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每個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麵,盡管他可能不是個盡善盡美的人。做人和交友能夠胸襟坦蕩,虛懷若穀,就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互相信賴,博取人們對你的支持和真誠相助,事業就有成功的希望。曾國藩長於一般人的地方,就在於他善於因勢利導,引其長而棄其短,主張以"度"容"士",寬和得眾,誠待天下,從而換得人才濟濟於一堂的大局麵。
曾國藩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有一位同學性情暴躁,因曾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說:"我讀書的光線都是從窗中she來的,不是讓你遮著了嗎?趕快挪開!""曾國藩果然照他的話移開了。曾國藩晚上掌燈用功讀書,那人又說:"平常不念書,夜深還要聒噪人嗎?"曾國藩又隻好低聲默誦。但不久曾國藩中了舉人,傳報到時,那人更大怒說:"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反叫你奪去了!"在旁的同學聽著不服氣,就問他:"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嗎?怎麽能怪曾某呢?"那人說:"正因如此,才奪了我的風水。"同學們都覺得那人無理取鬧,替曾國藩抱不平,但曾國藩卻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勸息同學,安慰同室,無事一般,可見青年時代曾國藩的涵養和氣度之一斑了。
曾國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騙的時候。有一個冒充校官的人,拜訪曾國藩,高談闊論,議論風生,有不可一世之概。曾國藩禮賢下士,對投幕的各種人都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歡
說大話的人。見這個人言詞伶俐,心中好奇,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騙事,正色大言說:"受欺不受欺,全在於自己是何種人。我縱橫當世,略有所見,像中堂大人至誠盛德,別人不忍
欺騙;像左公(宗棠)嚴氣正性,別人不敢欺騙。而別人不欺而尚懷疑別人欺騙他,或已經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國藩察人一向重條理,見此人講了四種"欺法",頗有道理,
不禁大喜,對他說:"你可到軍營中,觀我所用之人。"此人應諾而出。第二天,拜見營中文武各官後,煞有介事地對曾國藩說:"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但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國藩急忙問是何人?此人舉塗宗瀛及郭遠堂以對。曾國藩又大喜稱善,待為上賓。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暫時讓他督造船炮。
多日後,兵卒向曾國藩報告此人挾千金逃走,請發兵追捕。曾國藩默然良久,說:"停下,不要追。"兵卒退下回,曾國藩雙手把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邊的人聽到這句話,想笑又不敢笑。過了幾天,曾國藩舊話重提,幕僚問為什麽不發兵追捕。曾國藩的回答高人一籌:"現今撚軍正很猖獗,此人隻以騙錢計,若逼之過急,恐入敵營,為害實大。區區千金,與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噴飯"之餘,亦足見曾國藩的遠見與胸襟。
第43節:第四章 曾國藩的牽手之智(6)
清代有個叫錢大昕的人說得好:"誹謗自己而不真實的付之一笑,不用辯解。誹謗確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養進步是不能製止的。"器量闊宏,使我們能檢點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種魅力,一種人格的魅力,那不僅是對自己缺點的正視,而且也是對自身力量的自信。
關於曾國藩的寬和大度的還有這樣一件事:新寧的劉長佑由於拔取貢生,人都參加朝考。當時的曾國藩身份已很顯貴,有閱卷大臣的名望,索取劉的楷書,想事先認識他的字體,劉堅持不給。以後劉長佑做了直隸總督,當時撚軍的勢力正在興旺,曾國藩負責分擊,劉負責合圍,以糙寫的文稿,將要呈上,有入說:"如果曾公不滿意我們怎麽辦?"劉說:"隻要考慮事情該怎麽辦,他有什麽可以值得怕的呢!"曾國藩看到了這個文稿,覺得這樣是非常正確的。劉長佑知道後,對幕客說:"滌翁(曾國藩)對於這個事能沒有一點芥蒂,全是由於他做過聖賢的工夫才能達到的。"
曾國藩虛懷若穀,雅量大度,深深影響了他的同僚。李鴻章就深受曾國藩的影響,為人處世處處大度為懷。當發現有人指出他犯有有關這方麵的錯誤時,他便能立即改過不吝。
由於李鴻章身居重要位置很長時間,他的僚屬都仰其鼻息,而政務又勞累過度,自然不免產生傲慢無理的地方。然而有指出其過錯者,也能夠深深的自責。一次某個下官進見他行
半跪的禮節,李鴻章抬著頭,眼睛向上拈著鬍髭,像沒看見一樣。等到進見的官員坐下,問有何事來見,回答說:"聽說中堂政務繁忙,身體不適,特來看望你的病情。"李鴻章說:"沒
有的事,可能是外間的傳聞吧。"官員說過:"不,以卑職所看到的,中堂可能是得了眼睛的疾病。"李笑道:
"這就更荒謬了。"官員說:"卑職剛才向中堂請安,中堂都沒有看到,恐怕您的眼病已經很嚴重了,隻是您自己反而沒有覺察到吧。"於是李鴻章向他舉手謝過。
凡預謀大事之人,必應有自己的一套明理心思,但不管怎樣,總不免要學會心隨著群英之意,而口上則隨廣善大眾。我們以寬和大度之態交友與處世,不但會自己博得了眾多的支持和鼎力協助,造成了相當的影響,同時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用真誠打動他人
曾國藩語錄:嚐自慮執德不宏,量既隘而不足以來天下之善,故不敢執一律求之。雖偏長薄善,苟其有裨於吾,未嚐不博取焉以自資益;其有以讜言急論陳於前者,既不必有當於吾,未嚐不深感其意,以為彼之所以愛我者,異於眾人泛然相遇情也。
我曾經思慮自己心胸不夠寬宏、器量狹小的話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個標準來強求他人。哪怕是一點長處、一點善行,如果它有益於我,都廣泛吸取以求培養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詞、勸勉之論前來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從來都沒有不深深感念他的誠意,認為他對我的關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詞迥乎不同。
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關鍵在於他能否把與自己交往密切的人力資源轉化為自己的資源,把他人的能力,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曾國藩就是一個善於把別人能力化為己用的人。而它做到這一點的秘密就在於以誠待人,用真誠來打動對方的心,虛心接受對方的意見,而不是虛與委蛇,這樣就能使別人信任他,交到真正的朋友,吸引真正的人才,真正做成大事。
用真誠來打動別人,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然後加以改正,這一原則曾國藩在《答歐陽勛》的信中就充分表現了出來:"春季承蒙惠賜,收到您寄來的信劄及一首詩,情意深厚而且期許很高,有的不是我這淺陋之人所敢承當的。然而鑑於您教導我的一片心意,不敢不恭敬從命。由於我天資愚鈍,無法憑自身求得振作、進步,常常藉助外界的幫助來使自己不斷向上、完善,因此一生對友誼一向珍視,謹慎而不敷衍。我曾經思慮自己心胸不夠寬宏、器量狹小的話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個標準來強求他人。哪怕是一點長處、一點善行,如果它有益於我,都廣泛吸取以求培養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詞、勸勉之論前來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從來都沒有不深深感念他的厚意,認為他對我的關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詞迥乎不同。去年秋天和陳家二位兄弟見麵,我們一起討論爭辯,其中有十分之六七的觀點和我不一致,但我心裏還是十分器重他們,認為他們確實是當今出類拔萃的人物,其見解雖不完全合乎大道,然而關鍵在於這些是他們自己悟到的,不像是一般讀書人僅從讀書、道聽途說中得到的;其觀點雖然不一定臻至爐火純青毫無雜質,然而他們所批評的切合實際,完全可以匡正我的不足、欠缺。至於說到我們彼此之間的情投意合,又別有微妙唯言的默契。離別之後惟獨經常思念他們,覺得像這樣的人實在是朋友中不可缺少的,絲毫不敢以私心偏見摻雜其中。平時我之所以不斷勉勵自己,並且大體上還能相信自己,原因就在於此。"
曾國藩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有一位同學性情暴躁,因曾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說:"我讀書的光線都是從窗中she來的,不是讓你遮著了嗎?趕快挪開!""曾國藩果然照他的話移開了。曾國藩晚上掌燈用功讀書,那人又說:"平常不念書,夜深還要聒噪人嗎?"曾國藩又隻好低聲默誦。但不久曾國藩中了舉人,傳報到時,那人更大怒說:"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反叫你奪去了!"在旁的同學聽著不服氣,就問他:"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嗎?怎麽能怪曾某呢?"那人說:"正因如此,才奪了我的風水。"同學們都覺得那人無理取鬧,替曾國藩抱不平,但曾國藩卻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勸息同學,安慰同室,無事一般,可見青年時代曾國藩的涵養和氣度之一斑了。
曾國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騙的時候。有一個冒充校官的人,拜訪曾國藩,高談闊論,議論風生,有不可一世之概。曾國藩禮賢下士,對投幕的各種人都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歡
說大話的人。見這個人言詞伶俐,心中好奇,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騙事,正色大言說:"受欺不受欺,全在於自己是何種人。我縱橫當世,略有所見,像中堂大人至誠盛德,別人不忍
欺騙;像左公(宗棠)嚴氣正性,別人不敢欺騙。而別人不欺而尚懷疑別人欺騙他,或已經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國藩察人一向重條理,見此人講了四種"欺法",頗有道理,
不禁大喜,對他說:"你可到軍營中,觀我所用之人。"此人應諾而出。第二天,拜見營中文武各官後,煞有介事地對曾國藩說:"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但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國藩急忙問是何人?此人舉塗宗瀛及郭遠堂以對。曾國藩又大喜稱善,待為上賓。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暫時讓他督造船炮。
多日後,兵卒向曾國藩報告此人挾千金逃走,請發兵追捕。曾國藩默然良久,說:"停下,不要追。"兵卒退下回,曾國藩雙手把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邊的人聽到這句話,想笑又不敢笑。過了幾天,曾國藩舊話重提,幕僚問為什麽不發兵追捕。曾國藩的回答高人一籌:"現今撚軍正很猖獗,此人隻以騙錢計,若逼之過急,恐入敵營,為害實大。區區千金,與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噴飯"之餘,亦足見曾國藩的遠見與胸襟。
第43節:第四章 曾國藩的牽手之智(6)
清代有個叫錢大昕的人說得好:"誹謗自己而不真實的付之一笑,不用辯解。誹謗確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養進步是不能製止的。"器量闊宏,使我們能檢點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種魅力,一種人格的魅力,那不僅是對自己缺點的正視,而且也是對自身力量的自信。
關於曾國藩的寬和大度的還有這樣一件事:新寧的劉長佑由於拔取貢生,人都參加朝考。當時的曾國藩身份已很顯貴,有閱卷大臣的名望,索取劉的楷書,想事先認識他的字體,劉堅持不給。以後劉長佑做了直隸總督,當時撚軍的勢力正在興旺,曾國藩負責分擊,劉負責合圍,以糙寫的文稿,將要呈上,有入說:"如果曾公不滿意我們怎麽辦?"劉說:"隻要考慮事情該怎麽辦,他有什麽可以值得怕的呢!"曾國藩看到了這個文稿,覺得這樣是非常正確的。劉長佑知道後,對幕客說:"滌翁(曾國藩)對於這個事能沒有一點芥蒂,全是由於他做過聖賢的工夫才能達到的。"
曾國藩虛懷若穀,雅量大度,深深影響了他的同僚。李鴻章就深受曾國藩的影響,為人處世處處大度為懷。當發現有人指出他犯有有關這方麵的錯誤時,他便能立即改過不吝。
由於李鴻章身居重要位置很長時間,他的僚屬都仰其鼻息,而政務又勞累過度,自然不免產生傲慢無理的地方。然而有指出其過錯者,也能夠深深的自責。一次某個下官進見他行
半跪的禮節,李鴻章抬著頭,眼睛向上拈著鬍髭,像沒看見一樣。等到進見的官員坐下,問有何事來見,回答說:"聽說中堂政務繁忙,身體不適,特來看望你的病情。"李鴻章說:"沒
有的事,可能是外間的傳聞吧。"官員說過:"不,以卑職所看到的,中堂可能是得了眼睛的疾病。"李笑道:
"這就更荒謬了。"官員說:"卑職剛才向中堂請安,中堂都沒有看到,恐怕您的眼病已經很嚴重了,隻是您自己反而沒有覺察到吧。"於是李鴻章向他舉手謝過。
凡預謀大事之人,必應有自己的一套明理心思,但不管怎樣,總不免要學會心隨著群英之意,而口上則隨廣善大眾。我們以寬和大度之態交友與處世,不但會自己博得了眾多的支持和鼎力協助,造成了相當的影響,同時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用真誠打動他人
曾國藩語錄:嚐自慮執德不宏,量既隘而不足以來天下之善,故不敢執一律求之。雖偏長薄善,苟其有裨於吾,未嚐不博取焉以自資益;其有以讜言急論陳於前者,既不必有當於吾,未嚐不深感其意,以為彼之所以愛我者,異於眾人泛然相遇情也。
我曾經思慮自己心胸不夠寬宏、器量狹小的話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個標準來強求他人。哪怕是一點長處、一點善行,如果它有益於我,都廣泛吸取以求培養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詞、勸勉之論前來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從來都沒有不深深感念他的誠意,認為他對我的關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詞迥乎不同。
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關鍵在於他能否把與自己交往密切的人力資源轉化為自己的資源,把他人的能力,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曾國藩就是一個善於把別人能力化為己用的人。而它做到這一點的秘密就在於以誠待人,用真誠來打動對方的心,虛心接受對方的意見,而不是虛與委蛇,這樣就能使別人信任他,交到真正的朋友,吸引真正的人才,真正做成大事。
用真誠來打動別人,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然後加以改正,這一原則曾國藩在《答歐陽勛》的信中就充分表現了出來:"春季承蒙惠賜,收到您寄來的信劄及一首詩,情意深厚而且期許很高,有的不是我這淺陋之人所敢承當的。然而鑑於您教導我的一片心意,不敢不恭敬從命。由於我天資愚鈍,無法憑自身求得振作、進步,常常藉助外界的幫助來使自己不斷向上、完善,因此一生對友誼一向珍視,謹慎而不敷衍。我曾經思慮自己心胸不夠寬宏、器量狹小的話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個標準來強求他人。哪怕是一點長處、一點善行,如果它有益於我,都廣泛吸取以求培養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詞、勸勉之論前來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從來都沒有不深深感念他的厚意,認為他對我的關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詞迥乎不同。去年秋天和陳家二位兄弟見麵,我們一起討論爭辯,其中有十分之六七的觀點和我不一致,但我心裏還是十分器重他們,認為他們確實是當今出類拔萃的人物,其見解雖不完全合乎大道,然而關鍵在於這些是他們自己悟到的,不像是一般讀書人僅從讀書、道聽途說中得到的;其觀點雖然不一定臻至爐火純青毫無雜質,然而他們所批評的切合實際,完全可以匡正我的不足、欠缺。至於說到我們彼此之間的情投意合,又別有微妙唯言的默契。離別之後惟獨經常思念他們,覺得像這樣的人實在是朋友中不可缺少的,絲毫不敢以私心偏見摻雜其中。平時我之所以不斷勉勵自己,並且大體上還能相信自己,原因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