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隸總督任內,為廣加延訪,以改當地士風,曾國藩陳專擬《勸學篇示直隸士子》一文廣為散布外,還將人才"略分三科,令州縣舉報送省,其佳者以時接見,殷勤獎誘"。曾國藩與人談話、通信,總是殷勤詢問其地、其軍、其部是否有人才,一旦發現,即千方百計調到自己身邊。他幕府中的不少幕僚都是通過朋友或幕僚推薦的。為了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以免因自己一時言行不慎或處事不當而失去有用之才,曾國藩力克用人唯親之弊。同時,自強自勵,"刻刻自惕","不敢惡規諫之言,不敢懷偷安之念,不敢妨忌賢能,不敢排斥異己,庶幾藉此微誠,少補於拙"。從其一生的實踐看,他基本上做到廠這一點。曾國藩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各類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見,求才之誠,罕有其匹,事實證明其招攬與聚集人才的辦法是正確的和有效的。


    他還注意人才的互相吸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曾國藩曾經以青蚨子母相依不離,家雉能招致野雉,比喻在求才時須注重人才互相吸引,使之結伴而來,相踵而至,收"得一而可及其餘"之效。曾國藩求才若渴,每與人通信、交談,輒懇求對方推薦人才。故曾國藩幕中經人推薦人幕的人甚多,方宗誠、陳艾都是吳廷棟推薦的。吳汝綸也是安徽人,是方宗誠推薦人幕的。淩煥是劉星房推薦的。趙烈文是周騰虎推薦的。李興銳是帥遠魯與李竹浯二人推薦。李善蘭大約是郭嵩燾推薦人幕的。李善蘭推薦張文虎入幕。容閎則是李善蘭、張斯桂、趙烈文三人推薦


    的。向師棣是嚴仙肪推薦的。


    曾國藩在長沙求學期間,與郭嵩燾、劉蓉深交。任京官時,又廣交友朋,以文會友,他除了師事理學名家唐鏡海、倭艮峰外,另外如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吳子序、邵蕙西等


    友人,後來都成為了他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主動來與曾國藩結交。他記載道:"又有王少鶴、朱廉甫、吳莘佘、龐作人。此四君者,皆聞予名而先來拜。雖所造有深淺,要皆有誌之士,不甘居於庸碌者也。"湘軍的重要將領江忠源及文士吳敏樹也是這時在京城結識的。他在禮部複試時,因欣賞"花落春仍在"的詩句而識拔了俞樾,又在朝考閱卷時看中了陳士傑。後來,他們對曾國藩的事業都有過很大的幫助,特別是陳士傑。曾國藩交遊的目的很明確:"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誌"。


    曾國藩對人才的廣泛搜羅和耐心培養,是他的"事業"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早已是人們的共識。李鴻章


    作《曾文正公神道碑》,稱譽他"持己所學,陶鑄群倫。雍培浸灌,為國得人……知人之鑑,並世無倫。萬眾一心,貫虹食昴。終奠九土,踣此狂醜"。曾國藩確有謀國之忠與知人之明。後來,薛福成評述道:"自昔多事之秋,無不以賢才之眾寡,判功效之廣狹。曾國藩知人之鑑,超軼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平日持議,常謂天下至大,事變至殷,決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維持。故其振拔幽滯,宏獎人傑,尤屑不遺餘力。"


    第48節:第五章 曾國藩的用人之律(3)


    曾國藩為國得人,集中體現在他的幕府濟濟多士。曾國藩因"遭值世變,一以賢才為夷難定傾之具",於鹹豐二年初出辦團練後,即開始物色人才,羅致幕府。隨後隨著戰事的日益發展,湘軍的日益擴大,幕府人物也漸積漸多。幕僚容閎追述湘軍安慶大營的情況說:"當時各處軍官,聚於曾文正之大營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懷其目的而來。"及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總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士子,……無不畢集"。


    曾國藩用人,放眼五湖四海,聲明"用人之道,官紳並重,江楚並用"。故他的最重要的八十九佧幕僚中,就籍貫言,湖南籍二十一人,占最多;江蘇籍十七人,占第二位;安徽籍十六人,占第三位;浙江籍十人,占第四位;其餘四川、貴州、廣東、湖北、江西諸省無不有人人幕。其人員分布,共達九省。就出身言,上至進士、舉人,下至諸生、布衣,等級不一,均為座上之客。就人緣言,既有曾國藩的同窗同年,鄉親故舊,也有曾國藩的門生弟子,還有一些則"識拔於風塵"。就特長或職業而言,突破了古代幕府中的幕僚多為辦理文書、刑名、錢糧人員的"實務性"框子,更多出謀畫策,從容諷議,招勇領軍,指點州牧的政務性人員。此外,"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門家,無不畢集"。而且,"於軍旅、吏治外,別有二派:曰道學,曰名士。道學派為何慎修、程鴻詔、塗宗瀛、倪文蔚、甘紹盤、方某諸人;名士派為莫友芝、張裕釗、李鴻裔諸人"。"時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羅致之。"由於曾國藩首倡洋務,一批洋務派官吏最先孕育於曾氏幕府,如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後來接辦福州船政局的沈葆楨、致力於近代海軍的丁日昌等;一些外交人員,如先後出使英、法、比、意的大使薛福成,出使英國的公使郭嵩燾,出使西班牙、德國的參贊黎庶昌,都曾是曾氏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一些科學技術人員,如李善蘭、華蘅芳、徐壽、徐建寅,也被延人曾氏幕府。這些,鮮明地體現著曾國藩對幕府製度因時變革的時代意識。


    曾氏幕府由於人數眾多,範圍廣泛,加上曾國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幾於舉全國人才之精華,匯集於此"。它被譽為清中葉後人才的淵藪,殆不為過。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唱不了一台戲,眾人拾柴火焰才會高,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由高智商人才組成智囊團為其出謀劃策,因此要成大事,就必須要團結一批有才幹的人才,做到群策群力,同舟共濟,共赴目標。


    選才應注意標準


    曾國藩語錄: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要。


    譯文:識人取人的方法,關鍵之處在於品德高尚而沒有官氣,做事條理清晰而不說大話。


    曾國藩深知人性的優點與弱點,也深知清政府敗腐的原因,在選用人才方麵,自有一套標準。這些標準或許大悖於一般所謂"惟才是舉"的說法,不過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很有益處的。


    曾國藩的用人標準除廉明、智略才識之類標準之外,一是選用忠義血性之人。所謂忠義血性,就是要求湘軍將領誓死效忠清王朝,自覺維護以三綱五常為根本的封建統治秩序,具有誓死與起義農民頑抗到底的意誌,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衝鋒陷陣,士卒仍可效命,故次之。身體羸弱者,過勞則疾;精神匱之,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闕其一,萬不可帶勇,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選用具有"忠義血性"者為將領,可以為整個軍隊起到表率作用,這樣便可以帶動全軍效忠封建統治,從而能夠使這支新興的軍隊一湘軍,不但具有鎮壓農民起義的功能,同時還具有"轉移世風"的政治功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月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月華並收藏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