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是在這突如其來而又事關湘軍集團發展的至關重要的時刻,湘軍首領開始陸續趕赴曾國藩所駐防的宿鬆。曾氏兄弟、左、胡、李元度等,在此前後在曾國藩的住地宿鬆暢談時間長達二十三日夜,達成了"共赴"艱難的共識,對各自的發展影響甚大。
宿鬆會議是湘係勢力的發展乃至扭轉全局的重要會議。第一,左宗棠被控案已結,對穩定湖南大有裨益。尤其是鹹豐帝旨令最後一節,詢及左宗棠多年"拂鬱之隱",左宗棠
感激涕零,表示"此後再不意氣用事,聽候曾國藩的消息,如有可出之理,未敢固執。"第二,壯大了湘係力量,湘係重要人物出現了空前的"團結",在重要問題上達成"共識"。第三,對江南大營潰敗後,清廷可能進行的重大人事調整進行了預測,認為兩江總督一缺,曾國藩與胡林冀兩人中必有一人擔此大任。這對鼓舞"士氣",有重要意義。第四,左宗棠的才能更為全國所知。曾國藩的幕僚黎庶昌編訂《曾國藩年譜》時就曾明確指出:左宗棠"留營中兩旬,朝夕縱談東南大局,謀所以補救之法。"而作為清政府倚為幹城的江南大營的潰敗,也在政治、軍事上為湘軍勢力的發掃清了障礙。但當時湘係中有許多人卻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轉機。左宗棠卻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天意其有轉機乎?"有人不解其中妙處,他又解釋說:"江南大營將蹇兵罷,萬不足資以討賊,得此一浩蕩,而後來者可以措手。"眾人始悟。
第59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2)
果然不出湘軍將領所料,宿鬆會議結束當日,清廷即下旨令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曾國藩從此才可以名符其實地幹一場了。
但是在走出這一步之前,曾國藩不會忘記把他的行動和時代脈搏聯繫起來考慮。而曾國藩所把握的天下大勢的主要方麵之一,就是清王朝的命運以及朝廷內的變故。
鹹豐十一年湘軍攻下安慶立下大功之後,曾國藩在麵臨新的進退抉擇關頭時,便對清朝的情況倍加關注。其實曾國藩以及像胡林翼等高明之士雖然身在疆場,但卻一貫對朝廷大事非常關注,並且從來都反應非常敏感,因為朝廷上的任何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他們個人以及湘軍這個集團的利益與未來。
胡林翼和曾國藩是在八月初,也就是湘軍攻占安慶後大約一個星期之後,得知鹹豐皇帝駕崩消息的,但這消息來源於友人之間的私人通信。
胡林翼在獲知此情之後,當即寫信向曾國藩表示:朝廷七月十七之事,主少國危,又鮮哲輔,殊堪憂懼。
由於肅順等人久久隱喪不報,胡林翼和曾國藩天天在軍營中等待進一步的消息,卻長時間未接奉國喪明詔,愈發讓他們憂心忡忡。胡林翼竟至半夜驚起,仰望上蒼,哀聲長嘆:"京師必有大事發生,不知是禍是福。"
專製統治易於保守政治機密,加上通信和交通條件的落後,信息的傳遞也就非常慢。
慈禧太後在北京發動政變一個多月的時間裏,身居安慶的曾國藩等人竟然一無所知。直到12月15日,曾國藩才首次得知其初步消息。這一天,他一共接奉廷寄四件,中有諭旨一道,又有軍機處轉抄的不知上奏人姓名的奏摺一件。他先掃了一眼抄示的奏摺,發現鹹豐皇帝所立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名字都在上麵,便立刻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覺。仔細讀來,隻見奏摺中寫道:"載垣、肅順、端華明正刑典,人心欣悅。"但奏摺並未說明贊襄政務大臣們是哪一天被逮被殺的,也未說他們犯了何罪。曾國藩看後,真是嚇了一大跳。
他趕緊拿起諭旨看個究竟,以為諭旨會對此事做出解釋。更讓他驚異的是,諭旨卻一字未提贊襄政務八大臣的事,而是公布了有關他自己的新的職務任命,其中寫道: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著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督以下各官,悉歸節製。
曾國藩通過對朝廷內的大勢的把握與深人細緻地分析,得出這既是重用又是警告、鞭策自己,認為自己權太重,位太高,虛名太隆,因此必須辭謝大權的結論。這一決定無疑是正確的。不僅使自己進一步摸清了清政府的意圖,為自己下一步決策提供了參考,而且也使清政府心甘情願地更為放心地將大權交給曾國藩。清廷讓曾國藩節製四省軍務的決定具有非凡的象徵意義。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始人和統帥,曾長期受清廷的猜忌與壓抑,自從1860年擺脫這種狀況以來,其權勢日漸增大,在清朝政治軍事權力格局中的地位穩步上升。現在,清廷不但對他已完全表示信任,而且還為了能讓他更好地發揮作用,竟然不惜打破祖製舊規,清廷此時也並不是不知道地方督撫權力過大,會有尾大不掉的危險,最終結果就有如慢性自殺,但為了打敗最大的敵人,他們已顧不得那麽多了。
曾國藩在把握了朝廷的這些內情與動態後,根據自己的推斷,找出了自己思考的重點以及行動的方向。他認為,以現在的形勢推斷,最應擔憂的,不再是朝廷內部的矛盾問題,因為對於清廷中央來說,他們現在最大的敵人仍然還是太平天國,為了打敗這個你死我活的對手,是可以暫時將權力下放給湘軍將領的,即使做出一些超越體製和常規的做法,也是能夠接受的。慈禧太後和奕沂將政變的消息以一種婉轉的方式告訴曾國藩等人,雖然有敲打湘軍將領的意思,但並不希望他們就此裹足不前,他們更主要地還是要鼓勵他們更好地為朝廷辦事,趕緊將太平天國徹底打垮。而隨著湘軍實力的擴展、地位的提高,真正需要曾國藩擔憂的則是集團內部的維繫問題。曾國藩已經很明確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第60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3)
因此曾國藩在把握了這樣的"天下大勢"之後,採取了一係列的果斷行動,如為湘軍集團的長遠利益及維護他的個人權威,將有深厚交情被他稱為"三不忘"的朋友李元度參劾革職;為出一口積之已久的惡氣,拖延救援危在旦夕的政敵王有齡的時間,終於使王有齡沒有得到及時救援陷城而死,以及讓李鴻章辦淮軍援攻上海等等理性或有遠見的安排。為後來湘軍攻下天京作了有力的準備。
這些,都是在把握天下大勢的情況下才具有的遠見和膽識。
一個做大事的人,必須謀之深遠,在別人不能發現機會的地方發現機會,在別人不能謀取利益的地方謀取利益,而這些都需要對大局有一定的把握,對現實有深刻的洞察,對未來有著準確的預期,在戰略上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羽翼未豐時不可輕動
曾國藩語錄:若一味駿快奔放,必有顛躓之時;一向貪圖美名,必有大汙辱之時。
譯文:如果一味讓快馳的駿馬自由奔放,肯定有跌倒的時候;如果一味地貪圖美名利祿,肯定有受到汙辱的時候。
過早將自己的底牌亮出去,或在不足以致勝的情況下出兵,往往會在以後的交戰中失敗。羽翼未豐滿時,更不可四處張揚。《易經》幹卦中的"潛龍在淵",就是指君子待時而動,要善於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
宿鬆會議是湘係勢力的發展乃至扭轉全局的重要會議。第一,左宗棠被控案已結,對穩定湖南大有裨益。尤其是鹹豐帝旨令最後一節,詢及左宗棠多年"拂鬱之隱",左宗棠
感激涕零,表示"此後再不意氣用事,聽候曾國藩的消息,如有可出之理,未敢固執。"第二,壯大了湘係力量,湘係重要人物出現了空前的"團結",在重要問題上達成"共識"。第三,對江南大營潰敗後,清廷可能進行的重大人事調整進行了預測,認為兩江總督一缺,曾國藩與胡林冀兩人中必有一人擔此大任。這對鼓舞"士氣",有重要意義。第四,左宗棠的才能更為全國所知。曾國藩的幕僚黎庶昌編訂《曾國藩年譜》時就曾明確指出:左宗棠"留營中兩旬,朝夕縱談東南大局,謀所以補救之法。"而作為清政府倚為幹城的江南大營的潰敗,也在政治、軍事上為湘軍勢力的發掃清了障礙。但當時湘係中有許多人卻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轉機。左宗棠卻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天意其有轉機乎?"有人不解其中妙處,他又解釋說:"江南大營將蹇兵罷,萬不足資以討賊,得此一浩蕩,而後來者可以措手。"眾人始悟。
第59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2)
果然不出湘軍將領所料,宿鬆會議結束當日,清廷即下旨令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曾國藩從此才可以名符其實地幹一場了。
但是在走出這一步之前,曾國藩不會忘記把他的行動和時代脈搏聯繫起來考慮。而曾國藩所把握的天下大勢的主要方麵之一,就是清王朝的命運以及朝廷內的變故。
鹹豐十一年湘軍攻下安慶立下大功之後,曾國藩在麵臨新的進退抉擇關頭時,便對清朝的情況倍加關注。其實曾國藩以及像胡林翼等高明之士雖然身在疆場,但卻一貫對朝廷大事非常關注,並且從來都反應非常敏感,因為朝廷上的任何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他們個人以及湘軍這個集團的利益與未來。
胡林翼和曾國藩是在八月初,也就是湘軍攻占安慶後大約一個星期之後,得知鹹豐皇帝駕崩消息的,但這消息來源於友人之間的私人通信。
胡林翼在獲知此情之後,當即寫信向曾國藩表示:朝廷七月十七之事,主少國危,又鮮哲輔,殊堪憂懼。
由於肅順等人久久隱喪不報,胡林翼和曾國藩天天在軍營中等待進一步的消息,卻長時間未接奉國喪明詔,愈發讓他們憂心忡忡。胡林翼竟至半夜驚起,仰望上蒼,哀聲長嘆:"京師必有大事發生,不知是禍是福。"
專製統治易於保守政治機密,加上通信和交通條件的落後,信息的傳遞也就非常慢。
慈禧太後在北京發動政變一個多月的時間裏,身居安慶的曾國藩等人竟然一無所知。直到12月15日,曾國藩才首次得知其初步消息。這一天,他一共接奉廷寄四件,中有諭旨一道,又有軍機處轉抄的不知上奏人姓名的奏摺一件。他先掃了一眼抄示的奏摺,發現鹹豐皇帝所立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名字都在上麵,便立刻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覺。仔細讀來,隻見奏摺中寫道:"載垣、肅順、端華明正刑典,人心欣悅。"但奏摺並未說明贊襄政務大臣們是哪一天被逮被殺的,也未說他們犯了何罪。曾國藩看後,真是嚇了一大跳。
他趕緊拿起諭旨看個究竟,以為諭旨會對此事做出解釋。更讓他驚異的是,諭旨卻一字未提贊襄政務八大臣的事,而是公布了有關他自己的新的職務任命,其中寫道: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著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督以下各官,悉歸節製。
曾國藩通過對朝廷內的大勢的把握與深人細緻地分析,得出這既是重用又是警告、鞭策自己,認為自己權太重,位太高,虛名太隆,因此必須辭謝大權的結論。這一決定無疑是正確的。不僅使自己進一步摸清了清政府的意圖,為自己下一步決策提供了參考,而且也使清政府心甘情願地更為放心地將大權交給曾國藩。清廷讓曾國藩節製四省軍務的決定具有非凡的象徵意義。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始人和統帥,曾長期受清廷的猜忌與壓抑,自從1860年擺脫這種狀況以來,其權勢日漸增大,在清朝政治軍事權力格局中的地位穩步上升。現在,清廷不但對他已完全表示信任,而且還為了能讓他更好地發揮作用,竟然不惜打破祖製舊規,清廷此時也並不是不知道地方督撫權力過大,會有尾大不掉的危險,最終結果就有如慢性自殺,但為了打敗最大的敵人,他們已顧不得那麽多了。
曾國藩在把握了朝廷的這些內情與動態後,根據自己的推斷,找出了自己思考的重點以及行動的方向。他認為,以現在的形勢推斷,最應擔憂的,不再是朝廷內部的矛盾問題,因為對於清廷中央來說,他們現在最大的敵人仍然還是太平天國,為了打敗這個你死我活的對手,是可以暫時將權力下放給湘軍將領的,即使做出一些超越體製和常規的做法,也是能夠接受的。慈禧太後和奕沂將政變的消息以一種婉轉的方式告訴曾國藩等人,雖然有敲打湘軍將領的意思,但並不希望他們就此裹足不前,他們更主要地還是要鼓勵他們更好地為朝廷辦事,趕緊將太平天國徹底打垮。而隨著湘軍實力的擴展、地位的提高,真正需要曾國藩擔憂的則是集團內部的維繫問題。曾國藩已經很明確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第60節:第六章 曾國藩的進退之智(3)
因此曾國藩在把握了這樣的"天下大勢"之後,採取了一係列的果斷行動,如為湘軍集團的長遠利益及維護他的個人權威,將有深厚交情被他稱為"三不忘"的朋友李元度參劾革職;為出一口積之已久的惡氣,拖延救援危在旦夕的政敵王有齡的時間,終於使王有齡沒有得到及時救援陷城而死,以及讓李鴻章辦淮軍援攻上海等等理性或有遠見的安排。為後來湘軍攻下天京作了有力的準備。
這些,都是在把握天下大勢的情況下才具有的遠見和膽識。
一個做大事的人,必須謀之深遠,在別人不能發現機會的地方發現機會,在別人不能謀取利益的地方謀取利益,而這些都需要對大局有一定的把握,對現實有深刻的洞察,對未來有著準確的預期,在戰略上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羽翼未豐時不可輕動
曾國藩語錄:若一味駿快奔放,必有顛躓之時;一向貪圖美名,必有大汙辱之時。
譯文:如果一味讓快馳的駿馬自由奔放,肯定有跌倒的時候;如果一味地貪圖美名利祿,肯定有受到汙辱的時候。
過早將自己的底牌亮出去,或在不足以致勝的情況下出兵,往往會在以後的交戰中失敗。羽翼未豐滿時,更不可四處張揚。《易經》幹卦中的"潛龍在淵",就是指君子待時而動,要善於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