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心情不好,曾國藩不久就病倒了,並且,一病不起,發起了高燒,半夜裏不停地說胡話。曾國藩在湘潭的老友歐陽兆熊得知曾國藩的情況後,特意推薦名醫曹鏡初來到白楊坪,為曾國藩看病。麵目和善的曹鏡初在望聞問切一番之後,認為曾國藩思鬱過度,思傷腎,憤傷肝,以致身體紊亂,急火攻心;同時,形而下者謂之體,形而上者謂之心,病灶自下而上蔓延,由腹、腎、骨,而至腦部、神經,這已經不僅僅是身體的病,也是心理之病了。於是,曹鏡初給曾國藩開了一劑藥方,讓曾國藩早晚煎服。看病之餘,熟讀詩書的曹鏡初還跟曾國藩談天說地,曹鏡初對曾國藩說:岐黃可醫身病,黃老可治心病。閣下還是多讀一點黃老之作,這樣,也許對於身心都有利啊!


    病榻之上的曾國藩如醍醐灌頂:是啊,有什麽放不下的呢?人生一世,譬如朝露,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為何要拘泥於一些小事耿耿於懷呢?仿佛是在那一剎那間突然開悟,曾國藩的心病一除,身體就一天天地好了起來。


    現在,曾國藩可以正確地對待很多事情了。他的心境如同眼前的白楊坪一樣,變得清明而自然。曾國藩開始對他這些年的戎馬生涯進行反思,一切還是因為自己太急躁了吧,性急成不了大事。那個腐朽衰敗的政權,豈是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的,隻能因勢利導,順著它的水流,做一點事情。千萬不能跟它對抗,如果對抗,將會什麽事也辦不成,甚至將自己也犧牲掉了。當然,對於朝廷的不信任,曾國藩還是有怨氣的。曾國藩知道鹹豐對自己不信任,或許,在鹹豐眼裏,自己隻是一個又迂又倔的鄉下佬罷了。既然皇帝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任,自己也無法改變,隻能盡人事,聽天命。既然無力改變外界,就隻好改變自己了。


    在老家休養生息這一段時間,曾國藩仍跟部屬們保持密切聯繫。曾國藩頻繁地給他們寫信,提醒和告誡部下,一定要兢兢業業地做人,小心翼翼地打仗,要不怕困難,堅定信心。那些部下和學生也寫信向他匯報前方的進展,也匯報一些內心的困惑,並向他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出謀劃策。曾國藩知道這些部下是忠誠的,這也讓他感到欣慰。曾國藩也了解有一些人對自己大肆詆毀,其中對他詆毀最多的,是他的同鄉左宗棠。這個恃才自傲的傢夥,可能性格上與他不相融吧,針對他不告而辭回鄉之事,左宗棠到處說他虛偽,說他是虛偽無比的假道學,回家丁憂完全沒有必要。這樣的評價,曾國藩聽後隻能苦笑。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總是痛苦的,也是壓抑的,甚至可以說是虛偽的,但在曾國藩看來,這樣的虛偽又是有意義的。


    在白楊坪的那段時間裏,曾國藩的手邊書有《讀禮通考》、《五禮通考》,以及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等。對於曾國藩來說,對於道德的追求,更多的在於截取力量,而不是獲取道德本身。道德是“天理”範疇的東西,一旦連接上,就如同雪山下的河流一樣,永遠也不會幹涸。除此之外,曾國藩在這段時間重點研讀的一本書,就是《易》了。孔子說五十歲之前不可讀《易》,這一年,曾國藩正好接近這個年齡。隨著閱歷的增加以及內心的豐厚,曾國藩更能意識到這個世界的神秘性,也覺察到這本上古典籍深藏不露的巨大玄機,而他一直幻想有朝一日能真正詮釋其背後的謎底。曾國藩經常讀《易》到深夜,有時候想得太多,他甚至覺得自己的脊椎骨都火辣辣地生疼。山村的夜晚寂靜無比,靜夜中漆黑一片,似乎也向他昭示某種神秘。有時候曾國藩走出戶外遙望頭頂上的星空,會不由自主地感慨:這個世界如此井然有序,在它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控製力。人,是如此渺小,不僅僅自己,歷史上的每一個人,甚至眼前這個世界,都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但人又是如此偉大,因為隻有人,才能覺察到這個世界的奧秘,覺察到某種天理的存在。人隻能是順生啊,順應天理,順應自然。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以一個人的區區能量,又何必去興風作浪呢?


    在白楊坪的日子裏,曾國藩還喜歡一個人待在竹園之中,什麽也不想,什麽也不做,就那樣聽著風吹竹葉的沙沙聲。曾國藩這一輩子最喜歡的植物,就是竹子了。他喜歡竹子翠綠的顏色,也喜歡竹子的虛心、挺拔和堅韌。每到一個地方,曾國藩總要在自己的屋前空地上種上這種南方的植物。在京城的那些年,因為北方沒有竹子,曾國藩總是感到不太習慣,有時會產生莫名的失落。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一回,曾國藩算是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了。在白楊坪的竹林之中,曾國藩有時會雙腿盤起,坐在地上,看螞蟻搬家,看各式各樣的昆蟲飛來飛去,疏影淡月,清風拂麵。如果剛剛下過雨,在竹園中,還可以看到竹葉尖上,有水滴長久而遲疑地掛著,最終慢慢落下……一切,都是“天理”在運行。這個時候,曾國藩會覺得隻有老子的智慧才是這個世界的至理,也隻有《易》才覺察到這個世界一些道理之外的空白。《易》說:“日中則昃(太陽偏西),月盈則虧,天有孤虛(指日辰不全),地闕(缺)東南,未有常全不缺者。”真是說得好啊!天地都不那麽完美,更何況人呢!這些話讓曾國藩茅塞頓開。在《道德經》的扉頁,曾國藩信手寫下了八個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這大約能表明他對於老子思想的認識吧。人的生命看起來似乎堅強無比,但他們的死,又顯得那麽柔弱;而自然界的糙木呢,看起來柔弱無比,但它們同樣也是生命,一歲一枯榮。眾生平等,有生有死,它們都有著自己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也是說的如此吧。佛學和理學,在骨子裏麵,仿佛總有一根看不見的線牽著……那一段時間,因為讀《易》頗有心得,曾國藩撰寫了不少對聯,以明心誌,比如:“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情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等等。從這些古代智者的書中,曾國藩分明感到有一種曠達幽遠之氣迂迴,仿佛隨時可以噴發出來。一個人內心的拓展,的確是需要積蓄力量的。


    除了讀書寫信之外,閑暇之餘,曾國藩還提筆信手寫一些劄記。亂世之中,察人,可能算是最重要的學問吧。人生一世,必然要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學會判別各種各樣的人,尤其是領兵打仗,為官一任,識人,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這方麵,曾國藩是有不少心得的。在白楊坪時,曾國藩把自己察人的經驗,作了一些整理。在曾國藩看來,如果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理的話,那麽,人的相貌和氣質,同樣也應該有一個“理”,因此,完全可以從人的相貌和氣質中,去捉摸和總結一些規律。曾國藩想起那一年在京城第一次見到江忠源的時候,當玉樹臨風、神采飛揚的江忠源出現在曾國藩麵前時,曾國藩情不自禁地讚嘆道:“這個人日後必名立於天下,但有可能因節烈而死。”沒想到,這句完全憑直覺所說的半玩笑的話,卻一語成讖。當時為什麽自己就脫口這樣判斷呢?似乎一點來由都沒有,真是奇怪得很。想起江忠源的死,曾國藩就覺得傷心,至今,他都能記得江忠源早年寫給他的詩:“久客思鄉井,常恐歸無時。僕夫已趣裝,又作別離悲。別離隨處有,感君入心脾……”江忠源在九泉之下,應該會寬恕自己吧——自己按兵不動哪裏是不想援救呢,實在是無可奈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有個曾國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焰並收藏晚清有個曾國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