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得愈來愈大,高速公路已經封了。原計劃下一站去介休考察清明文化 已經無法成行。在回程的列車上,我的心裏真是五味雜陳。三晉大地文化遺存 之深厚之燦爛令我驚嘆,但這些遺存遍地飄零並急速消失又令人痛惜與焦急。 幾年來我們幾乎天天為一問題而焦慮:從哪裏去找那麽多救援者和誌願者?到底 是我們的文化太多了,專家太少了,還是專家中的誌願者太少了?
我望窗外,外邊的原野嚴嚴實實而無聲地覆蓋著一片冰雪。
第65章 羌去何處
羌,一個古老的文字,一個古老民族的族姓,早已漸漸變得很陌生了,最 近卻頻頻出現於報端。這是因為,它處在驚天動地的汶川大地震的中心。
羌字被古文字學家解釋為“羊”字與“人”字的組合,因稱他們為“西戎 的牧羊人”。在典籍撲朔迷離的記述中,還可找到羌與大禹以及發明了農具的 神農氏的血緣關係。
這個有著三千年以上歷史、衍生過不少民族的羌,被費孝通先生稱之為“ 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曾經為中華文明史作出過傑出貢獻。但如今隻有三十 萬人,散布在北川一帶白雲迷漫的高山深穀中。他們居住的山寨被稱做“雲朵 上的村寨”。然而這次他們主要聚居的阿壩州汶川、茂縣、理縣和綿陽的北川 ,都成了大災難中悲劇的主角。除去一千餘羌民遠居住在貴州省銅仁地區之外 ,其他所有羌民幾乎全是災民。
古老的民族總是在文化上顯示它的魅力與神秘。羌族的人雖少,但在民俗 節日、口頭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服裝飲食以及民居建築方麵有自己完 整而獨特的一套。他們悠長而幽怨的羌笛聲令人想起唐代的古詩;他們神奇的 索橋與碉樓,都與久遠的傳說緊緊相伴;他們的羌繡濃重而華美,他們的羊皮 鼓舞雄勁又豪壯;他們的釋比戲《羌戈大戰》和民俗節日“瓦爾俄足節”帶著 文化活化石的意味……而這些都與他們長久以來置身其中的美麗的山水樹石融 合成一個文化的整體了。近些年,兩次公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經把 其中六項極珍貴的民俗與藝術列在其中。中國民協根據這裏有關大禹的傳說遺 跡與祭奠儀式,還將北川命名為“大禹文化之鄉”。
在這次探望震毀的北川縣城的路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飛石,樹木東倒西 歪,卻居然看到道邊神氣十足地豎著這樣一塊大禹文化之鄉的牌子,可是羌族 唯一的自治縣的“首府”——北川已然化為一片慘不忍睹的廢墟。
二十天前北川縣城就已經封城了。城內了無人跡,連鳥兒的影子也不見, 全然一座死城。濕潤的空氣裏飄著很濃的殺菌劑的氣味。我們憑著一張“特別 通行證”,才被準予穿過黑衣特警嚴密把守的關卡。
站在縣城前的山坡高處,那位靠著偶然而僥倖活下來的北川縣文化局長, 手指著縣城中央堆積的近百米滑落的山體說,多年來專心從事羌文化研究的六 位文化館館員、四十餘位正在舉行詩歌朗誦的“禹風詩社”的詩人、數百件珍 貴的羌文化文物、大量田野考察而尚未整理好的寶貴的資料,全部埋葬其中。
我的心陡然變得很衝動。誌願研究民族民間文化的學者本來就少而又少, 但這一次,這些第一線的羌文化專家全部罹難,這是全軍覆沒呀。
我們專家調查小組的一行人,站成一排,朝著那個巨大的百米“墳墓”, 肅立默哀。為同行,為同誌,為死難的羌民及其消亡的文化。
大地震遇難的羌民共三萬,占民族總數的十分之一。
在擂鼓鎮、板凳橋以及綿陽內外各地災民安置點走一走,更是憂慮重重。 這裏的災民世代都居住在大山裏邊,但如今村寨多已震損乃至震毀。著名的羌 寨如桃坪寨、布瓦寨、龍溪川、通化寨、木卡寨、黑虎寨、三龍寨等等都受到 重創。被稱作“羌族第一寨”的蘿蔔寨已夷為平地。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禹 裏鄉如今竟葬身在堰塞湖冰冷的湖底。這些羌民日後還會重返家園嗎?通往他們 那些兩千米以上山村的路還會是安全的嗎?村寨周邊那些被大地震搖散了的山體 能夠讓他們放心地居住嗎?如果不行,必須遷徙。積澱了上千年的村寨文化不是 註定要瓦解麽?
在久遠的傳衍中,這個山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生活文化都與他們相濡以沫 的山川密切相關。文化構成的元素都是在形成過程中特定的,很難替換。他們 如何在全新的環境找回歷史的生態與文化的靈魂?如果找不回來,那些歌舞音樂 不就徒具形骸,隻剩下旅遊化的表演了?
在擂鼓鎮採訪安置點的羌民時,一些羌民知道我們來了,穿著美麗的羌服 ,相互拉著手為我們跳起歡快的薩朗舞來。我對他們說:“你們受了那麽大的 災難,還為我們跳舞,跳這麽美,我們心裏都流淚了。當然你們的樂觀與堅強 ,令我們欽佩。我們一定幫助你們把你們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
不管怎麽說,這次地震對羌族文化都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它使羌族的文 化大傷元氣。這是不能迴避的。在人類史上,還有哪個民族受到過這樣全麵顛 覆性的破壞,恐怕沒有先例。這對於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無疑是一個巨 大的難題。
可是,總不能坐待一個古老的兄弟民族的文化在眼前漸漸消失。於是,這 一陣子文化界緊鑼密鼓,一撥撥人奔赴災區進行調研,思謀對策和良方。
馬上要做的是對羌族聚居地的文化受災情況進行全麵調查。首先要摸清各 類民俗和文學藝術及其傳承人的災後狀況,分級編入名錄,給予資助,並創造 傳承條件,使其傳宗接代。同時,對於地質和環境安全的村寨,經過重新修建 後,應同意原住民回遷——總要保留一些原生態的村落,當然前提是安全!還有 一件事是必做不可的,就是將散落各處的羌族文化資料彙編為集成性文獻,為 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建立可以傳之後世的文化檔案。
接下來是易地重建羌民聚居地時,必須注意注入羌族文化的特性元素;要 建立能夠舉行民俗節日和祭典的文化空間;羌族子弟的學校要加設民族傳統文 化教育的課程,以利其文化的傳承;像北川、茂縣、汶川和理縣都應修建羌族 文化博物館,將那些容易失散、失不再來的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記憶的民俗 文物收藏並展示出來……說到這裏,我忽想做了這些就夠了嗎?想到震前的昨天 燦爛又迷人的羌文化,我的心變得悲哀和茫然。恍惚中好像看到一個穿著羌服 的老者正在走去的背影,如果朝他大呼一聲,他會無限美好地迴轉過身來嗎?
第66章 一個古畫鄉的臨終搶救
臨終搶救是醫學用語,但在文化上卻是一個剛剛冒出來的新詞兒,這表明 我們的文化遺產又遇到了新麻煩。
何止是新麻煩,而且是大麻煩。
十多年來,我們縱入田野,去發現和認定瀕危的遺產,再把它整理好並加 以保護;可是這樣的搶救和保護的方式,現在開始變得不中用了——因為城鎮 化開始了。
我望窗外,外邊的原野嚴嚴實實而無聲地覆蓋著一片冰雪。
第65章 羌去何處
羌,一個古老的文字,一個古老民族的族姓,早已漸漸變得很陌生了,最 近卻頻頻出現於報端。這是因為,它處在驚天動地的汶川大地震的中心。
羌字被古文字學家解釋為“羊”字與“人”字的組合,因稱他們為“西戎 的牧羊人”。在典籍撲朔迷離的記述中,還可找到羌與大禹以及發明了農具的 神農氏的血緣關係。
這個有著三千年以上歷史、衍生過不少民族的羌,被費孝通先生稱之為“ 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曾經為中華文明史作出過傑出貢獻。但如今隻有三十 萬人,散布在北川一帶白雲迷漫的高山深穀中。他們居住的山寨被稱做“雲朵 上的村寨”。然而這次他們主要聚居的阿壩州汶川、茂縣、理縣和綿陽的北川 ,都成了大災難中悲劇的主角。除去一千餘羌民遠居住在貴州省銅仁地區之外 ,其他所有羌民幾乎全是災民。
古老的民族總是在文化上顯示它的魅力與神秘。羌族的人雖少,但在民俗 節日、口頭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服裝飲食以及民居建築方麵有自己完 整而獨特的一套。他們悠長而幽怨的羌笛聲令人想起唐代的古詩;他們神奇的 索橋與碉樓,都與久遠的傳說緊緊相伴;他們的羌繡濃重而華美,他們的羊皮 鼓舞雄勁又豪壯;他們的釋比戲《羌戈大戰》和民俗節日“瓦爾俄足節”帶著 文化活化石的意味……而這些都與他們長久以來置身其中的美麗的山水樹石融 合成一個文化的整體了。近些年,兩次公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經把 其中六項極珍貴的民俗與藝術列在其中。中國民協根據這裏有關大禹的傳說遺 跡與祭奠儀式,還將北川命名為“大禹文化之鄉”。
在這次探望震毀的北川縣城的路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飛石,樹木東倒西 歪,卻居然看到道邊神氣十足地豎著這樣一塊大禹文化之鄉的牌子,可是羌族 唯一的自治縣的“首府”——北川已然化為一片慘不忍睹的廢墟。
二十天前北川縣城就已經封城了。城內了無人跡,連鳥兒的影子也不見, 全然一座死城。濕潤的空氣裏飄著很濃的殺菌劑的氣味。我們憑著一張“特別 通行證”,才被準予穿過黑衣特警嚴密把守的關卡。
站在縣城前的山坡高處,那位靠著偶然而僥倖活下來的北川縣文化局長, 手指著縣城中央堆積的近百米滑落的山體說,多年來專心從事羌文化研究的六 位文化館館員、四十餘位正在舉行詩歌朗誦的“禹風詩社”的詩人、數百件珍 貴的羌文化文物、大量田野考察而尚未整理好的寶貴的資料,全部埋葬其中。
我的心陡然變得很衝動。誌願研究民族民間文化的學者本來就少而又少, 但這一次,這些第一線的羌文化專家全部罹難,這是全軍覆沒呀。
我們專家調查小組的一行人,站成一排,朝著那個巨大的百米“墳墓”, 肅立默哀。為同行,為同誌,為死難的羌民及其消亡的文化。
大地震遇難的羌民共三萬,占民族總數的十分之一。
在擂鼓鎮、板凳橋以及綿陽內外各地災民安置點走一走,更是憂慮重重。 這裏的災民世代都居住在大山裏邊,但如今村寨多已震損乃至震毀。著名的羌 寨如桃坪寨、布瓦寨、龍溪川、通化寨、木卡寨、黑虎寨、三龍寨等等都受到 重創。被稱作“羌族第一寨”的蘿蔔寨已夷為平地。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禹 裏鄉如今竟葬身在堰塞湖冰冷的湖底。這些羌民日後還會重返家園嗎?通往他們 那些兩千米以上山村的路還會是安全的嗎?村寨周邊那些被大地震搖散了的山體 能夠讓他們放心地居住嗎?如果不行,必須遷徙。積澱了上千年的村寨文化不是 註定要瓦解麽?
在久遠的傳衍中,這個山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生活文化都與他們相濡以沫 的山川密切相關。文化構成的元素都是在形成過程中特定的,很難替換。他們 如何在全新的環境找回歷史的生態與文化的靈魂?如果找不回來,那些歌舞音樂 不就徒具形骸,隻剩下旅遊化的表演了?
在擂鼓鎮採訪安置點的羌民時,一些羌民知道我們來了,穿著美麗的羌服 ,相互拉著手為我們跳起歡快的薩朗舞來。我對他們說:“你們受了那麽大的 災難,還為我們跳舞,跳這麽美,我們心裏都流淚了。當然你們的樂觀與堅強 ,令我們欽佩。我們一定幫助你們把你們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
不管怎麽說,這次地震對羌族文化都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它使羌族的文 化大傷元氣。這是不能迴避的。在人類史上,還有哪個民族受到過這樣全麵顛 覆性的破壞,恐怕沒有先例。這對於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無疑是一個巨 大的難題。
可是,總不能坐待一個古老的兄弟民族的文化在眼前漸漸消失。於是,這 一陣子文化界緊鑼密鼓,一撥撥人奔赴災區進行調研,思謀對策和良方。
馬上要做的是對羌族聚居地的文化受災情況進行全麵調查。首先要摸清各 類民俗和文學藝術及其傳承人的災後狀況,分級編入名錄,給予資助,並創造 傳承條件,使其傳宗接代。同時,對於地質和環境安全的村寨,經過重新修建 後,應同意原住民回遷——總要保留一些原生態的村落,當然前提是安全!還有 一件事是必做不可的,就是將散落各處的羌族文化資料彙編為集成性文獻,為 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建立可以傳之後世的文化檔案。
接下來是易地重建羌民聚居地時,必須注意注入羌族文化的特性元素;要 建立能夠舉行民俗節日和祭典的文化空間;羌族子弟的學校要加設民族傳統文 化教育的課程,以利其文化的傳承;像北川、茂縣、汶川和理縣都應修建羌族 文化博物館,將那些容易失散、失不再來的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記憶的民俗 文物收藏並展示出來……說到這裏,我忽想做了這些就夠了嗎?想到震前的昨天 燦爛又迷人的羌文化,我的心變得悲哀和茫然。恍惚中好像看到一個穿著羌服 的老者正在走去的背影,如果朝他大呼一聲,他會無限美好地迴轉過身來嗎?
第66章 一個古畫鄉的臨終搶救
臨終搶救是醫學用語,但在文化上卻是一個剛剛冒出來的新詞兒,這表明 我們的文化遺產又遇到了新麻煩。
何止是新麻煩,而且是大麻煩。
十多年來,我們縱入田野,去發現和認定瀕危的遺產,再把它整理好並加 以保護;可是這樣的搶救和保護的方式,現在開始變得不中用了——因為城鎮 化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