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長沙逗留十幾天,隨後乘船又到武昌。在武昌亦如長沙,衙衙拜訪、官官恭問,胡林翼自不必說,武昌城裏的官員也無不表示對曾國藩的支持,同湖南一樣,為湘軍供餉供械。隨後,曾國藩沿江東下,到黃州府下遊50裏處的巴河,這裏駐紮著彭玉麟的數營水師,湘軍大將彭玉麟、楊載福、李續賓、鮑超、李元度、楊國棟、彭壽頤、曾國華


    等人都集中在這裏等著與曾國藩商量軍機。


    在彭玉麟的座船上,曾國藩與這些闊別一年多的部下見了麵,他們商量了下一步的行動。曾國藩提出:湘軍的最終目標是攻下江寧,所以軍事重心不能離開長江兩岸的數省,力量要由西向東使。石達開南竄,我們不能讓他牽著走。目前浙江緊張,隻能派部分兵力,配合地方綠營監視,不能輕意言戰。所以,下一步的作戰方案是:曾國荃的吉字營繼續圍攻吉安;李續賓、彭玉麟、曾國華、鮑超等營進入安徽戰場,落足點是安慶;其餘部隊由曾國藩本人率領,奉旨馳援。


    計議已定,諸軍按計而行。曾國藩親率蕭啟江、張運蘭、吳國佐各部援浙;李續賓撥出所部朱品隆、唐義訓的1000餘人任曾國藩的親兵護衛營。曾國藩命部隊到江西河口集結,自己則去了南昌,拜會江西巡撫耆齡。耆齡深知曾國藩再次出山的來頭,也不像陳啟邁、文俊那樣為難曾國藩,也主動答應為湘軍供應糧糙、軍餉,這就使湘軍基本通過了軍餉難關。


    鹹豐八年八月,曾國藩命部隊由河口出發到江西廣信府鉛山集結。此時石達開已由浙江南走福建,曾國藩率部在贛閩兩省之間的弋陽、雙港、金溪等地駐守,九月間,在江西建昌暫駐,準備由雲際關入福建,此時,劉長佑軍已駐新城,準備出關入福建,曾國藩即命張運蘭、蕭啟江由廣昌、杉關入閩,而他的大營一直駐在建昌,再未移動。


    第28節:第三章 曾國藩的圓融之道(1)


    總之,曾國藩再次出山,由於經歷了一番自我改造,懂得了圓通處世,終於完全改變了家居前的困守地位,走向了他的成功人生!


    記得有人說過:現實永遠是殘酷無情的,不是現實來適應你的需要,而是你來適應現實的需要。要做大事的年輕人,必須時刻懂得這個道理,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不斷調試自己的人生,做到與時俱進,這種過程對於個人來說是非常痛苦,但要使自己不被時代被拋棄而取得成功,舍此以外別無他途。


    第三章 曾國藩的圓融之道


    曾國藩認為: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因此,處世也必須剛柔並用,以圓融為做人的基本原則。圓融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它告訴我們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凡事留有餘地,把握好事物的度,靈活處理意外情況,讓自己在任何情況都能遊刃有餘。


    剛柔並濟方可成事


    曾國藩語錄: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譯文:天地間的規則,在於剛柔並濟,不可以偏廢任何一方,太柔軟則沒有力量,太剛硬則容易折斷。


    曾國藩認為,隻有自立自強才能成就大事。他指出,自古帝王將相,沒有不是從自立自強做起,即成為聖賢的,他們也各有自立自強的方法,因而才能夠獨立不懼,堅定不移。縱觀歷史上諸多聖王賢相、功臣名將、聖賢哲人,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他們身上不乏剛毅挺拔之氣,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剛"。剛是一個人的骨架,靠著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於世,才能克服大量的困難險阻,才能超越常人戰勝恐懼、悲觀、消極和畏難苟安的心理天敵,才能使人體生命之潛能無限地釋放出來。人若無剛則無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則無以自強。剛,是人類生命運動中最大的源泉,否則,生命則變得無動力、無價值、無意義。


    曾國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的訓導,因此,曾國藩認為"倔強"二字不可少,功業文章都必須有這兩個字貫穿其中,否則會一事無成。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時,甘願與那些名氣大、地位高的人爭鬥,就具備了挺然持立不畏強敵的精神,他也因此而處處受排擠,經常成為輿論諷喻的中心,遭遇了諸多曲折磨難。他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過剛則易折,易折則無以達到自強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訓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隻有剛柔相濟,才能達到自立自強之目的。人不能隻具備"骨架",還要具備"血肉",隻有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才會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個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東西。莊子在《山木》篇中講到了東海有一個名叫"意怠"的鳥,這種鳥非常柔弱,總是擠在鳥群中苟生,飛行時它既不敢飛行在鳥隊的前邊,也不敢飛到鳥隊的後邊;吃食的時候也不爭先,隻揀其他鳥吃剩的殘食。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傷害,也不引起鳥群以內的排斥,終日優哉優哉,遠離禍患。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柔,並不是卑弱和不剛,而是一種魅力,一種處世的方法。


    古往今來,有多少功臣名將由於過"剛"而遭遇不幸。關龍逢、比幹由於剛直不阿,直言進諫,而慘遭夏桀和商紂的殺戮;海瑞由於秉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在曾國藩看來,柔是手段,剛是目的,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這才是柔的實質。


    歷史上勾踐滅吳就是一則外柔內剛,以求自強的故事。春秋時候,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採取了與吳國講和的方略,向夫差稱臣做奴,並獻上了越國的珍財異寶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外出勾踐總是恭順的請夫差踩其背而上車,並在車前為夫差牽馬,甚至在夫差生病時口嚐夫差糞便,以表忠心。即使有人唾罵,他也不在乎,總是一副低眉順眼的麵孔,深討夫差之歡心。久而久之,夫差便放鬆了對勾踐的戒惕,放勾踐回到了越國。勾踐深以會稽之戰為恥。一麵臥薪嚐膽,苦心勞力,愛撫群臣,教養百姓,發展生產;一麵到夫差麵前問安獻寶迷惑夫差。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打敗了吳國,活捉了夫差而稱霸諸侯。勾踐以匿剛顯柔的手段,從而達到了滅吳稱霸的目的。


    第29節:第三章 曾國藩的圓融之道(2)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熟知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南中(今雲南省一帶)酋長孟獲多次侵犯蜀國的邊境,諸葛亮決定南下征伐。首次交戰,孟獲便陷入了蜀軍的包圍圈,他隻好棄馬奪山路而逃,被早已埋伏在山上的魏延活捉,南兵大敗。諸葛亮下令賞賜南兵俘虜酒飯並放歸。南兵個個感恩不盡。惟孟獲不服,說他是因為山路狹陡才被捉住的。諸葛亮就放他回到了山寨,孟獲又重整人馬要與諸葛亮決一死戰。他常飲酒取樂且對部下兇狠,他的部將董茶那元帥為了報答諸葛亮不殺之恩,趁孟獲酒醉之際,綁縛孟獲送進了蜀營。孟獲見了諸葛亮大叫不服,說他是被自己手下捉來的。諸葛亮攻心為上,二次放了孟獲。孟獲回到山寨與弟弟孟優密議,使孟優人蜀詐降裏應外合以便一舉打敗蜀軍。諸葛亮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用藥酒灌醉了孟優等人,孟獲當夜偷襲蜀營,第三次做了俘虜,孟獲還是不服,諸葛亮又一次痛痛快快地放了孟獲兄弟。如此。又三捉又三放,直到諸葛亮精心策劃第七次活捉了孟獲,仍舊對孟獲說如若不服還可以回去準備再戰,孟獲感激得涕淚交加,表示南人永不造反,願與蜀國永遠修好。諸葛亮以"懷柔"的手段,以柔製剛,克敵製勝,降伏了強悍的南人,達到了安定蜀國邊境之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後顧之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月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月華並收藏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