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時威風與氣派。連牛馬車轎也是豪華無比。


    (莫高窟第156窟出行圖,第196窟出行圖,第148窟駟馬車,第100窟馬隊和牛車,第196窟坐車,第186、202、205、322、156等窟彩轎等)


    婚禮時鋪張與繁縟。當然,用一雙大雁來表達對情感矢誌不渝的民俗也是不可缺少的。


    (莫高窟第445、148、360、85、12等窟。榆林窟第25、38等窟)


    日常生活的畫麵。比如化妝、剃度、彈琴、閑話、遊春、穿衣、試衣、照鏡,等等。時光早已流逝,情景歷歷在目。


    (莫高窟第156、189、85、9、55等窟)


    清晨時分,女婢們托著漆奩和衣服為主人梳洗而緊張忙碌的氣氛,也使你強烈感受到了。


    (莫高窟第107窟)


    隻要有供養人,就有女婢男僕侍立一旁。從主婢之間極大的身高差距,你還能感受到奴婢們那個卑微幽閉的世界的氣息。


    (莫高窟第321、12、409、332等窟)


    貴族的庭院,清雅安適,綠蔭宜人。


    (莫高窟第9、361、23、45等窟)


    最具典型意味的大戶宅院是這種樣子。


    (莫高窟第85、98、159等窟)


    青脊粉牆內,層層院落相隔,條條迴廊相通;大大小小的房舍與高高矮矮的花樹,構成一個安寧又深邃的環境。這裏可以小坐閑話,那裏可以設壇講經。房舍一側,是草房馬廄。土夯的圍牆純屬河西的特色。馬廄相當於今日的車庫。草豐馬壯是生活殷足的象徵。盡管這是在描述《法華經變》的一個故事,河西大戶的生活實況卻叫我們一目了然。


    敦煌石窟展現的建築非常豐富。從宮廷建築和佛教建築,到式樣繁多的民居;從城池要塞,到小小的茅屋草舍;從庭院園林,到市曹郊野的道路橋樑。敦煌壁畫又稱得上古建築的圖像大觀。


    宮廷建築大多出現在大型經變畫《淨土變》、《觀無量壽經變》、《彌勒變》中,充任佛國的梵宮。從這些繁複無比、結構宏大的宮殿建築群,可以領略到如今無處可見的唐宋時代那些皇家建築的氣勢與富麗。


    (莫高窟第159、172、431、217、100、231等窟)


    佛教建築是壁畫中的主角。都是寫實得來的。從中能直接看到當時寺院特有的樣式與精神。


    (莫高窟第61、148、248等窟)


    至於千姿萬態的民居則是最樸素、最本質、最生動的生活形態了。


    (莫高窟第45、61、98、171、172、290、285、296、420等窟)


    從中還可以獲知到當時的建築水準與高超技藝。畫工們的工作本來與建築有密切關係,所以不僅許多施工的場麵被描繪下來,連工人幹活的器具也被一樣樣刻畫出來。


    (莫高窟第302、213、321、372、72、285、386、98、445等窟施工圖和工具)


    畫工們最熟悉和熱愛的生活,還是自己的生活。隻要佛經故事給他們一個機會和可能,他們必定會在這天國的縫隙中,叫生活的碧草鮮花奪目而芬芳地開放。


    在佛本生故事“屍毗王割肉貿鴿”中,主要是表現屍毗王割下自己的肉餵鷹來拯救鴿子,並沒有天平或秤這類東西。但故事中,有一個情節說,屍毗必須拿出與鴿子相等重量的肉來。聰明的畫工便抓住這個情節,把日常使用的稱肉的天平塞了進來。於是,叫我們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稱重的衡器。


    (莫高窟第174、138、254、278等窟)


    在《福田經變》的“廣施七法”中,七法之三是“常施醫藥救眾病”。這就給了畫工一個好機會,使他們能夠施展才能,將生活中種種出診行醫的景象都活靈活現地畫在牆壁上。


    (莫高窟第296、302、321、217等窟)


    在“千手眼觀音變”中,要表現觀音的法力無邊。那麽,民間畫工就把各種民間絕技,新奇工具,科技發明,一股腦地搬到觀音的手上。這幅“釀酒圖”證實了一個了不起的事實:世界最早的製造高濃度燒酒的蒸餾器的圖像,就在這個千手觀音的其中一隻手上。


    (榆林窟第3窟)


    身在中西交通要道上的畫工們,向例對於新奇的事物抱著濃厚的興趣。並總是興致勃勃把它們畫在壁畫中。由西亞和埃及傳來亮晶晶透明的玻璃器具,在這裏常常是佛國的法器。大約有85件玻璃器皿,光芒璀璨地分布在隋唐以來的洞窟中。從中亞傳入的胡床,俗稱馬紮子,成了壁畫上最時髦的家具(莫高窟第257窟胡床)。而自西域傳入的葡萄,由於具有“果實纍纍”的象徵意味,一直是石窟中最乍眼的圖像之一—(莫高窟第209、211、322、444等窟)。和葡萄一樣時髦和受寵的圖案,還有極具異域情調的波斯薩珊風格的紋樣。


    這些波斯紋樣包括聯珠狩獵紋(莫高窟第420窟),雙馬聯珠紋(莫高窟第277窟),以及飛馬紋、柿蒂紋、雁含威儀紋、禽蓋互變紋,等等(莫高窟第425、402、420等窟)。


    使人不解的是,那馱水的大象真的來過河西?


    (莫高窟第154窟)


    敦煌處在亞洲大陸腹地,視野之內從無海船。然而在“善友太子入海尋寶”等故事中卻出現大小一百多隻舟船的形象。有揚帆渡海的單桅大船(莫高窟第45窟),有虎頭船(莫高窟第238窟),還有方頭方尾船、方頭尖尾船、雙尖尾船、樓船,等等(莫高窟第205、12、14、238、55、454等窟)。這形形色色的舟船中,有江船河船,也有海船。海船的形象肯定出自中原傳來的粉本。然而,它依舊令我們感受到早期航海事業中先人們的氣象與氣魄。


    至於那些式樣非常怪異的船(莫高窟第203窟的圓形船。榆林第3窟的方頭翹尾船),肯定有它非同尋常的來頭。


    在敦煌壁畫中,還有無以數計的形象,無以名之。它顯示了一千年生活的多彩、神秘、豐富、創造性和浩瀚無窮,同時也表現了畫工們對生活的敏感,廣泛的興趣和捕捉力,以及充沛的藝術熱情。


    這些莫解的形象有待考證。當然,也有的被一個個考證出來。


    那個多次在壁畫中出現的火池,不就被考證出是遠在尼泊爾境內的一個石油池嗎?將來會不會由此找到一塊大油田?


    (莫高窟第237、33、231、98等窟)


    好了,當你把這些來自生活的事物與形象收集起來,就會驚訝地發現,佛國中原來包藏著一個博大遼闊的現實世界,一個全景社會,一個斑斕的眾生相,畫麵重疊各種各樣的人物—


    耕地的、收割的、播種的、揚場的、養雞的、養鴨的、放牛的、牽牛的、騎牛的、騎馬的、騎駱駝的、拉車的、蓋房的、修佛的、推磨的、鑿磨的、汲水的、網魚的、行醫的、製陶的、跳舞的、彈琴的、下棋的、行乞的、飲酒的、製靴的、製皮的、舂米的、釀酒的、馴虎的、狩獵的、操練的、作戰的、射箭的、相撲的、伐木的、行船的、拉縴的、擔挑的、織布的、宰牛的、殺駝的、擠奶的、剃頭的、講經的、拜佛的、行商的、耍藝的、送飯的、吃飯的、吃齋的、戀愛的、沐浴的、拉屎的、刷牙的……


    (莫高窟第254、61、290等窟相撲,第302窟洗浴,第296窟大便,第419窟汲水,第61窟煮奶,第85窟彈琴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類的敦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驥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驥才並收藏人類的敦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