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盜賊太多,良民不能安全。廬州、鳳陽、潁州、亳州一帶,自古以來都是盜賊密集的地方。北到豐縣、沛郡、蕭縣、碭郡,西至南陽、汝州、光州、固原,這都是天下的中原地區,一旦盜賊一哄而聚,禍患則難以預測。近期聽說偷盜的氣焰越來越囂張,光天化日之下搶劫jianyin,綁架勒索,老百姓不得已告到官府。官府準備去捕捉,事先貼出告示,等到了那裏,地保便謊稱盜賊已逃跑。官吏便焚燒附近的民房,以顯示自己的威風,然後揚長而去;差役則腐化訛詐當事人的財物,滿載而歸,而盜賊實際上並未逃走。有時謊稱盜賊已死,殺死其他囚犯以抵此案,而盜賊其實並沒有死。案件不能了結,贓物不能追回,而當事人家就已破產了。忍氣吞聲,無力再告。即使再告,就算僥倖能夠發兵會捕,而兵役平常都和盜賊串通一氣,臨時得些好處,盜賊放走,一點也沒有痕跡;有的反借盜賊的名義恐嚇村裏的老實人,勒索大量財產,如果不給,就說他是盜賊的同夥,燒掉他的房屋,將他戴上枷鎖;又有的責難那人的同族或鄰裏,命他們綁著盜賊來獻,直至押送到縣上,又向他們索取收押和轉送的費用。因此,凡是盜賊所在的地方,不隻是當事人焦頭爛額,即使是最疏遠的親戚、最遠的鄉鄰,也都是重者傾家蕩產,輕者受到牽連,這種現象到處都是……
三是冤獄太多,正氣難以伸張。自從我代理刑部以後,看到京控、上告的案件,奏請皇上然後結案的有數十起,直接發公文結案的數百起,其中隻有河南知府黃慶安一案、密雲防禦阿祥一案,經過審理,得以水落石出。其他的各個案件,大部分都判原告誣告罪,被告反倒一點沒事。這些案件給原告定的罪,根據例文,大約有這麽幾條:或者說申訴不屬實,打一百杖;或者說越級進京上告重事不屬實,發配到邊遠軍隊中;或者說以進言為藉口,挾製官府,發配到附近軍隊中;或者說涉嫌誣告本地主管官員,發配到有瘴氣的地方軍隊中。最終又不重判,便說懷疑是誣告,或者說申訴的人是有原因的,於是,就有了贖罪的方法,有了降低罪的等級的方法,使原告不曲不直,進退兩難,不能再去翻案;而被告則巧妙解脫,絕對不被加以罪名。下屬百姓告發官長,這種刁滑風氣確實不能助長。至於告發jian詐的官吏舞弊,告發敗壞的差役貪贓,卻說每個案件都是誣告,哪個會相信呢?即使百姓上告百姓,而說原告都是錯的,被告都是對的,哪個又會相信呢?上有聖明的君主,一定逃不過君主的明察。我考查原定條文中的記載,百姓上京告狀,有的提取該省審案材料來京城核對審訊,有的交給督撫審訊處理,有的派欽差大臣前去處理。近來卻全部交給督撫審理,督撫又交給首府,從不親自提審;首府又為在一起做官的人掩飾,不問事情的輕重,一概折磨恐嚇,一定要讓原告自認是誣告才肯罷休。這就是社會風氣的趨勢,各省都是如此。一家長期訴訟,十家因之破產;一人蒙受冤屈,百人飽嚐痛苦。往往有很小的案件,卻幾年不能結案,顛倒黑白,使人老死獄中,聽後令人髮指。我所說的民間疾苦,這又是其中之一。
這三個方麵都是目前最緊要的事務,其中盜賊太多、冤獄太多兩項,請皇上反覆告誡外省,嚴厲責令督撫,一定要想出改變的辦法。至於銀價太高一條,可以採用平價的辦法。
曾國藩的這一封奏疏引起了鹹豐的重視,鹹豐批示讓吏部等細細研究,形成意見來解決這些事情。此時的鹹豐對於曾國藩已算得上了解了,在他看來,這個喜歡上書的曾國藩有學問,有能力,也很有用,但卻是一個認死理、可敬不可親的人。也許,對待這樣的人,不可不用,但又不可重用。在宮廷長大的皇帝,自小耳濡目染地學會了很多權謀之術,對於各種各樣的事情和人物,也有相應的辦法和策略。在年輕的鹹豐看來,對付這樣一個漢臣,他還是綽綽有餘的。
時間很快就到了1853年,這一年,命運顯然不願意再賜給四十二歲的曾國藩平穩安逸的日子了,她狠狠地推了曾國藩一把,把他從散發著黴味的官府推向了戰爭風雲的前台。曾國藩不得不站起身來,正正衣冠,抖擻精神,清清嗓子,掛上鬍鬚,認認真真地一唱三嘆他的從軍行了。
第三章 亂世從軍
歷史的進程中,每到重大拐點之時,總會有一些奇異之人破土而出。這種人表麵上看起來動機純淨,擁有理想主義信念,實際上,他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造就更多的災難。恰巧是這種信念純真、虔誠篤信、狂妄熱忱的人,這種自詡要改變世界、懷有最高尚目標的人,促成了連自己也深惡痛絕的殺戮和災難。鴉片戰爭之後,這個應運而生的奇異之人就是洪秀全。這是一個很難用常理來解釋的人。現在,留存下來的所有關於洪秀全的描繪,都顯得撲朔迷離莫衷一是。他就像一個巨大的謎語一樣,等待著人們去破譯。首先,這個人是狂熱的,在他的眼中,世界因為他,將會呈現一道嶄新的、永不消逝的旭日紅霞。其次,這個人是執著的,他盲目而狂熱地崇拜著一知半解的基督教義,猶如崇拜一個神靈。最初,他把那本《勸世良言》背誦得滾瓜爛熟,以他幾近天真的幼稚和執著進行煽動性的演講,以鼓舞那些深受剝削和壓迫的下層的勞動者,為他們創造一個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在這個過程當中,那些底層的勞動者,本能地感受到他那灼熱的、富有同情的博愛精神,也相信他美好的承諾。苦難深重之中,那些底層的人們將所有的幻想都集中在他身上,賭博似的將所有的希望、人格、靈魂都抵押給他。他也慢慢地變成了神靈,變成了法力無邊的救世主。但很快,一切都在慢慢失控,人們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熾熱,而他自己也漸漸地喪失了理智,將自己送入狂暴的祭壇。
現在看來,當年洪秀全僅僅利用淺顯的基督教義,就能在全國範圍內掀起滔天狂飆,除了複雜的社會與歷史原因之外,更重要的,還應該有文化傳統和大眾心理方麵的深層次緣由。複雜的社會原因,當然是尖銳的社會矛盾造成的,長達數百年的封建殘酷統治讓底層的大眾走投無路,人們希望能夠揭竿而起,過上“均貧富”的好日子;至於大眾心理,當然跟中國文化的傳統有關,在很長時間裏,這個文明古國的基層民眾一直有著偶像崇拜的習慣和要求。鴉片戰爭的失敗,西方列強的入侵,讓這個古老國度失去了信心和自尊,人們更願意去相信外來神的神通廣大。洪秀全所創立的“拜上帝教”的橫空出世,正好滿足了大眾新一輪崇拜的要求……歷史當然是紛紜複雜的,複雜的一切組成了洪秀全應運而生的機緣,也造就了時代的宿命以及人的宿命。
曾國藩的捲入同樣具有某種偶然性。1853年初鹹豐皇帝任命曾國藩為湖南團練大臣時,曾國藩正在湖南老家守孝。在此之前,曾國藩受命前往江西充任鄉試正主考官。1852年8月,當曾國藩行至安徽太湖境內小池驛時,母親去世的消息傳來,曾國藩頓感五雷轟頂,淚如雨下。曾國藩的母親江氏,是一個擁有中國傳統美德的農村女子,勤勞淑德,極富自我犧牲精神。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晚年臥病在床,很長時間,就是母親日夜守護,毫無怨言。得知母親去世後,曾國藩一邊急急忙忙向朝廷請假,一邊改道由水路經江西火速趕往湖南湘鄉老家。行至武漢時,曾國藩從湖北巡撫常大淳處得知長沙被太平軍圍困,無法通過。曾國藩心急如焚,連忙從嶽州改行旱路,經湘陰、寧鄉,歷經磨難。當曾國藩行抵白楊坪的荷葉塘時,已是1852年的10月6日了,這一天,距他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已近兩個月。跪在母親的靈前,回想起母親的慈愛和勤勞,曾國藩克製不住自己的悲傷,大哭了一場。然後,開始了自己的守孝生活。
三是冤獄太多,正氣難以伸張。自從我代理刑部以後,看到京控、上告的案件,奏請皇上然後結案的有數十起,直接發公文結案的數百起,其中隻有河南知府黃慶安一案、密雲防禦阿祥一案,經過審理,得以水落石出。其他的各個案件,大部分都判原告誣告罪,被告反倒一點沒事。這些案件給原告定的罪,根據例文,大約有這麽幾條:或者說申訴不屬實,打一百杖;或者說越級進京上告重事不屬實,發配到邊遠軍隊中;或者說以進言為藉口,挾製官府,發配到附近軍隊中;或者說涉嫌誣告本地主管官員,發配到有瘴氣的地方軍隊中。最終又不重判,便說懷疑是誣告,或者說申訴的人是有原因的,於是,就有了贖罪的方法,有了降低罪的等級的方法,使原告不曲不直,進退兩難,不能再去翻案;而被告則巧妙解脫,絕對不被加以罪名。下屬百姓告發官長,這種刁滑風氣確實不能助長。至於告發jian詐的官吏舞弊,告發敗壞的差役貪贓,卻說每個案件都是誣告,哪個會相信呢?即使百姓上告百姓,而說原告都是錯的,被告都是對的,哪個又會相信呢?上有聖明的君主,一定逃不過君主的明察。我考查原定條文中的記載,百姓上京告狀,有的提取該省審案材料來京城核對審訊,有的交給督撫審訊處理,有的派欽差大臣前去處理。近來卻全部交給督撫審理,督撫又交給首府,從不親自提審;首府又為在一起做官的人掩飾,不問事情的輕重,一概折磨恐嚇,一定要讓原告自認是誣告才肯罷休。這就是社會風氣的趨勢,各省都是如此。一家長期訴訟,十家因之破產;一人蒙受冤屈,百人飽嚐痛苦。往往有很小的案件,卻幾年不能結案,顛倒黑白,使人老死獄中,聽後令人髮指。我所說的民間疾苦,這又是其中之一。
這三個方麵都是目前最緊要的事務,其中盜賊太多、冤獄太多兩項,請皇上反覆告誡外省,嚴厲責令督撫,一定要想出改變的辦法。至於銀價太高一條,可以採用平價的辦法。
曾國藩的這一封奏疏引起了鹹豐的重視,鹹豐批示讓吏部等細細研究,形成意見來解決這些事情。此時的鹹豐對於曾國藩已算得上了解了,在他看來,這個喜歡上書的曾國藩有學問,有能力,也很有用,但卻是一個認死理、可敬不可親的人。也許,對待這樣的人,不可不用,但又不可重用。在宮廷長大的皇帝,自小耳濡目染地學會了很多權謀之術,對於各種各樣的事情和人物,也有相應的辦法和策略。在年輕的鹹豐看來,對付這樣一個漢臣,他還是綽綽有餘的。
時間很快就到了1853年,這一年,命運顯然不願意再賜給四十二歲的曾國藩平穩安逸的日子了,她狠狠地推了曾國藩一把,把他從散發著黴味的官府推向了戰爭風雲的前台。曾國藩不得不站起身來,正正衣冠,抖擻精神,清清嗓子,掛上鬍鬚,認認真真地一唱三嘆他的從軍行了。
第三章 亂世從軍
歷史的進程中,每到重大拐點之時,總會有一些奇異之人破土而出。這種人表麵上看起來動機純淨,擁有理想主義信念,實際上,他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造就更多的災難。恰巧是這種信念純真、虔誠篤信、狂妄熱忱的人,這種自詡要改變世界、懷有最高尚目標的人,促成了連自己也深惡痛絕的殺戮和災難。鴉片戰爭之後,這個應運而生的奇異之人就是洪秀全。這是一個很難用常理來解釋的人。現在,留存下來的所有關於洪秀全的描繪,都顯得撲朔迷離莫衷一是。他就像一個巨大的謎語一樣,等待著人們去破譯。首先,這個人是狂熱的,在他的眼中,世界因為他,將會呈現一道嶄新的、永不消逝的旭日紅霞。其次,這個人是執著的,他盲目而狂熱地崇拜著一知半解的基督教義,猶如崇拜一個神靈。最初,他把那本《勸世良言》背誦得滾瓜爛熟,以他幾近天真的幼稚和執著進行煽動性的演講,以鼓舞那些深受剝削和壓迫的下層的勞動者,為他們創造一個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在這個過程當中,那些底層的勞動者,本能地感受到他那灼熱的、富有同情的博愛精神,也相信他美好的承諾。苦難深重之中,那些底層的人們將所有的幻想都集中在他身上,賭博似的將所有的希望、人格、靈魂都抵押給他。他也慢慢地變成了神靈,變成了法力無邊的救世主。但很快,一切都在慢慢失控,人們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熾熱,而他自己也漸漸地喪失了理智,將自己送入狂暴的祭壇。
現在看來,當年洪秀全僅僅利用淺顯的基督教義,就能在全國範圍內掀起滔天狂飆,除了複雜的社會與歷史原因之外,更重要的,還應該有文化傳統和大眾心理方麵的深層次緣由。複雜的社會原因,當然是尖銳的社會矛盾造成的,長達數百年的封建殘酷統治讓底層的大眾走投無路,人們希望能夠揭竿而起,過上“均貧富”的好日子;至於大眾心理,當然跟中國文化的傳統有關,在很長時間裏,這個文明古國的基層民眾一直有著偶像崇拜的習慣和要求。鴉片戰爭的失敗,西方列強的入侵,讓這個古老國度失去了信心和自尊,人們更願意去相信外來神的神通廣大。洪秀全所創立的“拜上帝教”的橫空出世,正好滿足了大眾新一輪崇拜的要求……歷史當然是紛紜複雜的,複雜的一切組成了洪秀全應運而生的機緣,也造就了時代的宿命以及人的宿命。
曾國藩的捲入同樣具有某種偶然性。1853年初鹹豐皇帝任命曾國藩為湖南團練大臣時,曾國藩正在湖南老家守孝。在此之前,曾國藩受命前往江西充任鄉試正主考官。1852年8月,當曾國藩行至安徽太湖境內小池驛時,母親去世的消息傳來,曾國藩頓感五雷轟頂,淚如雨下。曾國藩的母親江氏,是一個擁有中國傳統美德的農村女子,勤勞淑德,極富自我犧牲精神。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晚年臥病在床,很長時間,就是母親日夜守護,毫無怨言。得知母親去世後,曾國藩一邊急急忙忙向朝廷請假,一邊改道由水路經江西火速趕往湖南湘鄉老家。行至武漢時,曾國藩從湖北巡撫常大淳處得知長沙被太平軍圍困,無法通過。曾國藩心急如焚,連忙從嶽州改行旱路,經湘陰、寧鄉,歷經磨難。當曾國藩行抵白楊坪的荷葉塘時,已是1852年的10月6日了,這一天,距他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已近兩個月。跪在母親的靈前,回想起母親的慈愛和勤勞,曾國藩克製不住自己的悲傷,大哭了一場。然後,開始了自己的守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