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不僅重視選拔人才,而且重視培養人才。他對部屬進行教育、培養、薰陶的原則是"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所謂"用仁",就是視部屬如子弟,教育其努力上進。幫助其成才、發跡;所謂"用禮",則是指對部屬恪守禮法。持之以敬,臨之以莊,保持尊嚴和得體,避免言行舉止的失態。形成了獨特的一套人才造就之法。


    曾國藩把各種人才招來以後,先要對人才有個或長或短的"訪察"即考察過程。以辨其賢否、真偽,然後"權其材智長短器使之。各盡其用,人無棄材"。所以,除了一些直接破格提升以重任者外,曾國藩一般是將所羅致的人才先安置到自己的幕府即大本營內。讓他們辦理文稿、充當參謀等,使他們得到實際工作的鍛鍊。增長才幹,取得辦事經驗,同時對伯們進行經常性的品德教育與薰陶。這種薰陶、教育、培養,既有他以自己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的無言表率來潛移默化,也有他對部屬們進行經常性的訓話、交談和約束加以陶鑄通過一段時間這樣的教育、培養和鍛鍊,把他們造就成才,並伺機薦任合適之職。


    曾國藩曾在《原才論》中,論述過育才之法,提出"以己之所向,轉移習俗"。強調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他最恨官氣,因此就摒棄官府排場,力禁部下迎送虛文;他最恨懶惰,自己就首先做到放醒炮即起,而對部下僚屬,小到個人治心治身,大到治軍治餉,無不以自己的信條、經驗嚴格要求,耐心訓導。在他給部下的批牘和書劄裏,訓導勸勉之語甚多,曹國藩賦予他的幕府兩種職能,一是治事,一是育人,使幕府不僅是抬事之所,也是培養人才的學校。曾國藩本人既是軍政官長,也是業師,幕僚則既是工作人員,又是生童,曾國藩在給朋友的信中描述他的幕府說;此"間尚無軍中積習,略似塾師約束,期共納於軌範耳。"他在給丁日昌的信中則談得更為具體:"局中各員譬猶弟子,閣下及藩司譬猶塾師,勖之以學,教之以身,誡之以盲,試之以文,考之以事,誘掖如父兄,監督如嚴師,數者缺一不可,乃不虛設此局。"這既是對江南製造局的要求,也是對整個幕府的要求。可以說是他設立幕府的一項宗旨。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此意,自覺去做,還把它寫成對聯,貼在總督衙門的府縣官廳上:


    第51節:第五章 曾國藩的用人之律(6)


    雖賢哲難免過差,願諸君讜論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屬略同師弟,使寮友行修名立,方盡我心。


    曾國藩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每個幕僚。曾國蕾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將當時切於實用的知識學問概括為四項內容,令每個幕僚自選一項進行習練,並將此列入條令,人人都必須遵守,他在《勸誡委員四條》之三《勤學問以廣才》中說:"今世萬事紛紜,要之不外四端,曰軍事,曰吏事,曰餉事,曰文事而已。凡來此者,於此四端之中各宜精習一事。習軍事則講究戰攻、防守、地勢、賊情等件,習吏事則講究撫字、催科、聽訟、勸農等件,


    習餉事則講究丁渭、厘捐、開源、節流等件。習文事則講究奏疏、條教、公牘、書函等件。講究之法則不外學問二字。學於古則多看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問於當局則知其甘苦,問於旁觀則知其效驗,勤習不已,才自廣而不覺矣"。


    曾國藩培養人才的辦法約有三條:課讀、歷練、言傳身教。曾國藩要求所有部屬、僚友按其專業方向讀書學習,而對自己身邊的幕僚則抓得尤緊,要求尤嚴,既有布置,也有檢查。在環境較為安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曾國藩大營進駐安慶之後,他就對身邊幕僚進行定期考試,每月兩次,親出題目,親閱試卷,評定等次。在曾國藩與趙烈文的日記中,都有關於曾國藩考試幕僚的記載。曾國藩通過這種辦法,既可督促幕僚讀書學習,也可了解他們各自的情況與水平。與此同時,曾國藩還利用茶餘飯後的閑暇,結合自己的閱歷與讀書心得談古論今,內容切合實際,形式生動活潑,使幕僚潛移默化,增長學問,擴大眼界。


    對於不在身邊的幕僚,曾國藩則主要採取個別談話和通信、指示的形式,結合實際工作進行教育。曾國藩在回顧自己對部將的教育時則說:"臣昔於諸將來謁,無不立時接見,諄諄訓誨,上勸忠勤以報國,下戒騷擾以保民,別後則寄書肯誡,頗有師弟督課之象。其於銀米於藥搬運遠近,亦必計算時日,妥為代謀,從不誑以虛語。各將土諒其苦衷,頗有家人父子之情。"這裏說的是帶兵將領。但對於幕僚亦與之相似。在曾國藩的"書劄"與"批劄"中至今保留不少文字,對其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總是諄諄囑咐,既有鼓勵、鞭策,也有告誡。對一些親近幕僚的訓誡更是不勝枚舉,如李榕在太湖城外帶兵期間,李鴻章在主持江西贛州


    厘金局期間,曾國藩都連連寫信,有察必批,有函必答,於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不厭其煩,循循誘導。


    天底下很少有現存的人才可以用,大多數人才無不是經過精心培養而成的。身為現代的領導者,培養人才也應講究仁禮兩端,一方麵要努力創造出一個培育人才的環境,通過言傳身教來提升屬下的才能。另一方麵要恪守禮法,嚴字當頭,通過嚴格的製度來管理人才的培養。隻要這樣做了,任何一個單位就會出現人才濟濟的局麵。


    用人應揚長避短


    曾國藩語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人應用其長。


    譯文:尺有它所短的地方,寸也有它所長的地方,用人也應該用他的長處。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的能力再全麵,也會有其所不能,一個人無論多麽平庸,也總會發現其特長。曾國藩認為隻有那些善於用人之長以補己之短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業,即使是雞鳴狗盜之徒也有利用價值。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隻有藉助人力為我所用才能成功。對於人才,無論其性情如何,隻要有利於事情的順利完成,就要為我用,不論其出身,不論其所從事職業,甚至其


    品德也可以不考慮。因為人才是多方麵的,瞎子的聽力好,啞巴的手勢打的逼真,這是常理。人有這麵的缺點就要另一方麵的特長。


    曾國藩對人才任用的成功得益於他對人才的分類觀察:


    一是節清持家。節清之人德行厚重,儀容端莊,未被使用就已引人注目,他的道順暢而有救化,因此在未顯達之時,眾人樂意舉薦他。顯達之後,上下之人都尊敬他。功足具激濁揚清,德足以師表風範。這種人沒有禍害又能長久顯達,因此為世人所尊重。他們處理各種事物井井有條,政績與德行齊飛,聲名和形象一色,讓其他人肅然起敬。


    第52節:第五章 曾國藩的用人之律(7)


    二是法家。法家之才,以製度為本,待成功之後才顯出效果,這種方法先苦後甜。嚴厲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在未顯達時,起初眾人猜忌,施行之後,上下之人又畏懼他。功績在於能建立法製,安邦定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月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月華並收藏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