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節:第二章 曾國藩的磨礪之功(1)
曾國藩說:越走向高位,失敗的可能性越大,而慘敗的結局就越多。因為"高處不勝寒"啊!那麽,每升遷一次,就要以十倍於以前的謹慎心理來處理各種事務。他借用烈馬駕車,繩索已朽,形容隨時有翻車的可能。做官何嚐不是如此?
他詳細闡發說:國君把生殺予奪之權授給督撫將帥,如東家把銀錢貨物授給店中眾位夥計。如果保舉太濫,對國君的名器不甚愛惜,好比低價出售浪費財物,對東家的貨財不甚愛惜一樣。介之推說:"偷人家的錢財,還說成是盜;何況是貪天之功以為是自己的力量。"曾國藩說,我略微加以改動:"偷人家錢財,還說成是盜,何況是借國君之名器獲取私利呢?"曾國藩認為利用職權謀取私利,這就是違背了不幹預之道,是註定要自食惡果的。一事想貪,則可能事事想貪,一時想貪,則可能時時想貪。在這個方麵應視手中的權勢於虛無,因而也會少生無妄之想。至於不終、不勝,曾國藩則更深有體會,他說:陸遊說能長壽就像得到富貴一樣。開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擠進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來混了個虛浮的名譽,也不清楚是什麽原因就得到了這個美好的聲名了。古代的人獲得大的名聲的時候正是艱苦卓絕的時候,通常不能順利地度過晚年!想到這些不禁害怕。想要準備寫奏摺把這些權利辭掉,不要再管轄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勝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
正因為如此,曾國藩雖身居高位,也時時猶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益覺如踏危局。倒使得曾國藩該得到的也得到了。
正是這種戰戰兢兢、時刻處於危機之中的心態,造就了曾國藩,一刻也不放鬆的性格。
我國一位大型企業老闆說的好:市場是無情的,危機無時不在。危機常掛心中,不斷學習的進取精神也一刻不能放鬆。據調查,絕大多數事業有成的高薪收入者在回答"未來五年你最需要什麽"時都選擇了"培訓"。那些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高薪收入者,更是把企業有無良好與完善的培訓計劃作為其加盟的觀點和根據,細心選擇未來的歸屬。任何人皆如此,在壓力下可轉化出動力,而發展自己,豐富自己,時刻感覺危機存在,不可日日沉迷於滿足之中,那隻是目光寸短的人之所為。
第二章 曾國藩的磨礪之功
曾國藩有一條座右銘:"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隻問耕耘。"人如果不通過不斷的磨礪來提升和完善自身,就會讓自己私慾、情慾變得膨脹,從而讓自己的意誌變得軟弱,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得以浪費,而妨礙自己事業的成功。人要成就一番事業,除了不斷磨礪自己、不斷調試自己以外別無他途。
君子當自強不息
曾國藩語錄: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譯文:男子漢要自立的話,就必須要有倔強的性格。
曾國藩認為,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輩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這就是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談到自己為什麽能夠有所作為時,曾國藩自己也說:真正的聖人君子的行為準則,在於忠誠,並且以忠誠去倡導天下的人們。世道之所以變亂,是因為上上下下心中充滿了物慾,jian邪虛偽的人為各自的利益互相爭鬥,給社會帶來危害。當災難來臨,他們四處逃避,甚至都不肯出哪怕一絲一毫的力氣來為拯救天下做點事情。於是那些忠誠的人站出來改變這些壞的現象,克製自己的欲望去關心他人,提倡忠誠,反對邪惡。挺身承擔各種困難,並不要求別人一起來擔當這個困難。於是人人都仿效他們的行為,都把苟活看作是羞恥的事情,躲避是可恥的行為。我們的君子們之所以能夠鼓舞眾人,歷經九年而平定大亂,除了他們的忠誠又是什麽原因呢?像這樣的"忠誠",沒有一種自強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曾國藩對躬行踐履最為執著,他提出的"自強"就是不當旁觀者,不當看客!而是要從自己做起,虛心實做,則近於成功。
為此,他主張"言不妄發"。他說,"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嚐不視此二者為樞機,故願與諸弟共相鑒誡。弟能懲此二者,而不能勤奮以圖自立,則仍無以興家而立業。故又在乎振奮精神,力求有恆,以改我之舊轍,而振家之業基。曾國藩要"法桃李之不言",主張"虛心實做",倡導躬行,自然就反對講資格,問樣子。他說,官氣多者,好講資格,好問樣子,辦事無驚世駭俗之象,語言無此防彼礙之弊。其失也,奄奄無氣,凡遇一事,但憑家人之口說出,憑文書寫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
第13節:第二章 曾國藩的磨礪之功(2)
薛福成認為曾國藩有建樹的原因是他宏毅的個性。他說:"道光、鹹豐時期,國內一直和平穩定,許多臣子幕僚都認為平安無事,因而拘謹於文書法令,在那兒老老實實按步就班地混日子。突然有賊寇舉事造反,結果沒人能製止得住。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事到臨頭隻會趴倒在地,互相對望而毫無辦法。曾國藩當時隻是以卿的名義奉旨治喪在家,接到命令馬上組織鄉兵出去。打破舊的規章的束縛,自己創立軍隊編製,和叛軍孤身奮戰。當時,反賊像決堤的河水,又像糙原上的大火,勢頭兇猛,人們都束手無策,隻有曾國藩奮起抵抗,四處戰鬥。結果孤立無援,進退兩難。但即使如此,曾國藩仍然堅守節操,絲毫不受困難的影響,信心沒有一點受挫,默默忍受著艱苦,從容指揮,不論文武將相名賢,凡是有才能的都舉薦任命,委以重任,直到最後收復失地、平定叛亂,社會得以安定,事業由此中興。從
前曾子談到士子的任重道遠,必然講他的品性上的宏毅,像曾國藩這樣挾持亂世,成就的確重而且遠,可以稱得上是宏毅的人吧?"這裏的"宏毅"也是從不做看客,堅持到底的作為中表現出來的。
龍夢蓀在《曾文正公孛案》中認為,曾國藩品德、事業,學問上的成就,所以光輝千古,在於他品性的強毅和謙謹。他說:
"曾國藩作為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品德修養和事業學問都取得巨大成就,可以稱得上光耀宇宙,即使是婦人小孩也欽佩他。他是如何取得這麽巨大的成就呢?我曾讀過他遺留下的集子,反覆研讀,才找到他的成功所在,全都是從他品性的強毅、謙謹而來。正是因為他有堅強的毅力,所以才不斷勉勵自己去追趕前人的腳步;獨來獨往,自成一套,以免庸俗。即使碰到人世間比較艱苦的境地,也絲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千難百折,也不改變自己的誌向,堅貞的人懷有必勝的信念,因此不為外界的疑惑而迷惘;虛妄的人必然不自信,這一點古人確實說得不錯。正是因為他謙虛謹慎,所以總認為事情沒有止盡,因此不敢恃才自傲。待人接物,小心翼翼,決不敢有所怠慢。處理公務,事業,惟恐有所疏忽。因為事情變化莫測,推斷有可能出現失誤,所以經常思考並且廣泛地徵求他人意見;又因為國家公務千頭萬緒,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難以勝任,所以舉薦賢能共同圖議;他的學問之所以突飛猛進,道德情操之所以高尚,功績文章之所以光耀寰宇,確實是因為日就月將,有本有源的結果。"
曾國藩說:越走向高位,失敗的可能性越大,而慘敗的結局就越多。因為"高處不勝寒"啊!那麽,每升遷一次,就要以十倍於以前的謹慎心理來處理各種事務。他借用烈馬駕車,繩索已朽,形容隨時有翻車的可能。做官何嚐不是如此?
他詳細闡發說:國君把生殺予奪之權授給督撫將帥,如東家把銀錢貨物授給店中眾位夥計。如果保舉太濫,對國君的名器不甚愛惜,好比低價出售浪費財物,對東家的貨財不甚愛惜一樣。介之推說:"偷人家的錢財,還說成是盜;何況是貪天之功以為是自己的力量。"曾國藩說,我略微加以改動:"偷人家錢財,還說成是盜,何況是借國君之名器獲取私利呢?"曾國藩認為利用職權謀取私利,這就是違背了不幹預之道,是註定要自食惡果的。一事想貪,則可能事事想貪,一時想貪,則可能時時想貪。在這個方麵應視手中的權勢於虛無,因而也會少生無妄之想。至於不終、不勝,曾國藩則更深有體會,他說:陸遊說能長壽就像得到富貴一樣。開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擠進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來混了個虛浮的名譽,也不清楚是什麽原因就得到了這個美好的聲名了。古代的人獲得大的名聲的時候正是艱苦卓絕的時候,通常不能順利地度過晚年!想到這些不禁害怕。想要準備寫奏摺把這些權利辭掉,不要再管轄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勝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
正因為如此,曾國藩雖身居高位,也時時猶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益覺如踏危局。倒使得曾國藩該得到的也得到了。
正是這種戰戰兢兢、時刻處於危機之中的心態,造就了曾國藩,一刻也不放鬆的性格。
我國一位大型企業老闆說的好:市場是無情的,危機無時不在。危機常掛心中,不斷學習的進取精神也一刻不能放鬆。據調查,絕大多數事業有成的高薪收入者在回答"未來五年你最需要什麽"時都選擇了"培訓"。那些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高薪收入者,更是把企業有無良好與完善的培訓計劃作為其加盟的觀點和根據,細心選擇未來的歸屬。任何人皆如此,在壓力下可轉化出動力,而發展自己,豐富自己,時刻感覺危機存在,不可日日沉迷於滿足之中,那隻是目光寸短的人之所為。
第二章 曾國藩的磨礪之功
曾國藩有一條座右銘:"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隻問耕耘。"人如果不通過不斷的磨礪來提升和完善自身,就會讓自己私慾、情慾變得膨脹,從而讓自己的意誌變得軟弱,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得以浪費,而妨礙自己事業的成功。人要成就一番事業,除了不斷磨礪自己、不斷調試自己以外別無他途。
君子當自強不息
曾國藩語錄: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譯文:男子漢要自立的話,就必須要有倔強的性格。
曾國藩認為,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輩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這就是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談到自己為什麽能夠有所作為時,曾國藩自己也說:真正的聖人君子的行為準則,在於忠誠,並且以忠誠去倡導天下的人們。世道之所以變亂,是因為上上下下心中充滿了物慾,jian邪虛偽的人為各自的利益互相爭鬥,給社會帶來危害。當災難來臨,他們四處逃避,甚至都不肯出哪怕一絲一毫的力氣來為拯救天下做點事情。於是那些忠誠的人站出來改變這些壞的現象,克製自己的欲望去關心他人,提倡忠誠,反對邪惡。挺身承擔各種困難,並不要求別人一起來擔當這個困難。於是人人都仿效他們的行為,都把苟活看作是羞恥的事情,躲避是可恥的行為。我們的君子們之所以能夠鼓舞眾人,歷經九年而平定大亂,除了他們的忠誠又是什麽原因呢?像這樣的"忠誠",沒有一種自強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曾國藩對躬行踐履最為執著,他提出的"自強"就是不當旁觀者,不當看客!而是要從自己做起,虛心實做,則近於成功。
為此,他主張"言不妄發"。他說,"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嚐不視此二者為樞機,故願與諸弟共相鑒誡。弟能懲此二者,而不能勤奮以圖自立,則仍無以興家而立業。故又在乎振奮精神,力求有恆,以改我之舊轍,而振家之業基。曾國藩要"法桃李之不言",主張"虛心實做",倡導躬行,自然就反對講資格,問樣子。他說,官氣多者,好講資格,好問樣子,辦事無驚世駭俗之象,語言無此防彼礙之弊。其失也,奄奄無氣,凡遇一事,但憑家人之口說出,憑文書寫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
第13節:第二章 曾國藩的磨礪之功(2)
薛福成認為曾國藩有建樹的原因是他宏毅的個性。他說:"道光、鹹豐時期,國內一直和平穩定,許多臣子幕僚都認為平安無事,因而拘謹於文書法令,在那兒老老實實按步就班地混日子。突然有賊寇舉事造反,結果沒人能製止得住。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事到臨頭隻會趴倒在地,互相對望而毫無辦法。曾國藩當時隻是以卿的名義奉旨治喪在家,接到命令馬上組織鄉兵出去。打破舊的規章的束縛,自己創立軍隊編製,和叛軍孤身奮戰。當時,反賊像決堤的河水,又像糙原上的大火,勢頭兇猛,人們都束手無策,隻有曾國藩奮起抵抗,四處戰鬥。結果孤立無援,進退兩難。但即使如此,曾國藩仍然堅守節操,絲毫不受困難的影響,信心沒有一點受挫,默默忍受著艱苦,從容指揮,不論文武將相名賢,凡是有才能的都舉薦任命,委以重任,直到最後收復失地、平定叛亂,社會得以安定,事業由此中興。從
前曾子談到士子的任重道遠,必然講他的品性上的宏毅,像曾國藩這樣挾持亂世,成就的確重而且遠,可以稱得上是宏毅的人吧?"這裏的"宏毅"也是從不做看客,堅持到底的作為中表現出來的。
龍夢蓀在《曾文正公孛案》中認為,曾國藩品德、事業,學問上的成就,所以光輝千古,在於他品性的強毅和謙謹。他說:
"曾國藩作為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品德修養和事業學問都取得巨大成就,可以稱得上光耀宇宙,即使是婦人小孩也欽佩他。他是如何取得這麽巨大的成就呢?我曾讀過他遺留下的集子,反覆研讀,才找到他的成功所在,全都是從他品性的強毅、謙謹而來。正是因為他有堅強的毅力,所以才不斷勉勵自己去追趕前人的腳步;獨來獨往,自成一套,以免庸俗。即使碰到人世間比較艱苦的境地,也絲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千難百折,也不改變自己的誌向,堅貞的人懷有必勝的信念,因此不為外界的疑惑而迷惘;虛妄的人必然不自信,這一點古人確實說得不錯。正是因為他謙虛謹慎,所以總認為事情沒有止盡,因此不敢恃才自傲。待人接物,小心翼翼,決不敢有所怠慢。處理公務,事業,惟恐有所疏忽。因為事情變化莫測,推斷有可能出現失誤,所以經常思考並且廣泛地徵求他人意見;又因為國家公務千頭萬緒,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難以勝任,所以舉薦賢能共同圖議;他的學問之所以突飛猛進,道德情操之所以高尚,功績文章之所以光耀寰宇,確實是因為日就月將,有本有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