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才與學相濟的道理是如此,誌氣方麵,屈伸行藏,也是一樣的。曾國藩在初入北京會試的時候,就抱有澄清天下之誌。如乙未歲暮雜感詩道: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糙綠滿蓬瀛。


    為臧為否兩蹉跎,搔首幹坤踏踏歌。


    萬事拚同驕拇視,浮生無奈繭絲多!


    頻年蹤跡隨波譎,大半光陰被墨磨。


    匣裏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


    在詩裏可以看出他的誌向來,一個25歲的青年,就有氣吞雲夢,剷平君山,何日斫蚊屠鯨的豪情,可見,曾國藩不僅才高八鬥,更重要的是他能將才氣內斂,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處。


    屈是為了伸,藏鋒本是蓄誌。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誌從何來?曾國藩的"藏鋒"表現在他與君與僚屑的共同處事上,這種藏鋒來自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認,來自一種儒釋道文化的綜合。


    一般談曾國藩的思想往往隻談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麵研究過的人,曾國藩對道家文化也情有所鍾,尤其是在他晚年。他終身都喜讀《老子》,對受道家文化影響很深的蘇軾欽佩不已,而且周敦頤和朱熹也是儒道兼通的人物。在政治上、為人上,曾國藩是一個儒家;在軍事上,在養生上,曾國藩又是一個道家。


    曾國藩認為,人單有誌不行,還要修煉自己,蓄勢而發。此間最重要的是戒傲氣、少言實幹。他在寫給九弟的信中說:自古以來講凶德致敗的道理大約有兩條,一是長傲,二是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囂訟,就是多言。歷代公卿,敗家喪命,也多是因為這兩條。


    我一生非常固執,很高傲,雖不多言,但筆下卻近乎囂訟。安靜下來自我反省,我所以處處不順,其根源也是這兩條。溫弟性格與我相似,而說話更為尖刻。凡是傲氣淩人,不一定是用言語表現,也有以神氣淩人的,也有以麵色淩人的。溫弟神氣有英發之姿,而麵色時有蠻狠之象,最容易厲氣淩人。心中不能有事,有事必然表現出來,從門第來說,我的聲望大減,恐怕要使於弟受連累,從才識來說,近來軍中鍛鍊出來的人才很多,弟等也沒什麽過人之處,這些都不可依仗。隻應該抑製自己,講忠信,講禮義,這樣可以彌補過失,整頓風氣。否則大家都討厭你,鄙視你。沅弟處世躬謹,很是穩妥。溫弟卻是談笑譏諷,既要強克老手,就不免帶有舊習氣。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聽說在縣城時,經常隨意嘲諷,應迅速改正。我在軍中多年,怎麽會沒有一點可取呢?就是因為"傲"字,百無一成。所以我諄諄教導各位兄弟引以為戒。


    第64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7)


    曾國藩藏鋒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三年天京攻破,紅旗報捷,他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即有謙讓之意,尤其是裁擻湘軍,留存淮軍,意義極為明顯。不裁湘軍,恐權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軍,手中不操鋒刃,則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鴻章按淮軍不動,從自己處開刀。


    曾國藩藏鋒的"龍蛇伸屈之道",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實際上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鋒芒引伸為人顯露在外表的才幹。有才幹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恰當的場合顯露出來是十會必要的。但是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傷人,也會刺傷自己。露才一定要適時、適地。時時處處才華畢現隻會招致嫉恨和打擊,導致做人及事業的失敗,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有誌於做大事業的人,可能自認為才分很高,但切記要含而不露,該裝傻的時候一定要裝得徹底,有了這把保護傘,何愁事業不成功?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豬養壯了,必定是挨一刀的結局;人出名了,必會招人側目而視,是惹禍的根由。那麽,欲名而又好喜,豈非自攬世人的怨毒嗎?所以,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懂得在名利兩字上適可而止,有所節製。


    從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驕傲自大之人,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反之,謙虛內斂,等待時機,蓄勢而發之人,往往取得大成功。哈默石油公司如果不是以退為進,採取低調,又如何能迷惑其他石油公司,一舉成名呢?


    關鍵時刻敢於出手


    曾國藩語錄:敢言定要負重,才能折服道中人。


    譯文:果敢的話語必須要包含著重要的道理,這樣才能讓懂這一行的人折服。


    在封建時代,士大夫一人官場仕途,就等於入了"局",入了最大的"局"。但是,官場積習卻常使英雄感到無用武之地。尤其是到了一個朝代的後期,要破官場積習就是很難的事了。更多的人都是隨波逐流,俯仰任之。這也是許多人不能建功立業的基本原因之一。


    在曾國藩的處世經中,人們都知道他處處以小心謹慎、謙忍退讓、委屈求全作為準則,而往往不知道他的處事之道中也有另外的重要一條,那就是"敢"字,就是"勇毅"。他的"敢"、"勇毅"雖然體現並不算多,但卻往往是用的適時、適機,對以後的成敗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朝的政治風氣,在嘉慶道光以後日見泄遝萎靡,人才亦日見寥落。這與皇帝的好尚及執政者之逢迎諂諛,都有密切的關係。《瞑庵雜識》中曾有一條說:


    曹振鏞晚年恩遇益隆,聲名俱泰。做了很長時間的大學士卻平安如初。他的一個門生請教緣故,曹答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當時流傳頗廣的一剪梅形容官場積習雲: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其二雲: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其三雲: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贊襄要和衷,好也彌fèng,歹也彌fèng。其四曰: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孑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諡文忠,也諡文恭。


    在這一世風之下,·曾國藩卻能反其道而行之,眾相柔靡之時,他卻敢迎風獨立,挺身而出,卻是何等的膽量!


    鹹豐年間,曾國藩洞悉了清代的政情弊端、官場風習、山川形勢、民生疾苦與武備弊壞。當他由內閣學土升為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時,目睹時局危急而政風頹靡,遂因皇帝下詔求言而勇敢地先後上了幾道條陳時務的奏疏。


    在那些奏疏之中,最具有重要性的,是他在1851年4月間所上的一道《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文中直率指出如要轉變政治風氣,培養有用人才,全在皇帝個人的態度。這一道奏疏,不但足以看出曾國藩忠君愛國及有作為、有膽識、有擔當的耿直風格,也對他此後的"平亂"事業,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在這道奏疏中,他指出專製政治的最大弊病,莫如皇帝自智自雄,視天下臣民如無物。其最後所至,必將是"直言日覺其可憎,妄諛日覺其可親,流弊將靡所抵止。"然而這些話卻不是自矜才智的專製皇帝所樂意聽聞的。而且在積威之下,大多數的人為了自保功名富貴,也決不肯把這種逆耳之言向皇帝直說,以免皇帝一旦發怒,自己將頓罹不測之禍。即以曾國藩當時的情形來說,除了曾國藩,也不曾有人上過這樣激切亢直的諫疏。所以後人說他有古大臣"亢直之風"。曾國藩這種讀書經世的風骨,在這裏可以充分看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月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月華並收藏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