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鐵線簡筆,凝重深厚(莫高窟第34窟射手),也有重彩精製,華麗非凡(莫高窟第98窟維摩詰經變);既有迷人的水墨神韻(莫高窟第107窟歌舞伎供養人),也有生動的沒骨神采(莫高窟第55窟觀音經變);既有瀝粉堆金的高超技能(莫高窟第98窟供養人),也有運筆如風的頂尖動力。看上去,這些洞窟很像大型的美術博覽會了。


    此時代表世族大姓們的供養人,向著更高更大更華美發展。而且逐漸占據甬道兩廂,有的長長一排,浩浩蕩蕩,有的比佛陀菩薩們還要更顯眼突出。佛的洞窟有如他們的家廟。他們不僅要占有人間,還要占有佛天(莫高窟第61窟和第98窟曹氏供養人像)。曹議金與他的回鶻妻子的《出行圖》,摹仿《張議潮夫婦出行圖》,氣勢更加宏大。一路上,揚鞭催馬,載歌載舞,奴婢成群,喧噪非常,他到底想沒想到此時站在一旁的神佛們作何感想?


    (莫高窟第100窟《出行圖》)


    佛國淨土的美妙境界減少了,代之是人間權貴的世俗氣息。


    信男信女們帶著理想走進這些洞窟,是不是會感到又回到了現實?那麽,理想應該放在哪裏呢?


    現實是很難放進去理想的,他們還是固執地把理想放在這裏,但他們不會把理想交給那些顯要權貴們的,而是寄託給在彩色的雲彩上徜徉的神佛與天女們。


    自晚唐以來,經變畫內容突出的改變是《勞度叉鬥聖經變》的出現和《降魔變》的陡增,這種驅邪降魔的畫麵與天王力士們威不可擋的形象一起,在動亂的五代頻繁湧現,表明人們的現實境遇和更迫切的生存願望。


    如果理想總是虛無縹緲的,理想也會失去生命力,理想也是有實實在在的生命的,那是因為它和現實牢牢係在一起,(莫高窟第6、53、72、98、196、85、108、146等窟《勞度叉鬥聖經變》。第12、9窟等天王力士像)


    敦煌的歷史從來不與中原的歷史同步,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對於中原來說,不過剛剛過了幾十年光景。又一個北方民族強盛起來,就是黨項族。他們以一種氣吞山河的氣概,在北方空曠的草原上掃蕩著敵對的種族。沙州回鶻人一直是他們爭奪河西控製權的強勁的對手,而且剛剛吞併了處於頹勢的曹氏末代政權,但也抵擋不住勢頭正健的黨項人。


    (歷史畫麵復原。榆林窟第39窟回鶻人像。第308窟行腳僧像)


    公元1036年黨項人摧垮沙州回鶻,公元1038年建立大夏國。疆域橫跨著寧夏、甘肅、陝西、青海、蒙古等地。敦煌正處在西夏國的核心地帶,因而被黨項人主宰了將近兩個世紀。


    黨項族是草原遊牧民族。他們沒有文字,不知五穀,用草木計算歲月。但是他們聰明豁朗,有創造性,善於從別的民族手裏拿來文明的成果。在他們開國之日,馬上就從坐騎上跳下來,向漢族學習農耕技術,興修水利,發展製鐵工業。一種被稱作“冷鍛法”的冶鐵新技術就是西夏人的發明。他們還像日本文字片假名那樣,把漢字作為基礎,創造出一種美麗又奇異的西夏文字來。


    (《西夏碑》。拜寺溝方塔出土西夏文佛經。宏佛塔天宮藏西夏文大號字雕版)


    可是,由於中國的歷史一直把中原視為正宗,歧視邊遠各族,西夏亡國後,他們的文化便像風沙一樣迷漫消散。


    歷史的記載十分寥落,留下的遺蹟更是寥落。


    (甘肅安西榆林窟土坯塔。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殘塔。寧夏石嘴山澇灞溝口石刻覆缽塔等)


    十二個西夏帝王竟沒有一個留下畫像。歷史好似空白。不單西夏文字很難識別,文字後邊的文化更是一個又空又大的謎。


    (廣濟寺塔奇異的手印方磚。宏佛塔天宮藏佛頭和宏佛塔天宮藏泥塑殘塊)


    西夏文化成了一種失落的文明,(拜寺口西塔及各層佛像。青銅峽一百零八塔全景)


    然而,在西夏興旺的時代,它又是何等強健、雄俊、聰穎、生機勃勃!這個終年在草原上馳騁的民族,一旦立國當家,立即明白治國大略—一手握住刀劍,一手弘揚佛法,布置理想的天國。他們懂得佛國是北方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為此武威護國寺孝感通塔上才有這樣一段碑文:


    “至於釋教,尤所崇奉。近至畿甸,遠及荒要,山林溪穀、村落坊聚佛宇遺址,隻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


    西夏時代,佛教在空前的倡興下已成了西夏國教。


    (賀蘭宏佛塔。拜寺口雙塔。拜寺溝方塔出土舍利子包以及佛經、佛畫和發願文)


    河西一帶所有石窟再次進入興建的高峰期。


    (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玉門昌馬石窟。安西榆林窟。敦煌莫高窟的西夏壁畫或雕塑)


    莫高窟的西夏洞窟達77個。由於三危山的崖麵幾乎被先朝前代的洞窟占滿,西夏時代以重修為多。有些則是在原有的壁畫上,塗上泥重新再畫。這也表現了西夏政權勢力的強大。


    (莫高窟西夏洞窟外景。第263、246等窟西夏改造過的洞窟內景)


    西夏文化是漢族、藏族、女真族和契丹族文化的混合體。它雖然有某些很突出的特徵,但本身沒有構成係統。麵對漢藏兩族強大的文化便處於弱勢,再加上敦煌的文化主體和藝術樣式已經確立,在西夏的敦煌石窟中,仍是原有風格的延續與深化。無論從窟形、壁畫內容、繪畫技法,一律沿用舊風。敦煌的文化藝術傳統反而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西夏莫高窟和榆林窟內景。賀蘭宏佛塔藏絹本佛畫《玄武大帝圖》、《護法力士圖》、一百零八塔出土中原風格的彩繪天官像)


    西夏時代的莫高窟裏,明顯的一種新的文化因素卻是來自藏族。


    自吐蕃時代以來,藏族文化對敦煌的影響不斷加強。藏傳佛教也是多民族的敦煌的精神需求。西夏君主李元昊精通藏文,便從西藏迎來葛舉派密教。煥然一新的藏密圖像在敦煌石窟中一個個亮相了。這些或是清勁俊美、妖媚動人的菩薩,或是“以惡製惡”、怪異獰猙的憤怒明王的形象,都給敦煌藝術帶來新的激情。


    (拜寺口西塔天宮藏絹本《樂金剛圖》、木雕《樂金剛像》。宏佛塔藏絹本《喜金剛像》。東千佛洞第2窟觀音菩薩像、供養伎樂圖、站立菩薩像等)


    敦煌文化的性格是,始終對外來文化保持一種好奇與興奮,用外來的文化激素,不斷創造自己,使自己永遠充滿誘惑。這也是一切生命的本質和存在方式。


    不論來自哪一方—中原也好,西藏也好,歐亞也好,北方哪個民族也好,隻要一個嶄新的因子投入,必然激發出一片鮮活的風景。


    在西夏時代,來自中原的藝術活力,仍然源源不斷注入敦煌石窟。尤其是榆林窟。可能在西夏時代由中原傳來一些一流的粉本,或者幹脆是來了幾位中原畫師,帶來了中原的技法與中原的水準。宋代是中原繪畫的全盛期。如今在這裏看到的線描技術與造型能力在宋代畫壇也堪稱上品。


    (榆林石窟第29窟、東千佛洞第2窟、莫高窟第97窟等)


    尤其榆林三窟在風格上接近道教寺觀壁畫的兩鋪—《文殊變》和《普賢變》。天界諸神,無論結構還是用筆,都是老到精熟,美妙絕倫。衣紋線條,與武宗元如出一轍。從背景的山海樹石中,可以明顯看到許道寧、燕文貴、郭熙、馬遠等人的影子。這樣的水墨畫法,在敦煌石窟中可謂史無前例。畫幅巨大,形象精緻,下筆明快剴利,毫不猶疑。縱橫捭闔,隨心所欲。莊重不阿,疏朗浩大。以壯美的山河代替浩渺的雲天,顯然神佛已經下臨人間,這也是宋代以來,佛教進一步世俗化的典型表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類的敦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驥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驥才並收藏人類的敦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