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智忽說:
“咱們可不能叫歷史學家沉默。大吳不見得比小吳高明。研究歷史的,看問題比咱們深透得多。”
吳仲義忙舉起兩條胳膊搖了搖,靦腆地笑著,不肯開口。其實他給他們的熱情鼓動著,心裏的話象加了熱,在裏邊蹦蹦跳跳,按捺不住,眼看就要從唇fèng裏躥出來一樣。哥哥在一旁說。
“他剛剛從外邊回來,學校裏的鳴放一天也沒參加,一時還摸不清是怎麽回事呢!”
“不!”陳乃智攔住哥哥,轉過頭又擺出一個朗誦時的姿態,神氣活現地念出幾句詩--大概也是他的新作吧,“你,國家的主人還是奴僕?這樣羞羞答答,不敢做又不敢說?主人要拿出主人的氣度,還要盡一盡主人之責;那麽你就不應該沉默:該說的就要張開嘴說!說!”他念完最後一個字,固定了一個姿勢,一手向前伸,身體的重心隨之前傾,好象普希金的雕像。燈光把這影子投在牆上,倒很好看。
這番有趣的表演逗得大家大笑不止。何玉霞說:
“陳乃智今天算出風頭了,每次上台朗誦,觀眾反映都沒這麽熱烈過!”
大家笑聲暫歇,剛一請吳仲義發表見解,吳仲義就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對國家體製的看法。他認為國家還沒有一整套科學、嚴謹和健全的體製;中間有許多弊病,還有不少封建色彩的東西。這樣就會滋生種種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形成時弊,扼殺民主。那樣,國家的權利分到一些人手中就會成為個人權勢,階級專政有可能變為個人獨裁……他記得,那天晚上,他引用了許許多多中外歷史上的實例,把他的論點證實得精確、有說服力和無可辯駁。他還隨手拈來眾多的生活現象來說明他所闡述的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屋中的人--包括他的哥哥--都對這個年輕的大學生意想不到的思想的敏銳、深度和驚人之見折服了。吳仲義看著在燈光中和暗影裏,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朝他閃耀著欽慕與驚羨的光彩。聽著自己在激盪的聲調中源源而出的成本大套、條理明晰的道理,心中真是感動極了。特別是何玉霞那美麗而專注的目光,使他還得到一種隱隱的快感。他想不到自己說得這樣好。說話有時也靠靈感;往往在激情中,沒有準備的話反而會說得出乎意料的好。這是日常深思熟慮而一時迸發出的火花。他邊說,邊興奮地想,明天到學校的爭鳴會上也要這樣演說一番,好叫更多的人聽到他的道理,也感受一下更多張臉上心悅誠服的反應……第二天,他到了學校。學校裏象開了鍋一般熱鬧。小禮堂內有許多人在演講和辯論。走廊和操場上貼滿了大字報,還扯了許多根大麻繩,把一些大字報象洗衣房晾曬床單那樣,掛了一串串。穿過時,要把這些大字報掀得嘩嘩響。這些用字和話表達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觀點,在短時間裏,隻用一雙眼和一對耳朵是應接不暇的。這情景使人激動。
這時,他班上的同學們正在教室內展開辯論。三十多張墨綠色漆麵的小桌在教室中間拚成一張方形的大案子。四邊圍了一圈椅子,坐滿了同班同學。大家在爭論 “外行能不能領導內行?”的問題。吳仲義坐在同學們中間,預備把昨晚那一席精彩的話發表出來,但執著兩種不同觀點的同學吵著、辯著,混成一團。他一時插不進嘴,也容不得他說。他心急卻找不到時機。一邊又想到自己將要吐出驚人的見解,心裏緊張又激動,象有個小錘敲得噔噔響。但他一直沒找到機會。幾次尋到一點fèng隙,剛要開口,就給一聲:“我說!”壓了過去。還有一次,他好容易找到一個機會,站起身,未等他說出一個字兒,便被身邊一個同學按了一下肩膀,把他按得坐了下來。“你忙什麽?你剛回來,聽聽再說!”跟著這同學大聲陳述自己對“外行與內行”問題的論斷。這同學把領導分做三類,即:內行,外行,半內行。他認為在業務上內行的領導,具備把工作做好的一個重要條件,理所當然應該站在領導崗位上;半內行的領導應當邊工作,邊進修;外行領導可以調到適當的工作崗位上去,照舊可以做領導工作。因為他對這個行業不內行,不見得對於別的工作也不內行。但專業性很強的單位的領導必須是內行,否則就要人為地製造麻煩,甚至壞事。……這個觀點立即引起辯論,也遭到反對。學生會主席帶頭斥責他是在變相地反對黨領導一切。於是會場大嘩。一直吵到晚飯時間都過了,才不得不散會。
吳仲義沒得機會發言,心中悵然若失。他晚間躺在床上,又反覆打了幾遍腹稿,下決心明天非說不可,否則就用二十張大紙寫一篇洋洋大觀的文章,貼在當院最醒目的地方。
但轉天風雲驟變,抓右派的運動突然開始。一大批昨天還是神氣飛揚、頭腦發熱的論壇上的佼佼者,被劃定為右派,推上審判台;講理和辯論的方式被取消了,五彩繽紛的論說變成清一色討伐者的口號。如同一場仗結束了,隻有持槍的士兵和繳了械的俘虜。
哥哥、陳乃智、龔雲、何玉霞,由於昨天都把前天晚上那些激情與話語帶到了各自的單位,公開發表,一律被定為右派。哥哥被開除黨籍,陳乃智和何玉霞被剝奪了共青團員的光榮稱號。昨天,陳乃智在單位當眾闡述了吳仲義關於國家體製的那些觀點。可能由於他多年來寫的詩很少贏得別人的讚賞,他太想震驚和感動他的聽眾了,他聲明這些見解是自己獨立思考的果實。虛榮心害了他,使他的罪證無法推脫。他卻挺義氣,重壓之下,沒有暴露出這些思想的出論。哥哥、龔雲、何玉霞他們,誰與誰也沒再見麵,但誰也沒提到他們之間的“讀書會”和那晚在真摯的情感和思想的篝火前的聚會。因此吳仲義倖免了。
此後,這些人都給放逐到天南地北,看不見了。哥哥被送到挨近北部邊疆的一座勞改廠,伐木採石。年老的媽媽在沉重而意外的打擊下,積鬱成疾,病死了。此後兩年,哥哥由於為了老婆孩子的前途,在勞動時付出驚人的辛勞,並在一次撲救森林大火時,燒壞了半張臉,才被摘去了右派帽子,由勞改廠留用,成為囚犯中間的一名有公民權的人。嫂嫂便帶著兩個孩子去找哥哥,寬慰那被拋到寒冷的邊陲的一顆孤獨的心……吳仲義還清楚地記得,他送嫂嫂和侄兒們上車那天的情景。嫂嫂穿一件挺舊的藍布製服外衣,頭髮挽在後邊,用一條帶白點兒的藍手絹紮起來,表情陰鬱。自從哥哥出事以來,她受到株連,不再做演員,被調到化妝室去給一些演技上遠遠低於她的演員勾眉畫臉,受盡歧視和冷淡,很快就失去了美麗動人的容顏;額頭與眼角添了許多淺細的皺痕。一度,丈夫沒收入、婆婆有病、孩子還小,吳家的生活擔子全落在她的肩頭。一切苦處她都隱忍在心。婆婆死後,她還得照顧生活能力很差的小叔子吳仲義。吳仲義從這個年紀稍長幾歲的嫂嫂的身上,常常感受到一種類似於母愛的溫厚的感情,但他從沒見嫂嫂臉頰上滴過一滴軟弱的淚珠。
月台上。嫂嫂站在他麵前,一句話沒有,臉色很難看。而且一直咬著嘴唇,下巴微微地抖個不停。吳仲義想安慰她兩句,她卻打個手勢不叫他說,似乎心裏的話一說,就象打破盛滿苦水的罈子,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樣,直站到開車的鈴聲響了,火車鳴笛了,嫂嫂才扭身上了車。這時,吳仲義聽到一個輕微而顫抖的聲音:
“別忘了,新拆洗好的棉背心在五鬥櫃裏。”
車輪啟動了。兩個侄兒在車窗口露出因離別而痛哭的小臉,那小臉兒弄得人心酸,但不見嫂嫂探出頭來和他告別。他追著火車,趕上幾步,從兩個侄兒淚水斑斑的嬌嫩的小臉中間,看見嫂嫂坐在後邊,背朝窗外,雙手捂著臉,聽不見哭聲,隻見那塊帶白點的藍手絹劇烈地抖顫著。這是吳仲義唯一見到的嫂嫂表露出痛苦的形象,卻把她多年來不肯表現在外的內心深處的東西都告訴吳仲義了……一失足會有怎樣的結果?
他害怕曾經那些事。距離滅頂之災,僅僅差半步。大災難之中總有倖存者,那就是他。那天在班裏的辯論會上,他多麽想說話,不知誰幫了他的忙,不給他一點說話的空隙。那些話一旦說出來會招致什麽後果,他已經從陳乃智身上看到了。如果他當時說出其中的一句--哪怕是一句,今天也就和哥哥的處境沒有兩樣了。他記得,那天他急急巴巴地從座位站起來,口中的話眼看要變做聲音時,一個同學按住他,講了關於把領導的業務情況分為三種類型的話。這個同學成了他的替死鬼。在一次鬥爭會上被宣布逮捕,銬走了,不知去處。
生活的重錘沒有把他擊得粉碎,卻叫他變了形。一下子,他變成另一個人:怕事,拘謹,不愛說話,不輕信於人,難得對人說兩句知己話,很少發表對人和對生活的看法,不出風頭……久而久之,有意識的會變成無意識的,就如同一個人長期不說話便會變成半個啞巴。他漸漸成了一個缺少主見、過幹脆弱的人,沒有風趣,甚至缺乏生氣。好比一個青青的果子,未待成熟卻遇到一陣肅殺而猛烈的狂飆,過早的衰退了。連外貌也是如此。瘦瘦的身子,皺皺巴巴,象一個幹麵團那樣不舒展。細細的脖子支撐一個小腦袋,有點謝頂;一副白光眼鏡則是他身上唯一的閃光之物。好象一隻拔了毛的麻雀,帶點可憐巴巴的樣子,尤其當他坐在本組同事大塊頭的趙昌身旁,更是這樣。
“咱們可不能叫歷史學家沉默。大吳不見得比小吳高明。研究歷史的,看問題比咱們深透得多。”
吳仲義忙舉起兩條胳膊搖了搖,靦腆地笑著,不肯開口。其實他給他們的熱情鼓動著,心裏的話象加了熱,在裏邊蹦蹦跳跳,按捺不住,眼看就要從唇fèng裏躥出來一樣。哥哥在一旁說。
“他剛剛從外邊回來,學校裏的鳴放一天也沒參加,一時還摸不清是怎麽回事呢!”
“不!”陳乃智攔住哥哥,轉過頭又擺出一個朗誦時的姿態,神氣活現地念出幾句詩--大概也是他的新作吧,“你,國家的主人還是奴僕?這樣羞羞答答,不敢做又不敢說?主人要拿出主人的氣度,還要盡一盡主人之責;那麽你就不應該沉默:該說的就要張開嘴說!說!”他念完最後一個字,固定了一個姿勢,一手向前伸,身體的重心隨之前傾,好象普希金的雕像。燈光把這影子投在牆上,倒很好看。
這番有趣的表演逗得大家大笑不止。何玉霞說:
“陳乃智今天算出風頭了,每次上台朗誦,觀眾反映都沒這麽熱烈過!”
大家笑聲暫歇,剛一請吳仲義發表見解,吳仲義就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對國家體製的看法。他認為國家還沒有一整套科學、嚴謹和健全的體製;中間有許多弊病,還有不少封建色彩的東西。這樣就會滋生種種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形成時弊,扼殺民主。那樣,國家的權利分到一些人手中就會成為個人權勢,階級專政有可能變為個人獨裁……他記得,那天晚上,他引用了許許多多中外歷史上的實例,把他的論點證實得精確、有說服力和無可辯駁。他還隨手拈來眾多的生活現象來說明他所闡述的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屋中的人--包括他的哥哥--都對這個年輕的大學生意想不到的思想的敏銳、深度和驚人之見折服了。吳仲義看著在燈光中和暗影裏,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朝他閃耀著欽慕與驚羨的光彩。聽著自己在激盪的聲調中源源而出的成本大套、條理明晰的道理,心中真是感動極了。特別是何玉霞那美麗而專注的目光,使他還得到一種隱隱的快感。他想不到自己說得這樣好。說話有時也靠靈感;往往在激情中,沒有準備的話反而會說得出乎意料的好。這是日常深思熟慮而一時迸發出的火花。他邊說,邊興奮地想,明天到學校的爭鳴會上也要這樣演說一番,好叫更多的人聽到他的道理,也感受一下更多張臉上心悅誠服的反應……第二天,他到了學校。學校裏象開了鍋一般熱鬧。小禮堂內有許多人在演講和辯論。走廊和操場上貼滿了大字報,還扯了許多根大麻繩,把一些大字報象洗衣房晾曬床單那樣,掛了一串串。穿過時,要把這些大字報掀得嘩嘩響。這些用字和話表達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觀點,在短時間裏,隻用一雙眼和一對耳朵是應接不暇的。這情景使人激動。
這時,他班上的同學們正在教室內展開辯論。三十多張墨綠色漆麵的小桌在教室中間拚成一張方形的大案子。四邊圍了一圈椅子,坐滿了同班同學。大家在爭論 “外行能不能領導內行?”的問題。吳仲義坐在同學們中間,預備把昨晚那一席精彩的話發表出來,但執著兩種不同觀點的同學吵著、辯著,混成一團。他一時插不進嘴,也容不得他說。他心急卻找不到時機。一邊又想到自己將要吐出驚人的見解,心裏緊張又激動,象有個小錘敲得噔噔響。但他一直沒找到機會。幾次尋到一點fèng隙,剛要開口,就給一聲:“我說!”壓了過去。還有一次,他好容易找到一個機會,站起身,未等他說出一個字兒,便被身邊一個同學按了一下肩膀,把他按得坐了下來。“你忙什麽?你剛回來,聽聽再說!”跟著這同學大聲陳述自己對“外行與內行”問題的論斷。這同學把領導分做三類,即:內行,外行,半內行。他認為在業務上內行的領導,具備把工作做好的一個重要條件,理所當然應該站在領導崗位上;半內行的領導應當邊工作,邊進修;外行領導可以調到適當的工作崗位上去,照舊可以做領導工作。因為他對這個行業不內行,不見得對於別的工作也不內行。但專業性很強的單位的領導必須是內行,否則就要人為地製造麻煩,甚至壞事。……這個觀點立即引起辯論,也遭到反對。學生會主席帶頭斥責他是在變相地反對黨領導一切。於是會場大嘩。一直吵到晚飯時間都過了,才不得不散會。
吳仲義沒得機會發言,心中悵然若失。他晚間躺在床上,又反覆打了幾遍腹稿,下決心明天非說不可,否則就用二十張大紙寫一篇洋洋大觀的文章,貼在當院最醒目的地方。
但轉天風雲驟變,抓右派的運動突然開始。一大批昨天還是神氣飛揚、頭腦發熱的論壇上的佼佼者,被劃定為右派,推上審判台;講理和辯論的方式被取消了,五彩繽紛的論說變成清一色討伐者的口號。如同一場仗結束了,隻有持槍的士兵和繳了械的俘虜。
哥哥、陳乃智、龔雲、何玉霞,由於昨天都把前天晚上那些激情與話語帶到了各自的單位,公開發表,一律被定為右派。哥哥被開除黨籍,陳乃智和何玉霞被剝奪了共青團員的光榮稱號。昨天,陳乃智在單位當眾闡述了吳仲義關於國家體製的那些觀點。可能由於他多年來寫的詩很少贏得別人的讚賞,他太想震驚和感動他的聽眾了,他聲明這些見解是自己獨立思考的果實。虛榮心害了他,使他的罪證無法推脫。他卻挺義氣,重壓之下,沒有暴露出這些思想的出論。哥哥、龔雲、何玉霞他們,誰與誰也沒再見麵,但誰也沒提到他們之間的“讀書會”和那晚在真摯的情感和思想的篝火前的聚會。因此吳仲義倖免了。
此後,這些人都給放逐到天南地北,看不見了。哥哥被送到挨近北部邊疆的一座勞改廠,伐木採石。年老的媽媽在沉重而意外的打擊下,積鬱成疾,病死了。此後兩年,哥哥由於為了老婆孩子的前途,在勞動時付出驚人的辛勞,並在一次撲救森林大火時,燒壞了半張臉,才被摘去了右派帽子,由勞改廠留用,成為囚犯中間的一名有公民權的人。嫂嫂便帶著兩個孩子去找哥哥,寬慰那被拋到寒冷的邊陲的一顆孤獨的心……吳仲義還清楚地記得,他送嫂嫂和侄兒們上車那天的情景。嫂嫂穿一件挺舊的藍布製服外衣,頭髮挽在後邊,用一條帶白點兒的藍手絹紮起來,表情陰鬱。自從哥哥出事以來,她受到株連,不再做演員,被調到化妝室去給一些演技上遠遠低於她的演員勾眉畫臉,受盡歧視和冷淡,很快就失去了美麗動人的容顏;額頭與眼角添了許多淺細的皺痕。一度,丈夫沒收入、婆婆有病、孩子還小,吳家的生活擔子全落在她的肩頭。一切苦處她都隱忍在心。婆婆死後,她還得照顧生活能力很差的小叔子吳仲義。吳仲義從這個年紀稍長幾歲的嫂嫂的身上,常常感受到一種類似於母愛的溫厚的感情,但他從沒見嫂嫂臉頰上滴過一滴軟弱的淚珠。
月台上。嫂嫂站在他麵前,一句話沒有,臉色很難看。而且一直咬著嘴唇,下巴微微地抖個不停。吳仲義想安慰她兩句,她卻打個手勢不叫他說,似乎心裏的話一說,就象打破盛滿苦水的罈子,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樣,直站到開車的鈴聲響了,火車鳴笛了,嫂嫂才扭身上了車。這時,吳仲義聽到一個輕微而顫抖的聲音:
“別忘了,新拆洗好的棉背心在五鬥櫃裏。”
車輪啟動了。兩個侄兒在車窗口露出因離別而痛哭的小臉,那小臉兒弄得人心酸,但不見嫂嫂探出頭來和他告別。他追著火車,趕上幾步,從兩個侄兒淚水斑斑的嬌嫩的小臉中間,看見嫂嫂坐在後邊,背朝窗外,雙手捂著臉,聽不見哭聲,隻見那塊帶白點的藍手絹劇烈地抖顫著。這是吳仲義唯一見到的嫂嫂表露出痛苦的形象,卻把她多年來不肯表現在外的內心深處的東西都告訴吳仲義了……一失足會有怎樣的結果?
他害怕曾經那些事。距離滅頂之災,僅僅差半步。大災難之中總有倖存者,那就是他。那天在班裏的辯論會上,他多麽想說話,不知誰幫了他的忙,不給他一點說話的空隙。那些話一旦說出來會招致什麽後果,他已經從陳乃智身上看到了。如果他當時說出其中的一句--哪怕是一句,今天也就和哥哥的處境沒有兩樣了。他記得,那天他急急巴巴地從座位站起來,口中的話眼看要變做聲音時,一個同學按住他,講了關於把領導的業務情況分為三種類型的話。這個同學成了他的替死鬼。在一次鬥爭會上被宣布逮捕,銬走了,不知去處。
生活的重錘沒有把他擊得粉碎,卻叫他變了形。一下子,他變成另一個人:怕事,拘謹,不愛說話,不輕信於人,難得對人說兩句知己話,很少發表對人和對生活的看法,不出風頭……久而久之,有意識的會變成無意識的,就如同一個人長期不說話便會變成半個啞巴。他漸漸成了一個缺少主見、過幹脆弱的人,沒有風趣,甚至缺乏生氣。好比一個青青的果子,未待成熟卻遇到一陣肅殺而猛烈的狂飆,過早的衰退了。連外貌也是如此。瘦瘦的身子,皺皺巴巴,象一個幹麵團那樣不舒展。細細的脖子支撐一個小腦袋,有點謝頂;一副白光眼鏡則是他身上唯一的閃光之物。好象一隻拔了毛的麻雀,帶點可憐巴巴的樣子,尤其當他坐在本組同事大塊頭的趙昌身旁,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