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樣的契機,讓早期的曾國藩與程朱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曾國藩從此走上了一條自我觀照的道路,生命的軌跡從此也與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真正連接上了。曾國藩花費了大量時間用來閱讀、沉思、辯駁,就像一個信徒一樣,專心地做他內心的功課。宋明理學的讀書和處世方法,讓曾國藩豁然開朗。尤其是朱熹學說中關於理的客觀性以及後天養氣的主張,讓曾國藩很是贊同。朱熹說: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比如,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夫婦,有夫婦之理;兄弟,有兄弟之理;朋友,有朋友之理;以至於出入起居,應事接物之際,莫不各有其理……朱子的學說之所以大得曾國藩的贊同,現在看來,似乎與兩人有著共同的生長背景有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性格,以及學問的道路吻合有關。這,也許是冥冥之中的暗合吧。


    那一段日子,是曾國藩在北京最有收穫,也最感到溫暖的一段時間。朱子思想的浩瀚與廣大,絕不是那些死板而教條的八股所能比擬的。朱子的學說就像是在黑夜中為他打開了一扇窗戶,將天宇中璀璨的繁星展示在他麵前。因為讀朱子的文章,曾國藩感到頭腦裏麵有無數活潑的小魚攜帶著水泡浮上來,心靈似乎一下子打開了,能感覺到自己的思想如花一樣慢慢含苞欲放。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渴望跟人交流,渴望思想的碰撞,即使是點不著內心的火焰,閃爍的火星,也會讓他產生快感。一段時間之後,曾國藩來到了京城大儒、也是湖南人的唐鑒所住的碾兒胡同,恭恭敬敬以弟子之禮拜謁唐鑒,向唐鑒請教一些讀書感受。年過花甲的唐鑒,自然是知道這位勤奮好學的後輩的,見曾國藩如此謙恭,很受感動,樂滋滋地收下了這位門徒。唐鑒教導曾國藩說,控製社會秩序的力量不是來自於信仰,而是來自於自我道德的約束,每一個內心當中,都有一個神靈,這個神靈,就是與日月同輝的道德;至於讀書,應當以《朱子全集》為宗;為學,曰義理,曰考據,曰文章;讀書,一定要掌握當中的核心,在這個過程當中,修身,是讀書之本;修身,最好的辦法是記日記,每日三處吾身……這些話,曾國藩都銘記在心。從此之後,曾國藩一直堅持每天寫日記,一直寫了一輩子。在他一生之中,日記仿佛是他另一個影子,守護著他的生活,也守護著他的思想,讓他更清楚地認識外部世界,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理學的修煉使得曾國藩進行了一係列形而上的思考。一個人,隻有在經過深入的形而上思考之後,才會顯出宏大的氣象。這樣的現象,真是一個怪事,在某種程度上,就如同接通了冥冥之中的氣場一樣,然後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此後,曾國藩開始走上了“知行合一”的道路。在曾國藩看來,人的認識,相對容易達到較高層麵,但人的行動,卻往往離自己的思想很遠。這種知與行的分離,讓人們很難修得正果。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重要的是自己的行動,隻有積跬步,才能致千裏。雖然曾國藩此時隻不過是三十歲左右的青年,但他的誌向之高,對自己要求之嚴格,實屬難得。以這樣的綱常來要求自己,身心疲憊之程度可想而知。曾國藩為自己製訂了嚴格的修身計劃,曰“日課十二條”,內容主要有:一、主靜:無事時整齊嚴肅,心如止水;應事時專一不雜,心無旁騖。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決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決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


    六、謹言:出言謹慎,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


    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隨時將自己當作養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餘偶讀一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不可一味耽擱,否則最易溺心喪誌。


    十一、作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皆作為功課看待,決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如此這般修身,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接近於自戕了。傳統的道德英雄,就是在這樣的漫漫長夜中冶煉出來的。不久,曾國藩又在唐鑒的推薦下,認識了倭仁,倭仁的主張跟唐鑒相似,在日常生活中,倭仁對自己的要求比唐鑒更高。從倭仁身上,曾國藩找到了與自己共同的東西,也養成了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習慣,並且,以嚴格為樂趣和追求。當然,曾國藩畢竟隻是而立之年,有著豐富的七情六慾,在嚴格的修身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衝突,衝突的結果,是曾國藩更加自虐般地跟自己過不去——有一天,菜市口殺人,曾國藩不由自主地去看了。晚上,在寫日記時,曾國藩嚴厲地檢點了自己。還有一次,他的進士同年討了漂亮的小老婆,曾國藩看到後,非常羨慕,回到家後看到自己的“黃臉婆”躺在床上生病,曾國藩聯想到別人小老婆的如花似玉,禁不住嘆了口氣——這些,都被曾國藩寫進了自己的日記,曾國藩就是這樣每天反省著自己的“一閃念”,折磨著自己,而他也從這樣的折磨中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快樂。


    曾國藩修身所遇到的一個重要事情就是戒菸。年輕的時候,曾國藩跟中國所有底層百姓一樣,學會了抽菸。多年的抽菸習慣使他的菸癮很大,經常是菸袋不離手。每次吞雲吐霧之後,曾國藩總感口幹舌燥、咽部不適、頭痛昏沉——於是曾國藩開始了戒菸,也開始了對自己的觀察,他把戒菸的整個過程寫進了日記——一開始,他感覺到六神無主,整日裏恍恍惚惚,甚至連人生也覺得毫無意義。不久,曾國藩實在抵禦不住煙的吸引力,開始恢復吸菸,而且,菸癮比以前還大。舊病重犯讓曾國藩覺得羞愧,有一天,曾國藩氣急敗壞,掂了掂那根相伴多年的菸袋,雙手握住兩端,使勁往膝上一叩,菸袋叭地一聲斷為兩截。當天晚上,曾國藩在日記當中寫道:“念每日昏錮,由於多吃煙,因立毀折菸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言,明神殛之!”在此之後的數日裏,盡管菸癮發作時如上萬隻螞蟻撕咬身體,曾國藩也強忍住,不讓菸癮復發。為了排遣身體和心理的緊張,他不斷地找人下棋、聊天。這種痛苦難熬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強烈的感覺變得淡下去了。一個月之後,曾國藩終於成功了。當曾國藩覺得自己的菸癮恍如隔世時,他分明感受到了一種力量的支撐。那是一種來自內心的宏大力量。


    舊時國人在煙館的情景


    任何一個成大器之人,都有一段對於靈魂的自覺過程。一個人,隻有在這種深刻的內省和反觀中,才能成就自己的大象之氣。曾國藩同樣也是如此。最初,曾國藩對於自己內心的修煉以及所謂的“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認識是幼稚的,但這樣的方式,卻使曾國藩經常麵對自己,使另一個人格無法從自己的視野裏逃脫。慢慢地,曾國藩的所有行為都在這樣的規矩中了。一段時間的檢點和內省,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改變了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也成就了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和習慣。理學逆向深入的自省方式,讓曾國藩領悟了很多東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有個曾國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焰並收藏晚清有個曾國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