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匣裏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
在詩裏可以看出他的誌向來,一個25歲的青年,就有氣吞雲夢,剷平君山,何日斫蚊屠鯨的豪情,可見,曾國藩不僅才高八鬥,更重要的是他能將才氣內斂,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處。
屈是為了伸,藏鋒本是蓄誌。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誌從何來?曾國藩的"藏鋒"表現在他與君與僚屑的共同處事上,這種藏鋒來自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認,來自一種儒釋道文化的綜合。
一般談曾國藩的思想往往隻談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麵研究過的人,曾國藩對道家文化也情有所鍾,尤其是在他晚年。他終身都喜讀《老子》,對受道家文化影響很深的蘇軾欽佩不已,而且周敦頤和朱熹也是儒道兼通的人物。在政治上、為人上,曾國藩是一個儒家;在軍事上,在養生上,曾國藩又是一個道家。
曾國藩認為,人單有誌不行,還要修煉自己,蓄勢而發。此間最重要的是戒傲氣、少言實幹。他在寫給九弟的信中說:自古以來講凶德致敗的道理大約有兩條,一是長傲,二是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囂訟,就是多言。歷代公卿,敗家喪命,也多是因為這兩條。
我一生非常固執,很高傲,雖不多言,但筆下卻近乎囂訟。安靜下來自我反省,我所以處處不順,其根源也是這兩條。溫弟性格與我相似,而說話更為尖刻。凡是傲氣淩人,不一定是用言語表現,也有以神氣淩人的,也有以麵色淩人的。溫弟神氣有英發之姿,而麵色時有蠻狠之象,最容易厲氣淩人。心中不能有事,有事必然表現出來,從門第來說,我的聲望大減,恐怕要使於弟受連累,從才識來說,近來軍中鍛鍊出來的人才很多,弟等也沒什麽過人之處,這些都不可依仗。隻應該抑製自己,講忠信,講禮義,這樣可以彌補過失,整頓風氣。否則大家都討厭你,鄙視你。沅弟處世躬謹,很是穩妥。溫弟卻是談笑譏諷,既要強克老手,就不免帶有舊習氣。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聽說在縣城時,經常隨意嘲諷,應迅速改正。我在軍中多年,怎麽會沒有一點可取呢?就是因為"傲"字,百無一成。所以我諄諄教導各位兄弟引以為戒。
曾國藩藏鋒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三年天京攻破,紅旗報捷,他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即有謙讓之意,尤其是裁擻湘軍,留存淮軍,意義極為明顯。不裁湘軍,恐權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軍,手中不操鋒刃,則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鴻章按淮軍不動,從自己處開刀。
曾國藩藏鋒的"龍蛇伸屈之道",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實際上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鋒芒引伸為人顯露在外表的才幹。有才幹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恰當的場合顯露出來是十會必要的。但是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傷人,也會刺傷自己。露才一定要適時、適地。時時處處才華畢現隻會招致嫉恨和打擊,導致做人及事業的失敗,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有誌於做大事業的人,可能自認為才分很高,但切記要含而不露,該裝傻的時候一定要裝得徹底,有了這把保護傘,何愁事業不成功?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豬養壯了,必定是挨一刀的結局;人出名了,必會招人側目而視,是惹禍的根由。那麽,欲名而又好喜,豈非自攬世人的怨毒嗎?所以,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懂得在名利兩字上適可而止,有所節製。
從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驕傲自大之人,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反之,謙虛內斂,等待時機,蓄勢而發之人,往往取得大成功。
第8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6)
不越雷池一步
曾國藩: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用盡。
大凡人在初創崛起之時,不可無勇,不可以求平、求隱,而在成功得勢的時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這也是人生進退的一種成功哲學。
在曾氏兄弟滿門封侯,大功告成之日,本該是靜思謙退,保泰持盈的時候,而這時,偏偏有些人在勢盛之時,頭腦發熱,讓欲望的火焰障住了雙眼,總想再越雷池一步。當時風行一時的"勸進"浪cháo,著實給曾國藩出了一道難題。
有一則筆記是曾國藩的一位朱幕府所記南京城攻破後湘軍秘聞:當曾國藩在南京破城,太平天國覆亡,進入殘破不堪的石頭城後,全城餘燼未息,頹垣敗瓦,滿目荒涼,慘不
忍睹。一天晚上,約十一點鍾,曾國藩親審李秀成後,進入臥室小憩,湘軍的高級將領約有三十餘人忽然雲集大廳,請見大帥。中軍向曾國藩報告,曾國藩即問九帥有沒有來(九帥即其弟曾國荃),中軍復以未見九帥,曾國藩即傳令召見曾國荃。曾國荃是攻破南京的主將,這天剛好生病,可是主帥召喚,也隻好抱病來見。曾國藩聽到曾國荃已到,才整裝步人大廳,眾將肅立,曾國藩態度很嚴肅,令大家就座,也不問眾將來意;眾將見主帥表情如此,也不敢出聲。如此相對片刻,曾國藩乃命隨員去拿紙筆,隨員進以簿書紙,曾國藩命換最好的大紅紙,就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擲筆起身,一語不發,從容退入後室。眾將莫之所措,屏息良久,曾國荃乃趨至書案前,見曾國藩寫了十四個大字,分兩行上下聯: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國荃讀此聯時,起初好像很激動,接著有點悽然,最後則是惶然。眾將圍在曾國荃之後,觀讀聯語,有點頭的,有搖頭的,有嘆氣的,有熱淚盈眶的,各式各樣表情不一,
然後曾國荃用黯然的聲調對大家宣布說:"大家不要再講什麽了,這件事今後萬萬不可再提,有任何枝節,我曾九-人擔當好了。"
這一段筆記顯示了南京城破後湘軍確有擁立曾國藩為帝的一幕,可是這種非常之舉是成則為王、敗則誅殺九族的危險舉動,所以誰也不敢明言說出口。曾國藩明知眾將來意,也不說破,隻用十四宇聯語作答,相互之間都不點破。
其實,早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部將即有勸進之說,而胡林翼、左宗棠都屬於勸進派。勸進最力的是王閩運、郭嵩燾、李元度。當安慶攻克後,湘軍將領欲以盛筵相賀,但曾國藩不許,隻準各賀一聯,於是李元度第一個撰成,其聯為"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曾國藩見後立即將其撕毀,並斥責了李元度。在《曾國藩日記》中也有多處戒勉李元度慎審的記載,雖不明記,但大體也是這件事。曾國藩死後,李元度曾哭之,並賦詩一首,其中有"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句,潛台詞仍是這件事。
李元度聯被斥,其他將領所擬也沒有一聯合曾意,其後"曾門四子"之一的張裕釗來安慶,以一聯呈曾,聯說:
天子預開麟閣待;
相公新破蔡州還。
曾國藩一見此聯,擊節讚賞,即命傳示諸將佐。但有人認為"麟"字對"蔡"字不工整,曾國藩卻勃然大怒說:"你們隻知拉我上糙案樹,(湖南土話,湘人俗稱荊棘為糙案樹)以取功名,圖富貴,而不讀書求實用。麟對蔡,以靈對靈,還要如何工整?"蔡者為大龜,與麟同屬四靈,對仗當然工整。
在詩裏可以看出他的誌向來,一個25歲的青年,就有氣吞雲夢,剷平君山,何日斫蚊屠鯨的豪情,可見,曾國藩不僅才高八鬥,更重要的是他能將才氣內斂,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處。
屈是為了伸,藏鋒本是蓄誌。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誌從何來?曾國藩的"藏鋒"表現在他與君與僚屑的共同處事上,這種藏鋒來自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認,來自一種儒釋道文化的綜合。
一般談曾國藩的思想往往隻談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麵研究過的人,曾國藩對道家文化也情有所鍾,尤其是在他晚年。他終身都喜讀《老子》,對受道家文化影響很深的蘇軾欽佩不已,而且周敦頤和朱熹也是儒道兼通的人物。在政治上、為人上,曾國藩是一個儒家;在軍事上,在養生上,曾國藩又是一個道家。
曾國藩認為,人單有誌不行,還要修煉自己,蓄勢而發。此間最重要的是戒傲氣、少言實幹。他在寫給九弟的信中說:自古以來講凶德致敗的道理大約有兩條,一是長傲,二是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囂訟,就是多言。歷代公卿,敗家喪命,也多是因為這兩條。
我一生非常固執,很高傲,雖不多言,但筆下卻近乎囂訟。安靜下來自我反省,我所以處處不順,其根源也是這兩條。溫弟性格與我相似,而說話更為尖刻。凡是傲氣淩人,不一定是用言語表現,也有以神氣淩人的,也有以麵色淩人的。溫弟神氣有英發之姿,而麵色時有蠻狠之象,最容易厲氣淩人。心中不能有事,有事必然表現出來,從門第來說,我的聲望大減,恐怕要使於弟受連累,從才識來說,近來軍中鍛鍊出來的人才很多,弟等也沒什麽過人之處,這些都不可依仗。隻應該抑製自己,講忠信,講禮義,這樣可以彌補過失,整頓風氣。否則大家都討厭你,鄙視你。沅弟處世躬謹,很是穩妥。溫弟卻是談笑譏諷,既要強克老手,就不免帶有舊習氣。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聽說在縣城時,經常隨意嘲諷,應迅速改正。我在軍中多年,怎麽會沒有一點可取呢?就是因為"傲"字,百無一成。所以我諄諄教導各位兄弟引以為戒。
曾國藩藏鋒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三年天京攻破,紅旗報捷,他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即有謙讓之意,尤其是裁擻湘軍,留存淮軍,意義極為明顯。不裁湘軍,恐權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軍,手中不操鋒刃,則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鴻章按淮軍不動,從自己處開刀。
曾國藩藏鋒的"龍蛇伸屈之道",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實際上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鋒芒引伸為人顯露在外表的才幹。有才幹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恰當的場合顯露出來是十會必要的。但是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傷人,也會刺傷自己。露才一定要適時、適地。時時處處才華畢現隻會招致嫉恨和打擊,導致做人及事業的失敗,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有誌於做大事業的人,可能自認為才分很高,但切記要含而不露,該裝傻的時候一定要裝得徹底,有了這把保護傘,何愁事業不成功?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豬養壯了,必定是挨一刀的結局;人出名了,必會招人側目而視,是惹禍的根由。那麽,欲名而又好喜,豈非自攬世人的怨毒嗎?所以,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懂得在名利兩字上適可而止,有所節製。
從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驕傲自大之人,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反之,謙虛內斂,等待時機,蓄勢而發之人,往往取得大成功。
第8節:第一章 做人穩慎之絕(6)
不越雷池一步
曾國藩: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用盡。
大凡人在初創崛起之時,不可無勇,不可以求平、求隱,而在成功得勢的時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這也是人生進退的一種成功哲學。
在曾氏兄弟滿門封侯,大功告成之日,本該是靜思謙退,保泰持盈的時候,而這時,偏偏有些人在勢盛之時,頭腦發熱,讓欲望的火焰障住了雙眼,總想再越雷池一步。當時風行一時的"勸進"浪cháo,著實給曾國藩出了一道難題。
有一則筆記是曾國藩的一位朱幕府所記南京城攻破後湘軍秘聞:當曾國藩在南京破城,太平天國覆亡,進入殘破不堪的石頭城後,全城餘燼未息,頹垣敗瓦,滿目荒涼,慘不
忍睹。一天晚上,約十一點鍾,曾國藩親審李秀成後,進入臥室小憩,湘軍的高級將領約有三十餘人忽然雲集大廳,請見大帥。中軍向曾國藩報告,曾國藩即問九帥有沒有來(九帥即其弟曾國荃),中軍復以未見九帥,曾國藩即傳令召見曾國荃。曾國荃是攻破南京的主將,這天剛好生病,可是主帥召喚,也隻好抱病來見。曾國藩聽到曾國荃已到,才整裝步人大廳,眾將肅立,曾國藩態度很嚴肅,令大家就座,也不問眾將來意;眾將見主帥表情如此,也不敢出聲。如此相對片刻,曾國藩乃命隨員去拿紙筆,隨員進以簿書紙,曾國藩命換最好的大紅紙,就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擲筆起身,一語不發,從容退入後室。眾將莫之所措,屏息良久,曾國荃乃趨至書案前,見曾國藩寫了十四個大字,分兩行上下聯: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國荃讀此聯時,起初好像很激動,接著有點悽然,最後則是惶然。眾將圍在曾國荃之後,觀讀聯語,有點頭的,有搖頭的,有嘆氣的,有熱淚盈眶的,各式各樣表情不一,
然後曾國荃用黯然的聲調對大家宣布說:"大家不要再講什麽了,這件事今後萬萬不可再提,有任何枝節,我曾九-人擔當好了。"
這一段筆記顯示了南京城破後湘軍確有擁立曾國藩為帝的一幕,可是這種非常之舉是成則為王、敗則誅殺九族的危險舉動,所以誰也不敢明言說出口。曾國藩明知眾將來意,也不說破,隻用十四宇聯語作答,相互之間都不點破。
其實,早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部將即有勸進之說,而胡林翼、左宗棠都屬於勸進派。勸進最力的是王閩運、郭嵩燾、李元度。當安慶攻克後,湘軍將領欲以盛筵相賀,但曾國藩不許,隻準各賀一聯,於是李元度第一個撰成,其聯為"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曾國藩見後立即將其撕毀,並斥責了李元度。在《曾國藩日記》中也有多處戒勉李元度慎審的記載,雖不明記,但大體也是這件事。曾國藩死後,李元度曾哭之,並賦詩一首,其中有"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句,潛台詞仍是這件事。
李元度聯被斥,其他將領所擬也沒有一聯合曾意,其後"曾門四子"之一的張裕釗來安慶,以一聯呈曾,聯說:
天子預開麟閣待;
相公新破蔡州還。
曾國藩一見此聯,擊節讚賞,即命傳示諸將佐。但有人認為"麟"字對"蔡"字不工整,曾國藩卻勃然大怒說:"你們隻知拉我上糙案樹,(湖南土話,湘人俗稱荊棘為糙案樹)以取功名,圖富貴,而不讀書求實用。麟對蔡,以靈對靈,還要如何工整?"蔡者為大龜,與麟同屬四靈,對仗當然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