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馬遠《水圖》、郭熙《溪山行旅圖》和《早春圖》、燕文貴《溪山樓觀圖》、許道寧《漁父圖》、武宗元《朝元仙杖圖》等)
佛教的內容,即使再艱深玄奧,從來都不會脫開俗世的。隻不過有時放在天上,把它理想化;有時拉到眼前,渴望變成現實。
西夏給敦煌帶來自己的文化的貢獻,是它獨具魅力的民族精神與美的豐采。供養人形象(莫高窟第148窟。榆林窟第3窟、第29窟供養人群等,第29窟高僧與隨從武官為重點)、西夏文字的題記(莫高窟第65窟西龕帳門外南壁,榆林窟第29窟坐西向東、西壁南道門側下部等)、龍鳳紋藻井圖案(東千佛洞第2窟),到那些長圓大臉、高鼻細眼、身材頎長的人物造型(莫高窟第363窟和第301窟藥師像、第309窟菩薩。第97窟阿羅漢侍從像。第206窟供養菩薩像。西千佛洞第12窟弟子與菩薩像)。都顯現出西夏獨一無二的迷人的特徵。至於西夏時期盛行的用石綠顏色鋪地的“綠壁畫”(莫高窟第400窟北壁藥師經變與窟頂,第432窟),以及構築疏朗的畫麵,都表示唐代的精神已經褪盡。一個新的時代精神已經將洞窟明顯改變。
但是,有一種永遠不變的,就是人們的虔誠與理想,公元1227年,黨項人的政權被蒙古人的政權取代。成吉思汗驍勇驃悍的鐵騎縱入沙州。但進入敦煌洞窟的卻是蒙古人的理想,(成吉思汗像。成吉思汗陵。莫高窟第61窟甬道蒙文題記)
同樣迷信佛教的忽必烈,於公元1246年邀請西藏名僧八思巴出任國師。源自印度、經由西藏傳來的密宗文化,比吐蕃和西夏時代都來得強有力,好似一股大浪般湧入洞窟。敦煌蒙上一層濃重的神秘感。空遠、陌生、艱澀,天國與人間的距離感又出現了。北魏時期那種氛圍,在敦煌石窟的終結期—元代,重新再現一次。縱觀整個元代不過二十多個洞窟裏,氣息迷離,色調怪異,窟頂往往被莊重肅穆的曼陀羅所占據,連菩薩們神奇的形象也仿佛回到了佛教東傳的初始時代。
(莫高窟第465窟歡喜金剛、持蓮供養菩薩、踏碓師、織布師、舞蹈圖等)
尤其使人眸子一亮的是蒙古的供養人像。
(莫高窟第332窟。榆林窟第3、4、6等窟)
無論哪一個時代,哪一個民族的供養人,盡管身材麵容不同,服裝衣飾不同,風俗習慣不同,當他們一進入洞窟,一概是畢恭畢敬,一概祈禱發願,一概徹底的虔誠。這是人們對佛國—實際是人類對自己理想的神聖的態度。在洞窟之外,人們的理想隻是無形地珍存在心靈之中;進了洞窟內,這理想就化為繽紛燦爛的色彩與美妙神奇的形象,填滿這一個個洞窟裏。
天國和佛國,其實都是各民族共同的理想國,(從各時代各民族供養人像到各時代各民族的壁畫)
這理想國便是敦煌石窟,它從來就是北方民族與漢族,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共同創造的,而完成它的,卻是北方民族,因此,敦煌樣式隻能在敦煌看到,在中國別的任何地方,都看不見與其相近乃至相同的樣式。敦煌樣式,天下無雙。
它屬於中華民族,但就整體而言,決不是中原式的,相對於中原,它是敦煌式的。這就是敦煌樣式,你是不是從中感到北方民族的雄奇的氣息與獨有的精神?
它飽滿華美,境界宏大,富於強烈的裝飾性和浪漫的想像。它對外來事物的好奇,使敦煌到處留下驚奇鮮活的光芒。無數民族和無數文化的參與,才使它無窮的豐富和無窮的富有。它開闊的境象,使人想到西北曠遠的天地;它華麗的窟頂,使人想到遊牧民族的帳篷;它充滿動感的形象,使人想到那些遊牧民族在馬背上飛馳的生活;它無所不在的旋律感和節奏感,使人想到從河西、到西域、再到中亞和西亞那無處不有的風情各異的音樂。
(各種精彩壁畫塑像鏡頭的閃回)
許多文化都可以從這裏找到它們的因子,但它卻不是各種文化的混合,這獨異而優美的生命隻屬於敦煌自己。世界上隻有在敦煌,才能產生敦煌藝術這種偉大而迷人的樣式。
惟其這樣,敦煌才無愧於—人類的敦煌。
元代的敦煌留下一塊古碑。它刻於1348年(元至正八年)。是一塊“六字真言碑”。碑上刻著“唵、嘛、呢、叭、咪、哞”六個字。它的奇異之處是分別用六種文字刻上的。
這六種文字為:漢文、西夏文、梵文、藏文、回鶻文、八思巴文。都是當時通用的文字。
這碑既然出自敦煌,它就是敦煌的象徵。
石頭沉默無語,一切又全在碑麵。
這屬於過去,卻存於永遠。
在夕陽迷離而絢爛的光芒中,莫高窟一片宛如天國降世一般。
第12章 無名的大師們
風情迷人的波斯市場上,一位中國男子在賣畫。其中一幅絹本國畫,畫著一隻輕靈可愛的鳥兒棲息在青草上。鳥兒蓬鬆,柔軟,毛茸茸,眼睛明亮敏銳,身姿精巧靈動,活生生的,仿佛一驚動它,就要振翅飛跑。人們都嘖嘖讚賞這位中國畫師的才華。
但是其中一個阿拉伯人卻指責這幅畫有違常識。鳥兒落在草莖上,草莖就會被壓彎,決不可能依然這樣挺立著。這畫師聽了,提筆再畫一幅—青草依然挺直,鳥兒卻已飛向天空。他既吸取了這位阿拉伯人的批評,又賦予畫麵更新的意境。那位阿拉伯人隻能讚美他的聰明與才氣了。
這位聰慧的畫師是誰呢?
沒人知道,即使在當時,也沒人能告訴你。
在絲綢之路上,到處可以看到這些民間畫工的身影,看到他們驚世駭俗、才氣非凡的作品,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畫工們的姓名從來就是渺小而卑微的。
鏡頭掠過光禿禿的莫高窟一排排的洞窟,由南向北,緩緩落在最北邊一個狹小的窟門上。
窟號:三號窟
孤零零的小洞門常年緊緊閉鎖,從不對遊人開放,是不是由於窟內狹窄,容不下幾多看客?很少有人知道這緣故是:窟內的壁畫至美無上,堪為莫高窟第一流的珍品。
沉靜高古的形象,精湛絕倫的線條,素雅莊重的設色。關鍵的關鍵是線條。
洞中這千手觀音,雖不過兩平米見方,其藝術分量足與大足寶頂那八十八平方米雕刻的千手觀音相媲美!
線描的千手與雕刻的千手。各種局部的畫麵相映生輝。
這是誰人的手筆?
鏡頭在西壁帳門北側觀音像左下方居然發現到一處墨筆題記:
甘州史小玉筆。
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古代壁畫不同於文人的畫作,很少署題姓名的。
這史小玉又是誰?
翻遍了整個一部《中國繪畫史》和一部《中國歷代畫家人名辭典》也找不到這個名字。然而在畫史中,上至周日方、張萱,下至吳偉、仇英,誰有這樣堅韌遒勁又暢如流水一般的線條?特別南北兩壁那兩身觀音的千手,萬筆之中,無一敗筆;尤其正中那四十隻大手,姿態各異,極盡表情,多麽優美又神奇的手!而誰又能在一幅畫上老練而自如地展示出鐵線描、折蘆描、蘭葉描、行雲流水描、高古遊絲描等多種筆法—
佛教的內容,即使再艱深玄奧,從來都不會脫開俗世的。隻不過有時放在天上,把它理想化;有時拉到眼前,渴望變成現實。
西夏給敦煌帶來自己的文化的貢獻,是它獨具魅力的民族精神與美的豐采。供養人形象(莫高窟第148窟。榆林窟第3窟、第29窟供養人群等,第29窟高僧與隨從武官為重點)、西夏文字的題記(莫高窟第65窟西龕帳門外南壁,榆林窟第29窟坐西向東、西壁南道門側下部等)、龍鳳紋藻井圖案(東千佛洞第2窟),到那些長圓大臉、高鼻細眼、身材頎長的人物造型(莫高窟第363窟和第301窟藥師像、第309窟菩薩。第97窟阿羅漢侍從像。第206窟供養菩薩像。西千佛洞第12窟弟子與菩薩像)。都顯現出西夏獨一無二的迷人的特徵。至於西夏時期盛行的用石綠顏色鋪地的“綠壁畫”(莫高窟第400窟北壁藥師經變與窟頂,第432窟),以及構築疏朗的畫麵,都表示唐代的精神已經褪盡。一個新的時代精神已經將洞窟明顯改變。
但是,有一種永遠不變的,就是人們的虔誠與理想,公元1227年,黨項人的政權被蒙古人的政權取代。成吉思汗驍勇驃悍的鐵騎縱入沙州。但進入敦煌洞窟的卻是蒙古人的理想,(成吉思汗像。成吉思汗陵。莫高窟第61窟甬道蒙文題記)
同樣迷信佛教的忽必烈,於公元1246年邀請西藏名僧八思巴出任國師。源自印度、經由西藏傳來的密宗文化,比吐蕃和西夏時代都來得強有力,好似一股大浪般湧入洞窟。敦煌蒙上一層濃重的神秘感。空遠、陌生、艱澀,天國與人間的距離感又出現了。北魏時期那種氛圍,在敦煌石窟的終結期—元代,重新再現一次。縱觀整個元代不過二十多個洞窟裏,氣息迷離,色調怪異,窟頂往往被莊重肅穆的曼陀羅所占據,連菩薩們神奇的形象也仿佛回到了佛教東傳的初始時代。
(莫高窟第465窟歡喜金剛、持蓮供養菩薩、踏碓師、織布師、舞蹈圖等)
尤其使人眸子一亮的是蒙古的供養人像。
(莫高窟第332窟。榆林窟第3、4、6等窟)
無論哪一個時代,哪一個民族的供養人,盡管身材麵容不同,服裝衣飾不同,風俗習慣不同,當他們一進入洞窟,一概是畢恭畢敬,一概祈禱發願,一概徹底的虔誠。這是人們對佛國—實際是人類對自己理想的神聖的態度。在洞窟之外,人們的理想隻是無形地珍存在心靈之中;進了洞窟內,這理想就化為繽紛燦爛的色彩與美妙神奇的形象,填滿這一個個洞窟裏。
天國和佛國,其實都是各民族共同的理想國,(從各時代各民族供養人像到各時代各民族的壁畫)
這理想國便是敦煌石窟,它從來就是北方民族與漢族,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共同創造的,而完成它的,卻是北方民族,因此,敦煌樣式隻能在敦煌看到,在中國別的任何地方,都看不見與其相近乃至相同的樣式。敦煌樣式,天下無雙。
它屬於中華民族,但就整體而言,決不是中原式的,相對於中原,它是敦煌式的。這就是敦煌樣式,你是不是從中感到北方民族的雄奇的氣息與獨有的精神?
它飽滿華美,境界宏大,富於強烈的裝飾性和浪漫的想像。它對外來事物的好奇,使敦煌到處留下驚奇鮮活的光芒。無數民族和無數文化的參與,才使它無窮的豐富和無窮的富有。它開闊的境象,使人想到西北曠遠的天地;它華麗的窟頂,使人想到遊牧民族的帳篷;它充滿動感的形象,使人想到那些遊牧民族在馬背上飛馳的生活;它無所不在的旋律感和節奏感,使人想到從河西、到西域、再到中亞和西亞那無處不有的風情各異的音樂。
(各種精彩壁畫塑像鏡頭的閃回)
許多文化都可以從這裏找到它們的因子,但它卻不是各種文化的混合,這獨異而優美的生命隻屬於敦煌自己。世界上隻有在敦煌,才能產生敦煌藝術這種偉大而迷人的樣式。
惟其這樣,敦煌才無愧於—人類的敦煌。
元代的敦煌留下一塊古碑。它刻於1348年(元至正八年)。是一塊“六字真言碑”。碑上刻著“唵、嘛、呢、叭、咪、哞”六個字。它的奇異之處是分別用六種文字刻上的。
這六種文字為:漢文、西夏文、梵文、藏文、回鶻文、八思巴文。都是當時通用的文字。
這碑既然出自敦煌,它就是敦煌的象徵。
石頭沉默無語,一切又全在碑麵。
這屬於過去,卻存於永遠。
在夕陽迷離而絢爛的光芒中,莫高窟一片宛如天國降世一般。
第12章 無名的大師們
風情迷人的波斯市場上,一位中國男子在賣畫。其中一幅絹本國畫,畫著一隻輕靈可愛的鳥兒棲息在青草上。鳥兒蓬鬆,柔軟,毛茸茸,眼睛明亮敏銳,身姿精巧靈動,活生生的,仿佛一驚動它,就要振翅飛跑。人們都嘖嘖讚賞這位中國畫師的才華。
但是其中一個阿拉伯人卻指責這幅畫有違常識。鳥兒落在草莖上,草莖就會被壓彎,決不可能依然這樣挺立著。這畫師聽了,提筆再畫一幅—青草依然挺直,鳥兒卻已飛向天空。他既吸取了這位阿拉伯人的批評,又賦予畫麵更新的意境。那位阿拉伯人隻能讚美他的聰明與才氣了。
這位聰慧的畫師是誰呢?
沒人知道,即使在當時,也沒人能告訴你。
在絲綢之路上,到處可以看到這些民間畫工的身影,看到他們驚世駭俗、才氣非凡的作品,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畫工們的姓名從來就是渺小而卑微的。
鏡頭掠過光禿禿的莫高窟一排排的洞窟,由南向北,緩緩落在最北邊一個狹小的窟門上。
窟號:三號窟
孤零零的小洞門常年緊緊閉鎖,從不對遊人開放,是不是由於窟內狹窄,容不下幾多看客?很少有人知道這緣故是:窟內的壁畫至美無上,堪為莫高窟第一流的珍品。
沉靜高古的形象,精湛絕倫的線條,素雅莊重的設色。關鍵的關鍵是線條。
洞中這千手觀音,雖不過兩平米見方,其藝術分量足與大足寶頂那八十八平方米雕刻的千手觀音相媲美!
線描的千手與雕刻的千手。各種局部的畫麵相映生輝。
這是誰人的手筆?
鏡頭在西壁帳門北側觀音像左下方居然發現到一處墨筆題記:
甘州史小玉筆。
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古代壁畫不同於文人的畫作,很少署題姓名的。
這史小玉又是誰?
翻遍了整個一部《中國繪畫史》和一部《中國歷代畫家人名辭典》也找不到這個名字。然而在畫史中,上至周日方、張萱,下至吳偉、仇英,誰有這樣堅韌遒勁又暢如流水一般的線條?特別南北兩壁那兩身觀音的千手,萬筆之中,無一敗筆;尤其正中那四十隻大手,姿態各異,極盡表情,多麽優美又神奇的手!而誰又能在一幅畫上老練而自如地展示出鐵線描、折蘆描、蘭葉描、行雲流水描、高古遊絲描等多種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