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逐知耳。以致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個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並語於汝諸弟。


    “吾得疾逐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


    第二部分:學 問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 缺一不可(1)


    ◆原文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會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音。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字者也;讀書,則深溝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讀書的方法,看、讀、寫、作這四個字,每天都缺一不可。看的,就是像你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和《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讀的,就是像四書、詩、書、易經、左傳等經典,昭明文選,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的詩,韓愈、歐陽修等人的文章,不是高聲朗誦,就無法體會其中雄偉的氣概;不反覆吟詠,無法掌握它意味深遠的音韻。用有錢人家積貯米來作比喻:看書,就是在外貿易,可獲三倍之利;讀書,就是在家慎守家財,輕易不去花費。用戰爭來比喻:看書,就是攻城略地,開拓疆土;讀書,就是深挖溝、高築壘,得地以後能守護。看書與子夏的“日知所無”相近,讀書則與“無忘所能”相近,兩者不可偏廢。


    ◆原文


    凡讀書有難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記者,不必苦求強記。隻須從容涵詠,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但於已閱過者,自作暗號,略批幾字,否則歷久忘其為已閱未閱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凡是讀書有難懂的地方,不要希望一下子就把它弄懂;有一個字記不下來,也不要苦苦強求地把它記下來。隻要從容從事,今天看幾篇,明天看幾篇,時間一久,自然就有好處。但對於已經看過的地方,要作上記錄,略批幾個字,否則時間一久就會忘了自己已經看過。


    ◆原文


    讀書之道,朝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聞道者,必真知而篤信之,吾輩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無把握,焉能聞道?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讀書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晚上就是死了也無遺憾,要做到這點,十分不容易。聞道,必須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經沒有把握,又怎麽能聞道呢?


    ◆原文


    學問之事,以日知月無亡為吃緊語;文章之事,以讀書多積理富為要。


    讀書之誌,須以困勉之功,誌大人之學。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學問,以每日增長新知而不忘記為關鍵;文章,以多讀書多懂道理為關鍵。


    讀書的誌向,一定要困而勉之,奮發向上。


    ◆原文


    讀書窮理,不辨得極虛之心,則失自窒矣。


    不能主一之咎,由於習之不熟,由於誌之不立,而實由於知之不直。若真見得,不主一之害心廢學,便如食烏啄之殺人,則必主一矣。不能主一,無擇無守,則雖念念在四書五經上,亦隻算遊思雜念,心無統攝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讀書求理,不讓自己的心地保持虛空,首先就是自我堵塞了。


    不能守一定之理,是因為練習得不夠熟練,誌向沒有確立,而其實是因為所獲取的知識不真實。如果知道了真,就會知道不守一定之理的害處,就如吃烏啄殺人一樣,這樣就一定能守一定之理了。不能守一定之理,就會既無從選擇,又無從把守,那麽,即使把心念都放在四書五經上,也隻能稱得上是遊思雜念,這是因為沒有掌握能把心統攝起來的東西。


    ◆原文


    竊經心專一經,不可泛鶩。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第二部分:學 問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 缺一不可(2)


    ●解讀


    我認為一定要專注於一經,不可泛泛而讀。讀經以研討義理為根本,考據隻是枝節。讀經需要掌握一個“耐”字訣,一句話沒有看懂,就不看下一句;今天沒有讀懂,就明天再讀;今年不精通,就明年再讀,這就是所謂的“耐”。讀史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設身處地,每讀到一處,就好比自己正與當時的人在對答應酬。不一定要把每個人都記下來,隻要記住一個人,就好比與這個人相接觸;不一定每件事都要記下來,隻要記住一件事,就好比自己親身經歷這件事一樣。讀經以明理,讀史以知事,除了這兩者,此外沒有什麽可學的。


    ◆原文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誌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至於有誌,有恆,則諸弟勉之而已。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誌向則自己不甘心為下流;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滿自足,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人;有恆心則沒有成不了的事情。這三件缺一不可。各位弟弟現在對於有見識不可速求,至於有誌向,有恆心,則希望你們能勉力而行。


    ※詳解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讀書歷來極為重視,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讀書,不讀書的人就是愚笨、賤鄙的。


    曾國藩一生最輝煌的成就雖是軍事,但他的愛好讀書也是為時人傳誦的。從曾國藩一生讀書的經歷來看,他在道光十五年入京參加會試前,讀的是“子曰詩雲”,習的是帖括製藝,眼界不廣,學識不寬。會試報罷,暫留京師,開始涉獵詩、古文,尤好韓愈的文章。第二年會試又報罷,他買回一套二十三史,孜孜細讀,將近一年。這才使他的學識逐漸開拓。道光十八年入翰苑後,清閑少事,他更勵誌學習,廣泛閱覽,且勤作筆記,分“茶餘偶談、過隙影、饋貧糧、詩文抄、詩文糙”等5門,手抄筆摘;加上他在京都有不少良師益友,切磋扶持,不間時日,因而學識大進。可以說,京宦12年,是曾國藩後來成為一代大儒的堅實的奠基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家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曾國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曾國藩並收藏曾國藩家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