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麵殘紅印。


    專征蕭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穀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傳來消息滿紅鄉,烏桕紅經十度霜。


    都曲ji師憐尚在,浣沙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時隻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盡延致。


    一斛珠連萬斛愁,關山漂泊腰支細。


    錯怨狂風揚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嚐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鳥自啼,渫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裏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從明末清初這段歷史,可以見出有三個爺們拍案而起跟“紅顏”有關,首先是心機叵測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其次是董禦史強索寵愛歌ji而按捺不住的王得仁,衝冠一怒“惜”紅顏,最後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李成棟,衝冠一怒“報”紅顏,而且後兩位始終如一,先前是賣身投靠,為清廷鷹犬,起事反正後一心一意,孤忠可鑑,死而後已,確實不辜負“紅顏”,於家於國,於忠於義,令人扼呃嗟嘆,真正是個堂堂正正的爺們兒所為!


    為了使本文層層剝繭,給永曆帝和那位先與“紅顏”搭上幹係的吳三桂一個交待,我們再回溯至那淒風苦雨的1662年,即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十六年。十六年來,艱難苦恨繁雙鬢,南逃北亡一遊龍,剛屆不惑之年的朱由榔已經落入吳三桂之手,對這位昔日的大明良將仍抱懷有一絲天真的幻想,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永曆帝滿懷悽愴,提筆做書,字字血淚,在紙上寫道:


    “將軍新朝之勛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禎)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臣民。將軍誌興楚國,飲位秦廷,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哀,原未泯也。奈何憑藉大國,狐假虎威,外施復仇之虛名,陰作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後,而南方一帶土字,非復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社之顛覆,迎立南陽。何圖枕席未安,幹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誅,仆於此時,幾不欲生,猶暇為宗社計乎?諸臣強之再三,廖承先緒。自是以來,一戰而楚地失,再戰而東粵失,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李定國迎仆於貴州,接仆於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矣。


    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笑誰歡?隻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於蠻服,變自辜矣。乃將軍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眾,窮追逆旋之身,何視天下之不予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賜爵之後,猶欲殲仆以邀功乎?弟思高皇帝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鴞之章,能不慘然心側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仆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王之祖若父乎?


    不知大清何思何德於將軍,仆又何仇何怨幹將軍也,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諡單薄,奕(礻冀)而後,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衰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濺糙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糙木,同沐雨露於聖朝,仆縱有億萬之眾,亦付於將軍,惟將軍是命。將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大德也。惟冀裁之。”


    末落帝王,流離龍子,低首乞哀,字字有血,筆筆帶淚,言中辛酸委屈,鐵石心腸之人也會有所觸動。不僅僅是哀求一已之生,永曆帝也從吳三桂自身著想,一針見血指出:“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試想,連對家門世受其恩祿的舊主都肯斬盡殺絕,不留一絲情麵的人,新主子在“讚嘆”之餘,內心深處真的不會起疑心嗎?萬世千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


    然而,剛狠凶戾、心機叵測的吳三桂將軍為了向清廷表現他的“一腔忠勇”,斷然要把永曆和他年僅十二歲的太子斬成兩段,使之身首分離。最後,連和他一起作戰的滿族人愛星阿和宗室貝子卓越羅都心中不忍,勸說“彼(永曆)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這才保全永曆帝有個全屍而死的下場。但絞死永曆及其太子後,吳三桂仍下令把永曆父子焚屍揚灰,即使有殺父殺子之仇,也不會做出如此絕情寡義之事。這樣一個jian賊,讓人相信他曾“衝冠一怒為紅顏”,肯定讓人疑竇從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賊吳三桂竟也厚顏以“為明報仇”為名起兵,雖然前前後後折騰了八年,但在他起兵之日起就已註定了他敗亡的命運!


    如此相較,人品頓分高下。比起一生叛君叛父叛友叛國的吳三桂,李成棟將軍那發自內心深處、滿懷深情、蹈死不顧的為“紅顏”而激的“衝冠一怒”,確有讓人激奮、讓人信服、讓人敬佩的一麵!


    八旗滿州在人關時隻六萬兵丁,到順治五年才不過十萬餘丁,而竟以區區十多萬丁最終滅亡二百七十多年擁兵數百萬人口近三億的大明朝,著實發人深省。在王朝搖搖欲墜之時,“數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反而是被聖人歸為“難養”之類的女子義薄霄漢,挺身而出,出現了趙氏姑娘(或張玉喬)以及眾位反清英雄烈母賢妻的動人場麵,她們或以義激,或以身殉,令中國歷史憑添了奇麗的動人風景。封建史家對女子總是吝於筆墨,對這樣一個剛烈紅顏忍辱偷生、義激梟雄乃至最後捨身成仁的原因和過程更乏深入細緻的剖析,扼腕嘆息之餘,使人想起美國作家米勒對婦女的評價——“女人看似柔弱、沉默,其實她們比男人更加堅韌,道德和良知更加堅定,能夠麵對人生巨大的變遷和伴侶的興衰浮沉,並能在關鍵時刻比男人更果決、更富有遠見……”


    最成功最無情的篡弒者   文 / 梅毅


    ——朱棣“半由人事半由天”的帝王之路


    安徽鳳陽要飯花子出身的朱元璋,亂世撞大運,在諸位文臣武將支持下,於元末諸路義軍中異軍突起,東殺西砍,血戰中原,終於一統華夏,建立大明。洪武三年,大功告成之際,論功行賞,封十人為公爵,二十八人為候爵,丹書鐵券,誓言歷歷。眾人總以為“河帶山礪,愛及苗裔”,然而,不過二十年間,朱元璋屢行大獄,誅戮功臣,牽連株引,從前為他血戰沙場的武臣謀士不僅自身首領難保,三宗九族也在陰險毒辣的老頭子詔示下被殺個精光,其間總共有四萬多人人頭落地,中間不僅有與朱元璋是兒女親家的胡維庸、李善長,也有為明朝立功無數的大將軍藍玉,更有甚者,朱元璋連其親侄親甥等等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也不放過,疑之必死,意之必死,競其因由,老頭子不過是想其子孫後代安穩坐江山,一世、二世、乃至三世、萬世,斬除任何危脅朱家帝係的微小可能因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並收藏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