動,變為《兌》下《離》上《睽》卦。郭偃解釋說:“《大有》之九三雲:‘公用享於天子’。戰克而王享,吉莫大焉。《乾》為天,《離》為日,日麗於天,昭明之象。《乾》變而《兌》,《兌》為《澤》,《澤》在下,以當《離》日之照,是天子之恩光照臨晉國。又何疑焉?”
晉文公大悅,於是就檢閱兵馬(乃大閱車徒),分左右二軍,任命趙衰為左軍大將,魏犨為副將;郤溱(xi qin)為右軍大將,顛頡為副將。晉文公引領狐偃、欒枝等,左右策應。
臨出發時,河東(黃河東岸,晉國地盤)守將報告:“秦伯親自統帥大軍勤王,已經來到河上,很快就要渡河了。”
狐偃上奏說:“秦公誌在勤王,之所以屯兵在黃河邊上,是因為前往東邊的道路不通的緣故(所以頓兵河上者,為東道之不通故也),比如草中之戎,麗土之狄,都是車馬必經之路,從來都沒有與秦國有過交流,擔心不是那麽順利,所以遲疑不敢前進。主公就派人行賄給兩個夷人部落,告訴他們我們要借道前去勤王,兩個夷人部落肯定聽從,再派人去謝絕秦君,就說晉國已經派出軍隊,秦軍就會撤回了。”
注:1.【草中之戎:今山西東部。《國語.晉語四》:晉文公‘乃行賄與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韋昭曰:‘二邑戎、狄,間在晉東’】
2.【麗土之狄:春秋時期眾狄之一部,亦稱驪土之翟,分布於今山西晉城縣南。麗土指驪戎故地,原居住於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後遷至山西晉城縣,晉獻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晉滅驪戎,眾狄入居驪戎故地】
晉文公聽從他的話,一方麵派狐偃之子狐射姑,帶著金帛,去向戎、狄兩個部落行賄;
另一方麵,派胥臣(臼季)前往黃河邊上謝絕秦國。
胥臣拜見秦穆公,表達晉侯的意思:“天子避難逃亡在外,是您的憂愁,也是我家主公的憂愁,我家主公已經集結全國的兵力,代表您出麵,已經很有勝算,不敢勞煩您的軍隊再走那麽遠了(天子蒙塵在外,君之憂,亦寡君之憂也,寡君已掃境內之師,代君之勞,已有成算,毋敢煩大軍遠涉)。”
秦穆公說:“我就是擔心晉君剛剛即位,軍隊還沒有集結,所以才來到這裏,以準備給天子解決困難,既然晉君已經限期起兵維護大義(克舉大義),那我就靜候佳音了。”
蹇叔、百裏奚都說:“晉侯想要獨自獲取大義的名號,用以壓服諸侯,擔心主公分走他的功業,所以派人來阻止我們的軍隊,不如乘勢而下,共同迎接天子,這不是更好嗎?”
秦穆公說:“我也不是不知道勤王是件有功德的事,但東邊道路不通,擔心戎、狄從中作梗,晉國剛剛穩定政權,沒有大的功勞拿什麽安定國家,不如讓他去做吧。”
於是派公子縶隨左鄢父來到泛地,問勞周襄王,秦穆公班師而回。
胥臣回報秦君已退師,晉兵於是就前進,屯兵陽樊(河南濟源縣西南),陽樊守衛大臣蒼葛出郊外勞軍,晉文公派郤溱包圍溫邑(河南焦作市溫縣),派趙衰等前往泛地迎接周襄王。
注:【陽樊:河南濟源縣西南。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故曰陽樊)】
周襄王於夏四月返回都城洛陽,周、召二公迎接入朝。
溫邑人們聽說周王複位,就自發地組織起來攻擊頹叔、桃子,把他倆殺死了,打開城門迎接晉軍,太叔慌忙攜帶叔隗登上車子,想要逃跑投奔翟國,守門軍士關閉城門不讓他們離去,太叔仗劍砍倒數人,卻被魏犨趕上,戰不幾合,被魏犨斬了。
軍士擒獲叔隗,魏犨道:“這個淫婦留她何用?”命令軍士亂箭射死。
可憐如花夷女,與太叔半載歡娛,今日死於萬箭之下。
胡曾先生詠詩雲:
逐兄盜嫂據南陽,半載歡娛並罹殃。
淫逆倘然無速報,世間不複有綱常。
注:【南陽,古代地區名。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即濟源至獲嘉一帶。溫邑也在其中】
魏犨帶著兩人的屍體匯報郤溱,郤溱說:“為何不捉活的送給天子,讓天子正法?”
魏犨說:“天子避免有殺死弟弟的名聲,願意假借咱們的手,不如馬上殺死為好。”
郤溱歎息不已,就把二人的屍體埋在神農澗的旁邊。
注:【神農澗:位於今河南溫縣。相傳上古神龍曾在此采藥,以杖畫地,遂成澗】
安撫溫邑百姓,並派人向陽樊告捷。
晉文公聽說已經把太叔和叔隗都殺了,就命令駕車親自前往京城洛陽,朝見周王告捷。
周襄王設宴款待,又拿出大量金帛贈給晉文公。
晉文公再拜謝,說:“臣重耳不敢接受賞賜,但死後得用隧葬,臣沐恩於地下無窮矣!”
注:【隧葬:sui zang周代禮製規定,天子墓葬,使用隧道以通墓室;諸侯則隻能用懸棺下葬至墓室】
周襄王說:“先王禮製,以限隔上下(限製區分上下秩序),止有此生死之交(隻不過這同生共死的交誼),朕不敢以私勞而亂大典,叔父大功,朕不敢忘。”
注:【春秋戰國時期,真正覬覦天子地位但又沒有徹底滅周的事有三件:一,楚國派使臣到周王室,問鼎有多重,後來的成語“問鼎中原”,就是指稱霸中原;二,就是晉文公這件事,申請自己死後按照天子的規格修建墓室;三,就是後來的秦武王來到周王室舉鼎,能夠舉起象征秦國那個地方的鼎就拿走,結果被鼎砸傷,然後就死了。】
於是割讓畿內溫、原、陽樊、攢茅四個地方,以益其封。
注:1.【畿內:國都附近的地方】
2.【溫:河南焦作市溫縣】
3.【原:河南濟源市】
4.【陽樊:河南濟源縣西南。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故曰陽樊】
5.【攢茅:河南修武縣西北】
晉文公謝恩而退,百姓扶老攜幼,填塞街市,爭相來認識晉侯,歎道:“這是齊桓公複出了!”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635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