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次,曾國藩在家為父親祝壽,他的朋友小珊也前來,席間二人的語言碰撞,曾國藩的父親看在眼裏。客人走後,父親與曾國藩談起做人的道理,尤其講了一大堆給人留麵子的話。曾國藩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遂親自往小珊家中表示歉意。當天的日記他總結自己有三大過:
小珊前與予有隙,細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見信?苟我素能禮人以敬,何至人有謾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誌身及親若此!此事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遣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
自此以後,曾國藩在處事待人方麵日漸成熟,給人留麵子這一點尤其成為以後待人交友的一個重要原則。
世人都愛麵子,中國人尤其如此。自古以來就有"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的說法。給人以麵子,一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二是為了在以後的生活中別人給你麵子,這樣就會讓許多難處的關係變為容易,讓許多難辦的事情變得順利,一舉而多得,何樂而不為?
學會借梯登高
第41節:第四章 曾國藩的牽手之智(4)
曾國藩語錄:人之所資,須自掙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須善用時機,借梯而上。
譯文:人生的資本,不能靠別人送來,隻能靠自己掙來。大丈夫成事必須善於利用各種機會,關鍵時刻要借梯而上!
一個人成大事,有了出類拔萃的才能還不行,他還必須要擁有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與環境,這樣他才可能把才力充分發揮出來。那麽,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平台呢?在人生的重要關頭善於倚人而起,借梯登高,這不失為一條捷徑,曾國藩的經驗就說明了這一點。
清代末年,仕途冗濫,升遷很難。而出身"寒門"的曾國藩卻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連他自己都感到十分的意外。曾國藩被點中庶吉土以後,在1840年庶吉士散館,他的考試成績列二等第十九名,名次仍很高。因此,他被授職為檢討,留在翰林院供職,當時僅是七品官。七年後,他升至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從此他步步高升、一帆風順。在當時清政府內,湖南人中由科舉取仕而獲得閣學者隻有季九師、張小浦和曾國藩三人,而在三十七歲即被升二品,僅曾國藩一人。
曾國藩升遷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是他自己養之有素。他在翰林期間,向來苦讀積學,用功不懈、歷次考試成績皆很突出,也就是說確實掌握了真才實學。
第二,是他在京期間,把握住了有利的時機,結交了許多對他有用的朋友。清代的京城,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京都人物眾多,十三年的京宦生活,使他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與朋友相互切磋,不僅在學業上有所長進,而且在事業上相互扶持。
第三,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他善於利用關係,倚人而起,使自己的仕途平步青雲。曾國藩在京師的發跡,就得力於善於利用他與穆彰阿的關係。
穆彰阿,字鶴肪,姓郭佳氏,是滿洲鑲蘭旗人,1805年進士,道光時期受到重用,1828年加任為太子少保,既而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後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歷任兵部、戶部尚書。後任協辦大學士,升太子太保。1836年,穆彰阿擔任上書房總師傅、武英殿大學士,負責管理工部。1838年,穆彰阿晉拜為文華殿大學士。後來有人評論他說:"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這個說法比較適合他的實際。
鴉片戰爭前,道光皇帝決心查禁鴉片,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菸。穆彰阿不贊成林則徐的禁菸行為,當鴉片戰爭爆發,他窺知道光皇帝已改變了禁菸的主意,於是慫恿道光皇帝與英國人要協和議。遂使道光皇帝罷免了林則徐。道光皇帝厭戰,而穆彰阿則順其意,竭力主和。終道光一朝,穆彰阿受寵不衰,穆彰阿自嘉慶以來,典鄉試三次、典會試五次。大凡複試、殿試、朝考、教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沒有一年不參予衡文之役的,因此他的門生、舊吏遍布朝廷內外,知名之士多被他援引,一時人們號稱"穆黨"。
曾國藩戊戌年會考得中,總裁即為穆彰阿,於是二人便有了師生之誼,曾國藩抓此機遇遂經常與之往來。由於他勤奮好學,頗有幾分才幹,對穆彰阿經常以求學的身份向其請教,實際是以此接近穆彰阿。因此,他也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賞識,處處得到穆彰阿的關照。
1843年曾國藩參加大考,穆彰阿為總考官。交卷之後,穆彰阿便向曾國藩索要應試詩賦。曾國藩隨即回住處將詩賦謄清,親自送往穆府。這一次拜訪似乎成為曾國藩迅速升遷的契機。在此之前,曾國藩的官品一直滯留未動。從此之後,則幾乎是年年升遷,歲歲加銜,五年之內由從七品躍為二品。其前後的變化十分明顯。
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對曾國藩官運的轉機作過生動的描述:一天,曾國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見的諭旨,遂連夜到穆彰阿家暫歇。第二天被帶到皇宮某處,環顧四周,發現並非平日等候召見的地方,無奈白白地等半天,隻好又回到穆府,準備次日再去。晚上,穆彰阿
第42節:第四章 曾國藩的牽手之智(5)
問曾國藩說:
"你見到了白天被帶去的地方所懸字幅嗎"曾國藩答不上來,穆悵然曰:"機緣可惜。"躊躇久之,召來自己的僕從對他說:"你立即用銀四百兩交給某內監,囑他將某處壁間字幅炳燭代錄,此金為酬也。"當天夜裏,僕從將太監抄錄的壁間字幅送給穆彰阿。穆彰阿令曾國藩熟記於胸。次日入覲,皇帝所問皆壁間所懸歷朝聖訓。因為奏對稱旨,曾國藩大受賞識,道光帝還諭穆曰:
"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誠然。"從此以後,曾國藩便恩寵有加,平步青雲!
縱觀曾國藩在京仕途迅速升遷之過程,一是靠自己平時的努力和積累,二是靠他善於利用與穆彰阿的關係借梯而起。沒有穆彰阿的知遇之恩及指引之功,無論他多勤奮上進,聰明能幹,要在十年之內,連躍十級,那也隻是天方夜譚。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一位年輕人在海邊看垂釣,見老者不時就有魚上網,一時羨慕不已。老者告訴年青人,這樣看下去,不如回家織個網,就會有魚上鉤了。這就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我們一方麵要自強不息,注意培養自己的才幹,但另一方麵,我們也要學會"結網",善於在自己未發跡之時結交有用的關係,並善於利用與把握各種關係,借梯而上,在一個好的平台上去施展自己宏圖大略。
寬和方可得眾
曾國藩語錄:概天下無瑕之才,無隙之交。大過改之,微瑕涵之,則可。
大抵天下沒有完全無缺點的人才,也沒有完全無fèng隙的交情。隻要能將大的缺點改正,小的缺點予以包涵,也就可以了。
小珊前與予有隙,細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見信?苟我素能禮人以敬,何至人有謾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誌身及親若此!此事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遣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
自此以後,曾國藩在處事待人方麵日漸成熟,給人留麵子這一點尤其成為以後待人交友的一個重要原則。
世人都愛麵子,中國人尤其如此。自古以來就有"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的說法。給人以麵子,一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二是為了在以後的生活中別人給你麵子,這樣就會讓許多難處的關係變為容易,讓許多難辦的事情變得順利,一舉而多得,何樂而不為?
學會借梯登高
第41節:第四章 曾國藩的牽手之智(4)
曾國藩語錄:人之所資,須自掙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須善用時機,借梯而上。
譯文:人生的資本,不能靠別人送來,隻能靠自己掙來。大丈夫成事必須善於利用各種機會,關鍵時刻要借梯而上!
一個人成大事,有了出類拔萃的才能還不行,他還必須要擁有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與環境,這樣他才可能把才力充分發揮出來。那麽,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平台呢?在人生的重要關頭善於倚人而起,借梯登高,這不失為一條捷徑,曾國藩的經驗就說明了這一點。
清代末年,仕途冗濫,升遷很難。而出身"寒門"的曾國藩卻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連他自己都感到十分的意外。曾國藩被點中庶吉土以後,在1840年庶吉士散館,他的考試成績列二等第十九名,名次仍很高。因此,他被授職為檢討,留在翰林院供職,當時僅是七品官。七年後,他升至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從此他步步高升、一帆風順。在當時清政府內,湖南人中由科舉取仕而獲得閣學者隻有季九師、張小浦和曾國藩三人,而在三十七歲即被升二品,僅曾國藩一人。
曾國藩升遷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第一,是他自己養之有素。他在翰林期間,向來苦讀積學,用功不懈、歷次考試成績皆很突出,也就是說確實掌握了真才實學。
第二,是他在京期間,把握住了有利的時機,結交了許多對他有用的朋友。清代的京城,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京都人物眾多,十三年的京宦生活,使他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與朋友相互切磋,不僅在學業上有所長進,而且在事業上相互扶持。
第三,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他善於利用關係,倚人而起,使自己的仕途平步青雲。曾國藩在京師的發跡,就得力於善於利用他與穆彰阿的關係。
穆彰阿,字鶴肪,姓郭佳氏,是滿洲鑲蘭旗人,1805年進士,道光時期受到重用,1828年加任為太子少保,既而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後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歷任兵部、戶部尚書。後任協辦大學士,升太子太保。1836年,穆彰阿擔任上書房總師傅、武英殿大學士,負責管理工部。1838年,穆彰阿晉拜為文華殿大學士。後來有人評論他說:"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這個說法比較適合他的實際。
鴉片戰爭前,道光皇帝決心查禁鴉片,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菸。穆彰阿不贊成林則徐的禁菸行為,當鴉片戰爭爆發,他窺知道光皇帝已改變了禁菸的主意,於是慫恿道光皇帝與英國人要協和議。遂使道光皇帝罷免了林則徐。道光皇帝厭戰,而穆彰阿則順其意,竭力主和。終道光一朝,穆彰阿受寵不衰,穆彰阿自嘉慶以來,典鄉試三次、典會試五次。大凡複試、殿試、朝考、教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沒有一年不參予衡文之役的,因此他的門生、舊吏遍布朝廷內外,知名之士多被他援引,一時人們號稱"穆黨"。
曾國藩戊戌年會考得中,總裁即為穆彰阿,於是二人便有了師生之誼,曾國藩抓此機遇遂經常與之往來。由於他勤奮好學,頗有幾分才幹,對穆彰阿經常以求學的身份向其請教,實際是以此接近穆彰阿。因此,他也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賞識,處處得到穆彰阿的關照。
1843年曾國藩參加大考,穆彰阿為總考官。交卷之後,穆彰阿便向曾國藩索要應試詩賦。曾國藩隨即回住處將詩賦謄清,親自送往穆府。這一次拜訪似乎成為曾國藩迅速升遷的契機。在此之前,曾國藩的官品一直滯留未動。從此之後,則幾乎是年年升遷,歲歲加銜,五年之內由從七品躍為二品。其前後的變化十分明顯。
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對曾國藩官運的轉機作過生動的描述:一天,曾國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見的諭旨,遂連夜到穆彰阿家暫歇。第二天被帶到皇宮某處,環顧四周,發現並非平日等候召見的地方,無奈白白地等半天,隻好又回到穆府,準備次日再去。晚上,穆彰阿
第42節:第四章 曾國藩的牽手之智(5)
問曾國藩說:
"你見到了白天被帶去的地方所懸字幅嗎"曾國藩答不上來,穆悵然曰:"機緣可惜。"躊躇久之,召來自己的僕從對他說:"你立即用銀四百兩交給某內監,囑他將某處壁間字幅炳燭代錄,此金為酬也。"當天夜裏,僕從將太監抄錄的壁間字幅送給穆彰阿。穆彰阿令曾國藩熟記於胸。次日入覲,皇帝所問皆壁間所懸歷朝聖訓。因為奏對稱旨,曾國藩大受賞識,道光帝還諭穆曰:
"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誠然。"從此以後,曾國藩便恩寵有加,平步青雲!
縱觀曾國藩在京仕途迅速升遷之過程,一是靠自己平時的努力和積累,二是靠他善於利用與穆彰阿的關係借梯而起。沒有穆彰阿的知遇之恩及指引之功,無論他多勤奮上進,聰明能幹,要在十年之內,連躍十級,那也隻是天方夜譚。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一位年輕人在海邊看垂釣,見老者不時就有魚上網,一時羨慕不已。老者告訴年青人,這樣看下去,不如回家織個網,就會有魚上鉤了。這就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我們一方麵要自強不息,注意培養自己的才幹,但另一方麵,我們也要學會"結網",善於在自己未發跡之時結交有用的關係,並善於利用與把握各種關係,借梯而上,在一個好的平台上去施展自己宏圖大略。
寬和方可得眾
曾國藩語錄:概天下無瑕之才,無隙之交。大過改之,微瑕涵之,則可。
大抵天下沒有完全無缺點的人才,也沒有完全無fèng隙的交情。隻要能將大的缺點改正,小的缺點予以包涵,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