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8)


    曾國藩所上的這一奏疏,對當時的政治風尚及皇帝個


    性,可說是痛下針砭。如果皇帝果真因此發怒,曾國藩的命運,真是在不可知之數。據說鹹豐皇帝在初次見到此疏時,確曾大為震怒,將原疏擲之地,並欲將曾國藩重加懲治。幸賴軍機大學土祁雋藻一再疏解,鹹豐皇帝經過一番深刻的思想鬥爭之後,才終於為曾國藩忠君愛國的本意所感動,曾國藩之敢言不僅未予加罪,且降旨褒獎,命兼任刑部侍郎。曾國藩家書中有此時所寫的致弟書雲:


    餘受恩深重,若於此時再不盡忠直言,更待何時乃可進言?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將此驕矜之機關說破,使聖心日就要業,而絕自是之萌,此餘區區之本意也。現在人才不振,皆謹於小而忽於大,人人皆習脂韋唯阿之風,欲以此疏稍挽風氣,冀在廷皆趨於骨鯁而遇事不敢退縮,此餘區區之餘意也。


    政治家的遠見和抱負,在這一些話中已經透露得很清楚了。曾國藩之必能成就日後的事業,於此亦可窺見其端倪。金梁所撰的《四朝佚聞》說:曾國藩因上聖德疏為文宗所特知,諭祁雋藻曰:"敢言必能負重,故其後遂倚以平亂。"


    由此說來,曾國藩在此疏中固然表現了他的耿耿忠貞,而鹹豐皇帝也在此疏中看出了曾國藩之有擔當、有抱負,可以重任。此一奏疏在曾國藩個人前途以至清王朝的前途具


    有何等的重要性,也就可以不言而喻了。


    民國時期學者徐一士評論說:蓋此疏之亢直,在當時確為言人所不敢言也。康熙時進士、廷臣孫嘉淦對幹隆皇帝所上的《三習一弊疏》,雖然號稱為清代的名奏議,然而僅泛泛而論朝政得失,與曾國藩的直言鹹豐帝種種過錯之舉,實在不能同日而語。


    對於自己的果敢,曾國藩自己也有正確的認識,他寫信給家人說:我踏人仕途已有多年,久已領略了京城的境況風氣,那些身居高位的顯官要員,故意顯示寬厚以提高自己的名望,對待部下姑息縱容,一團和氣,對這種現象我知道得很清楚,但自己多年養成的稟性並未因此消磨怠盡,越發變得慷慨激烈,果敢亢直。心裏打算稍稍改變一下社會上在三四十年來形成的不分黑白、不著痛癢、難以破除的風氣,不過,糾正偏差難免會超過原有的限度,有時不免出現意氣用事的偏頗,因此經常招致怨恨,被人議論紛紛而自取其咎。


    然而,真正的有道君子對待他人,本來就不應當僅僅拿中庸之道來苛責,還應該同情體諒他之所以被刺激而起來糾正惡俗的苦衷啊!


    這裏是以"敢"字體現出了誠,足以匡時救世、力挽世風之誌體現出來的敢。有了這一"敢"字,才有了曾國藩後來的步步晉升。因此,曾國藩未曾明傳的處理秘訣是,謙退自抑要有度,過於謙退,則也難於成事。


    、如果說沒有這樣的一些"果敢"和"犯顏",恐怕就沒有以後曾國藩的顯赫騰達及功成名就,也就不會為人們所稱道了。因此文化大師郭沫若說:"因當懼而懼,不失為勇者,因當勇而勇,不失為智者。"


    敢出手時就出手,不失為謀取事業成功的一個原則!


    在關鍵時刻敢於直言,敢於有一定分量的話,一時之間可能得罪自己的上司或同事,但一個真正品格高尚,富有遠見和魄力的老闆是不會因此而放棄一個人才的,相反,還會加以重用。有一家gg公司開會,一位部門經理因敢於陳言老闆管理不善、工資製度不合理,而被提拔為副總。當然,公司老闆也不失為一位智者。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正是他的勇敢,才笫一個品嚐到了蟹肉的鮮味。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更應有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氣勢,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業。


    危急時不可仰仗他人


    曾國藩語錄: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


    譯文:自古以來的帝王將相,沒有人不是由於自立自強而成功的。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在患難之際當然可以求得別人的幫助。但是,主動權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危難之際,全仰仗別人,後果將是十分危險的。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經過血的教訓,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的重要性。


    第66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9)


    1862年5月,曾國藩宰軍在天京城南門外的雨花台紮下營寨。


    曾國荃和他的心腹大將李臣典、蕭孚泅、劉連捷、朱洪章等在太平天國的叛將韋俊的帶領下,察看了這座江南名城。他看到天京城高池深,深溝高壘,城圍遼遠,以他的兩萬人馬想要攻取這座名城,簡直是白日做夢。他雖攻至城下,卻不敢輕舉忘動,更深怕城內的太平軍和外省的李秀成一起出動,將他們殲滅掉。所以,他一麵督促湘軍在雨花台一帶修築工事,作長期戰爭準備;一麵派人投書,催促各路人馬盡快會師城下。


    然而,曾國荃等了多日,也不見別路人馬到來。先是李續宜的北路軍由鎮江剛要出師,忽接父喪凶信,匆匆回家奔喪,其部將唐訓方遠在皖北,聞訊南援。結果被太平軍阻於壽州。鮑超由寧國北進,遇太平軍楊輔清等部,展開血戰,亦難達天京。這時,可援之軍隻有多隆阿一路。


    曾國藩接到雨花台寄來的加急求救文書,命多隆阿


    迅速南下。多隆阿接信後,開始還有軍事行動:攻陷廬州,準備南下,但突然按兵不動,拒赴合軍天京之約。曾國藩再三懇請赴援,多不為所動。這時,有一股四川農民起義軍人陝,多隆阿部將雷正綰已入陝阻擊。多隆


    阿與湖廣總督官文密約,再奏令多隆阿本人率隊人陝,皇帝居然準奏。多隆阿與官文皆以不赴天京之援,暗自高興,因為久與曾氏兄弟不和的官文也不願湘軍得到成功。


    多隆阿率軍西去,曾國藩萬分驚慌,派人飛馬送信給官文,讓他追回多隆阿,仍讓多赴南京之援。他在信中說:"聞入秦之賊人數不滿三千",有雷正綰一軍以足敵,而"江南賊數之多比秦何止百倍",仍請將去之不遠的多隆阿追回。然而官文明知天京城下急需多隆阿赴援,卻置曾氏兄弟的求援於不顧,使曾國荃的雨花台之師成了孤軍。通過這件事,曾國藩似乎發現了人性的弱點,也印證了他早巳提出的危急之時不能靠別人的道理。


    曾國藩在1862年9月13日《致沅弟季弟》信中說:


    都將軍派四個營的兵來助守,自然可喜,但也未必靠得住。凡在危急時刻,隻有自己靠得住,而別人都不可靠。靠別人防守,恐怕臨戰時會先亂;靠別人戰鬥,恐怕會猛進而速退。幸虧這四個營人數不多,或許不至擾亂弟弟你那裏的全局。否則,這部分軍隊另有一種風氣,一種號令,恐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弟弟要謹慎使用這支隊伍。去年春天,弟弟沒要陳大富一軍。又不留成大吉一軍,我很喜歡弟弟的見識。


    他在另外一些信中還說:總之,危急之際,不要靠別人,專靠自己,才是穩著。


    鹹豐五年(1855),自從羅澤南等離開江西以後,曾國藩在江西的處境更是一天比一天壞。在這種危急時刻,曾國藩認為首先要"自救",那就是加強自身建設,苦練自身的硬功。在內湖水師缺乏一位得力的統領,幾位營官也都是平平之才的情況下,曾國藩隻好讓李元度兼轄水師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月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月華並收藏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