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年,冉有為季氏統率軍隊,與齊軍在郎地作戰,打敗了齊軍。季康子說:“先生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呢?還是天生的呢?”冉有說:“是從孔子那裏學來的。”季康子說:“孔子是怎麽樣的人呢?”


    冉有回答說:“孔子辦事情有正當的名分,然後才向百姓傳播,即使在鬼神麵前進行驗證也沒有什麽遺憾的。如果讓孔子像我一樣去打仗,即使封給他千社,他也不會動心的。”季康子說:“我想召他回來,可以嗎?”冉有回答說:“如果想召他回來,就不能讓小人從中阻礙他,這樣才可以。”這時衛國的孔文子想要攻打太叔,向孔子請教計策。孔子推辭說不知道,回去後就吩咐備車離開衛國,說:“鳥能選擇樹木棲息,樹木怎麽能選擇鳥呢?”孔文子竭力挽留他。正逢季康子派遺公華、公賓、公林,帶著厚禮前來迎接孔子,孔子這才返回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共計十四年才返回魯國。


    魯哀公詢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治理政事的重點在於選擇大臣。”季康子憂慮盜賊,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貪慾,那麽即使是給予獎賞也不會去偷盜。”然而魯國最終沒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請求做官。


    孔子生活的時期,周室衰微,禮樂廢壞,《詩》、《書》殘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禮儀製度,重新編次《尚書》,上起唐堯、虞舜之際,下至秦穆公時期,按順序排列史事,說:“夏朝的禮製我還能講述,隻是杞國沒有足夠的文獻資料來證實這些製度。殷朝的禮製我還能講述,隻是宋國沒有留下足以證明這些製度的文獻資料。如果文獻充足的話,那麽我就能很充分地證實這些製度了。”考察了夏殷以來禮製增減的情況後,他說:“從那以後即使經過了一百代,禮製增減的情況也是可以知道的,因為不外乎文彩和質樸的相互交替。周朝借鑑夏、殷兩朝的禮製而確定自己的禮儀製度,真是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禮製。”所以《尚書》、《禮記》都是出自孔子的編定。


    孔子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的規律應該是可以通曉的。剛開始演奏時,要協調五音,接下來節奏必須和諧,聲音必須清晰,做到循環緊湊、連續不斷,這樣整首樂曲才能完成。”“我從衛國返回魯國,然後才訂正了詩樂,使《雅》、《頌》都能和原來的曲調相配。”


    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刪去重複的部分,選取可以用於禮儀教化的篇章,上采自殷代的始祖契、周代的始祖後稷,中間述說殷、周兩代的盛世,下至周幽王、周厲王時期的政治缺失,起始於敘述男女夫婦感情和家庭關係的詩篇,所以說“《關雎》是《風》的首篇,《鹿鳴》是《小雅》的首篇,《文王》是《大雅》的首篇。《清廟》是《頌》的首篇”。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配上樂曲歌唱,以求符合《韶》、《武》、《雅》、《頌》等樂舞的音調。禮樂製度從此才得以稱述,使得王道完備,六藝齊全。


    孔子晚年喜好《易》經,對《彖》、《係》、《象》、《說卦》、《文言》等篇都詳加敘說。他研讀《易》的時候,把串聯竹簡的皮繩磨斷了三次,說:“再讓我多活幾年,如果真能這樣,我對《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充分掌握了。”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為教學內容,弟子大約有三千人,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像顏濁鄒之類多方麵受過孔子教誨但沒有登堂入室的弟子也很多。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於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日去世。


    第三部分:堅忍建大事者 不忌小怨


    哀公致悼辭說:“蒼天太不公平,不肯留下這位老人,使他丟下我一個人在位,孤零零的我傷痛不已。啊,多麽悲痛!尼父,我顧不得用禮法約束自己了!”子貢說:“國君大概不能終老於魯國了吧!先生曾說:‘禮法喪失就會昏亂,名分喪失就會產生過失。喪失意誌就會昏亂,失去所宜就會產生過失’。生前不能重用他,死後才來悼念他,這不符合禮法。身為諸侯,卻自稱‘餘一人’,這不符合名分。”


    太史公說:《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樣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樣使人遵循。”我雖然達不到這樣的境界,但在內心卻十分嚮往。我讀了孔子的書,可以想像得到他的為人。到魯地去的時候,我參觀了孔子的廟堂、車服和禮器,儒生們都按時在孔子舊居演習禮儀,我在那裏內心由衷敬仰,留戀徘徊不願離去。天下的君王乃至賢人實在太多了,活著的時候都很榮耀顯赫,一旦死去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孔子隻是個平民,他的名聲和學說卻流傳了十幾代,學者們仍然推崇他為宗師。從天子到侯王,凡是中國講論六經道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當作是判斷和衡量的最高準則,孔子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處處高揚堅韌卓絕的品行,這似乎與他自己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學識淵博,任太史令。曾打算撰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可未曾動筆便去世了。司馬遷很有誌氣,決心完成父親的遺願。


    司馬遷自幼便學習刻苦,從二十歲開始出遊各地,以增長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積累素材,為寫書作準備。後來,他繼任太史令,有機會查閱大量皇家圖書。從四十二歲起,司馬遷開始撰寫這部史書。在尚未完成的時候,卻因為替李陵辯解,而被奪職入獄。李陵是漢初名將李廣的孫子,也是一員驍勇能戰的猛將。他因李廣利的陷害,僅率五千步兵深入到匈奴領地,與大批匈奴部隊力戰十餘日後,因寡不敵眾,被匈奴俘獲,不得已投降了匈奴。司馬遷認為李陵是有功之人,投降乃是不得已而為,將來一定會將功折過,報答漢朝的。可漢武帝卻認為司馬遷是在詆毀李廣利,將他處以宮刑。司馬遷本想一死,但為完成父親的遺誌和自己的抱負,忍處宮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打擊。出獄之後,他將自己的滿腔不平和憤慨,全部傾注於筆端,經過多年不輟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不光是勾踐通過忍成就了大事,許多開國之主都是從這條路上走出來的,讓我們來看看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事。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義軍各路將領為了要擴大隊伍,增加號召力,認為應立一劉氏宗室作皇帝。他們看中了生性懦弱、又無兵權、便於控製的劉玄,讓他即皇帝位,建立“更始”政權。在攻克宛城和昆陽之戰中,劉和劉秀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起義軍中聲威大震。劉雖然沒有公開爭奪皇帝的寶座,他的部將卻都為他沒能當上皇帝而憤憤不平。因而在劉玄稱帝時,劉稷就氣憤地說:“此次起兵圖謀復漢大事的,本是劉 、劉秀兄弟,今天稱帝的這位可又幹了些什麽?”劉玄因此懷恨在心,任劉稷為抗威將軍,以示懲戒。劉稷不肯受命,劉玄即下令逮捕。當要誅殺劉稷時,劉站出來表示反對,並為之爭辯。一些賢嫉妒能的將領早就主張除掉劉,這時趁機勸劉玄殺劉,正中劉玄下懷。於是,劉與劉稷同一天慘遭殺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挺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曾國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曾國藩並收藏挺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