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曾國藩一直按部就班地生活著,一方麵,他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手頭的事情,耐心地等待官位的升遷;另外一方麵,曾國藩在文章的寫作和學問的精進上全力進取。那時候曾國藩的全部目標就是,在學問、人格以及官位上追求完美。這樣的目標,實際上也是每一個傳統文人的終極目標。一直到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曾國藩才預感到這是一次從未有過的暴風雨,也預感到這件事將與自己的人生發生關聯。也許,這突如其來的狂飆是一個機遇吧?亂世就像一個遭受到強烈撞擊的大水池,沉滓泛起,原先的秩序變得錯亂。在這個時候,曾國藩還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如東漢的班固一樣投筆從戎,也從未想到,自己的後半生,會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度過。
1850年夏天,廣西局勢變得動盪不安。金田起義之前,在南部的廣西,各勢力紛紜騷亂,它們占山為王,開始分庭抗禮。這種情況下,朝廷將廣西提督閔正鳳革職,調向榮為廣西提督,又起用前雲貴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火速趕赴廣西平亂。林則徐在半道上突遭惡疾,在cháo州不幸去世。朝廷隻好命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為欽差大臣,以周天爵署廣西巡撫,讓他們率領人馬趕往廣西。結果,這兩人一敗塗地。道光皇帝又氣又急之下,突染重症,不治而亡。第四子奕?繼位,也就是鹹豐皇帝。道光駕崩之時,曾國藩正好任禮部侍郎,熟知禮儀古樂的曾國藩一手主持了道光皇帝的葬禮,將整個葬禮辦得莊重肅穆、井然有序。看到年輕的奕?明眸皓齒、舉止端莊,很像是一個頗有作為的明君,曾國藩很是欣慰。道光的葬禮結束之後,禮部堂官各加二級,曾國藩也奉旨兼任兵部左侍郎。鹹豐即位之後,曾國藩不失時機上了一個奏摺,對於朝廷的用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曾國藩提出,人才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一;懇請新皇帝上任後,廣開言路,多聽一聽民間的聲音。對於曾國藩的此項奏摺,新任皇帝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在奏摺上批示,採納了曾國藩的意見,下令廣泛征言,希望諸大臣對於朝廷積極進言;有很好建議的,還要給予重賞。
道光
1851年1月,廣西爆發了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這一次起義,比之前的任何一股“流寇”規模都要大,而且,提出的口號,以及信奉的宗教,看起來有濃鬱的西方色彩。鹹豐皇帝感到事情的嚴重性,連忙召集大臣開會,商討良策。曾國藩上了一個奏摺,推薦江忠源等人赴廣西清剿。鹹豐聽從了曾國藩的意見,把江忠源等人派往廣西戰場。1851年5月,曾國藩見朝廷辦事效率極低,鹹豐上任後不思進取碌碌無為,激憤之下,又上了一道自認為極其大膽的奏疏:《敬呈皇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語詞激烈,鋒芒直指鹹豐皇帝本人。曾國藩在同期的家書當中闡明了此疏的用意,上書是為了杜絕皇上的“驕矜”之氣,扭轉朝臣的“唯阿之風”。此疏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層內容:鹹豐
一是批評鹹豐皇帝苛於小節,疏於大計。比如臣下晉見皇上,該穿何種服色,本有明確規定,皇上卻反覆過問這些小事;而對於一些大事,皇上卻不聞不問。比如發往廣西的人員,安排極不合理,姚瑩威望頗高,卻隻是“泛泛差遣委用”,而嚴正基地位低賤,資望淺薄,卻委以辦理糧台大任。這些,都是疏於大計的明證。
二是批評鹹豐皇帝徒尚文飾,不求實際。曾國藩明確指出,皇上繼位年餘,曾表示廣開言路,對於內外臣工上奏之折,有建設意見的將給予獎勵,但結果呢,“大抵皆以‘毋庸議’三字了之”;即使是對於那些稍事獎許者,也隻是做做樣子,毫無實際效果。比如,“手詔以褒倭仁,未幾而疏之萬裏之外;優旨以答蘇廷魁,未幾而斥為亂道之流”。這都是皇上“鮮察言之實意,徒飾納諫之虛文”的表現。
三是批評鹹豐皇帝出爾反爾,自食其言,剛愎自用。曾國藩指出,皇上繼位之初,曾經公開宣稱要“以用人與行政並舉”,但近來卻連下諭旨,“皆曰‘黜陟大權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參末議’”。這是皇上失信於臣工的具體表現。況且,目前情勢緊迫,廣西軍務大計獨由皇上一人運籌,實為不妥。
奏疏到了結尾處,曾國藩幾乎要給鹹豐皇帝以警告了,曾國藩告誡鹹豐皇帝,如果不聽忠言,一直驕矜處世的話,那麽,皇帝就將會覺得直言者麵目可憎,jian佞之臣和藹可親,當今社會那些毛病將繼續蔓延,沒有盡頭。
這樣的奏疏,話語的確說得太狠了一點,也可能是曾國藩想仿效古代的諫臣吧,故意把事態說得嚴重一些。年輕的鹹豐皇帝沒有看完,就把曾國藩的奏疏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並且,召來軍機大臣,想問罪這個迂腐的老夫子。大臣們苦苦求情,曾國藩才免予獲罪。餘怒未消的鹹豐皇帝自此之後,一直對曾國藩耿耿於懷。在此之後,曾國藩的恩師多隆阿被罷免,鹹豐對曾國藩更是心存芥蒂。也許是性格和氣場的不盡相同吧,在內心深處,這個一生好詩詞、美酒,尤愛女色、房中術和春藥的亂世皇帝,對謹小慎微的漢族臣子曾國藩,一直不太感興趣,他從未將這個湖南鄉下人當作自己的愛臣。
不過年輕的鹹豐皇帝在這件事的處理上,還算是開明——冷靜下來之後,鹹豐還故作姿態地頒布上諭,對於曾國藩奏摺一事作了說明。在上諭中,鹹豐辯白說,雖然曾國藩的奏疏顯得迂腐欠通,但畢竟用意是好的,對於下麵的建議,朝廷隻能採用切實可行的方式,對於一些沽名釣譽的諫言,隻能用“毋庸議”來表達——顯然,鹹豐是想以如此方式打一個圓場。對於曾國藩,鹹豐甚至還給予了某種褒揚,又讓他兼署刑部侍郎。這樣,年紀並不太大的曾國藩,陸續擔當並且同時兼任過禮部、吏部、兵部、工部、刑部等六部侍郎。這樣的經歷,在京城的漢族官員中,可謂屈指可數,也足見曾國藩的能力和聲望。不久,曾國藩又被鹹豐任命為四川鄉試的主考官。曾國藩在四川悠閑地待了幾個月,不僅得到了很多實惠,同時遊歷了西南之地的很多地方,領略到在京城從未享受過的風光。
那一年夏天,長江流域暴發了百年未遇的大水災,餓殍遍地,民不聊生。朝廷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及時調整政策,長江沿岸的橫徵暴斂依舊繼續。在這種情況下,熟悉民間疾苦的曾國藩又上了《備陳民間疾苦疏》。在曾國藩看來,南方暴亂之所以此起彼伏,主要原因就是那些貪官汙吏的所作所為導致官逼民反。現在,長江沿岸同樣潛伏危機,這些地方如幹柴烈火,一點即著。在奏摺中,曾國藩詳細地列舉了很多嚴峻問題,看得出,曾國藩對於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清楚的了解:一是銀價之高,錢糧難交。蘇州、鬆州、鎮江、太平田賦錢糧之多,為天下之首。每一畝田地,產米一石五六至二石不等,如果除掉佃戶分得和抗欠的數目,土地所有者的全部收穫,滿打滿算隻有八鬥。而規定徵收的糧食卻在二鬥左右,兌換成漕斛,再加上幫費,又要除去二鬥。每畝共收八鬥,交稅已用去六鬥,土地所有者就隻能獲得兩鬥了。雖然如此使上交的六鬥米都以實物形式去交納,老百姓還會覺得很方便。無奈徵收實物的少,徵收折銀的多。即使是有時漕糧徵收實物,而幫費還必須折成銀兩,地丁也要交納銀兩。老百姓用辛勤耕作所得到的米去賣錢,可是米價太賤,百姓還是埋怨;拿錢去換銀,則銀價太高,百姓埋怨……
1850年夏天,廣西局勢變得動盪不安。金田起義之前,在南部的廣西,各勢力紛紜騷亂,它們占山為王,開始分庭抗禮。這種情況下,朝廷將廣西提督閔正鳳革職,調向榮為廣西提督,又起用前雲貴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火速趕赴廣西平亂。林則徐在半道上突遭惡疾,在cháo州不幸去世。朝廷隻好命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為欽差大臣,以周天爵署廣西巡撫,讓他們率領人馬趕往廣西。結果,這兩人一敗塗地。道光皇帝又氣又急之下,突染重症,不治而亡。第四子奕?繼位,也就是鹹豐皇帝。道光駕崩之時,曾國藩正好任禮部侍郎,熟知禮儀古樂的曾國藩一手主持了道光皇帝的葬禮,將整個葬禮辦得莊重肅穆、井然有序。看到年輕的奕?明眸皓齒、舉止端莊,很像是一個頗有作為的明君,曾國藩很是欣慰。道光的葬禮結束之後,禮部堂官各加二級,曾國藩也奉旨兼任兵部左侍郎。鹹豐即位之後,曾國藩不失時機上了一個奏摺,對於朝廷的用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曾國藩提出,人才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一;懇請新皇帝上任後,廣開言路,多聽一聽民間的聲音。對於曾國藩的此項奏摺,新任皇帝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在奏摺上批示,採納了曾國藩的意見,下令廣泛征言,希望諸大臣對於朝廷積極進言;有很好建議的,還要給予重賞。
道光
1851年1月,廣西爆發了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這一次起義,比之前的任何一股“流寇”規模都要大,而且,提出的口號,以及信奉的宗教,看起來有濃鬱的西方色彩。鹹豐皇帝感到事情的嚴重性,連忙召集大臣開會,商討良策。曾國藩上了一個奏摺,推薦江忠源等人赴廣西清剿。鹹豐聽從了曾國藩的意見,把江忠源等人派往廣西戰場。1851年5月,曾國藩見朝廷辦事效率極低,鹹豐上任後不思進取碌碌無為,激憤之下,又上了一道自認為極其大膽的奏疏:《敬呈皇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語詞激烈,鋒芒直指鹹豐皇帝本人。曾國藩在同期的家書當中闡明了此疏的用意,上書是為了杜絕皇上的“驕矜”之氣,扭轉朝臣的“唯阿之風”。此疏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層內容:鹹豐
一是批評鹹豐皇帝苛於小節,疏於大計。比如臣下晉見皇上,該穿何種服色,本有明確規定,皇上卻反覆過問這些小事;而對於一些大事,皇上卻不聞不問。比如發往廣西的人員,安排極不合理,姚瑩威望頗高,卻隻是“泛泛差遣委用”,而嚴正基地位低賤,資望淺薄,卻委以辦理糧台大任。這些,都是疏於大計的明證。
二是批評鹹豐皇帝徒尚文飾,不求實際。曾國藩明確指出,皇上繼位年餘,曾表示廣開言路,對於內外臣工上奏之折,有建設意見的將給予獎勵,但結果呢,“大抵皆以‘毋庸議’三字了之”;即使是對於那些稍事獎許者,也隻是做做樣子,毫無實際效果。比如,“手詔以褒倭仁,未幾而疏之萬裏之外;優旨以答蘇廷魁,未幾而斥為亂道之流”。這都是皇上“鮮察言之實意,徒飾納諫之虛文”的表現。
三是批評鹹豐皇帝出爾反爾,自食其言,剛愎自用。曾國藩指出,皇上繼位之初,曾經公開宣稱要“以用人與行政並舉”,但近來卻連下諭旨,“皆曰‘黜陟大權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參末議’”。這是皇上失信於臣工的具體表現。況且,目前情勢緊迫,廣西軍務大計獨由皇上一人運籌,實為不妥。
奏疏到了結尾處,曾國藩幾乎要給鹹豐皇帝以警告了,曾國藩告誡鹹豐皇帝,如果不聽忠言,一直驕矜處世的話,那麽,皇帝就將會覺得直言者麵目可憎,jian佞之臣和藹可親,當今社會那些毛病將繼續蔓延,沒有盡頭。
這樣的奏疏,話語的確說得太狠了一點,也可能是曾國藩想仿效古代的諫臣吧,故意把事態說得嚴重一些。年輕的鹹豐皇帝沒有看完,就把曾國藩的奏疏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並且,召來軍機大臣,想問罪這個迂腐的老夫子。大臣們苦苦求情,曾國藩才免予獲罪。餘怒未消的鹹豐皇帝自此之後,一直對曾國藩耿耿於懷。在此之後,曾國藩的恩師多隆阿被罷免,鹹豐對曾國藩更是心存芥蒂。也許是性格和氣場的不盡相同吧,在內心深處,這個一生好詩詞、美酒,尤愛女色、房中術和春藥的亂世皇帝,對謹小慎微的漢族臣子曾國藩,一直不太感興趣,他從未將這個湖南鄉下人當作自己的愛臣。
不過年輕的鹹豐皇帝在這件事的處理上,還算是開明——冷靜下來之後,鹹豐還故作姿態地頒布上諭,對於曾國藩奏摺一事作了說明。在上諭中,鹹豐辯白說,雖然曾國藩的奏疏顯得迂腐欠通,但畢竟用意是好的,對於下麵的建議,朝廷隻能採用切實可行的方式,對於一些沽名釣譽的諫言,隻能用“毋庸議”來表達——顯然,鹹豐是想以如此方式打一個圓場。對於曾國藩,鹹豐甚至還給予了某種褒揚,又讓他兼署刑部侍郎。這樣,年紀並不太大的曾國藩,陸續擔當並且同時兼任過禮部、吏部、兵部、工部、刑部等六部侍郎。這樣的經歷,在京城的漢族官員中,可謂屈指可數,也足見曾國藩的能力和聲望。不久,曾國藩又被鹹豐任命為四川鄉試的主考官。曾國藩在四川悠閑地待了幾個月,不僅得到了很多實惠,同時遊歷了西南之地的很多地方,領略到在京城從未享受過的風光。
那一年夏天,長江流域暴發了百年未遇的大水災,餓殍遍地,民不聊生。朝廷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及時調整政策,長江沿岸的橫徵暴斂依舊繼續。在這種情況下,熟悉民間疾苦的曾國藩又上了《備陳民間疾苦疏》。在曾國藩看來,南方暴亂之所以此起彼伏,主要原因就是那些貪官汙吏的所作所為導致官逼民反。現在,長江沿岸同樣潛伏危機,這些地方如幹柴烈火,一點即著。在奏摺中,曾國藩詳細地列舉了很多嚴峻問題,看得出,曾國藩對於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清楚的了解:一是銀價之高,錢糧難交。蘇州、鬆州、鎮江、太平田賦錢糧之多,為天下之首。每一畝田地,產米一石五六至二石不等,如果除掉佃戶分得和抗欠的數目,土地所有者的全部收穫,滿打滿算隻有八鬥。而規定徵收的糧食卻在二鬥左右,兌換成漕斛,再加上幫費,又要除去二鬥。每畝共收八鬥,交稅已用去六鬥,土地所有者就隻能獲得兩鬥了。雖然如此使上交的六鬥米都以實物形式去交納,老百姓還會覺得很方便。無奈徵收實物的少,徵收折銀的多。即使是有時漕糧徵收實物,而幫費還必須折成銀兩,地丁也要交納銀兩。老百姓用辛勤耕作所得到的米去賣錢,可是米價太賤,百姓還是埋怨;拿錢去換銀,則銀價太高,百姓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