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有人把曾國藩在白楊坪以及後來所寫的有關察人筆記,加上很多附會,整理成《冰鑒》一書。這本書當然離曾國藩的真實想法很遠了。不過曾國藩有一雙犀利的識人之眼倒是事實。很多時候,曾國藩隻要看一眼,就可以斷定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他的心質以及他的心性。曾國藩在他的一生中,幾乎從未判斷失手。也因此,無論是朋友、學生,還是將領和合作夥伴,曾國藩都能做到知人善任。現在普遍流傳的一個例子就是曾國藩對劉銘傳的判斷——李鴻章組建淮軍之初,一幫人馬來到安慶。有一天,曾國藩沒有帶隨從,獨自一人悄然來到淮軍將領的駐地,看到有的在喝酒猜拳,有的靠著桌子看書,有的放聲高歌,有的靜坐發呆……隻有南窗邊上有一個人,露出肚皮盤腿坐在那裏,左手執書,右手拿著酒杯,每朗讀一篇,則飲酒一盞,然後長嘯繞座,繼續讀手中之書,大有旁若無人之勢。曾國藩看他手中的書,原來是司馬遷的《史記》。認真觀察一番後,曾國藩回到營地,召見了李鴻章,告訴他說,這些人都可以立大功,任大事,但在這些人當中,成就最大的一個人,就是在南窗露肚皮邊喝酒邊讀《史記》的那個人。曾國藩看中的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台灣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


    在總結自己的識人感受時,曾國藩把經驗歸納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氣宇,事業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


    若要看條理,全在言語中。


    現在看來,《冰鑒》可以說是一部很有趣的書。雖然這本書假託曾國藩之名,但在書中,的確有很多曾國藩的看法。在曾國藩看來,人的姿容以“整”為貴,這個“整”並非整齊劃一,而是整個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要均衡、勻稱,能夠構成一個相對完美的整體。就身材而言,人的個子可以矮,但不要矮得像一頭蹲著的豬;個子可以高,但不能像一棵孤單的茅糙那樣聳立著。從體形上來看,體態可以胖,但不能胖得像一頭貪吃的熊一樣臃腫;體態瘦也無妨,但又不能瘦得如同一隻寒鴉那樣單薄。再從身體各部位來看,背部要渾圓而厚實,腹部要突出而平坦,手心要溫潤柔軟,手掌則要形如弩弓。腳背要豐厚飽滿,腳心則不能太平,以自然彎曲到能藏一雞蛋為佳——這也是所謂的“整”。如果一個人能相對“整”的話,那麽,即使是五短身材,也會地位高貴;相反,如果一個人整體上不協調,即使是兩腳長得過分長,也往往命運不佳。除此之外,《冰鑒》的判斷還有:一個人走起路來,如同背了重物,那麽此人一定有高官之運;走路若像老鼠般步子細碎急促,兩眼又左顧右盼閃爍不定者,必是貪財好利之徒。這些都是常見的情況,屢試不慡。還有其他的格局:如果兩手長於上身,上身比下身長,再有著一副上佳之骨,那麽一定會有公侯之封;皮膚細膩柔潤,就好像綾羅布滿全身,胸部骨骼隱而不現,文秀別致,再有一副奇佳的神態的話,日後不是拜相就是入鼎甲之列……


    看頭部的骨相,主要是看天庭、枕骨、太陽骨這三處關鍵部位;看麵部的骨相,則主要看眉骨、顴骨這兩處關鍵部位。如果以上五種骨相完美無缺,此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如果具備其中的一種,此人便終生不會貧窮;如果能具備其中的兩種,此人終生不會卑賤;如果能具備其中的三種,此人隻要有所作為,就會發達起來;如果能具備其中的四種,此人一定會顯貴……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主要集中在他的眼睛裏;一個人的骨骼豐俊,主要集中在他的麵孔上。要考察一個人是jian邪還是忠直,應先看他在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眼睛處於靜態時,目光安詳沉穩而又有光,真情深蘊,宛如兩顆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處於動態時,眼中精光閃爍,敏銳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雙眼處於靜態時,目光清明沉穩,旁若無人。處於動態時,目光暗藏殺機,鋒芒外露,宛如瞄準目標,待弦而發,一發中的。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於純正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遊移不定。以上兩種目光,一是善於偽飾的神情,一是jian心內萌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總是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以上兩種目光,一則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則是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他的內心的神情,具有這兩種神情的多是瑕疵之輩。可是這種jian邪神情往往混雜在清純的神情之中,這是觀察神態時必須加以辨別的……


    曾國藩寫過很多關於相人之術的文章,但從總體上來說,識人之術隻能說是曾國藩的閑情逸緻。這些識人術與曾國藩喜歡《易經》的方式一樣,在很大程度上,都抱有很多“玩”的心態。正如古人所說的:“閑來倚窗讀易經,不知春去幾多回。”讀《易》,是不需要太認真的,也不能太刻板,一認真,一刻板,往往就過了。這個世界,充滿著太多謎團,讓人無法破譯,涉足此地,如果抱著輕鬆遊戲的方式和態度,倒是一種快樂;如果過分認真,無疑陷入泥淖。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曾國藩的這一套察人的方法,當然帶有很多唯心成分,很多聯繫牽強附會。但就那個時代而言,人們隻能以這種經驗總結的方式,對於未知世界進行揣測。曾國藩所採用的,還是農業文明中判斷事物的方式,從科學和理性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方式,明顯地是有很多弱點的。


    無論怎麽說,現在看來,曾國藩回老家白楊坪的那一段時間,應該算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拐點。當曾國藩從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退下來,置身於這個小山村時,那些平時羈絆自己的念頭和思想便如塵埃一樣紛紛落下,一種清風明月般的潔淨出現了。曾國藩對於人生的目的,對於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關係、處事的原則等等,都有了新的認識。他的整體狀態,就像受到某種力量的感召一樣,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呈現出一片光明境界。從此之後,曾國藩清晰地知道他該做什麽,應該怎樣去做;自己有什麽優點,弱點又在哪裏。一切都清晰地呈現,隻是說不清道不明罷了……一個人,一旦拋棄自己的私慾,拋棄個人的利益和情感,以一個旁觀者的目光看待這個世界時,仿佛就有一束光照亮自己的內心世界,眼前會變得風輕雲淡;他的處事,也會變得遊刃有餘起來。


    後來,曾國藩對於這一段經歷有過一段深刻的自省。曾國藩曾經在家信當中談道:我以前總是自負得很,以為自己本領很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每每看見的,總是人家的不是。後來,才知道自己實際上還有很多不足。有了這樣的自知之明之後,曾國藩變得謙恭了,也變得圓滑了。以前,曾國藩對官場之風是很厭惡的,很容易和別人發生矛盾,致使自己腹背受敵。重新出山之後,曾國藩調整了自己的策略,對於烏煙瘴氣的官場,也能主動適應了。他的好友胡林翼看出了他的變化,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胡林翼不無調侃地說他重新出山之後,漸趨圓熟之風,無復剛方之氣。曾國藩看後微微一笑——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要想有所作為的話,就必須適應自己身處的現實環境,適應那種流傳了上千年的中國官場文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有個曾國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焰並收藏晚清有個曾國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