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鹿上之盟
東周列國誌注釋白話文 作者:陳七文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注:【鹿上之盟: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齊國、楚國在鹿上(今安徽阜陽市阜南縣城西穀河南岸的公橋鄉阮城村)會盟,希望楚國把附庸國分給自己幾個。楚成王心裏暗笑,表麵上答應了宋國荒唐的要求,會盟取得了“圓滿成功”。但是,當年秋天的“盂之會”上,楚成王暗藏甲兵,突然發難,逮捕了宋國君主,司馬子魚涉險提前逃回宋國,並積極組織抵抗,楚國的陰謀才沒有得逞。於是在當年冬天魯國組織的“亳都之會”上,做人情釋放了宋襄公。】
公元前640年,六月。
宋襄公在曹國境內第一次組織的盟會,邀請滕、曹、邾、鄫四個小國參加。
為了展示威風,把遲到一步的邾國國君拘禁了,把遲到兩天的鄫國國君殺死,用來祭祀睢河的河神,還邀請周邊的東夷部落首領參加祭祀,可東夷部落沒有搭理他,都不給他麵子。
曹國作為東道主,曹國國君對宋襄公的做法非常不滿,也撤出了。
宋襄公很生氣,就派兵攻打曹國的都城(山東菏澤市定陶區),相持三個月,沒能取勝。
這時聽到鄭國向楚國稱臣,約會魯、齊、陳、蔡四國在齊國境內結盟。擔心齊、魯兩國之中,再出來一個霸主,宋國爭不過(或有倡伯者,宋不能與爭);二來又怕公子蕩失利,挫失了銳氣,讓諸侯們笑話。於是召回公子蕩,撤軍了。
曹共公也害怕宋國今後再派兵討伐,就派人前來謝罪。
自此宋、曹兩國和好如初。
宋襄公一心想要當霸主。
見小國諸侯都不服從他,而大國反倒與遠離中原的楚國結盟,心中著急上火,更加憤怒。
與公子蕩商議。
公子蕩說:“當今大國,沒有比齊國和楚國更厲害的了。齊國雖然是霸主,但是齊桓公已死,其國內紛爭剛剛平定,國家實力還不強盛。而楚國,僭越稱王,剛與中原有了聯係,中原諸侯都畏懼他。主公可以派人帶著厚禮去楚國,說些好話,請求楚國號召諸侯召開盟會,讓您做盟主,楚國肯定同意。借助楚國的號召力來邀請諸侯,再借諸侯壓服楚國,這也算是一個權宜之計了(乍通中國,諸侯所畏。君誠不惜卑辭厚幣,以求諸侯於楚,楚必許之。借楚以聚諸侯,複借諸侯以壓楚,此一時權宜之計也)。”
公子目夷又阻諫道:“楚國收服了那些諸侯國,怎麽肯分給我們。我們向楚國請求召集的諸侯,楚國怎麽肯服從我們讓我們當盟主?恐怕從此就要發生爭鬥了(楚有諸侯,安肯與我。我求諸侯於楚,楚安肯下我。恐爭端從此開矣)。”
宋襄公不以為然。
命令公子蕩帶上厚禮前往楚國,求見楚成王。
楚成王問其來意,許諾明年春天,在鹿上這個地方舉行會盟大會。
注:【鹿上:今安徽阜陽市阜南縣城西穀河南岸的公橋鄉阮城村】
公子蕩回報。
宋襄公說:“鹿上,是齊國地盤,那得要通知齊侯來參會呀。”
於是又派公子蕩前往齊國進行友好訪問(如齊修聘),述說與楚成王約會見麵的事,齊孝公同意了。
注:【修聘:古代諸侯之間派遣使臣進行友好訪問的行為】
這是宋襄公十一年,周襄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40年的事。
次年,即公元前639年,春正月,宋襄公提前來到鹿上,修築盟壇,等待齊、楚兩國國君的到來。
二月初,齊孝公才來到。
宋襄公依仗著對齊孝公有擁立即位的功勞,見麵時,頗有德色。齊孝公感激他的恩德,就恭敬有加,盡可能安排滿意,盡到地主之宜。
注:【德色:自以為對別人有恩德而流露出來的神色】
又過了二十多天,楚成王才到。
宋、齊兩位君主相見的時候,按照爵位大小的次序,楚國雖然僭越稱王,其實就是子爵,在諸侯爵位“公侯伯子男”的序列中排在倒數第二。所以宋公(公爵)為首,齊侯(侯爵)次之,楚子(子爵)又次之,這是宋襄公排定的位次。
到了盟會的日子,共登鹿上盟壇。
宋襄公毅然以主盟自居,先執牛耳,並不謙讓。
注:1.【毅然;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2.【執牛耳: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
楚成王心中不悅,勉強受歃(歃血為盟)。
宋襄公拱手說:“我有辱祖宗後代的名聲,成為王室的賓客。不自己估量著恩德不夠力量不足,而冒昧地想要約會諸侯會盟,又恐怕大家不搭理我,就想要借助二位君主的威望,在我們國內的盂地召集諸侯,召開同盟大會(茲父忝先代之後,作賓王家。不自揣德微力薄,竊欲修舉盟會之政,恐人心不肅,欲借二君之餘威,以合諸侯於敝邑之盂地)。就約定秋八月為會盟日期,如果您二位國君不嫌棄我,能夠倡議順服的諸侯前來會盟,那麽我願意世代與您結為兄弟友好關係,不隻是我本人,就連我們殷商先王以下的曆代祖宗,都感謝您(若君不棄,倡率諸侯,徼惠於盟,寡人願世敦兄弟之好,自殷先王以下,鹹拜君之賜,豈獨寡人乎)。”
注:1.【茲父:宋襄公的名字。忝:辱沒,有愧於。作賓:作為賓客。王家:周王室】
2.【不自揣:不自量、不自己估量...而冒昧地要幹什麽事。人心不肅:大家心裏不恭敬】
3.【徼惠:jiao hui:請求加惠求取恩賜】
4.【世敦:厚道、誠實】
齊孝公拱手請楚成王先簽字,楚成王也拱手讓齊孝公先簽字,二君互相推讓,良久不決。
宋襄公說:“二君如果不嫌棄我,就請一起簽字吧。”
於是就把召集諸侯會盟的文件(佂會之牘)拿出來,卻先遞給了楚成王,齊孝公心中很不痛快。
楚成王觀覽文件內容,竹片(牘)中寫了召集諸侯召開盟會的意思,效仿齊桓公的衣裳之會,不帶兵車。文件末尾宋公已經先把名字簽好了。
楚成王心裏暗自好笑。
對宋襄公說:“以您的威望,自然能把諸侯召集來,何必還用我簽名呢?”
宋襄公說:“鄭國、許國跟隨您很久了(鄭、許久在君之宇下),而陳國、蔡國近日又與齊國再次結盟。不借助您的名望,恐怕大家不同意(非乞君之靈,懼有異同)。所以要借重您大國的聲望啊。”
楚成王說:“這樣的話,齊君應當先簽字,然後才輪到我。”
齊孝公說:“我對於宋國,就像下屬一樣,與我齊國結盟的諸侯,都會前去參加,難請的,其實就是在您大國領導下的諸侯啊,就等著您發布命令呢(寡人於宋,猶宇下也,所難致者,上國之威令耳)”。
楚成王笑著把名字簽上了。
之後把筆遞給齊孝公,齊孝公說:“有楚國簽字就行了,齊國簽不簽字沒有必要(有楚不必有齊)。我在流亡落魄之餘,僥幸國家社稷沒有消亡,能夠在末位歃血就已經很榮幸了(寡人流離萬死之餘,幸社稷不隕,得從末歃為榮),何足輕重?實在沒有必要再褻瀆這個簡牘了。”
堅決不肯簽字。
齊孝公心中不滿意,是因為宋襄公先讓楚成王簽字,知道他尊重楚國輕視齊國,所以生氣,不肯簽字。
宋襄公自以為對齊國有恩,認為這是齊孝公的忠心的話,就把文件收起來了。
簽字儀式結束。
三位國君在鹿上又敘談幾天,然後做出依依不舍的樣子告別(丁寧而別)。
髯翁有詩曰:
諸侯原自屬中華,何用紛紛乞楚家。
錯認同根成一樹,誰知各自有丫叉?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639年的事。
公元前640年,六月。
宋襄公在曹國境內第一次組織的盟會,邀請滕、曹、邾、鄫四個小國參加。
為了展示威風,把遲到一步的邾國國君拘禁了,把遲到兩天的鄫國國君殺死,用來祭祀睢河的河神,還邀請周邊的東夷部落首領參加祭祀,可東夷部落沒有搭理他,都不給他麵子。
曹國作為東道主,曹國國君對宋襄公的做法非常不滿,也撤出了。
宋襄公很生氣,就派兵攻打曹國的都城(山東菏澤市定陶區),相持三個月,沒能取勝。
這時聽到鄭國向楚國稱臣,約會魯、齊、陳、蔡四國在齊國境內結盟。擔心齊、魯兩國之中,再出來一個霸主,宋國爭不過(或有倡伯者,宋不能與爭);二來又怕公子蕩失利,挫失了銳氣,讓諸侯們笑話。於是召回公子蕩,撤軍了。
曹共公也害怕宋國今後再派兵討伐,就派人前來謝罪。
自此宋、曹兩國和好如初。
宋襄公一心想要當霸主。
見小國諸侯都不服從他,而大國反倒與遠離中原的楚國結盟,心中著急上火,更加憤怒。
與公子蕩商議。
公子蕩說:“當今大國,沒有比齊國和楚國更厲害的了。齊國雖然是霸主,但是齊桓公已死,其國內紛爭剛剛平定,國家實力還不強盛。而楚國,僭越稱王,剛與中原有了聯係,中原諸侯都畏懼他。主公可以派人帶著厚禮去楚國,說些好話,請求楚國號召諸侯召開盟會,讓您做盟主,楚國肯定同意。借助楚國的號召力來邀請諸侯,再借諸侯壓服楚國,這也算是一個權宜之計了(乍通中國,諸侯所畏。君誠不惜卑辭厚幣,以求諸侯於楚,楚必許之。借楚以聚諸侯,複借諸侯以壓楚,此一時權宜之計也)。”
公子目夷又阻諫道:“楚國收服了那些諸侯國,怎麽肯分給我們。我們向楚國請求召集的諸侯,楚國怎麽肯服從我們讓我們當盟主?恐怕從此就要發生爭鬥了(楚有諸侯,安肯與我。我求諸侯於楚,楚安肯下我。恐爭端從此開矣)。”
宋襄公不以為然。
命令公子蕩帶上厚禮前往楚國,求見楚成王。
楚成王問其來意,許諾明年春天,在鹿上這個地方舉行會盟大會。
注:【鹿上:今安徽阜陽市阜南縣城西穀河南岸的公橋鄉阮城村】
公子蕩回報。
宋襄公說:“鹿上,是齊國地盤,那得要通知齊侯來參會呀。”
於是又派公子蕩前往齊國進行友好訪問(如齊修聘),述說與楚成王約會見麵的事,齊孝公同意了。
注:【修聘:古代諸侯之間派遣使臣進行友好訪問的行為】
這是宋襄公十一年,周襄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40年的事。
次年,即公元前639年,春正月,宋襄公提前來到鹿上,修築盟壇,等待齊、楚兩國國君的到來。
二月初,齊孝公才來到。
宋襄公依仗著對齊孝公有擁立即位的功勞,見麵時,頗有德色。齊孝公感激他的恩德,就恭敬有加,盡可能安排滿意,盡到地主之宜。
注:【德色:自以為對別人有恩德而流露出來的神色】
又過了二十多天,楚成王才到。
宋、齊兩位君主相見的時候,按照爵位大小的次序,楚國雖然僭越稱王,其實就是子爵,在諸侯爵位“公侯伯子男”的序列中排在倒數第二。所以宋公(公爵)為首,齊侯(侯爵)次之,楚子(子爵)又次之,這是宋襄公排定的位次。
到了盟會的日子,共登鹿上盟壇。
宋襄公毅然以主盟自居,先執牛耳,並不謙讓。
注:1.【毅然;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2.【執牛耳: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
楚成王心中不悅,勉強受歃(歃血為盟)。
宋襄公拱手說:“我有辱祖宗後代的名聲,成為王室的賓客。不自己估量著恩德不夠力量不足,而冒昧地想要約會諸侯會盟,又恐怕大家不搭理我,就想要借助二位君主的威望,在我們國內的盂地召集諸侯,召開同盟大會(茲父忝先代之後,作賓王家。不自揣德微力薄,竊欲修舉盟會之政,恐人心不肅,欲借二君之餘威,以合諸侯於敝邑之盂地)。就約定秋八月為會盟日期,如果您二位國君不嫌棄我,能夠倡議順服的諸侯前來會盟,那麽我願意世代與您結為兄弟友好關係,不隻是我本人,就連我們殷商先王以下的曆代祖宗,都感謝您(若君不棄,倡率諸侯,徼惠於盟,寡人願世敦兄弟之好,自殷先王以下,鹹拜君之賜,豈獨寡人乎)。”
注:1.【茲父:宋襄公的名字。忝:辱沒,有愧於。作賓:作為賓客。王家:周王室】
2.【不自揣:不自量、不自己估量...而冒昧地要幹什麽事。人心不肅:大家心裏不恭敬】
3.【徼惠:jiao hui:請求加惠求取恩賜】
4.【世敦:厚道、誠實】
齊孝公拱手請楚成王先簽字,楚成王也拱手讓齊孝公先簽字,二君互相推讓,良久不決。
宋襄公說:“二君如果不嫌棄我,就請一起簽字吧。”
於是就把召集諸侯會盟的文件(佂會之牘)拿出來,卻先遞給了楚成王,齊孝公心中很不痛快。
楚成王觀覽文件內容,竹片(牘)中寫了召集諸侯召開盟會的意思,效仿齊桓公的衣裳之會,不帶兵車。文件末尾宋公已經先把名字簽好了。
楚成王心裏暗自好笑。
對宋襄公說:“以您的威望,自然能把諸侯召集來,何必還用我簽名呢?”
宋襄公說:“鄭國、許國跟隨您很久了(鄭、許久在君之宇下),而陳國、蔡國近日又與齊國再次結盟。不借助您的名望,恐怕大家不同意(非乞君之靈,懼有異同)。所以要借重您大國的聲望啊。”
楚成王說:“這樣的話,齊君應當先簽字,然後才輪到我。”
齊孝公說:“我對於宋國,就像下屬一樣,與我齊國結盟的諸侯,都會前去參加,難請的,其實就是在您大國領導下的諸侯啊,就等著您發布命令呢(寡人於宋,猶宇下也,所難致者,上國之威令耳)”。
楚成王笑著把名字簽上了。
之後把筆遞給齊孝公,齊孝公說:“有楚國簽字就行了,齊國簽不簽字沒有必要(有楚不必有齊)。我在流亡落魄之餘,僥幸國家社稷沒有消亡,能夠在末位歃血就已經很榮幸了(寡人流離萬死之餘,幸社稷不隕,得從末歃為榮),何足輕重?實在沒有必要再褻瀆這個簡牘了。”
堅決不肯簽字。
齊孝公心中不滿意,是因為宋襄公先讓楚成王簽字,知道他尊重楚國輕視齊國,所以生氣,不肯簽字。
宋襄公自以為對齊國有恩,認為這是齊孝公的忠心的話,就把文件收起來了。
簽字儀式結束。
三位國君在鹿上又敘談幾天,然後做出依依不舍的樣子告別(丁寧而別)。
髯翁有詩曰:
諸侯原自屬中華,何用紛紛乞楚家。
錯認同根成一樹,誰知各自有丫叉?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639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