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誠一麵翻閱著宛城的地誌,一麵問道:“王妃以往在南朝過上巳節,都會做些什麽?”
阿璃沉默了一會兒,略顯含糊地答了句:“喝酒,跟朋友一起。”
予誠思索著說:“若是以酒設宴,隻怕場麵難以控製……再者,如果以陛下的名義賞賜酒食,若讓混入城中的奸細趁機投毒,隻怕更起禍端……”
阿璃聞言插話問道:“平時你們會盤查出入宛城的人嗎?”
予誠聽她問得突兀,略覺詫異,抬頭看了阿璃一眼,答道:“陳國的軍隊尚未離開襄南,此時封鎖城門、實行宵禁,反倒讓城內居民心生惶恐。平時,守城的衛兵隻會盤查看似可疑的人物。”
阿璃漫不經心地翻著案上的幾卷古籍,似笑非笑,“什麽叫看似可疑?有心躲過的人自然會喬裝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樣子,誰會特意讓自己看起來可疑?”
予誠說:“王妃所言甚是。可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辦法,既不擾民,又能疏而不漏。”
阿璃眉心輕擰,嘴唇動了動,似想說些什麽,卻又最終抿住,沉默無言。
兩人各自翻看著手中的卷籍,予誠又執起筆,在卷帛上寫了幾句。
“王妃昔日同友人過節,除了飲酒,還會做什麽?”
阿璃垂眸沉吟片刻,不緊不慢地說:“上巳節講求的是臨水飲宴。所以,每年我們會挑一處可以泛舟的湖,一邊在船上喝酒,一邊欣賞湖邊的景色。”
“泛舟湖上……這倒比席地而飲更合適些……”予誠想了想,說:“可這個時節恰逢冬去春來,景致恐怕會略顯的蕭條。”
阿璃合上書帛,輕輕呼了口氣,緩緩說:“三月的薊城,或許還是一片蕭索,但在南朝,早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了。”
她抬手托著下巴,仿佛陷入了回憶之中,“江南三月的時候,桃花已經開了。風吹過的時候,落英紛紛,花瓣飄落到湖麵上,浮起一片粉色,遠遠望去,就像著了色的雪一樣……”
予誠抬眼看著阿璃,眼神疑惑而探究。
江南與陳國相隔甚遠,是什麽樣的原因,能讓這位扶風侯府的表小姐不計千裏迢迢地前往?難道說,隻是為了那落英如雪的美景?
他驀地記起一些曾經聽過的傳聞,不禁有些忐忑起來,半晌,才輕聲接過話說:“王妃與王妃的朋友,倒是懂得閑情逸緻之人。”
阿璃正兀自出著神,聞言輕抿了下嘴角,笑意透著一絲苦澀。
吳予誠研究著阿璃的神色,沉吟良久,繼而斟酌出言道:“南朝百姓,對燕人多少還是心懷排斥的。大燕收降東越以後,江南一帶的百姓表麵上雖沒有牴觸,但一旦利益被有所侵犯,便將所有責任推到朝廷身上。將來陛下統一天下,要想安撫民心降將,恐怕還需要王妃從旁協助。”
阿璃揚起眼簾,“我?”
她豁爾一笑,說:“我不過是後宮的一個嬪妃,能協助什麽?”
“王妃此言差矣。王室中的女子,言行決策,皆可左右前朝動向。就算隻是斡旋於朝廷命婦女眷之中,亦能促成對政局有利的世族聯姻。就拿眼下的情況來說,燕國雖然收服了南朝的大半江山,但並不熟悉這裏高門士族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對哪些人該放權、該籠絡,對哪些人該打壓、該防備,王妃應該比微臣這樣的燕人更清楚。”
吳予誠語氣鄭重,“王妃是我大燕國地位最尊崇的女子,亦是陛下最為信賴珍惜之人。隻要王妃能捨棄對南朝的眷顧,一心為我大燕社稷籌謀,必能做出一番成就。”
阿璃抬眼盯著吳予誠。
雖然有從表兄弟這層血緣關係,但吳予誠和慕容煜在容貌上,並無相像之處。
予誠的父親,是薊城出了名的風雅侯爺,家中常有歌姬名伶出入。絲竹弦樂、鶯歌笑語,讓將領出身的長寧侯,比旁人多了種倚馬斜橋風流公子的氣質。
而此時此刻,他眼中的誠摯與毅定,卻讓阿璃莫名地想起了慕容煜……
她緩緩垂下眼簾,“侯爺的意思是說,我若不把對南朝的眷顧斷得幹幹淨淨,就算不上對燕國忠心了?”
吳予誠站起身來,朝阿璃合手揖禮,繼而開口道:“正因知道王妃是重情重義之人,微臣才鬥膽進言,還望王妃勿怪。”
他態度恭謙坦誠,絲毫不隱瞞自己一番話的用意,頗有坦蕩蕩的君子之風。
阿璃心中其實很清楚,在燕國,對她心懷戒備的人又何止吳予誠?
換作程武,早不知何等嚴詞厲色譏誚挖苦了。
她抬起頭,對予誠笑了笑,“侯爺放心,我既然隨陛下來到宛城,便是下了決心要同他並肩作戰。”
她緩緩起身,眼鋒掃過案上展開的帛卷和上麵端正雋秀的字跡:
上巳節,泛舟,飲酒,賞花……
“普天之下,沒有人,比我更願意看到風延羲一敗塗地。”
☆、拭淚相看是故人 (一)
吳予誠最終將慶典安排在了宮城附近的鏡湖畔。
鏡湖連著樊江,湖麵寬廣,四周有樓台閣榭、格調高雅的茶坊酒肆,是宛城世家子弟平日裏呼朋引友、最時常出入的場所。
為了製造出與民同樂的氣氛,予誠讓府尹將鏡湖周圍比較有名氣的酒家掌櫃召集起來,吩咐他們各自備下遊湖畫舫,泊於湖中,再在畫舫裏安置下酒案坐席,供遊人飲宴使用。
吳予誠做事一向細緻縝密,思量著雖然是以國君之名安排慶典,但酒食遊船皆由商戶自家準備,就算中間出了什麽紕漏,也不至於損了朝廷和陛下的顏麵。
上巳節這日,慕容煜攜近臣官員,登上了鏡湖畔的楠樓。
楠樓原名登峰樓,乃王室敕建,主體採用金絲楠木而築,因而被宛城百姓稱為楠樓。
楠樓倚水而建,分上下三層,每層樓臨水的一麵都有一個向外略微延伸的欄台。從最高一層處望出去,恰能將鏡湖的全景盡收眼底。
慕容煜和阿璃站在三樓的欄台之上。
阿璃今日打扮素淨,青絲間隻挽著隻金絲白玉簪,身上裹著件素色的鬥篷,倚著欄杆,向外望去。
湖麵上大約停了七、八座畫舫,擠滿了遊人。又有三三兩兩的舟艇遊船穿行其中,像是城中富貴人家出遊用的私船,裝扮的金翠華麗,偶有笙歌絲竹之聲由內傳出。
湖岸上已有迎春花開,夾雜於抽芽的柳樹之間,隨風搖曳,彰顯著春意。
侍者上前為慕容煜和阿璃斟酒。
慕容煜執起酒盞,憑欄而立。
第一杯酒,他仰頭一飲而盡。第二杯酒,他抬手緩緩灑入了湖中。
湖麵上掌聲雷動,夾雜著歡呼人聲。
三日前,阿璃帶來的那三百萬兩銀子已由府尹分發至河朔災民手中,一時間,民意沸騰,之前對朝廷的諸多怨言亦有了扭轉之勢。今日燕帝又攜王妃親臨鏡湖,與民同慶佳節,更增加了安撫拉攏降民的效果。
阿璃沉默了一會兒,略顯含糊地答了句:“喝酒,跟朋友一起。”
予誠思索著說:“若是以酒設宴,隻怕場麵難以控製……再者,如果以陛下的名義賞賜酒食,若讓混入城中的奸細趁機投毒,隻怕更起禍端……”
阿璃聞言插話問道:“平時你們會盤查出入宛城的人嗎?”
予誠聽她問得突兀,略覺詫異,抬頭看了阿璃一眼,答道:“陳國的軍隊尚未離開襄南,此時封鎖城門、實行宵禁,反倒讓城內居民心生惶恐。平時,守城的衛兵隻會盤查看似可疑的人物。”
阿璃漫不經心地翻著案上的幾卷古籍,似笑非笑,“什麽叫看似可疑?有心躲過的人自然會喬裝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樣子,誰會特意讓自己看起來可疑?”
予誠說:“王妃所言甚是。可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辦法,既不擾民,又能疏而不漏。”
阿璃眉心輕擰,嘴唇動了動,似想說些什麽,卻又最終抿住,沉默無言。
兩人各自翻看著手中的卷籍,予誠又執起筆,在卷帛上寫了幾句。
“王妃昔日同友人過節,除了飲酒,還會做什麽?”
阿璃垂眸沉吟片刻,不緊不慢地說:“上巳節講求的是臨水飲宴。所以,每年我們會挑一處可以泛舟的湖,一邊在船上喝酒,一邊欣賞湖邊的景色。”
“泛舟湖上……這倒比席地而飲更合適些……”予誠想了想,說:“可這個時節恰逢冬去春來,景致恐怕會略顯的蕭條。”
阿璃合上書帛,輕輕呼了口氣,緩緩說:“三月的薊城,或許還是一片蕭索,但在南朝,早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了。”
她抬手托著下巴,仿佛陷入了回憶之中,“江南三月的時候,桃花已經開了。風吹過的時候,落英紛紛,花瓣飄落到湖麵上,浮起一片粉色,遠遠望去,就像著了色的雪一樣……”
予誠抬眼看著阿璃,眼神疑惑而探究。
江南與陳國相隔甚遠,是什麽樣的原因,能讓這位扶風侯府的表小姐不計千裏迢迢地前往?難道說,隻是為了那落英如雪的美景?
他驀地記起一些曾經聽過的傳聞,不禁有些忐忑起來,半晌,才輕聲接過話說:“王妃與王妃的朋友,倒是懂得閑情逸緻之人。”
阿璃正兀自出著神,聞言輕抿了下嘴角,笑意透著一絲苦澀。
吳予誠研究著阿璃的神色,沉吟良久,繼而斟酌出言道:“南朝百姓,對燕人多少還是心懷排斥的。大燕收降東越以後,江南一帶的百姓表麵上雖沒有牴觸,但一旦利益被有所侵犯,便將所有責任推到朝廷身上。將來陛下統一天下,要想安撫民心降將,恐怕還需要王妃從旁協助。”
阿璃揚起眼簾,“我?”
她豁爾一笑,說:“我不過是後宮的一個嬪妃,能協助什麽?”
“王妃此言差矣。王室中的女子,言行決策,皆可左右前朝動向。就算隻是斡旋於朝廷命婦女眷之中,亦能促成對政局有利的世族聯姻。就拿眼下的情況來說,燕國雖然收服了南朝的大半江山,但並不熟悉這裏高門士族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對哪些人該放權、該籠絡,對哪些人該打壓、該防備,王妃應該比微臣這樣的燕人更清楚。”
吳予誠語氣鄭重,“王妃是我大燕國地位最尊崇的女子,亦是陛下最為信賴珍惜之人。隻要王妃能捨棄對南朝的眷顧,一心為我大燕社稷籌謀,必能做出一番成就。”
阿璃抬眼盯著吳予誠。
雖然有從表兄弟這層血緣關係,但吳予誠和慕容煜在容貌上,並無相像之處。
予誠的父親,是薊城出了名的風雅侯爺,家中常有歌姬名伶出入。絲竹弦樂、鶯歌笑語,讓將領出身的長寧侯,比旁人多了種倚馬斜橋風流公子的氣質。
而此時此刻,他眼中的誠摯與毅定,卻讓阿璃莫名地想起了慕容煜……
她緩緩垂下眼簾,“侯爺的意思是說,我若不把對南朝的眷顧斷得幹幹淨淨,就算不上對燕國忠心了?”
吳予誠站起身來,朝阿璃合手揖禮,繼而開口道:“正因知道王妃是重情重義之人,微臣才鬥膽進言,還望王妃勿怪。”
他態度恭謙坦誠,絲毫不隱瞞自己一番話的用意,頗有坦蕩蕩的君子之風。
阿璃心中其實很清楚,在燕國,對她心懷戒備的人又何止吳予誠?
換作程武,早不知何等嚴詞厲色譏誚挖苦了。
她抬起頭,對予誠笑了笑,“侯爺放心,我既然隨陛下來到宛城,便是下了決心要同他並肩作戰。”
她緩緩起身,眼鋒掃過案上展開的帛卷和上麵端正雋秀的字跡:
上巳節,泛舟,飲酒,賞花……
“普天之下,沒有人,比我更願意看到風延羲一敗塗地。”
☆、拭淚相看是故人 (一)
吳予誠最終將慶典安排在了宮城附近的鏡湖畔。
鏡湖連著樊江,湖麵寬廣,四周有樓台閣榭、格調高雅的茶坊酒肆,是宛城世家子弟平日裏呼朋引友、最時常出入的場所。
為了製造出與民同樂的氣氛,予誠讓府尹將鏡湖周圍比較有名氣的酒家掌櫃召集起來,吩咐他們各自備下遊湖畫舫,泊於湖中,再在畫舫裏安置下酒案坐席,供遊人飲宴使用。
吳予誠做事一向細緻縝密,思量著雖然是以國君之名安排慶典,但酒食遊船皆由商戶自家準備,就算中間出了什麽紕漏,也不至於損了朝廷和陛下的顏麵。
上巳節這日,慕容煜攜近臣官員,登上了鏡湖畔的楠樓。
楠樓原名登峰樓,乃王室敕建,主體採用金絲楠木而築,因而被宛城百姓稱為楠樓。
楠樓倚水而建,分上下三層,每層樓臨水的一麵都有一個向外略微延伸的欄台。從最高一層處望出去,恰能將鏡湖的全景盡收眼底。
慕容煜和阿璃站在三樓的欄台之上。
阿璃今日打扮素淨,青絲間隻挽著隻金絲白玉簪,身上裹著件素色的鬥篷,倚著欄杆,向外望去。
湖麵上大約停了七、八座畫舫,擠滿了遊人。又有三三兩兩的舟艇遊船穿行其中,像是城中富貴人家出遊用的私船,裝扮的金翠華麗,偶有笙歌絲竹之聲由內傳出。
湖岸上已有迎春花開,夾雜於抽芽的柳樹之間,隨風搖曳,彰顯著春意。
侍者上前為慕容煜和阿璃斟酒。
慕容煜執起酒盞,憑欄而立。
第一杯酒,他仰頭一飲而盡。第二杯酒,他抬手緩緩灑入了湖中。
湖麵上掌聲雷動,夾雜著歡呼人聲。
三日前,阿璃帶來的那三百萬兩銀子已由府尹分發至河朔災民手中,一時間,民意沸騰,之前對朝廷的諸多怨言亦有了扭轉之勢。今日燕帝又攜王妃親臨鏡湖,與民同慶佳節,更增加了安撫拉攏降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