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手下有個叫司馬鬆的幕士卻反對這種辦法。他認為,如今官兵久不訓練,不知拚殺之事,亂軍風頭正勁,不與之相爭才是上策。否則,一旦官兵失敗,隻怕四處的亂民都會響應,況且民亂事出有因,當以"撫"字為上,既可安撫民心,也可平定民亂。
司馬鬆這個人平素寡言少語,又貪小便宜,衣著服飾亂七八糟,很叫同僚看不起,王有齡也有些煩他,隻因他是另外一個朋友介紹來的,才沒把他辭掉。本來平日在他人眼裏,司馬鬆便是一個不可造之才,無足輕重,今日見他未出兵便先言敗字,很是氣惱,不予理睬,派了個營官領了一千人馬去鎮壓亂軍。
事情果然不出司馬鬆所料,一千官兵在半途便中了埋伏,死傷大半,別處的饑民見官兵如此不堪一擊,便也紛紛起來鬧事,響應"無敵大王"。
王有齡大驚失色,召集眾幕僚,再商對策,眾幕士說來說去,都沒找出個好主意,而欲尋司馬鬆,卻發現人已不見,告假養病在家,請之不去。
胡雪岩聽完王有齡的敘述後,認定司馬鬆就是平亂所需的英才。他解釋,司馬鬆麵相端正,屬善良忠直之輩,眉間英氣凝聚,有傳世之才,行動愚鈍,大智若愚,不形於色,心計必定極深沉。他平時少言寡語,不善辭令,但那日獻計用撫不用剿,確實為計深遠,非一般人所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平素藏而不露,到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其所以隱忍不發,不願為王氏效命,是因為王有齡以尋常眼光對之,未發現這一人才而已。
事實上,司馬鬆命中多難,他是個遺腹子,未出生爹便死了,全靠他母親把他辛辛苦苦養大,後來又替他娶妻。誰知他老母又一病不起,過了幾年,妻子留下幾個兒女,跟他人私奔了。這下,司馬鬆簡直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既照顧老母,又要照顧孩子,欠了債不計其數。有位朋友見他可憐,便通過種種關係把他介紹到王有齡的衙門。司馬鬆這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善交際,且不諳人情世故,加之身受挫折太多,性情難免古怪,所以在王有齡的衙門一直不受重視,頗有懷才不遇之感,這一次他給王有齡出計獻策,王有齡剛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使他大為惱怒。
第122節: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8)
胡雪岩了解這一切之後,特地登門拜訪,為司馬鬆還清舊債,驅去債主。臨走又留下五百兩銀票,以備司馬鬆日常開支。
歸後,胡雪岩見到王有齡,將司馬鬆之困窘備說詳細,又勸王夫人以美婢贈與司馬以為續弦。
這一切令司馬鬆感激涕零,翌日前來拜謝,胡雪岩便把王有齡的意思告訴他,司馬鬆一聽,也不多說,主動要求去與亂民談和。
司馬鬆果然厲害,舌戰亂民,很快就瓦解了亂民的鬥誌,亂民各自散去。王有齡聞訊大喜,奏明朝廷,朝廷念司馬鬆有功,令他就在民變的縣城就任縣令。司馬鬆在任上,治理有方,很快就把人心平定,生產發展上去,一時間政通人和。
此時王有齡才意識到:"司馬鬆素日在同僚中倍遭非議,原來果真是個奇才!"
胡雪岩不以人非而非,獨具慧眼證實了他"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觀的高明。
胡氏這一獨特的看人眼光為他延攬了不少人才,洋行買辦、為胡雪岩的洋場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古應春就是一個。
古應春是上海洋場的"通事",也就是外語翻譯。他一表人才,洋朋友多,對英國人尤其熟悉,英語翻譯水平很高,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雖混跡洋場,卻十分維護中國的利益,對中國人內部的互相爭鬥、讓洋人撿便宜的現象很不滿。
胡雪岩從古應春的言談態度中推知他必是遭同行傾軋排擠,有感而發。同時,他也正是從這裏看出古應春是一個難得的可為自己所用的人才。不遭人妒是庸才,受傾軋排擠的。大致能幹的居多。古應春的能幹,胡雪岩從他的說話、見解就可以想見了。此意一定,胡雪岩就提出了與古應春合夥與洋人做生意的要求。惺惺惜惺惺,古應春自然也是十分樂意。此後胡雪岩與洋人做軍火交易,比如同英商哈德遜談判,以合適的價格及時地買到兩百支槍,一萬發子彈,生絲銷洋莊,比如第一筆幾萬包絲在上海賣給洋人,一舉賺得十幾萬銀子,古應春都功不可設。
胡雪岩認為,大凡受人非議的人物,必定有非常之行為,有非常之行動,必定身遇非常之事,隻要能夠查明事因,對症下藥,定能為我所用。
無論在哪個領域,要想有所發展,必定要啟用一些非常之人,以其非常之手段,推陳出新。否則,便會老是在原地踏步。停步不前,就等於後退,勢必遭到淘汰。
能不為世俗的成見所拘束,吸納形形色色的各種人才為我所用,這樣才能人才濟濟,有了人才,事業才能發展。而且,在延攬人才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那些遭人嫉妒而又確實有才幹的人。因為這些人遭嫉,自然免不了被人說閑話,如果僅憑人言,一定會失去一些有能力的幹才。
日本鬆下公司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在其傳記中說道:"我歷來相信,一個不招人妒的人是沒有能力的,或者他根本不敢招人忌恨,因為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唯眾人的意誌是圖,我的公司不需要這樣的人。"鬆下幸之助的用人智慧與胡雪岩的用人之道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以情義打動人才
要得到真正的傑出之士,隻憑藉錢是不能成事的,關鍵在於"情"、"義"二字,要用情來打動他們。--胡雪岩
在日本的一些株式會社,老闆對職員的關心,可以用體貼入微、無微不至來形容。職員生病了,老闆親自到醫院去探望;職員家有什麽紅白喜事,老闆親自參加;職員家庭出現了困難,老闆親自登門問寒問暖。老闆的"情"溫暖了職員的心,也培養出了一批"工作狂",那些老闆對他們有"情"的職員,為了報答老闆的關心,在公司中廢寢忘食地工作,加班加點從無怨言,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不辭辛勞,死心塌地,盡心盡職地為公司工作。
日本企業界這些老闆付出的是"情",得到的卻是一批為他拚命工作的職員,以及他們給公司帶來的豐厚效益。這種情智,遠非那些板著麵孔、冷若冰霜的管理智慧可比擬,因此其正被越來越多公司採納和推廣。
胡雪岩對下屬的管理,就頗有一些日本式管理的風格。他對下屬不僅僅是物質鼓勵,更多的是感情投資。他深知"得人心"的重要,對下屬總是設身處地地關心照顧,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禍福同當。他曾對手下的人說過:"我請你們幫我的忙,自然當你們一家人看,禍福同當,把生意做好了,大家都有好處。"
第123節: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9)
在實際中,他也是這麽做的。他非常注意對自己的下屬的感情投資,他全心幫助鬱四處理家務,他細心籌劃玉成古應春和七姑奶奶的婚事,他撮合阿珠姑娘與"小和尚"的姻緣,他為漕幫解決困難……,所有這些,都是在做感情投資。而這些感情投資收回的"利潤",便是他有了這一大批眼光手腕都相當不錯的人全心全意地幫他。
司馬鬆這個人平素寡言少語,又貪小便宜,衣著服飾亂七八糟,很叫同僚看不起,王有齡也有些煩他,隻因他是另外一個朋友介紹來的,才沒把他辭掉。本來平日在他人眼裏,司馬鬆便是一個不可造之才,無足輕重,今日見他未出兵便先言敗字,很是氣惱,不予理睬,派了個營官領了一千人馬去鎮壓亂軍。
事情果然不出司馬鬆所料,一千官兵在半途便中了埋伏,死傷大半,別處的饑民見官兵如此不堪一擊,便也紛紛起來鬧事,響應"無敵大王"。
王有齡大驚失色,召集眾幕僚,再商對策,眾幕士說來說去,都沒找出個好主意,而欲尋司馬鬆,卻發現人已不見,告假養病在家,請之不去。
胡雪岩聽完王有齡的敘述後,認定司馬鬆就是平亂所需的英才。他解釋,司馬鬆麵相端正,屬善良忠直之輩,眉間英氣凝聚,有傳世之才,行動愚鈍,大智若愚,不形於色,心計必定極深沉。他平時少言寡語,不善辭令,但那日獻計用撫不用剿,確實為計深遠,非一般人所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平素藏而不露,到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其所以隱忍不發,不願為王氏效命,是因為王有齡以尋常眼光對之,未發現這一人才而已。
事實上,司馬鬆命中多難,他是個遺腹子,未出生爹便死了,全靠他母親把他辛辛苦苦養大,後來又替他娶妻。誰知他老母又一病不起,過了幾年,妻子留下幾個兒女,跟他人私奔了。這下,司馬鬆簡直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既照顧老母,又要照顧孩子,欠了債不計其數。有位朋友見他可憐,便通過種種關係把他介紹到王有齡的衙門。司馬鬆這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善交際,且不諳人情世故,加之身受挫折太多,性情難免古怪,所以在王有齡的衙門一直不受重視,頗有懷才不遇之感,這一次他給王有齡出計獻策,王有齡剛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使他大為惱怒。
第122節: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8)
胡雪岩了解這一切之後,特地登門拜訪,為司馬鬆還清舊債,驅去債主。臨走又留下五百兩銀票,以備司馬鬆日常開支。
歸後,胡雪岩見到王有齡,將司馬鬆之困窘備說詳細,又勸王夫人以美婢贈與司馬以為續弦。
這一切令司馬鬆感激涕零,翌日前來拜謝,胡雪岩便把王有齡的意思告訴他,司馬鬆一聽,也不多說,主動要求去與亂民談和。
司馬鬆果然厲害,舌戰亂民,很快就瓦解了亂民的鬥誌,亂民各自散去。王有齡聞訊大喜,奏明朝廷,朝廷念司馬鬆有功,令他就在民變的縣城就任縣令。司馬鬆在任上,治理有方,很快就把人心平定,生產發展上去,一時間政通人和。
此時王有齡才意識到:"司馬鬆素日在同僚中倍遭非議,原來果真是個奇才!"
胡雪岩不以人非而非,獨具慧眼證實了他"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觀的高明。
胡氏這一獨特的看人眼光為他延攬了不少人才,洋行買辦、為胡雪岩的洋場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古應春就是一個。
古應春是上海洋場的"通事",也就是外語翻譯。他一表人才,洋朋友多,對英國人尤其熟悉,英語翻譯水平很高,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雖混跡洋場,卻十分維護中國的利益,對中國人內部的互相爭鬥、讓洋人撿便宜的現象很不滿。
胡雪岩從古應春的言談態度中推知他必是遭同行傾軋排擠,有感而發。同時,他也正是從這裏看出古應春是一個難得的可為自己所用的人才。不遭人妒是庸才,受傾軋排擠的。大致能幹的居多。古應春的能幹,胡雪岩從他的說話、見解就可以想見了。此意一定,胡雪岩就提出了與古應春合夥與洋人做生意的要求。惺惺惜惺惺,古應春自然也是十分樂意。此後胡雪岩與洋人做軍火交易,比如同英商哈德遜談判,以合適的價格及時地買到兩百支槍,一萬發子彈,生絲銷洋莊,比如第一筆幾萬包絲在上海賣給洋人,一舉賺得十幾萬銀子,古應春都功不可設。
胡雪岩認為,大凡受人非議的人物,必定有非常之行為,有非常之行動,必定身遇非常之事,隻要能夠查明事因,對症下藥,定能為我所用。
無論在哪個領域,要想有所發展,必定要啟用一些非常之人,以其非常之手段,推陳出新。否則,便會老是在原地踏步。停步不前,就等於後退,勢必遭到淘汰。
能不為世俗的成見所拘束,吸納形形色色的各種人才為我所用,這樣才能人才濟濟,有了人才,事業才能發展。而且,在延攬人才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那些遭人嫉妒而又確實有才幹的人。因為這些人遭嫉,自然免不了被人說閑話,如果僅憑人言,一定會失去一些有能力的幹才。
日本鬆下公司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在其傳記中說道:"我歷來相信,一個不招人妒的人是沒有能力的,或者他根本不敢招人忌恨,因為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唯眾人的意誌是圖,我的公司不需要這樣的人。"鬆下幸之助的用人智慧與胡雪岩的用人之道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以情義打動人才
要得到真正的傑出之士,隻憑藉錢是不能成事的,關鍵在於"情"、"義"二字,要用情來打動他們。--胡雪岩
在日本的一些株式會社,老闆對職員的關心,可以用體貼入微、無微不至來形容。職員生病了,老闆親自到醫院去探望;職員家有什麽紅白喜事,老闆親自參加;職員家庭出現了困難,老闆親自登門問寒問暖。老闆的"情"溫暖了職員的心,也培養出了一批"工作狂",那些老闆對他們有"情"的職員,為了報答老闆的關心,在公司中廢寢忘食地工作,加班加點從無怨言,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不辭辛勞,死心塌地,盡心盡職地為公司工作。
日本企業界這些老闆付出的是"情",得到的卻是一批為他拚命工作的職員,以及他們給公司帶來的豐厚效益。這種情智,遠非那些板著麵孔、冷若冰霜的管理智慧可比擬,因此其正被越來越多公司採納和推廣。
胡雪岩對下屬的管理,就頗有一些日本式管理的風格。他對下屬不僅僅是物質鼓勵,更多的是感情投資。他深知"得人心"的重要,對下屬總是設身處地地關心照顧,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禍福同當。他曾對手下的人說過:"我請你們幫我的忙,自然當你們一家人看,禍福同當,把生意做好了,大家都有好處。"
第123節: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9)
在實際中,他也是這麽做的。他非常注意對自己的下屬的感情投資,他全心幫助鬱四處理家務,他細心籌劃玉成古應春和七姑奶奶的婚事,他撮合阿珠姑娘與"小和尚"的姻緣,他為漕幫解決困難……,所有這些,都是在做感情投資。而這些感情投資收回的"利潤",便是他有了這一大批眼光手腕都相當不錯的人全心全意地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