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離去以後,第二年,孔子從陳國移居到蔡國。蔡昭公將要去吳國,因為吳王召見他。在此以前昭公欺騙他的大臣把都城遷到州來,這次又要應召前往,大夫們害怕再次遷都,公孫翩就在路上she死了昭公。隨後楚國侵犯蔡國。同年秋天,齊景公去世了。


    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葉地。葉公詢問治政的道理,孔子說:“治政在於招來遠方的賢人,使近處的人歸服。”另一天,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說後說:“子路(仲由),你為什麽不回答說‘孔子這個人,學習道德不知疲倦,教導別人不知厭煩,發憤時忘記吃飯,快樂時忘記憂愁,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如此而已’。”


    離開葉地,回到蔡國。孔子遇見長沮、桀溺二人一起在田裏耕作,認為他們是隱士,就派子路去打聽渡口在哪裏。長沮說:“那個在車上拉著韁繩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裏了。”桀溺問子路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就是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天下到處都動盪不安,誰又能改變這種局麵呢!再說與其跟著躲避暴君亂臣的人四處奔波,還不如跟從躲避亂世而隱居的人呢!”一邊說一邊照樣不停地幹活。子路把他們的話告訴孔子,孔子悵然地說:“我們不能跟山林裏的鳥獸為伍。要是天下太平的話,我也用不著為改變目前的世道而到處奔波操勞了。”


    有一天,子路正在行走,遇到一個扛著除糙工具的老農,說:“你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農說:“你們這些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你的老師我怎麽知道。”說完除起糙來。子路把這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位隱士啊。”再去找時,老農已經走了。


    孔子移居蔡國後的第三年,吳國討伐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住在陳、蔡之間,楚國就派人去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去答謝,陳、蔡兩國的大夫謀劃說:“孔子是個賢人,他所譏諷的都能切中諸侯的弊端。如今他久居陳、蔡之間,大夫們的所作所為都不合他的意思。現在的楚國是個大國,前來請孔子了。如果孔子受到楚國的重用,那麽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就危險了。”於是就一起派遣服勞役的徒眾把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無法前往,又斷糧,隨從的弟子都生病,個個無精打采。孔子卻仍然不停地給他們講學誦詩、彈琴唱歌。子路麵帶怒色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窘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遇到窘困仍能堅守節操,小人遇到窘困就會什麽事都幹得出來。”


    子貢氣得臉色都變了,孔子說:“賜啊,你認為我是博學多識的人嗎?”子貢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隻是用一個基本原則來貫穿所有的知識。”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惱怒,就召來子路問道:“《詩》中講‘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說不對嗎?我們為什麽會落到這種境地呢?”子路說:“想必是我們的仁德不夠吧?所以別人不相信我們。想必是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走。”孔子說:“有這樣的道理嗎?仲由,假如有仁德的人必定受人信任,哪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如果有智謀的人必定能暢行無阻,怎麽會有比幹被剖心呢?”


    子路出來,子貢進去見孔子。孔子說:“賜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中徘徊’。難道我們的學說不對嗎?我們為什麽會落到這種境地?”子貢說:“因為先生的學說太博大了,所以天下諸侯沒有哪個能容納先生的。先生何不稍微降低遷就一點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雖然善於播種莊稼,但卻不能保證一定有收穫,能工巧匠製造的器具也未必能使所有人都稱心。君子能夠研究並提出自己的學說,能用一定的方法規範社會,按照一定的次序管理國家,但不一定能被社會容納。如今你不勤修自己的學說,卻想降低標準、遷就別人以希求別人容納。賜啊,你的誌向不遠大啊!”


    子貢出來,顏回進去見孔子。孔子說:“回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中徘徊’。難道我的學說不對嗎?我們為什麽會落到這種境地?”顏回說:“先生的學說極其博大,所以天下諸侯都不能容納,盡管如此,先生還是堅持不懈地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容納又有什麽關係呢?正因為不被流俗所容納,所以才顯示出不苟且、不遷就的君子風範。不能研修和完善自己的學說,這才是我們的恥辱。博大精深的學說已經非常完備卻不被採用,這是國家統治者的恥辱。不被容納又有什麽關係呢?不被容納,更能顯示出不隨流俗的君子風範!”孔子高興地笑道:“是這樣啊,顏家的孩子!要是你有很多財產,我願意做你的管家。”


    孔子於是派子貢前往楚國,楚昭王派軍隊迎接孔子,然後他們才得以脫身。


    第三部分:堅忍周室衰微 禮樂廢壞


    昭王打算把有戶籍登記的七百裏土地封給孔子。楚國的令尹子西說:“大王派往諸侯國的使者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楚王說:“沒有。”子西問:“大王的輔相有像顏回這樣的嗎?”楚王答:“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將領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楚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主管官員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楚王說:“沒有。”子西說:“況且楚國的祖先受封於周朝,爵號隻是子男,封地隻有五十裏。如今孔丘論述三皇五帝的治國之法,闡明周公、召公輔助周天子的功業,大王如果採用這些主張,那麽楚國又怎能保證世世代代統治方圓幾千裏的土地呢?想當年文王在豐,武王在鎬,從統治百裏土地的君長最終稱王天下。如今孔丘要是擁有封地,再加上賢能弟子的輔佐,這對楚國來講不是好事。”昭王於是作罷。這年秋天,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楚國裝瘋的賢士接輿唱著歌從孔子旁邊經過,說:“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行為什麽如此不受重視!過去的已經無法挽回,但未來的還可以補救!算了算了,如今從政的人都很危險啊!”孔子下車,想跟他交談,他快步而去,沒能跟他交談。


    於是孔子從楚國返回衛國。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正是魯哀公六年。


    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繒會盟,吳國向魯國索要一百套祭祀用的牲畜。吳國太宰伯召見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貢前往,然後吳國才放棄了無禮要求。


    孔子說:“魯、衛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一樣相似。”當時,衛君輒的父親蒯聵不能繼位,在外地流亡,諸侯對此多次指責。而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衛國做官,衛君想讓孔子執掌政事。子路說:“衛君等著讓先生執政,先生將從哪裏先入手呢?”孔子說:“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的嗎?先生太迂闊了!有什麽可正的呢?”孔子說:“魯莽啊,仲由!名分不正,說話就不順理;說話不順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製度就不可能興盛;禮樂製度不能興盛,刑罰就不能公平準確;刑罰不能公平準確,那麽老百姓就會手足無措。君子辦事一定要合乎名分,說出來的話一定要切實可行。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必須毫不苟且才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挺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曾國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曾國藩並收藏挺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