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節:第五章 曾國藩的用人之律(4)


    二是注意選用那些"簡默樸實"之人。


    曾國藩對於綠營兵官氣深重,投機取巧,迎合鑽營的腐敗風氣有著很深的認識,他說:"國家養綠營兵五十餘萬,二百年來所費何可勝計!今大難之起,無一兵足供一戰之用,實以官氣太重,以竅太多,漓樸散淳,其意藹然。"為了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曾國藩規定,不用入營已久的綠營兵和守備以上軍官,選將必須注重"純樸之人",即腳踏實地、無官氣、不浮誇偽飾之人。這種將純樸之人委以重任的做法,對提高湘軍的戰鬥力極為重要。


    三是選用能 "堅忍耐勞"之人。


    "堅忍"亦就是打仗時能衝鋒陷陣,身先士卒。曾國藩雖為一介儒生,對於治軍最初沒有多少軍事經驗,但他清楚,行軍作戰倍加艱辛,隻有"立堅忍不拔之誌,卒能練成勁旅……數年坎坷艱辛,當成敗絕斷之處,持孤注以爭命。當危震撼之際,每百折而回。"他提倡在艱苦環境中矢誌不移的勇氣。


    曾國藩在其一整套的選將標準中,一反中國古代兵家論將、選將的方法,而將"忠義血性",意即對封建政權的忠心放在了第一位。為此,他不拘一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書生為將。在湘軍將領中,書生出身的人占百分之五十八。


    在曾國藩看來,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出身卑微,迫切希望改變所處的社會地位。按慣例是應通過讀書做官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然而,清朝末年的狀況卻使他們無望改變


    社會地位。據統計,清末全國紳土人數約有145萬,政府官職及頭銜僅能容納15萬,閑居鄉裏的紳士至少有130餘萬,兩者之間差距懸殊。當社會統治秩序受到農民起義的衝擊,


    他們將本能地站出來,以封建的衛道精神同農民軍進行對抗,捍衛封建的統治秩序,加之無官可做隻好投筆從戎,一顯身子。


    按照這些標準選將練兵,處理將士關係,雖未必能達到他的"塞絕橫流之人慾,以挽回厭亂之人心"的目的,但確實使曾國藩得到了一支非比尋常的軍隊,從而使他博得了皇


    帝對他的重用和將士僚屬對他的擁護。


    除這些明文規定的標準之外,曾國藩還有一套隻實行、不公開的選將方法,其內容如下:


    一是表現欲過強的人,不可久用。


    大家在一起交往,如果一個人老是自以為是,以自己為中心,處處爭強逞能,不給別人以表現和施展的機會,那麽別人很快就會對他產生反感,將來--起合作共事的結果就可


    想而知了。


    二是慎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


    前後出入曾國藩幕府的人不下三四百,走出曾國藩幕府而任高官者也不下百餘人。曾國藩與這些人的關係大體是很融洽的。但隻有少數幾個人很不買曾國藩的帳。左宗棠就是其中之-。對於左的天才可用,他多次向清廷密保、密薦,但對左在自己手下工作,曾國藩卻十分慎重。


    左宗棠於鹹豐九年十二月結束了在湖南巡撫手下的幕客生涯,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還是採納了王柏心的建議,沿江東下投奔曾國藩去了。當樊燮京控案結案後,即涉及到了左宗棠的出路問題。此時左宗棠已有意隨同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鹹豐十年四月二十日,清政府命兵部郎中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但曾國藩卻在是否任用左宗棠襄辦軍務的問題上,顧慮重重,猶豫不決;他承認,長期以來左宗棠在湘撫張亮基、駱秉章幕府,大力支持他籌建湘軍,湘軍"出征"後,為湘軍募勇、集餉,厥功甚大。鹹豐四年三月,曾國藩兵敗靖港,投水自盡,湖南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準備參劫曾國藩,"罷遣湘軍"。就在他兵敗自盡的當天,左宗棠卻從長沙趕往銅官渚,安慰、


    鼓勵他整軍再戰,雪中送炭,盛情可感。但他又認為自己與左宗棠的思想基礎不同。左宗棠言大誌高,個性剛強,難以駕馭,雖說謀略甚深,但缺乏實戰經驗。


    再者,他與王閩運發生矛盾時,左宗棠是王而非曾。所以,清政府雖然於四月二十日命左宗棠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國藩卻遲遲沒有上奏表態。六月三日,胡林翼致書曾國藩說:"左季高,謀人忠,用情摯而專一,其性情偏激處,如朝有爭臣,室有烈婦,平時當小拂意,臨危難,乃知其可


    靠,且依仗季公,其功或成。"對此,曾國藩不能不慎重考慮胡林翼的推薦。


    第50節:第五章 曾國藩的用人之律(5)


    就他與胡林翼的關係,與左宗棠的交情,以及他統率的湘軍的處境而論,權衡利害得失,他不能接受從胡林翼的請託。如果他把左宗棠拒之千裏之外,不僅開罪胡林翼,並將受到湖南官紳輿論的指責。經過反覆"格物窮理"後,鹹豐十年六月十六日,曾國藩上奏請留左宗棠襄辦軍務,這時左宗棠已經在湖南籌建新軍了。


    三是有三種人不可舉薦升官。


    跟隨曾國藩從軍打仗的人很多,尤其是出謀劃策的幕僚和下屬,都希望得到曾國藩這位"盟主"的舉薦而飛黃騰達。曾國藩對下屬和幕僚確也不吝舉薦,但他舉薦人是有條


    件的,有三種人曾國藩不願保奏,一是才高德薄名聲不佳之人,一是才德平平遷升太快的人,一是個人不願出仕者。


    第一種人如周騰虎、金安清等,往往一經保舉,即遭彈劾,心欲愛之,實卻害之。例如,周騰虎剛受到奏保,即遭連彈劾,遂致抑鬱而死,使曾國藩大為傷感。曾國藩從此接受教訓,其後屢遭彈劾、名聲極壞的金安清在幕中為他出力效命之時,力排眾議,堅持隻用其策,不用其人。


    第二種人如惲世臨、郭嵩燾等,皆經曾國藩直接間接地奏保,於二年之內連升三級,由道員超攉巡撫,復因名聲不佳,升遷太快而被劫降調。曾國藩亦從此接受教訓,待1865年10月清政府欲令李宗羲漕運總督、丁日昌署理江蘇巡撫而徵詢曾國藩的意見時,曾國藩即直抒己見,並提出自己的理由,認為他們資格太淺,物望未浮。洋人變詐多端,非勛名素著大臣,不足以戢其詭謀而懾苦難驕氣。該員實難勝此重任。總之是不同意這種安排,以杜升遷太驟之弊。結果,清政府接受了曾國藩的意見,隨即撤消此議。


    至於第三種人,本人不願出仕或不願受人恩德,受保之後本人不以為因;反成讎隙,說來頗令曾國藩傷心。雖未知其姓名,卻可斷定確有其事。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談到奏保


    之難時說:"近世保人亦有多少為難之處。有保之而旁人不以為然反累斯人者有保之而本人不以為德反成讎隙者。餘閱世已深,即薦賢亦多顧忌,非昔厚而今薄也。"這可以說是曾國藩的閱歷之得,經驗之談。


    培育人才要用仁用禮


    曾國藩語錄: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鍊而出耳。


    譯文:天底下沒有從來沒有現成的人才,也不存在生來就具有的卓越見識,這兩者大概都是通過艱苦的磨鍊而成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月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月華並收藏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