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湘鄉白楊坪在籍守製期間,外麵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湘軍並沒有因為曾國藩的出走而元氣大傷,相反,在二號人物胡林翼坐鎮湖北的指揮下,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一舉攻克了江西重鎮九江。胡林翼大力舉薦、任用湘軍大將李續賓、鮑超等,聲望直線上升。不過,在湘軍中,曾國藩的政治、軍事以及精神地位是無法取代的,那些平日裏曾國藩積極灌輸的“忠”、“信”、“義”的傳統道德觀,仍像幽靈一樣遊走在這支隊伍中。即使在胡林翼威望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備受胡林翼賞識的李續賓,還專門給胡林翼寫了一封信,公開提出請胡林翼向朝廷說情,讓曾國藩復出。李續賓在信中說:環顧國內大局,隻有湘軍可以依賴,要實現克復金陵、平定東南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請曾國藩再度出山,由“滌帥”主持前方戰事,由“胡公”在後方支撐大局,現在大家都在想念“滌帥”,有的還說出一些不利於胡大人的話。這些,都不利於湘軍目前的局麵,希望胡大人全力向朝廷建言,讓朝廷敦促“滌帥”出山——李續賓的這一封信,代表了絕大多數湘軍將領的想法,言之鑿鑿,坦坦蕩蕩。聰明的胡林翼從這封信看出湘軍還是“唯滌公馬首是瞻”,明白曾國藩的地位是無法取代的。胡林翼一直等待時機,準備向朝廷進諫。
這段時間裏,太平天國分裂的事態進一步惡化。石達開在逃出南京之後,先是在安慶待了五十多天,驚魂未定,不知所措。然後,石達開拿定主意,準備東進江西、浙江、福建一帶,另外開闢地盤,與金陵爭雄。從1867年9月底開始,石達開率精兵萬餘人從安慶出發,突入江西,經景德鎮進入贛南撫州、吉安,又經鷹潭、上饒攻入衢州。一路上各路太平軍紛紛加盟,石達開的人馬一下子增至十萬之眾。清廷感到非常震驚,火速命胡林翼徵調李續賓部增援浙江。出牌的機會終於到了,胡林翼不失時機地向朝廷上了一折,藉口皖、鄂軍情緊張,拒絕抽調李續賓赴援浙江,逼迫朝廷重新起用曾國藩。朝廷見事態緊急,趕忙召和春赴浙江,和春藉口生病,也不赴任。與此同時,湖南巡撫駱秉章上了一個奏摺,請求朝廷重新起用曾國藩,說隻有曾國藩才能對付得了石達開。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無奈隻好降旨,命令曾國藩由原籍迅速返回湘軍大營,火速帶兵前往浙江辦理軍務。就這樣,曾國藩在白楊坪接到讓他重新出山的上諭。
太平軍抄本
1858年7月,曾國藩再次出山。這段時間沉潛老莊,運其深思,已有一些東西在他的內心暗暗生成,現在,該是這種東西開花結果的時候了。經過銅梁山時,曾國藩感慨萬千。回鄉後,為了方便行人往來,曾國藩曾親自出資在此修建了一條青石板山路,同時,在峰頂修建了一座兩湘亭(這裏是湘鄉、湘潭兩縣交界處),並親自為“兩湘亭”題寫了對聯:“稍停息,到此已登峰造極;息重擔,遠眺則放眼開懷。”現在,亭子上的對聯墨跡似乎未幹,自己卻又要出征了。站在兩湘亭中,極目遠眺,曾國藩不由仰天長嘯,很長一段時間淤積於胸的濁氣,隨著一聲長嘯,一下子消失得幹幹淨淨。此次再度出山,何去何從,一切都像眼前空濛的景色一樣,雲蒸霞蔚中,既無法判斷,也無法估量了。
出山之後的曾國藩變得更加迅猛,很快,曾國藩又在長沙一帶招募了一支一萬五千多人的人馬。然後,曾國藩趕到武昌,與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等會商追擊石達開事宜。又率部隊順流而下,進入江西境內,圖謀從贛南繞道進入浙江,全力追擊石達開部。
重新出山之後,一個新的曾國藩出現了。當年那個稍顯剛愎而呆板的曾國藩不見了,現在的曾國藩,是閱盡千帆,始終能保持堅韌之心的曾國藩,是一個既有原則性,又具靈活性的政治家。當曾國藩重新落座時,就像一個棋手大睡三天,重新端坐在舊日的棋局前。如果說原來的曾國藩是一隻刺蝟的話,那麽,重新出山的曾國藩就更像是一隻狐狸,或者說,他變得同時具有刺蝟和狐狸的品質——既堅韌有力,又狡猾無比。曾國藩一改往日穩重遲緩的風格,落子飛快,一方麵他仍能頑強地將對手拖入泥淖,另一方麵,他又能跳將出來,謀劃著名在適當的時機,竭盡全力丟出自己的勝負手。值得一提的是,在內心的窗口豁然打開之後,那種相關聯的幽默感也在曾國藩身上充分體現了。原先緊張而陰鷙的曾國藩開始氣定神閑、舉重若輕了,他頻繁地跟部下談笑風生,經常說一些笑話,把部屬們逗得前仰後合,而他卻一直端坐著,撚著鬍鬚,悠然地看著他們,就像看著一群淘氣的孩子。曾國藩很少開那種凝重無比的會議,他經常是利用吃飯時間,把將領召集過來,讓廚師燒幾個好菜,然後,又上一湯好茶,輕輕鬆鬆地,就把很多問題解決了。當曾國藩以一種輕鬆而幽默的方式來對待眼前一切時,他突然發現,戰局就如同遊戲一樣,已變得一目了然。
太平軍士兵服裝
當然,此刻的曾國藩在骨子裏仍是一如既往的憂鬱。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他麵前——在離開這支部隊十五個月之後,曾國藩突然發現,這支湘軍的變化是那麽大,幾乎已不是當年的那支湘軍了。湘軍的軍紀變得更糟糕,當年自己為這支部隊所製訂的很多規章和約束,早就被他們置之腦後。每當湘軍奪取一個城鎮,隨之而來的,即使不是濫殺,也總是在掠奪。枯燥的戰爭奪走了士兵們最後的一點人性,當年那些老實巴交的莊稼人,此刻已變為名副其實的職業劊子手。這樣的變化不僅僅是指那些普通的士兵,甚至,那些飽讀詩書的湘軍將領,也變得焦躁而冷酷。他們不僅僅對士兵疏於教誨,有的,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士兵的荼毒給予支持。而且,士兵的成分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原先曾國藩倡導到偏避山區招兵買馬的初衷,早已被他們顛覆,為了省心省力,那些將領們隻是在城區附近隨意招兵買馬。這樣,湘軍的組成人員魚龍混雜,社會上那些無法自食其力的地痞流氓小混混,全都充斥到湘軍當中。這些,都讓曾國藩很無奈。曾國藩剛回湘軍遇到的一件事就是:曾國荃的一支部隊在江西吉安附近打了勝仗之後,隨意屠殺和掠奪,當地的百姓叫苦連天。消息傳到曾國藩這裏,曾國藩大為光火,一氣之下,將這支兩千多人的部隊全部解散回老家。曾國藩才不要這樣的部隊呢,如此失去人性的部隊,又有什麽益處呢?曾國藩感到困惑的一件事就是,如果很長時間陷入戰爭泥淖的話,那些麻木不仁的士兵們會不會因此喪失人性?
曾國藩出山之時,清軍正取得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在此之前,湘軍李續賓部攻克九江,太平軍林啟容部一萬五千人戰死。九江的爭奪,是長江沿岸的關鍵,經歷這一場勝利後,湘軍大受鼓舞,上上下下普遍輕敵。1858年11月,正當曾國藩全力追擊石達開部的時候,噩耗傳來,剛剛在九江取得大捷的湘軍李續賓部六千多人,被太平天國李秀成、陳玉成聯手在廬州三河鎮全殲,李續賓和他的親家,也即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戰死。
這段時間裏,太平天國分裂的事態進一步惡化。石達開在逃出南京之後,先是在安慶待了五十多天,驚魂未定,不知所措。然後,石達開拿定主意,準備東進江西、浙江、福建一帶,另外開闢地盤,與金陵爭雄。從1867年9月底開始,石達開率精兵萬餘人從安慶出發,突入江西,經景德鎮進入贛南撫州、吉安,又經鷹潭、上饒攻入衢州。一路上各路太平軍紛紛加盟,石達開的人馬一下子增至十萬之眾。清廷感到非常震驚,火速命胡林翼徵調李續賓部增援浙江。出牌的機會終於到了,胡林翼不失時機地向朝廷上了一折,藉口皖、鄂軍情緊張,拒絕抽調李續賓赴援浙江,逼迫朝廷重新起用曾國藩。朝廷見事態緊急,趕忙召和春赴浙江,和春藉口生病,也不赴任。與此同時,湖南巡撫駱秉章上了一個奏摺,請求朝廷重新起用曾國藩,說隻有曾國藩才能對付得了石達開。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無奈隻好降旨,命令曾國藩由原籍迅速返回湘軍大營,火速帶兵前往浙江辦理軍務。就這樣,曾國藩在白楊坪接到讓他重新出山的上諭。
太平軍抄本
1858年7月,曾國藩再次出山。這段時間沉潛老莊,運其深思,已有一些東西在他的內心暗暗生成,現在,該是這種東西開花結果的時候了。經過銅梁山時,曾國藩感慨萬千。回鄉後,為了方便行人往來,曾國藩曾親自出資在此修建了一條青石板山路,同時,在峰頂修建了一座兩湘亭(這裏是湘鄉、湘潭兩縣交界處),並親自為“兩湘亭”題寫了對聯:“稍停息,到此已登峰造極;息重擔,遠眺則放眼開懷。”現在,亭子上的對聯墨跡似乎未幹,自己卻又要出征了。站在兩湘亭中,極目遠眺,曾國藩不由仰天長嘯,很長一段時間淤積於胸的濁氣,隨著一聲長嘯,一下子消失得幹幹淨淨。此次再度出山,何去何從,一切都像眼前空濛的景色一樣,雲蒸霞蔚中,既無法判斷,也無法估量了。
出山之後的曾國藩變得更加迅猛,很快,曾國藩又在長沙一帶招募了一支一萬五千多人的人馬。然後,曾國藩趕到武昌,與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等會商追擊石達開事宜。又率部隊順流而下,進入江西境內,圖謀從贛南繞道進入浙江,全力追擊石達開部。
重新出山之後,一個新的曾國藩出現了。當年那個稍顯剛愎而呆板的曾國藩不見了,現在的曾國藩,是閱盡千帆,始終能保持堅韌之心的曾國藩,是一個既有原則性,又具靈活性的政治家。當曾國藩重新落座時,就像一個棋手大睡三天,重新端坐在舊日的棋局前。如果說原來的曾國藩是一隻刺蝟的話,那麽,重新出山的曾國藩就更像是一隻狐狸,或者說,他變得同時具有刺蝟和狐狸的品質——既堅韌有力,又狡猾無比。曾國藩一改往日穩重遲緩的風格,落子飛快,一方麵他仍能頑強地將對手拖入泥淖,另一方麵,他又能跳將出來,謀劃著名在適當的時機,竭盡全力丟出自己的勝負手。值得一提的是,在內心的窗口豁然打開之後,那種相關聯的幽默感也在曾國藩身上充分體現了。原先緊張而陰鷙的曾國藩開始氣定神閑、舉重若輕了,他頻繁地跟部下談笑風生,經常說一些笑話,把部屬們逗得前仰後合,而他卻一直端坐著,撚著鬍鬚,悠然地看著他們,就像看著一群淘氣的孩子。曾國藩很少開那種凝重無比的會議,他經常是利用吃飯時間,把將領召集過來,讓廚師燒幾個好菜,然後,又上一湯好茶,輕輕鬆鬆地,就把很多問題解決了。當曾國藩以一種輕鬆而幽默的方式來對待眼前一切時,他突然發現,戰局就如同遊戲一樣,已變得一目了然。
太平軍士兵服裝
當然,此刻的曾國藩在骨子裏仍是一如既往的憂鬱。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他麵前——在離開這支部隊十五個月之後,曾國藩突然發現,這支湘軍的變化是那麽大,幾乎已不是當年的那支湘軍了。湘軍的軍紀變得更糟糕,當年自己為這支部隊所製訂的很多規章和約束,早就被他們置之腦後。每當湘軍奪取一個城鎮,隨之而來的,即使不是濫殺,也總是在掠奪。枯燥的戰爭奪走了士兵們最後的一點人性,當年那些老實巴交的莊稼人,此刻已變為名副其實的職業劊子手。這樣的變化不僅僅是指那些普通的士兵,甚至,那些飽讀詩書的湘軍將領,也變得焦躁而冷酷。他們不僅僅對士兵疏於教誨,有的,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士兵的荼毒給予支持。而且,士兵的成分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原先曾國藩倡導到偏避山區招兵買馬的初衷,早已被他們顛覆,為了省心省力,那些將領們隻是在城區附近隨意招兵買馬。這樣,湘軍的組成人員魚龍混雜,社會上那些無法自食其力的地痞流氓小混混,全都充斥到湘軍當中。這些,都讓曾國藩很無奈。曾國藩剛回湘軍遇到的一件事就是:曾國荃的一支部隊在江西吉安附近打了勝仗之後,隨意屠殺和掠奪,當地的百姓叫苦連天。消息傳到曾國藩這裏,曾國藩大為光火,一氣之下,將這支兩千多人的部隊全部解散回老家。曾國藩才不要這樣的部隊呢,如此失去人性的部隊,又有什麽益處呢?曾國藩感到困惑的一件事就是,如果很長時間陷入戰爭泥淖的話,那些麻木不仁的士兵們會不會因此喪失人性?
曾國藩出山之時,清軍正取得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在此之前,湘軍李續賓部攻克九江,太平軍林啟容部一萬五千人戰死。九江的爭奪,是長江沿岸的關鍵,經歷這一場勝利後,湘軍大受鼓舞,上上下下普遍輕敵。1858年11月,正當曾國藩全力追擊石達開部的時候,噩耗傳來,剛剛在九江取得大捷的湘軍李續賓部六千多人,被太平天國李秀成、陳玉成聯手在廬州三河鎮全殲,李續賓和他的親家,也即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