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從鹹豐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到達衡陽起,至他於鹹豐四年正月二十八日自衡陽起程出征止,共在這裏生活了整整五個月。


    曾國藩憤走衡陽之後,擺脫了許多應酬、牽製與無謂的煩惱,故得以放手發展和訓練鄉勇,終於形成了一支頗具規模、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曾國藩因禍得福,憤走衡陽成為他後半生成就事業的真正起點。 而對於自己後來成為一代風流人物,位至侯爵,曾國藩卻是始料不及的。


    此時,曾國藩已練就水陸兩師共一萬人,其水師十營,前、後、左、右、中為五營,五正營之外又分五副營,分別以褚汝航、夏鑾、胡嘉垣、胡作霖、成名標、諸殿元、楊載福、彭玉麟、鄒漢章、龍獻琛為營官帶領,共五千人;陸勇亦五千餘人,編列字號,五百人為一營。“其非湘鄉人各領鄉軍者隨所統為小營”,共十三營,分別由塔齊布、周鳳山、朱孫治、儲玫躬、林源恩、鄒世琦、鄒壽璋、楊名聲、曾國葆等帶領。水路以褚汝航為各營總統,陸師以塔齊布為諸將先鋒。“合以陸路之長夫、隨丁,水路之僱船、水手,糧台之員弁、丁役,統計全軍約一萬七千人”。所備之糧台,帶米一萬二千石,煤一萬八千斤,鹽四萬斤,油三萬斤,軍中所需之器物,應用之工匠,一概攜帶隨行。


    且說曾國藩從鹹豐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1854年2月25日)起,統率全隊水陸並進,浩浩蕩蕩,進駐長沙。軍容之盛,使在這裏的綠營相形見絀。這是曾國藩自鹹豐三年八月憤走衡陽之後五個月中“打掉牙齒和血吞”,堅韌自勵的結果。


    曾國藩曾說:“我常常憂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還是如此。我想這大概是誌向不能樹立時,人就容易放鬆潦倒,所以心中沒有一定的努力方向。沒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寧靜,不能寧靜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於沒有樹立誌向啊!


    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見,檢點小事,不能容忍小的不滿,所以一點點小事,就會躊躇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順心,就會整天坐著不起來,這就是我憂心忡忡的原因啊。誌向沒樹立,見識又短淺,想求得心靈的安定,就不那麽容易得到了。現在已是正月了,這些天來,我常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思緒萬千,全是鄙夫之見。在應酬時我往往在小處計較,小計較引起小不快,又沒有時間加以調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盜入室了啊!”


    由此可見,曾國藩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人,他有斤斤計較的時候,有見識淺短的時候,有心浮氣躁的時候,但他敢於麵對自己心靈中最黑暗的部分,無情地加以拷問,並提出努力改正和提高的方向,由此立誌,正是曾國藩的過人之處。


    第二部分:明強人生第一自強之道(1)


    ◆原文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統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仔細考察古人的工夫,其中成效特別明顯的大約有四個方麵:謹慎獨處,則心胸安泰;端肅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悅服;專守誠意,則神靈欽敬。慎獨,就是說遏止私慾,連非常微小的方麵也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省而無愧,所以心裏坦然。主敬,就是說外表整齊嚴肅,內心思慮靜定專一,時時端恭莊嚴,所以身體強健。求仁,就是說從本體上講,能保養心性,從運用上來說,有愛民惜物之胸懷,大公無私,所以人們悅服。思誠,就是說內心忠貞堅定,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與萬物感應,所以神也欽服。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方麵的修身功夫,這四種效驗就自然而至。


    在孔孟儒家傳統中,有一種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修煉方法,稱為慎獨,即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像在大庭廣眾下一樣有修養,如何做到慎獨呢?首先就必須內省。內指的是心靈,省就是自我審思。認為人們隻要注重自己對自己的審思,慢慢地就會心境清明,智慧越來越高,本領也越來越大。為什麽會如此呢?因為根據儒家的觀點,人是稟天命而生的,生下來之前,與整個宇宙自然是一個整體,生下來以後,就稟賦了宇宙自然的所有信息,隻是因為受人性所產生的各種欲望的遮蔽,這些智慧隱而不顯了。人如果能夠向自身不斷地找尋,慢慢地就會把後天的屏障剝除,還智慧以本來麵目。


    曾國藩以繼承中華道統自居,也就很自然地繼承了這種內省功夫,隻是進一步加以發揮,提出了自己對這種功夫的理解。


    ◆原文


    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慾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慎獨則心安。自我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心裏既然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真正盡力為善去惡,這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心裏是否自欺,別人是不知道的,隻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學》中“誠意”這一章節,兩次說到慎獨。如果真能做到喜歡善如同喜好美色,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盡力去掉人慾而存天理,那麽《大學》中所說的自慊,《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切實地做到。曾子所說的問心無愧,孟子所說俯仰無愧於天地的境界,所謂養心沒有比寡慾更好的辦法,都是這些內容。所以,能夠慎獨,則自我反省不會感到內疚,可以無愧於天地鬼神,肯定不會有行為不合於心意而導致不安。人若沒有一件內心感到羞愧的事,心裏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這是人生自強的首要之道,尋樂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務。


    第二部分:明強人生第一自強之道(2)


    ◆原文


    嚐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後,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於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懍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聖經之要領,而後賢所切究者也。自世儒以格致為外求,而專力於知善知惡,則慎獨之旨晦。自世儒以獨體為內照,而反昧乎即事、即理,則慎獨之旨愈晦。要之明宜先乎誠,非格致則慎亦失當;心心麗於實,非事物則獨將失守。此入德之方,不可不辨者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挺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曾國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曾國藩並收藏挺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