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曾國藩晚年在總結為人之道時,把
"傲慢"與多言看作是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之由,認為為官傲慢輕則會導致自己的職位不保,重則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因此,他一再要求為官必須戒傲,隻有這樣才是保全自己之道。他自己也是這麽做的。他不隻對同僚下屬相當謙讓,就是對手中的權勢,也常常辭讓。鹹豐十年六月實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之後,曾位高名重,多次上疏奏請減少自己的職權,或請求朝廷另派大臣來江南協助他。
為官必須戒傲,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因為凡是驕傲的人,必然有寵可恃,必然有某種資本:或者和權勢人物有某種特殊的關係,或者立過什麽大功,或者具有某種為權勢者所賞識的特殊才能。但是,歷代官場上的事情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資格施給你恩寵的那個人是在不斷變化的,或者他本人失去權勢(因死亡,因下台),你所倚仗的靠山失去了,一切恩寵頓時冰釋雪消;或者他的興趣變化了,喜好轉移了,你所倚仗的資本貶了值,你的恩寵也就衰弱了。然而恃寵者在春風得意時,是想不到這一點的,他們恣意妄為,傲視一切,於是,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立麵,一旦時易世移,對手們群起而攻之,恃寵者不敗何待!
張說是唐玄宗時的宰相,既有智謀,又有政績,很得唐玄宗的信任,他也就恃寵而驕,目中無人,朝中百官奏事,凡有不合他的意的,他便當麵斥責,甚至加以辱罵。他不喜歡禦史中丞宇文融,凡是宇文融有什麽建議,他都加以反駁。中書舍人張九齡對他說:
"宇文融很得陛下恩寵,人又有口才、心計,不能不加以提防!"張說輕蔑地說:"鼠輩,能有什麽作為!"
偏偏張說自己也不是無懈可擊的人,他貪財受賄,終於被宇文融抓住了把柄,向皇帝奏了他一本,朝廷派人一查,還真是有那麽回事。這一來張說神氣不起來了,嚇得在家待罪。當唐玄宗派宦官高力士去看望他時,他蓬頭垢麵,坐在一塊糙墊子上,一隻粗劣的瓦罐中,盛的是鹽水拌的雜糧,算是他的飯食,等待著朝廷給他的處分。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情況,倒頗同情他,想起他畢竟是有功之臣,便隻撤掉了他的宰相職務,並沒有另加懲處。
第11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9)
一個大臣恩寵正隆時,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常常表現為三種形式:對君上越發恭順,以保其寵;對同僚排斥傾軋,以防爭寵;對下屬盛氣淩人,以顯其寵。這其實是一種很不明智的作法,這樣一來勢必樹敵太多,使自己陷於孤立。這種人又常常隻是將職位相同、權勢相等的人視作對手,小心加以防範,而對職位比自己的低的人往往不大放在眼裏,如張說所說的那樣,"鼠輩,何能為!"這更是一種缺乏遠見的做法,殊不知過了河的小卒還能製老將於死地,下屬們造起反來往往最能擊中要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一位權勢者都有自己薄弱的環節,不要因為一時的恩寵而忘乎所以,以為自己是一尊打不倒的金剛。可是有人偏偏犯這樣的毛病。
鄧艾是三國時期魏國人,他原是一個給人放牛為生的孤兒,又因為有口吃的毛病,總也沒能謀上個什麽差使。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了司馬懿,司馬懿發現他並非尋常之輩,便委以官職,從此,他躋身於魏國的軍界、官場。由於他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屢建奇功,官職一再升遷,從一個下級軍官最後封侯拜將,成為魏國後期最為出色的將領。
公元263年,他奉命率師西征蜀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在穿行七百裏無人地帶時,沿途盡是不見頂的高山,不可測的深穀,糧食又已經用盡,軍隊幾乎陷人絕境。鄧艾身先士卒,親自前行探路,有的地方根本無路可走,他便用毯子裹身,從險峻的山崖上滾了下來。就這樣盡經險阻,走奇道,出奇兵,出其不意地包圍了蜀國的京城成都,迫使蜀國的皇帝後主劉禪束手投降,劉備所開創的蜀國至此滅亡。
由於建立了這樣的殊勛,朝廷下詔大大褒獎了鄧艾,授他以太尉這最高的官銜,賜他以兩萬戶最厚的封賞,隨他出征的將官也都加官晉級。
鄧艾因此居功自傲,洋洋得意地對部下說:"你們要不是因為我鄧艾,怎麽會有今天!"又對蜀中人士說:"要不是遇到我鄧艾,你們恐怕早就沒有性命了!"同時,給朝廷中執掌大權的司馬昭提出了他對下一步行動的安排:雖然現在是乘勝攻吳的好時機,但士兵太疲勞了,可留在蜀中休整,並修造船隻,做攻吳的準備;以優厚的待遇對待劉禪,封他為扶風王,其子也封為公侯,原有的部下也盡賞以錢財,以此表示對投降國君的優寵,來誘使還沒有投降的吳國皇帝。
這樣的事情,隻有中央朝廷才能有權決定,因此,司馬昭未置可否,隻是派人告訴他:"凡事應當上報朝廷,自己不得做主。"鄧艾不聽,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並當眾宣言說:"我受命出征,既然已經取得了滅國虜帝這樣的重大勝利;至於安排善後的事情,穩定新降之國的局勢,應該由我相機處理。蜀國的地理形勢十分重要,應當迅速安定下來,如果什麽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路途遙遠,延誤時機。古人說過:"大臣在離開國境之後,凡是有利於國家之事,有權自己做主",現在是非常時期,不可按常規辦事,以致失去良機。兵法上說,一個優秀的將領應該是:進攻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好名聲,退卻也不害怕承擔罪責,我雖然還達不到這樣高的標準,也不願為了避嫌而損害國家的利益!"
鄧艾的這一番話自然沒有什麽錯誤,但,對於一個手握重兵,遠離國土的人來說,這種話不能不令人心生疑竇。與他一同出兵的鍾會對他的大功本來就十分妒忌,便以此為把柄,誣告他有謀反之心;司馬昭也擔心他功高權大,難於控製,於是,一道詔書下來,將鄧艾父子囚車押送京師,中途被仇家殺掉。可憐耿耿忠心,70高齡的鄧艾,再也不會想到,當他建立殊勛之日,也正是他滅亡之時。
所以,應該記住老子的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時時猶履薄冰
曾國藩語錄:身居高位有三端:一是不參與,二是沒結局,三是不勝任。
曾國藩說,身居高位的規律,大約有三端,一是不參與,就像是於自己沒有絲毫的交涉;二是沒有結局,古人所說的"一天比一天謹慎,惟恐高位不長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險之地,而能夠善終的人太少了。三是不勝任。古人所說的"驚心啊,就像以腐朽的韁繩駕馭著六匹馬,萬分危懼,就好像將要墜落在深淵裏"。惟恐自己不能勝任。《周易》上說:"鼎折斷足,鼎中的食物便傾倒出來,這種情形很可怕。"說的就是不勝其任。方苞說漢文帝做皇帝,時時謙讓,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難道不是在不勝任這方麵有體會嗎?孟子說周公有與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慮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繼日,難道不是在惟恐沒有結局的道理上有體會嗎?
"傲慢"與多言看作是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之由,認為為官傲慢輕則會導致自己的職位不保,重則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因此,他一再要求為官必須戒傲,隻有這樣才是保全自己之道。他自己也是這麽做的。他不隻對同僚下屬相當謙讓,就是對手中的權勢,也常常辭讓。鹹豐十年六月實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之後,曾位高名重,多次上疏奏請減少自己的職權,或請求朝廷另派大臣來江南協助他。
為官必須戒傲,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因為凡是驕傲的人,必然有寵可恃,必然有某種資本:或者和權勢人物有某種特殊的關係,或者立過什麽大功,或者具有某種為權勢者所賞識的特殊才能。但是,歷代官場上的事情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資格施給你恩寵的那個人是在不斷變化的,或者他本人失去權勢(因死亡,因下台),你所倚仗的靠山失去了,一切恩寵頓時冰釋雪消;或者他的興趣變化了,喜好轉移了,你所倚仗的資本貶了值,你的恩寵也就衰弱了。然而恃寵者在春風得意時,是想不到這一點的,他們恣意妄為,傲視一切,於是,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立麵,一旦時易世移,對手們群起而攻之,恃寵者不敗何待!
張說是唐玄宗時的宰相,既有智謀,又有政績,很得唐玄宗的信任,他也就恃寵而驕,目中無人,朝中百官奏事,凡有不合他的意的,他便當麵斥責,甚至加以辱罵。他不喜歡禦史中丞宇文融,凡是宇文融有什麽建議,他都加以反駁。中書舍人張九齡對他說:
"宇文融很得陛下恩寵,人又有口才、心計,不能不加以提防!"張說輕蔑地說:"鼠輩,能有什麽作為!"
偏偏張說自己也不是無懈可擊的人,他貪財受賄,終於被宇文融抓住了把柄,向皇帝奏了他一本,朝廷派人一查,還真是有那麽回事。這一來張說神氣不起來了,嚇得在家待罪。當唐玄宗派宦官高力士去看望他時,他蓬頭垢麵,坐在一塊糙墊子上,一隻粗劣的瓦罐中,盛的是鹽水拌的雜糧,算是他的飯食,等待著朝廷給他的處分。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情況,倒頗同情他,想起他畢竟是有功之臣,便隻撤掉了他的宰相職務,並沒有另加懲處。
第11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9)
一個大臣恩寵正隆時,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常常表現為三種形式:對君上越發恭順,以保其寵;對同僚排斥傾軋,以防爭寵;對下屬盛氣淩人,以顯其寵。這其實是一種很不明智的作法,這樣一來勢必樹敵太多,使自己陷於孤立。這種人又常常隻是將職位相同、權勢相等的人視作對手,小心加以防範,而對職位比自己的低的人往往不大放在眼裏,如張說所說的那樣,"鼠輩,何能為!"這更是一種缺乏遠見的做法,殊不知過了河的小卒還能製老將於死地,下屬們造起反來往往最能擊中要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一位權勢者都有自己薄弱的環節,不要因為一時的恩寵而忘乎所以,以為自己是一尊打不倒的金剛。可是有人偏偏犯這樣的毛病。
鄧艾是三國時期魏國人,他原是一個給人放牛為生的孤兒,又因為有口吃的毛病,總也沒能謀上個什麽差使。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了司馬懿,司馬懿發現他並非尋常之輩,便委以官職,從此,他躋身於魏國的軍界、官場。由於他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屢建奇功,官職一再升遷,從一個下級軍官最後封侯拜將,成為魏國後期最為出色的將領。
公元263年,他奉命率師西征蜀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在穿行七百裏無人地帶時,沿途盡是不見頂的高山,不可測的深穀,糧食又已經用盡,軍隊幾乎陷人絕境。鄧艾身先士卒,親自前行探路,有的地方根本無路可走,他便用毯子裹身,從險峻的山崖上滾了下來。就這樣盡經險阻,走奇道,出奇兵,出其不意地包圍了蜀國的京城成都,迫使蜀國的皇帝後主劉禪束手投降,劉備所開創的蜀國至此滅亡。
由於建立了這樣的殊勛,朝廷下詔大大褒獎了鄧艾,授他以太尉這最高的官銜,賜他以兩萬戶最厚的封賞,隨他出征的將官也都加官晉級。
鄧艾因此居功自傲,洋洋得意地對部下說:"你們要不是因為我鄧艾,怎麽會有今天!"又對蜀中人士說:"要不是遇到我鄧艾,你們恐怕早就沒有性命了!"同時,給朝廷中執掌大權的司馬昭提出了他對下一步行動的安排:雖然現在是乘勝攻吳的好時機,但士兵太疲勞了,可留在蜀中休整,並修造船隻,做攻吳的準備;以優厚的待遇對待劉禪,封他為扶風王,其子也封為公侯,原有的部下也盡賞以錢財,以此表示對投降國君的優寵,來誘使還沒有投降的吳國皇帝。
這樣的事情,隻有中央朝廷才能有權決定,因此,司馬昭未置可否,隻是派人告訴他:"凡事應當上報朝廷,自己不得做主。"鄧艾不聽,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並當眾宣言說:"我受命出征,既然已經取得了滅國虜帝這樣的重大勝利;至於安排善後的事情,穩定新降之國的局勢,應該由我相機處理。蜀國的地理形勢十分重要,應當迅速安定下來,如果什麽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路途遙遠,延誤時機。古人說過:"大臣在離開國境之後,凡是有利於國家之事,有權自己做主",現在是非常時期,不可按常規辦事,以致失去良機。兵法上說,一個優秀的將領應該是:進攻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好名聲,退卻也不害怕承擔罪責,我雖然還達不到這樣高的標準,也不願為了避嫌而損害國家的利益!"
鄧艾的這一番話自然沒有什麽錯誤,但,對於一個手握重兵,遠離國土的人來說,這種話不能不令人心生疑竇。與他一同出兵的鍾會對他的大功本來就十分妒忌,便以此為把柄,誣告他有謀反之心;司馬昭也擔心他功高權大,難於控製,於是,一道詔書下來,將鄧艾父子囚車押送京師,中途被仇家殺掉。可憐耿耿忠心,70高齡的鄧艾,再也不會想到,當他建立殊勛之日,也正是他滅亡之時。
所以,應該記住老子的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時時猶履薄冰
曾國藩語錄:身居高位有三端:一是不參與,二是沒結局,三是不勝任。
曾國藩說,身居高位的規律,大約有三端,一是不參與,就像是於自己沒有絲毫的交涉;二是沒有結局,古人所說的"一天比一天謹慎,惟恐高位不長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險之地,而能夠善終的人太少了。三是不勝任。古人所說的"驚心啊,就像以腐朽的韁繩駕馭著六匹馬,萬分危懼,就好像將要墜落在深淵裏"。惟恐自己不能勝任。《周易》上說:"鼎折斷足,鼎中的食物便傾倒出來,這種情形很可怕。"說的就是不勝其任。方苞說漢文帝做皇帝,時時謙讓,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難道不是在不勝任這方麵有體會嗎?孟子說周公有與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慮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繼日,難道不是在惟恐沒有結局的道理上有體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