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臣從前讀書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語,以為人臣忠則盡命,是到了極致。觀近來時勢,見得中外交涉事件,有時須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層,竟須拚得聲名看得不要緊,方能替國家保全大局。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親先臣曾國藩,在保定動身,正是臥病之時,即寫了遺囑吩咐家裏人,安排將性命不要了。及至到了天津,又見事務重大,非一死所能了事,於是委曲求全,以保和局。其時京城士大夫罵者頗多,臣父親引咎自責,寄朋友的信常寫“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八字,正是拚卻聲名以顧大局。其實當時事勢,舍曾國藩之所辦,更無辦法。


    慈禧:曾國藩真是公忠體國之人。


    慈禧的言辭當然堂而皇之。問題的核心在於:一個自私而專製的政權能夠引領這個國家走向自強嗎?並且,一個極端喜歡奢侈生活,把個人生活和愛好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人,是承擔不了推動社會進步的重任的——當一些自強措施涉及到專製製度的根本利益時,所有的措施便會畫地為牢;興風作浪的,必然是一堆屍位素餐、因循守舊的腐朽人馬。一個落後的政體,明顯是承擔不了自強重任的。


    回到金陵後的曾國藩像一隻疲憊不堪的鳥一樣,終於無奈地落下腳來了。他的身體已全然飛不動了,隻能依靠自己的記憶苟延殘喘。他開始回憶一生飛翔過的地方:白楊坪、湘鄉、長沙、京城、衡州、嶽陽、武昌、南昌、安慶、金陵、徐州、周口、保定、天津……那些曾經生活和盤桓的地方,像是一張複雜的、密緻的網一樣,團團地罩住了他。他就這樣莫名地,以生活的軌跡,與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結緣,然後係上一個死死的結。曾國藩一直反詰自己,如果身處盛世,以自己立功、立言、立身的表現,是足以青史留名的,問題是在這樣的亂世,曾國藩能保住自己的名節嗎?他從不敢想,也從不敢保證。自己的身後,一切都宛如一個巨大的黑洞一樣,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會天翻地覆,連永垂不朽的道德能否保證,曾國藩都沒有確定的把握了。


    1871年的某一天,在金陵的曾國藩看到窗外有一株他一直非常喜歡的白玉蘭樹,在乍暖還寒將要吐露花蕊之時,突然不明原因枯槁而死,曾國藩不由感嘆人生和世界的無常。雖然最後一刻還沒有來,但曾國藩早就準備好,時刻準備跟死神一道離去。在最後的時光裏,曾國藩幾乎停止了一切熱情,殘存於世的,隻有怠惰、悲傷和冷漠。此刻的曾國藩,已是越來越直接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就像一處四處漏風的老房子,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fèng隙,冰冷的罡風呼嘯著穿過。最後的日子裏,曾國藩專心致誌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寫自己最後一份遺囑了。這一份遺囑,讓曾國藩頗費一番腦筋,可以說這是對於自己一生的一份總結,也是對於自己做人的一份總結。也許,對於曾國藩而言,越是覺得回天無力,就越是寄希望於道德。現在,道德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糙。他知道,要想身後名垂青史,道德的表率是至關重要的。至於其他,人們總是會有意無意地忽視。在寫這份遺囑時,曾國藩感到自己的一生就像一個陰謀一樣,那是精心設計的一個布局。隻不過,這個布局不是自己設計的,而是不可捉摸的命運設計的。至於自己,隻是當中的一個棋子。一個人的一生,就那樣迷失在棋局中,痛苦而絕望。痛苦的本質是什麽呢?還是因為蒼涼。蒼涼是什麽呢?蒼涼——就是超越痛苦的痛苦。


    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能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荻,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到了這個時候,對於曾國藩來說,死亡已成為一件自覺自願的事情了。一個人,活到如此地步,就像圍棋對弈,已進入一個死局,所有的落子都會變得無趣了。所有的東西,當成為一種無趣的格局時,還不如早點去結束它。該消失的時候,就應該消失了。於是,我們就看到了曾國藩心猶不甘地消失了。任何人的死亡,都像一滴水消失於河流之中,像雪花融入冰冷之中,一切都悄無聲息。對於曾國藩來說,他的死,卻更像一棵千年老樹的死亡方式,那是一種孤獨無比的死亡,也是一種倔強而無奈的離開方式。心先死,然後靈魂離開,身體再慢慢變得冰冷。這個人以一個倔強的姿勢,宣告著不甘,讓自己的一切,不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夜幕降臨了,整個世界像眼瞼一樣閉上了。世界如此荒涼,也難怪曾國藩有一個荒涼的內心。可以讓人斷定的是,對於這個人來說,他留存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的痛苦,就是沒有成為聖人。


    尾聲


    世間的事情總是如此,隻有死神方能解開一個人的存在價值。隻有當一個人遠去之時,內心世界才在煙消雲散的同時昭然若揭。對於曾國藩,同樣也是如此。隻有當曾國藩遠去之後,人們才意識到一個時代的遠去,才慢慢領略到這個人內心的悲涼和無助。在這個人的一生中,自始至終,命運對他一直有著陰差陽錯的垂青:賦予他使命,卻不允許他去享受個人的喜悅;賦予他重擔,卻不給他健康的身體;讓他壯懷激越,卻將他放置在那樣一個時代……命運從芸芸眾生中遴選出這個貌不驚人的、緘默內向的書生時,顯然一如既往地懷有某種惡作劇的幽默,讓他勇於任事,承擔責任,而他也是百折不撓,以一種使命感去貢獻一切,乃至生命。命運召喚他,隻為讓他服徭役,而不是讓他享受甘露;而當他進入死局之後,命運便棄子放逐,像垂手擲掉一枚廢棄的棋子,沒有感激,沒有恩惠,更沒有絲毫猶豫。當然,更讓人感到悲壯的是,命運偏偏將他放置在一個江河日下的時代裏,讓他去力挽狂瀾,讓他去逆水行舟……也許,所有的一切,都如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就是如此不仁,如此別有用心——它想摧殘的,不僅僅是人擁有的財富和所得,還有力量和信念,甚至,是人擁有的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它就是要讓芸芸眾生產生一種無助的荒誕感——也許,這就是命運對於人類的提醒和啟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有個曾國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焰並收藏晚清有個曾國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