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權臣宇文察也寫信給長孫儉說:近來聽說您部內縣令犯罪。你自罰三十杖,警示眾僚。過去雖聽說過"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說的是憂公忘私、知無不為的事,但還不如您捨身
自罰、訓誡群僚。聽說之後,很是讚賞。
攬罪法也創造著僚屬的主動積極性。它對僚屑行為的否定。是通過自我反省的"反躬法"作出的,這就是傳統儒學的"恕"道。結果,同樣以曲折的方式激勵了僚屬。因為按照
"恕"道。不應當再讓官長"自責"、"自罰"了,誰要再引起這種後果,就會惹發眾怒、引火燒身。推功攬罪是一種稀見、難得,過分的極端舉動。也正因為如此,它具有撼動人心的感化作用效果。
西魏文帝時,長孫儉做荊州刺史兼東南道行台仆she。轄區內鄭縣的縣令泉璨有不法行為,被百姓告發,經過審訊,所告屬實。長孫儉召集僚屬,當眾宣布:這都是因為我教誨不夠,
恩信不及。是我的罪過,不是泉璨的過錯。於是在官衙前,袒衣露肉自罰了三十杖,卻沒有製裁縣令。據說,自此之後,"屬城肅勵,莫敢犯法"。魏文帝聽說此事後,下詔褒勉慰勞他;權臣宇文察也寫信給長孫儉說:近來聽說您部內縣令犯罪。你自罰三十杖,警示眾僚。過去雖聽說過"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說的是憂公忘私、知無不為的事,但還不如您捨身自罰、圳誡群僚。聽說之後,很是讚賞。
攬罪法也創造著僚屬的主動積極性。它對僚屑行為的否定。是通過自我反省的"反躬法"作出的,這就是傳統儒學的"恕"道。結果,同樣以曲折的方式激勵了僚屬。因為按照
"恕"道。不應當再讓官長"自責"、"自罰"了,誰要再引起這種後果,就會惹發眾怒、引火燒身。椎功攬罪是一種稀見、難得,過分的極端舉動。也正因為如此,它具有撼動人心的感化作用
三是不罰示恩法。中國古代有一種通行的施之於僚屬的責罰力式--杖罰,也即打板子。各級官長都擁有對僚屬的杖罰權
。但精於治道、治術的官長們往往放棄這種法定的懲罰權,
不依恃杖罰而求得治理、、唐玄宗開元初,碭山縣令韋恆"為政寬惠,人吏愛之"。遇皇帝出巡,硒山應當供應衣食住行事宜。當時沿途州縣懼怕這一重要事情安排不好,"務於鞭撲",督責吏人。韋恆"獨不杖罰而事皆濟理"。德宗貞元時,吳湊做京兆尹,僚吏"非大過,不行笞責",召來當麵問清事情原委,批評之後放歸繼續工作。"吏尤惕厲,庶務鹹舉。"
陸象先,玄宗先天二年做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劍南道按察使,在官"以寬仁為政"。同僚司馬韋抱真勸說他:希望您厲行杖罰。樹立威名。否則。一旦下僚懈怠起來,卻沒有震懾他們的東西。陸象先說:做官能夠治理就行了,何必用嚴刑來樹立威風!損人利己,那不是{:恕之道。後來,陸象先又做了蒲州刺史、河東道按察使。-次,一個小吏犯罪,陸象先隻是批評他幾句,就放他回去了。旁邊的錄事說:這種情況按法應當行杖。陸象先駁斥說:人情都是相差不多的。你怎麽就不懂我的意思?如果說今後一定要打板子的話,那就從你開始吧!一席話說得錄事"慚懼麵退"。按照陸象先的說法:天下本來是沒有多少事的,隻是那些庸人插手幹擾,這才搞得繁不勝繁。如果在源頭上就以清靜安之,不用發愁,事情自然就減少了。因而,陸象先前後做州刺史,"其政如一,人吏鹹懷思之。"
武則天時。徐有功為蒲州司法參軍,"為政寬仁,不行杖罰",胥吏們感恩戴德,互相誡約:誰犯了徐司法杖罰,大家就一起來貶斥懲罰他!結果,胥吏們爭相做好自己的工作,直
到徐有功任滿離開蒲州,沒有-個人被杖罰過。
玄宗先天時,李日知做刑部尚書。他做官的風格是"不施捶撻而事集",即不用杖罰威脅,公事也都辦利索了。有一次,一個令史接到詔敕,竟忘記了當天發下去。這當然是了不得的過失,作為刑部長官的李日知自然發怒了。他召集眾僚,命人取來杖板,準備杖罰這個小吏。但轉而一想,又改變了主意。對那個令史說:我要是打了你,天下人肯定會說你能撩撥我發怒。而一旦真的打了你,你的聲名也就完了。不光矮同僚半截,你的妻子兒女也瞧不起你子。這次就饒了你吧!從此之後,"吏皆感悅,無敢犯者。脫有稽失,眾共謫之。"
第58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1)
陸象先把大肆杖罰看成不會得一日安寧的"繁擾"
下策,以為-施杖罰就會造成"打而不勝打"的惡性循環,所以,他認為不用杖罰是"安靜"、"簡化"的根源,也即開始不打板子。最終也就無人可打了。其實不罰示恩的功效也在於此,它能使官與吏的關係呈良性循環狀態。
一個想成大事的人,必須要在下屬心中建立良好的形象,樹立有力的權威,隻有這樣他們才會從內心上真正服從你,真正地為你賣命。因此,除了施威之外,他還必須巧妙地下屬施以恩惠,做到投之以桃李,而報之以瓊瑤。
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
曾國藩認為:凡辦大事,以識為主。在人生的進退問題,尤其是如此。人生是一個不斷進退的過程,如果在該進的時候不前進,在該退的不回收,就會讓自己遭致失敗。曾國藩把握了進退的智慧,該進則進,該退則退,這不但成就了他的成功人生,也使他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進退必先觀大局
曾國藩語錄:論事,宜從大處分清界限,不宜從小處剖析微茫。
譯文:研討事情,要從大處分清界限,而不適宜從小處剖析細微。
任何事業,某種意義上都是局部的事業,都在一定的大局之內,要想把事業做好,必須先察大局,認清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特別是大局的發展趨勢,然後借勢生風。不然的話,縱有千條妙策,亦難有所作為,縱使有所作為,因為局部畢竟決定不了全局,也算不了什麽。
曾國藩從辦團練那一天開始,因為沒有實權,又沒有軍餉,兵力發展不快,真是慘澹經營,屢戰屢敗。而他想要實權以便辦事的想法,更是屢遭挫折。
至鹹豐十年止,曾國藩以客寄的身份辦團練,建湘軍,剿殺太平天國已有七八個年頭。其間,鹹豐三年攻克武漢,巡撫一職與他擦肩而過,後來,他費盡心機,甚至剝下理學
家的麵具,在守父喪期間伸手公開向清政府要督撫的位置,但遭到拒絕;再往後,聽到石達開要進入四川,胡林翼等人聞風而動,鼓動官文上疏請清廷將四川總督大印交給湘軍第一統帥。事情還是沒有成功。
鹹豐十年四月,江南大營的潰敗給曾國藩帶來了絕好的機會,胡林翼等湘係高級首腦立即聚於曾國藩的大營宿鬆,開始緊張的密謀。
江南大營擁有重兵七萬餘人,集中了清廷正規軍中最精銳部分。閏三月十五日,經過與太平軍九晝夜之戰,江南提督張國根溺斃河中,總兵陣亡。至四月初六日,清廷深倚重的和春敗走常州後在滸壁關驚悸而死。至此,屏蔽江南財賦重地的江南大營將死卒亡。
自罰、訓誡群僚。聽說之後,很是讚賞。
攬罪法也創造著僚屬的主動積極性。它對僚屑行為的否定。是通過自我反省的"反躬法"作出的,這就是傳統儒學的"恕"道。結果,同樣以曲折的方式激勵了僚屬。因為按照
"恕"道。不應當再讓官長"自責"、"自罰"了,誰要再引起這種後果,就會惹發眾怒、引火燒身。推功攬罪是一種稀見、難得,過分的極端舉動。也正因為如此,它具有撼動人心的感化作用效果。
西魏文帝時,長孫儉做荊州刺史兼東南道行台仆she。轄區內鄭縣的縣令泉璨有不法行為,被百姓告發,經過審訊,所告屬實。長孫儉召集僚屬,當眾宣布:這都是因為我教誨不夠,
恩信不及。是我的罪過,不是泉璨的過錯。於是在官衙前,袒衣露肉自罰了三十杖,卻沒有製裁縣令。據說,自此之後,"屬城肅勵,莫敢犯法"。魏文帝聽說此事後,下詔褒勉慰勞他;權臣宇文察也寫信給長孫儉說:近來聽說您部內縣令犯罪。你自罰三十杖,警示眾僚。過去雖聽說過"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說的是憂公忘私、知無不為的事,但還不如您捨身自罰、圳誡群僚。聽說之後,很是讚賞。
攬罪法也創造著僚屬的主動積極性。它對僚屑行為的否定。是通過自我反省的"反躬法"作出的,這就是傳統儒學的"恕"道。結果,同樣以曲折的方式激勵了僚屬。因為按照
"恕"道。不應當再讓官長"自責"、"自罰"了,誰要再引起這種後果,就會惹發眾怒、引火燒身。椎功攬罪是一種稀見、難得,過分的極端舉動。也正因為如此,它具有撼動人心的感化作用
三是不罰示恩法。中國古代有一種通行的施之於僚屬的責罰力式--杖罰,也即打板子。各級官長都擁有對僚屬的杖罰權
。但精於治道、治術的官長們往往放棄這種法定的懲罰權,
不依恃杖罰而求得治理、、唐玄宗開元初,碭山縣令韋恆"為政寬惠,人吏愛之"。遇皇帝出巡,硒山應當供應衣食住行事宜。當時沿途州縣懼怕這一重要事情安排不好,"務於鞭撲",督責吏人。韋恆"獨不杖罰而事皆濟理"。德宗貞元時,吳湊做京兆尹,僚吏"非大過,不行笞責",召來當麵問清事情原委,批評之後放歸繼續工作。"吏尤惕厲,庶務鹹舉。"
陸象先,玄宗先天二年做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劍南道按察使,在官"以寬仁為政"。同僚司馬韋抱真勸說他:希望您厲行杖罰。樹立威名。否則。一旦下僚懈怠起來,卻沒有震懾他們的東西。陸象先說:做官能夠治理就行了,何必用嚴刑來樹立威風!損人利己,那不是{:恕之道。後來,陸象先又做了蒲州刺史、河東道按察使。-次,一個小吏犯罪,陸象先隻是批評他幾句,就放他回去了。旁邊的錄事說:這種情況按法應當行杖。陸象先駁斥說:人情都是相差不多的。你怎麽就不懂我的意思?如果說今後一定要打板子的話,那就從你開始吧!一席話說得錄事"慚懼麵退"。按照陸象先的說法:天下本來是沒有多少事的,隻是那些庸人插手幹擾,這才搞得繁不勝繁。如果在源頭上就以清靜安之,不用發愁,事情自然就減少了。因而,陸象先前後做州刺史,"其政如一,人吏鹹懷思之。"
武則天時。徐有功為蒲州司法參軍,"為政寬仁,不行杖罰",胥吏們感恩戴德,互相誡約:誰犯了徐司法杖罰,大家就一起來貶斥懲罰他!結果,胥吏們爭相做好自己的工作,直
到徐有功任滿離開蒲州,沒有-個人被杖罰過。
玄宗先天時,李日知做刑部尚書。他做官的風格是"不施捶撻而事集",即不用杖罰威脅,公事也都辦利索了。有一次,一個令史接到詔敕,竟忘記了當天發下去。這當然是了不得的過失,作為刑部長官的李日知自然發怒了。他召集眾僚,命人取來杖板,準備杖罰這個小吏。但轉而一想,又改變了主意。對那個令史說:我要是打了你,天下人肯定會說你能撩撥我發怒。而一旦真的打了你,你的聲名也就完了。不光矮同僚半截,你的妻子兒女也瞧不起你子。這次就饒了你吧!從此之後,"吏皆感悅,無敢犯者。脫有稽失,眾共謫之。"
第58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1)
陸象先把大肆杖罰看成不會得一日安寧的"繁擾"
下策,以為-施杖罰就會造成"打而不勝打"的惡性循環,所以,他認為不用杖罰是"安靜"、"簡化"的根源,也即開始不打板子。最終也就無人可打了。其實不罰示恩的功效也在於此,它能使官與吏的關係呈良性循環狀態。
一個想成大事的人,必須要在下屬心中建立良好的形象,樹立有力的權威,隻有這樣他們才會從內心上真正服從你,真正地為你賣命。因此,除了施威之外,他還必須巧妙地下屬施以恩惠,做到投之以桃李,而報之以瓊瑤。
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
曾國藩認為:凡辦大事,以識為主。在人生的進退問題,尤其是如此。人生是一個不斷進退的過程,如果在該進的時候不前進,在該退的不回收,就會讓自己遭致失敗。曾國藩把握了進退的智慧,該進則進,該退則退,這不但成就了他的成功人生,也使他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進退必先觀大局
曾國藩語錄:論事,宜從大處分清界限,不宜從小處剖析微茫。
譯文:研討事情,要從大處分清界限,而不適宜從小處剖析細微。
任何事業,某種意義上都是局部的事業,都在一定的大局之內,要想把事業做好,必須先察大局,認清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特別是大局的發展趨勢,然後借勢生風。不然的話,縱有千條妙策,亦難有所作為,縱使有所作為,因為局部畢竟決定不了全局,也算不了什麽。
曾國藩從辦團練那一天開始,因為沒有實權,又沒有軍餉,兵力發展不快,真是慘澹經營,屢戰屢敗。而他想要實權以便辦事的想法,更是屢遭挫折。
至鹹豐十年止,曾國藩以客寄的身份辦團練,建湘軍,剿殺太平天國已有七八個年頭。其間,鹹豐三年攻克武漢,巡撫一職與他擦肩而過,後來,他費盡心機,甚至剝下理學
家的麵具,在守父喪期間伸手公開向清政府要督撫的位置,但遭到拒絕;再往後,聽到石達開要進入四川,胡林翼等人聞風而動,鼓動官文上疏請清廷將四川總督大印交給湘軍第一統帥。事情還是沒有成功。
鹹豐十年四月,江南大營的潰敗給曾國藩帶來了絕好的機會,胡林翼等湘係高級首腦立即聚於曾國藩的大營宿鬆,開始緊張的密謀。
江南大營擁有重兵七萬餘人,集中了清廷正規軍中最精銳部分。閏三月十五日,經過與太平軍九晝夜之戰,江南提督張國根溺斃河中,總兵陣亡。至四月初六日,清廷深倚重的和春敗走常州後在滸壁關驚悸而死。至此,屏蔽江南財賦重地的江南大營將死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