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半個月過去了。


    這過去的半個月,徐澤一直坐鎮破羌城,主持納降安置事宜。


    在納降的過程中,徐澤驚聞隴戈並未戰死,當日陣亡的不過一替身而已。


    但徐澤卻並未在意,在經曆過那一戰的隴軍戰士心中,隴王已死,那便足夠了。


    羌氐分散在西疆各地,這十數萬隴軍,已經是涼州羌氐能集結的極限了。


    沒了這些隴軍,隴戈又能做什麽呢。


    這半個月,徐澤為了穩定涼州可謂是費盡心思。


    首先是將武都、隴西、金城合為涼州,寧隨從河東調來,正式任命為涼州刺史,張既任涼州別駕,龐令明任都尉。


    有此文武三人,涼州無憂。


    其次則是從關中陸續遷出二十萬人至新置的雍涼二州,分發田地,免稅三年。


    最後則是遣使至武威,與荀公達約定互相通商,互不侵犯。


    ……


    荀公達雖然對徐澤不感冒,但不得不說,徐澤的示好還是讓荀公達對這位梁侯產生了些許好感。


    尤其是梁使向荀公達傳達的一句梁侯的話,讓荀公達觸動頗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荀公達族叔荀悅荀仲豫說過,君與大道相違,則從道不從君。


    荀公達念及此,竟對自己的所為有些動搖。


    荀仲豫著述的那些觀點,荀公達並不陌生。天下紛亂,一曰豪強兼並土地,以至民生凋敝;二曰世族連帶為官,門生故吏視舉主為君,敗壞中樞執政之力;三曰複仇成風,遊俠成群,敗壞法度,地方失控;四曰君與大道相違,則從道不從君。


    大漢中樞覆滅,天下一夜之間便成了戰國之世,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後漢以郡為國,一郡太守便是府君。如今的戰國不過是將這種舊俗擺上了台麵上罷了。


    漢室不可複,但是自己困在天下一隅,不如此作為,又能做什麽呢。


    特別是自己容貌已毀,此生再難為公卿。


    荀攸苦悶的看向星空的東南方向。


    那片星空之下,有自己的家鄉,潁川。


    ……


    後世有句話叫做,明天與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如今的徐澤算是深有體會。


    在涼州之事即將完結之時,長安來使,十萬火急。


    徐澤打開書信時,身形一晃,差點沒有站穩。


    薄薄的書信上,淺淺的幾列字,卻有千鈞重。


    太師子同公薨,君速歸!


    劉公乾那飄逸的書法,如今卻有些沉重。


    梁國太師,東南梁柱陳和,竟這般毫無征兆的倒下了。


    徐澤焦急之下,隻帶上馬孟起與三百西涼鐵騎,匆匆趕往長安。


    後續的一應事宜,則由平北將軍黃忠代為處置。


    千裏赴喪期,關山度若飛。


    歸途中,徐澤有些心亂如麻。


    陳和之死,絕不僅僅是梁國失一太師這麽簡單。陳和從投奔徐澤開始,便成了徐澤的主心骨。


    可以說,梁國能到今日,陳和功不可沒。若是沒有陳和,徐澤恐怕還困居於秦嶺南麓,進退失措。


    而且,也正是陳和坐鎮南陽,徐澤才有源源不斷的錢糧征戰關中,才能安心平定雍涼。


    南陽西有占據漢中的蜀王劉焉,南有一水之隔的楚王劉表,東有占據潁川的奮武將軍曹操以及盤踞汝南的仲氏皇帝袁公路!


    沒有陳和,南陽早就淪陷於各方之手。


    但徐澤心緒已亂,卻無法想出可以代替陳和的人選。


    好在經過二十餘日的疾馳,長安城已經近在眼前。


    徐澤一行渡過渭水橋,早有代國相劉公乾率文武在玄武門外迎接。


    “臣劉公乾拜見主公!”


    “拜見主公!!!”


    玄武門外,梁國文武百官齊齊下拜。


    “眾卿免禮,國相速速為太師發喪,孤既已歸,當將子同公風光大葬!”


    “臣已準備妥當一切事宜,隻待主公歸來。


    “善,國相便代孤主事,處置子同公喪屍一應事宜。”


    徐澤回到新修建的梁侯宮室,此宮室名為六合宮,寓意掃平六合之意。六合宮起於立國之初,直至上個月才修建完畢。當然,這並非是因為六合宮規模宏大,乃是因為六合宮修建了四次,皆不合梁侯心意,被挪作他用。如今這第五次修建的六合宮,才勉強符合徐澤的心意。


    整座六合宮,說是宮室,但更像是一座塢堡。宮室一共不過三進,前殿乃是議事場所,中間的則是梁侯的辦公之所,最後一進便是傳聞中的後宮,空無一人的後宮。


    徐澤至今未納妃嬪,自然也不會踏足後宮,隻是在中殿的書房坐下。此處擺設的胡床胡,倒是和後世的辦公桌椅看起來差不多。


    徐澤坐在胡床上,閉目思索。


    陳和一去,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南陽的防務問題。


    梁國並無人可以代替陳和的作用,考慮到王序一直鎮守南陽,徐澤打算直接將其放到陳和的位置。


    當然,南陽對於梁國意義重大,僅僅作為一郡之地,明顯地位太低。


    徐澤的想法是將昔日的漢興再度分割出來,改名梁興郡,與南陽郡、弘農郡並為梁州。


    以王序為梁州刺史,新一輪大考中成績卓著的法正法孝直為別駕,張繡為都尉。


    按照梁國的國製,刺史負責一州軍政事務,地位堪比朝中九卿。但軍務方麵名為一州統帥,但卻不直接統兵,隻掌管糧草軍備。平日的練兵統兵皆是都尉的職能,但因糧草軍備卻隻能受製於刺史。而別駕則位尊而職低,多用的是傑出的青年才俊,掌監察事務,倒是與舊漢的刺史類似。


    就在徐澤苦思的這幾日,陳和的喪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轉眼間便到了下葬的時日。


    陳和無子,但既為太師,扶柩的自然便是梁國的君臣。


    徐澤披麻戴孝,此刻看上去不是陳和親子勝似陳和親子,其餘如劉宇、周行、陳昧、張言等徐澤昔日同窗緊隨其後。


    陳和的葬禮,也采用的是諸侯的規製,足見其在梁侯心中的地位。


    陳和的墓地,葬在渭南的杜陵縣。


    杜陵乃是漢宣帝之陵寢,與這位中興之主同臥一縣,也不知劉詢泉下有知是何種感受。


    這一日,豔陽高照,整支送葬的隊伍哀而不傷,按照徐澤的話說便是,子同公不喜哀戚,故表達哀思即可,卻無須為陳和之去而悲慟。


    梁國一統天下,方才是陳子同之期許。


    “陳公,雍涼已定,接下來便是東出逐鹿。”


    “梁國國內康泰,百姓安居樂業。你我致太平的理想已經初步實現。”


    “假以時日,我定然會一統天下,讓天下恢複太平之世!”


    “陳公之願,太平道之願,便由我來實現!”


    “致太平,安萬民!”


    ……


    (本卷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戰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虞溪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虞溪澤並收藏漢末戰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