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人很圓滑,隻怕不肯出頭去爭!"左宗棠說,"這種事,隻有性情比較耿直的人才肯做。"
"大人見得是。不過,我的意思不是鼓動王夔石出頭去力爭,是托他暗底下疏通。我想,為了他自己的前程,他是肯效勞的。"
"何以見得?雪翁,請道其詳。"
照胡雪岩的看法,做京官若說不靠關係靠自己,所可憑藉者,不是學問,便是才幹。當翰林靠學問,當司官就要靠才幹。這才下是幹濟之才,不在乎腹有經綸,而是在政務上遇到難題,能有切切實實的辦法拿出來。至少也要能搪塞得過去。王文韶之所長,正就是在此。
第120節: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6)
可是,做京官憑才幹,實在不如憑學問。因為憑學問做京官,循資推轉,處處得以顯其所長;翰林做到兼日講起注官,進而"開坊"升任京堂,都可以專折言事,更是賣弄學問的時候。也許一道奏疏,上結天知,就此飛黃騰達,三數年間便能戴上紅頂子。而憑才幹做官,就沒有這樣便宜了!
"為啥呢?因為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做部裏司官,每天公事經手,該準該駁,權柄很大;準有準的道理,駁有駁的緣故,隻要說得對,自然顯的出才幹。可是司官不能做一輩子,像王夔石,郎中做了好多年了,如果升做四品京堂,那些鴻臚寺、通政司,都是"聾子的耳朵",沒有它不像樣子,有了它毫無用處。王夔石就有天大的本事,無奈冷衙門無事可做,也是枉然。"
胡雪岩略停一下又說:"司官推轉,還有一條出路就是考禦史;當禦史更是隻要做文章的差使,王夔石搞不來。而且他也不足什麽鐵麵無情的人,平時惟恐跟人結怨,哪裏好當什麽都老爺?"
"我懂了!"左宗棠說,"王夔石是不願做京官,隻想外放?"
"是的。外放做知府,做得好,三兩年就可以升道員。"
胡雪岩笑笑說道:"做外官,就要靠督撫了!"
這一下,左宗棠心領神會,徹底明了。因為做外官靠督撫,沒有比他更清楚的。清朝的督撫權囊,京官外轉府道;督撫如果不喜此人,從前可以"才不勝任"的理由,奏請"請京任用",等於推翻朝旨。幹隆仞年,雖曾下詔切責,不準再有這樣的事例;可是督撫仍舊有辦法可以不使此人到任,或者奏請調職。至於未經指明缺分,隻分省候補任用的,補缺的遲早;缺分的優瘠,其權更操之督撫。
因此可以想像得到,王文韶如果誌在外官,就必得與督撫結緣;而能夠設法搞成免辦平洪楊的軍費報銷,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機。因為這一條,湘淮將領,無不感戴;而天下督撫,就眼前來說,兩江曾國藩、閩浙是左宗棠自己、江蘇李鴻章、直隸劉長佑、四川路秉章、湖廣官文、河南張之萬、江西沈荷幀、湖北嚴樹森、廣東郭嵩燾,哪一個都花過大把銀子的軍費;能夠免辦報銷,個人要欠王文韶的情,等他分發到省,豈有不格外照應之理?
想到這裏,左宗棠心頭的一個疙瘩,消減了一半,"王夔石果然是能幹的,就得好好抓住這個機會,普結天下督撫之緣。"
用人之前了解了手下的意願,等於打蛇打到了七寸,牽牛牽住了牛鼻子。因為任何事情隻有它自己想去幹才會幹得最積極,最賣力,管理起來也最不需要功夫。
不遭人妒是庸才
遭到人們嫉妒的多是能幹之人。--胡雪岩
古語雲:"木秀於林,盡必摧之;行出於眾,人必非之。"一個人如果才識過人,必將令他人顯得平庸,這種才識一旦付諸行動,就會辦成別人辦不成的事,獲得別人得不到的成績,使得與別人的平衡關係被打破,造成與其同僚的不同,這樣難免引起周圍人的妒恨。
平庸之人不會有什麽作為,也不會對周圍人的利益構成威脅,因而他是不會引起旁人的嫉妒的。
胡雪岩是以果溯因,以否定式的判斷"不遭人妒是庸才"的。反過來推理:遭到人們嫉妒的多是能幹之人。因此,他選人的時候,並不限於別人對某一人才的評價,卻對那人在別人口中頗遭非議的人物更加注意,因為他知道,成就大業芝英才,往往易不見容於別人,從這裏也可看出他識別人才的間單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世俗、較之一般人遠為寬闊的眼光。
胡雪岩的"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觀,首先就在他自己身上反映出來。胡雪岩從學徒做起,因辦事利練,快速擢升,其鋒芒之銳,當即引起了同事們的不安與嫉恨。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在老闆麵前詆毀胡雪岩,說他如何如何辦事無能,又如何如何欺上瞞下,總而言之,咬定胡雪岩是個心術不正之人。
這些謠言傳到老闆耳中,虧得老闆也是個久經世故的人,他知道什麽叫"行出於眾,人必非之",對這些謠言也不大往心裏去。
第121節: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7)
後來,胡雪岩私自把錢莊的錢借與王有齡。事情傳開之後,老闆又氣又恨,按規矩,出了這種事,肯定是把胡雪岩趕出"信和",毫無言語可講,但老闆想到胡雪岩是自己一手栽培起來的,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又於心不忍。
這時,錢莊的夥計可不依了,平素他們恨透胡雪岩,卻苦於無機會施以報復,如今遇此良機,他們怎肯放過?於是成天在老闆麵前慫恿,說胡雪岩如此無法無天,這次不把他趕出錢莊,說不定會留下後患,要是別的夥計也竟相效仿,那錢莊還不得早晚關門?
老闆一聽,知道胡雪岩犯了眾怒,自己即便有心留他下來,隻怕他以後的日子也難過。於是狠下心來,把胡雪岩趕出了"信和"。胡氏這樣一個難得的人才,便是失於"人妒"之中。
然而後來又怎樣呢?胡雪岩跟隨王有齡,控製了浙江海運,賺了數十萬的銀子,他們把這筆錢不存在別人那裏。而偏偏存在"信和",信和老闆這時才發覺自己幹了多麽愚蠢的一件事。雖然自己那時已知胡氏是個人才,但卻礙於眾人的非議,不敢把他留下來,如今看他短短幾年之內,竟然擁有萬貫家財,自己真是有眼無珠呀。始知遭人妒者,才是英才。
而胡雪岩尚未創業之時資助王有齡,也是出於這種觀念。王氏一介書生,科試不第,捐官無路以至於窮困潦倒,卻不肯放下讀書人的誌節與骨氣,遂遭市井人共恥笑。惟胡氏不以人短而非之,他看出王有齡"骨相清奇,必富貴相",將來必將有所做為,是以不顧別人的非議,冒險贈金,事實證明胡氏的判斷正確無誤,王有齡得此資助終於發跡,而胡氏也終於由此踏上發財致富之坦途。
因此,胡氏發跡後,用人時,特別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這一句話,為自己,也為別人發現了許多人才。
王有齡在湖州府上時,統轄的一個縣城發生了民變,亂民殺了縣官,攻占了縣城,豎起大旗,自稱"無敵大王"。消息傳到湖州,王有齡大為惱火,召集幕僚,徵詢辦法,手下幕僚大都言剿。王有齡也支持這種意見。
"大人見得是。不過,我的意思不是鼓動王夔石出頭去力爭,是托他暗底下疏通。我想,為了他自己的前程,他是肯效勞的。"
"何以見得?雪翁,請道其詳。"
照胡雪岩的看法,做京官若說不靠關係靠自己,所可憑藉者,不是學問,便是才幹。當翰林靠學問,當司官就要靠才幹。這才下是幹濟之才,不在乎腹有經綸,而是在政務上遇到難題,能有切切實實的辦法拿出來。至少也要能搪塞得過去。王文韶之所長,正就是在此。
第120節: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6)
可是,做京官憑才幹,實在不如憑學問。因為憑學問做京官,循資推轉,處處得以顯其所長;翰林做到兼日講起注官,進而"開坊"升任京堂,都可以專折言事,更是賣弄學問的時候。也許一道奏疏,上結天知,就此飛黃騰達,三數年間便能戴上紅頂子。而憑才幹做官,就沒有這樣便宜了!
"為啥呢?因為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做部裏司官,每天公事經手,該準該駁,權柄很大;準有準的道理,駁有駁的緣故,隻要說得對,自然顯的出才幹。可是司官不能做一輩子,像王夔石,郎中做了好多年了,如果升做四品京堂,那些鴻臚寺、通政司,都是"聾子的耳朵",沒有它不像樣子,有了它毫無用處。王夔石就有天大的本事,無奈冷衙門無事可做,也是枉然。"
胡雪岩略停一下又說:"司官推轉,還有一條出路就是考禦史;當禦史更是隻要做文章的差使,王夔石搞不來。而且他也不足什麽鐵麵無情的人,平時惟恐跟人結怨,哪裏好當什麽都老爺?"
"我懂了!"左宗棠說,"王夔石是不願做京官,隻想外放?"
"是的。外放做知府,做得好,三兩年就可以升道員。"
胡雪岩笑笑說道:"做外官,就要靠督撫了!"
這一下,左宗棠心領神會,徹底明了。因為做外官靠督撫,沒有比他更清楚的。清朝的督撫權囊,京官外轉府道;督撫如果不喜此人,從前可以"才不勝任"的理由,奏請"請京任用",等於推翻朝旨。幹隆仞年,雖曾下詔切責,不準再有這樣的事例;可是督撫仍舊有辦法可以不使此人到任,或者奏請調職。至於未經指明缺分,隻分省候補任用的,補缺的遲早;缺分的優瘠,其權更操之督撫。
因此可以想像得到,王文韶如果誌在外官,就必得與督撫結緣;而能夠設法搞成免辦平洪楊的軍費報銷,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機。因為這一條,湘淮將領,無不感戴;而天下督撫,就眼前來說,兩江曾國藩、閩浙是左宗棠自己、江蘇李鴻章、直隸劉長佑、四川路秉章、湖廣官文、河南張之萬、江西沈荷幀、湖北嚴樹森、廣東郭嵩燾,哪一個都花過大把銀子的軍費;能夠免辦報銷,個人要欠王文韶的情,等他分發到省,豈有不格外照應之理?
想到這裏,左宗棠心頭的一個疙瘩,消減了一半,"王夔石果然是能幹的,就得好好抓住這個機會,普結天下督撫之緣。"
用人之前了解了手下的意願,等於打蛇打到了七寸,牽牛牽住了牛鼻子。因為任何事情隻有它自己想去幹才會幹得最積極,最賣力,管理起來也最不需要功夫。
不遭人妒是庸才
遭到人們嫉妒的多是能幹之人。--胡雪岩
古語雲:"木秀於林,盡必摧之;行出於眾,人必非之。"一個人如果才識過人,必將令他人顯得平庸,這種才識一旦付諸行動,就會辦成別人辦不成的事,獲得別人得不到的成績,使得與別人的平衡關係被打破,造成與其同僚的不同,這樣難免引起周圍人的妒恨。
平庸之人不會有什麽作為,也不會對周圍人的利益構成威脅,因而他是不會引起旁人的嫉妒的。
胡雪岩是以果溯因,以否定式的判斷"不遭人妒是庸才"的。反過來推理:遭到人們嫉妒的多是能幹之人。因此,他選人的時候,並不限於別人對某一人才的評價,卻對那人在別人口中頗遭非議的人物更加注意,因為他知道,成就大業芝英才,往往易不見容於別人,從這裏也可看出他識別人才的間單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世俗、較之一般人遠為寬闊的眼光。
胡雪岩的"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觀,首先就在他自己身上反映出來。胡雪岩從學徒做起,因辦事利練,快速擢升,其鋒芒之銳,當即引起了同事們的不安與嫉恨。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在老闆麵前詆毀胡雪岩,說他如何如何辦事無能,又如何如何欺上瞞下,總而言之,咬定胡雪岩是個心術不正之人。
這些謠言傳到老闆耳中,虧得老闆也是個久經世故的人,他知道什麽叫"行出於眾,人必非之",對這些謠言也不大往心裏去。
第121節:第十一章胡雪岩的掌控之招(7)
後來,胡雪岩私自把錢莊的錢借與王有齡。事情傳開之後,老闆又氣又恨,按規矩,出了這種事,肯定是把胡雪岩趕出"信和",毫無言語可講,但老闆想到胡雪岩是自己一手栽培起來的,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又於心不忍。
這時,錢莊的夥計可不依了,平素他們恨透胡雪岩,卻苦於無機會施以報復,如今遇此良機,他們怎肯放過?於是成天在老闆麵前慫恿,說胡雪岩如此無法無天,這次不把他趕出錢莊,說不定會留下後患,要是別的夥計也竟相效仿,那錢莊還不得早晚關門?
老闆一聽,知道胡雪岩犯了眾怒,自己即便有心留他下來,隻怕他以後的日子也難過。於是狠下心來,把胡雪岩趕出了"信和"。胡氏這樣一個難得的人才,便是失於"人妒"之中。
然而後來又怎樣呢?胡雪岩跟隨王有齡,控製了浙江海運,賺了數十萬的銀子,他們把這筆錢不存在別人那裏。而偏偏存在"信和",信和老闆這時才發覺自己幹了多麽愚蠢的一件事。雖然自己那時已知胡氏是個人才,但卻礙於眾人的非議,不敢把他留下來,如今看他短短幾年之內,竟然擁有萬貫家財,自己真是有眼無珠呀。始知遭人妒者,才是英才。
而胡雪岩尚未創業之時資助王有齡,也是出於這種觀念。王氏一介書生,科試不第,捐官無路以至於窮困潦倒,卻不肯放下讀書人的誌節與骨氣,遂遭市井人共恥笑。惟胡氏不以人短而非之,他看出王有齡"骨相清奇,必富貴相",將來必將有所做為,是以不顧別人的非議,冒險贈金,事實證明胡氏的判斷正確無誤,王有齡得此資助終於發跡,而胡氏也終於由此踏上發財致富之坦途。
因此,胡氏發跡後,用人時,特別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這一句話,為自己,也為別人發現了許多人才。
王有齡在湖州府上時,統轄的一個縣城發生了民變,亂民殺了縣官,攻占了縣城,豎起大旗,自稱"無敵大王"。消息傳到湖州,王有齡大為惱火,召集幕僚,徵詢辦法,手下幕僚大都言剿。王有齡也支持這種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