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有傳說,曾國藩壽誕,胡林翼送曾國藩一聯,聯說:
用霹靂手段;
顯菩薩心腸!
曾國藩最初對胡聯大為讚賞,但胡告別時,又遺一小條在桌幾上,赫然有:"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
藩見之,惶恐無言,將紙條悄悄地撕個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聯,用鶴頂格題神鼎山,聯說: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左宗棠寫好這一聯後,便派專差送給胡林翼,並請代轉曾國藩,胡林翼讀到"似可問焉"四個字後,心中明白,乃一字不改,加封轉給了曾國藩。曾閱後,乃將下聯的"似"字用筆改為"未"字,又原封退還胡。胡見到曾的修改,乃在箋末大批八個字:"一似一未,我何詞費!"曾國藩改了左宗棠下聯的一個宇,其含意就完全變了,成了"鼎之輕重,未可問焉"!所以胡林翼有"我何詞費"的嘆氣。一問一答,一取一拒。
第9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7)
曾國藩的門生彭玉麟,在他署理安徽巡撫、力克安慶後,曾遣人往迎曾國藩。在曾國藩所乘的坐船猶未登岸之時,彭玉麟便遣一名心腹差弁,將一封口嚴密的信送上船來,於是曾國藩便拿著信來到了後艙。但展開信後,見信上並無上下稱謂,隻有彭玉麟親筆所寫的十二個字:
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這時後艙裏隻有曾國藩的親信倪人皚,他也看到了這"大逆不道"的十二十字,同時見曾國藩麵色立變,並急不擇言地說:
"不成話,不成話!雪琴(彭玉麟的字)他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
接著,曾國藩便將信紙搓成一團,咽到了肚裏。
當曾國藩勸石達開降清時,石達開也曾提醒他,說他是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眾獨立?曾國藩默然不應。此事對曾國藩來說,不敢乘勢而進,是怯懦,頂住眾人壓力是勇敢,這進退去從之間誰能分辨得清,誰又能把握得好呢?
曾國藩熟讀儒家經典,是晚清有名的理學家。他堅拒縱橫家王闓運勸其稱帝的事,尤能反映曾國藩的品格特徵等處世風格。
王闓運是湖南湘潭人,二十幾歲開始研究經學,對《春秋公羊傳》尤有深入研究,但他通經在於致用,尤其是實現其所謂"帝王之學"。他認為《春秋》主旨在於撥亂。治經要經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將經與術結合起來。術是權術,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手段,所謂縱橫之術。王闓運想用縱橫之術來輔助識時務之人成帝王之業。在亂世,誰能撥亂反正,成大事業,即輔助誰,但又要看準時局變動的趨向,靜觀勢態,未到其時,蟄伏隱退,時機到來,大展才能。因此,既要有滿腹經綸在胸,又要有居靜不動的修養,可進可退。進時,用儒學、儒教使據亂達到昇平,推致太平。退時,用老莊的學問,莊子的禪悟人生,去掉忿怨,怡然自樂。
王闓運滿腹經綸,欲報效國家,將自己的一套經世安邦之策,付諸實現。王闓運的這種抱負因太平軍起義的爆發而更趨強烈了。起義軍入湘後,曾國藩奉清廷之命幫辦湖南團練,組織湘軍與起義軍為敵,王闓運曾多次上書言事,得到了曾的重視。後雖因身係獨子,未能從軍,但從此與湘軍將帥保持了密切的關係。在太平天國存在期間,他曾三度至曾國藩駐地探視,並參與謀劃。據王闓運晚年的弟子楊度後來追述,當時王氏"擊劍學縱橫,遊說諸侯成割據,東南帶甲為連橫。曾、胡卻顧鹹相謝",而王氏卻"笑起披衣下"。說的是王闓運曾遊說曾國藩、胡林翼與太平軍"連橫"反清。王、楊師徒交情甚密,且當時王尚健在,故其說宜有據。計其進言當在1855年冬王到武昌曾軍探望時。但曾國藩把王看作是狂放不羈的文士,雖詩歌唱酬,優禮至甚。而於其意見,殊少採納,卻也是事實。如1856年初王作書與曾,促其建議撤團防、廢捐、清理田賦,以減輕對人民的壓榨,防止人民投奔和響應太平軍,曾就沒有接受。故王對曾,也始終隻以後輩和朋友自居,未嚐甘為僚屬。
王闓運為人慷慨激昂,向以霸才自居。他在1855年勸曾國藩自立不成,1860年再人曾府,仍喋喋而談,其意也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曾國藩卻正襟危坐,以食指蘸杯中茶汁,在幾上點點劃劃。不多時,曾起立更衣,王闓運便站起竊視幾上,隻見上麵依稀有個"妄"字。
一晃又是幾年過去了,此時的曾國藩正準備北上"剿撚"。一見王闓運到來,極為高興,但因有了前兩次"勸進",曾國藩自然有所警惕。但王闓運這次卻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隻是與曾國藩討論學問。他對曾國藩說:"公之文,從韓愈以追西漢,逆而難,若自諸葛、魏武帝以人東漢,則順而易。"曾國藩起初聽得津津有味,並頻頻點頭。的確,學習辭章從唐代韓愈,上溯西漢,逆而難,如果自曹操人東漢,就較容易,也順理成章。但到後來,曾國藩還是聽出了王闓運的弦外之音。原來還是讓他做曹操!但曾國藩這次倒也平靜,故作不知。王闓運自知他的帝王之術再無實現的機會,頗為沮喪,隻得悻悻而歸。
第10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8)
三次縱橫計不就,王闓運對曾國藩的看法大為改變。說曾國藩再次出山已"變節為巽順",雖功成名就,但"避事"不敢擔當。直到晚年,王閩運已經歷了清亡、袁世凱復辟敗亡等重大的歷史事變,才對曾國藩當初不自立為帝的看法有了改變。據說民國後,珍藏著曾國藩"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聯的朱老夫子,曾專門去拜訪這位當年行縱橫計的王閶運,並拿出曾聯求王寫跋語。王闓運大為驚嘆說:"難道真有這個聯嗎?滌丈襟懷,今日以前,我隻知一半,今而後,乃全知。吾老矣,如果不是您相示,幾不知文正之所以為文正,左老三(指宗棠)之所以為左老三。"沉思片刻,即欣然命筆,另書一聯曰:"花鳥總知春浩蕩,江山為助意縱橫。"書畢,對朱君說:"吾不敢著墨文正聯上,以重汙文正。另書此,紀文正之大,且以誌吾過。"霸才悔過,對曾國藩恪守名份、不越雷池一步的行為讚嘆不已,說明曾國藩的忠誠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不肯越雷池一步,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操守。現在有許多人走向失敗,就在於他們無所顧忌,任作妄為,跨越雷池,總想事事成為人先。殊不知任何一個名利的誘惑之下都深埋著一個陷阱,稍有鬆弛,就有可能落入圈套,再也沒有機會爬起。因此,對於成大事的人而言,越名位的事應該慎而又慎!
處世必須戒傲
曾國藩語錄:傲為凶德,凡當大任者,皆於此字致於顛覆。
譯文:傲是一種會給人帶來兇險的習性,凡是擔當重要職務的人,一般都會因為帶一個傲字而引起失敗。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因為傲慢會使人自以為是,處理不好周圍的關係,使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因此,在現在還是將來,為官從政,為學做人,做事經商,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永遠是一個不敗的法寶。
用霹靂手段;
顯菩薩心腸!
曾國藩最初對胡聯大為讚賞,但胡告別時,又遺一小條在桌幾上,赫然有:"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
藩見之,惶恐無言,將紙條悄悄地撕個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聯,用鶴頂格題神鼎山,聯說: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左宗棠寫好這一聯後,便派專差送給胡林翼,並請代轉曾國藩,胡林翼讀到"似可問焉"四個字後,心中明白,乃一字不改,加封轉給了曾國藩。曾閱後,乃將下聯的"似"字用筆改為"未"字,又原封退還胡。胡見到曾的修改,乃在箋末大批八個字:"一似一未,我何詞費!"曾國藩改了左宗棠下聯的一個宇,其含意就完全變了,成了"鼎之輕重,未可問焉"!所以胡林翼有"我何詞費"的嘆氣。一問一答,一取一拒。
第9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7)
曾國藩的門生彭玉麟,在他署理安徽巡撫、力克安慶後,曾遣人往迎曾國藩。在曾國藩所乘的坐船猶未登岸之時,彭玉麟便遣一名心腹差弁,將一封口嚴密的信送上船來,於是曾國藩便拿著信來到了後艙。但展開信後,見信上並無上下稱謂,隻有彭玉麟親筆所寫的十二個字:
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這時後艙裏隻有曾國藩的親信倪人皚,他也看到了這"大逆不道"的十二十字,同時見曾國藩麵色立變,並急不擇言地說:
"不成話,不成話!雪琴(彭玉麟的字)他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
接著,曾國藩便將信紙搓成一團,咽到了肚裏。
當曾國藩勸石達開降清時,石達開也曾提醒他,說他是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眾獨立?曾國藩默然不應。此事對曾國藩來說,不敢乘勢而進,是怯懦,頂住眾人壓力是勇敢,這進退去從之間誰能分辨得清,誰又能把握得好呢?
曾國藩熟讀儒家經典,是晚清有名的理學家。他堅拒縱橫家王闓運勸其稱帝的事,尤能反映曾國藩的品格特徵等處世風格。
王闓運是湖南湘潭人,二十幾歲開始研究經學,對《春秋公羊傳》尤有深入研究,但他通經在於致用,尤其是實現其所謂"帝王之學"。他認為《春秋》主旨在於撥亂。治經要經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將經與術結合起來。術是權術,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手段,所謂縱橫之術。王闓運想用縱橫之術來輔助識時務之人成帝王之業。在亂世,誰能撥亂反正,成大事業,即輔助誰,但又要看準時局變動的趨向,靜觀勢態,未到其時,蟄伏隱退,時機到來,大展才能。因此,既要有滿腹經綸在胸,又要有居靜不動的修養,可進可退。進時,用儒學、儒教使據亂達到昇平,推致太平。退時,用老莊的學問,莊子的禪悟人生,去掉忿怨,怡然自樂。
王闓運滿腹經綸,欲報效國家,將自己的一套經世安邦之策,付諸實現。王闓運的這種抱負因太平軍起義的爆發而更趨強烈了。起義軍入湘後,曾國藩奉清廷之命幫辦湖南團練,組織湘軍與起義軍為敵,王闓運曾多次上書言事,得到了曾的重視。後雖因身係獨子,未能從軍,但從此與湘軍將帥保持了密切的關係。在太平天國存在期間,他曾三度至曾國藩駐地探視,並參與謀劃。據王闓運晚年的弟子楊度後來追述,當時王氏"擊劍學縱橫,遊說諸侯成割據,東南帶甲為連橫。曾、胡卻顧鹹相謝",而王氏卻"笑起披衣下"。說的是王闓運曾遊說曾國藩、胡林翼與太平軍"連橫"反清。王、楊師徒交情甚密,且當時王尚健在,故其說宜有據。計其進言當在1855年冬王到武昌曾軍探望時。但曾國藩把王看作是狂放不羈的文士,雖詩歌唱酬,優禮至甚。而於其意見,殊少採納,卻也是事實。如1856年初王作書與曾,促其建議撤團防、廢捐、清理田賦,以減輕對人民的壓榨,防止人民投奔和響應太平軍,曾就沒有接受。故王對曾,也始終隻以後輩和朋友自居,未嚐甘為僚屬。
王闓運為人慷慨激昂,向以霸才自居。他在1855年勸曾國藩自立不成,1860年再人曾府,仍喋喋而談,其意也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曾國藩卻正襟危坐,以食指蘸杯中茶汁,在幾上點點劃劃。不多時,曾起立更衣,王闓運便站起竊視幾上,隻見上麵依稀有個"妄"字。
一晃又是幾年過去了,此時的曾國藩正準備北上"剿撚"。一見王闓運到來,極為高興,但因有了前兩次"勸進",曾國藩自然有所警惕。但王闓運這次卻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隻是與曾國藩討論學問。他對曾國藩說:"公之文,從韓愈以追西漢,逆而難,若自諸葛、魏武帝以人東漢,則順而易。"曾國藩起初聽得津津有味,並頻頻點頭。的確,學習辭章從唐代韓愈,上溯西漢,逆而難,如果自曹操人東漢,就較容易,也順理成章。但到後來,曾國藩還是聽出了王闓運的弦外之音。原來還是讓他做曹操!但曾國藩這次倒也平靜,故作不知。王闓運自知他的帝王之術再無實現的機會,頗為沮喪,隻得悻悻而歸。
第10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8)
三次縱橫計不就,王闓運對曾國藩的看法大為改變。說曾國藩再次出山已"變節為巽順",雖功成名就,但"避事"不敢擔當。直到晚年,王閩運已經歷了清亡、袁世凱復辟敗亡等重大的歷史事變,才對曾國藩當初不自立為帝的看法有了改變。據說民國後,珍藏著曾國藩"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聯的朱老夫子,曾專門去拜訪這位當年行縱橫計的王閶運,並拿出曾聯求王寫跋語。王闓運大為驚嘆說:"難道真有這個聯嗎?滌丈襟懷,今日以前,我隻知一半,今而後,乃全知。吾老矣,如果不是您相示,幾不知文正之所以為文正,左老三(指宗棠)之所以為左老三。"沉思片刻,即欣然命筆,另書一聯曰:"花鳥總知春浩蕩,江山為助意縱橫。"書畢,對朱君說:"吾不敢著墨文正聯上,以重汙文正。另書此,紀文正之大,且以誌吾過。"霸才悔過,對曾國藩恪守名份、不越雷池一步的行為讚嘆不已,說明曾國藩的忠誠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不肯越雷池一步,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操守。現在有許多人走向失敗,就在於他們無所顧忌,任作妄為,跨越雷池,總想事事成為人先。殊不知任何一個名利的誘惑之下都深埋著一個陷阱,稍有鬆弛,就有可能落入圈套,再也沒有機會爬起。因此,對於成大事的人而言,越名位的事應該慎而又慎!
處世必須戒傲
曾國藩語錄:傲為凶德,凡當大任者,皆於此字致於顛覆。
譯文:傲是一種會給人帶來兇險的習性,凡是擔當重要職務的人,一般都會因為帶一個傲字而引起失敗。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因為傲慢會使人自以為是,處理不好周圍的關係,使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因此,在現在還是將來,為官從政,為學做人,做事經商,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永遠是一個不敗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