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 作者: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唐朝屬國),其父高舍雞投軍安西,從軍卒做起,官至諸衛將軍這樣的中級軍官。史載,高仙芝“美姿容,善騎she,勇決驍果”,是個弓馬嫻熟的美男子職業軍人。他自少年時代就隨父親至安西從軍,因父功獲授遊擊將軍,二十多歲就拜將軍,軍職與父親相當。他在節度使田仁琬手下做事時,並沒有獲得重用。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此名怪異,估計也是少數民族出身的“蕃將”)很欣賞他,屢次加以提拔,至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升任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唐朝在西域的屬國小勃律國國王因貪圖吐蕃的金銀珠寶和公主,投入唐朝的宿敵吐蕃陣營,阻擋驛路,致使西域二十多個城邦國家無法向唐朝進貢。田仁琬、夫蒙靈察等人多次派兵征討,均無功而返。最後,唐玄宗特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萬餘唐兵前去攻伐小勃律。高仙芝治軍有方,兵分三路,三個多月千裏行軍,不顧水急流變,冒險涉過婆勒川,一舉攻下駐有千餘吐蕃精兵的連雲堡(今阿富汗境內),隨後,一路狂攆,又斬五千多首級,生俘千餘人,得駿馬千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
由於前路險遠,身為監軍的太監邊令城不敢再行前進。高仙芝派兵護衛這位“天使”留在連雲堡,自己親自率兵跋涉冰川巨穀,直插小勃律都城(今巴基斯坦境內),神兵神將一般,盡俘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及一班王公貴族。不到兩個月時間,高仙芝已經押著大批俘虜和寶物勝利抵達連雲堡,與正翹首時刻準備撤丫子逃跑的大太監邊令誠相見。為了使玄宗早日獲捷報,高仙芝馬上派人把勝訊寫成奏表飛報給朝廷。
不料,高仙芝得勝之師回到河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見麵後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這個吃狗屎的高麗奴!不識抬舉,算一算,自你作於闐鎮將、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一直到安西都知兵馬使,都是誰推薦保舉你的?”高仙芝畢恭畢敬,回答:“全賴您所舉”。夫蒙靈察稍稍平了平怒氣,說“既然還知道我對你的恩情,為什麽不把勝利消息先告訴我,讓我再奏表皇上!你這個高麗奴罪過不淺,按常理我得斬殺你,但念你新立大功,先不處理你!”話雖洶洶如此,夫蒙靈察此時根本不敢擅殺高仙芝,最令他狂怒的就是此次大捷沒能算在他自己功勞簿上。
大太監邊令誠當時還很回護高仙芝,他把征伐小勃律的整個過程原原委委上奏給唐玄宗,又把高仙芝惹怒主師夫蒙靈察的事情也細細稟明,“仙芝立奇功,今將憂死!”太監奏事,往往誇大渲染,不由得玄宗感嘆高仙芝的功勞,怒惱夫蒙靈察的跋扈。很快,朝廷下表,授高仙芝鴻臚卿、攝禦史中丞、代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並征夫蒙靈察入朝。一下子失去官位,夫蒙靈察“大懼”,很怕高仙芝對自己“打擊報復”。但高仙芝絕非狹隘小人,“每日見之,趨走如故”,仍舊對老上司畢恭畢敬。
副都護程千裏和大將軍畢思琛等人先前都是夫蒙靈察的紅人,職位又都在高仙芝之上,常常在夫蒙靈察耳邊講高仙芝的壞話。如今,皇上製敕忽下,高仙芝頓時成為這些人的“領導”,他們惶惶不可終日。要知道,唐朝節度使集地方軍政權力於一身,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尋釁殺幾個屬下將軍根本不是什麽大事。為了“大局”穩定,朝廷絕不會因節度使根據軍中“紀律”殺掉屬將而怪罪下來。
高仙芝坐在四鎮節度使的大帳內,凝神四顧,找到“一把手”感覺後,他把程千裏叫到近前,隻是說了一句:“公麵似男兒,心如婦人,何也!”程千裏羞慚滿麵,俯首不答(此位程將軍後來也是盡忠唐室,安史之亂時死於王事)。高仙芝又對蕃將畢思琛喝道:“此胡還敢前來!我在城東有一塊年產千石的莊田被你奪去,記得此事嗎?”畢思琛忙跪下回覆:“那是您可憐我營旅辛苦,獎賞給我的。”高仙芝一笑,說,“我當時好怕你啊,哪裏是可憐你!這件事我本不想當眾講出來,怕你心中常常為此憂恐,現在說出來,也就沒事了。”由此,“軍情不懼”,不僅樹立了新節度使的威儀,顯示了大仁大度,又穩定了軍心,可以想見,高仙芝確實是個識大體、知大局的良將。
此後,高仙芝一帆風順。他又於天寶九年(749年)率大軍討伐親附吐蕃的石國(今巴基斯坦北部),大獲全勝,俘其國王而歸。兩番征伐,使唐朝在中亞地區的威望達到頂峰,也使高仙芝本人的威名響震西域,連吐蕃和大食帝國也贊稱這位唐朝大將為“山地作戰之神”。唐朝拜高仙芝為開府儀同三司、右羽林大將軍,並於天寶十四年封其為密雲郡公。
安祿山反範陽。唐廷以玄宗第六子榮王李琬為討賊元師,高仙芝為副元師。也是天命示警,李琬上任才數日,就得暴疾而薨,隻剩高仙芝一個人獨挑大樑。雖然惶急之下招募了數萬軍卒,但都是些不諳戰陣的市井俗人,真正的烏和之眾。同時,玄宗又派高仙芝的老搭檔大太監邊令誠為監軍。天寶十四年陰曆十二月,玄宗親臨勞軍,大軍開拔。陰曆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敗訊傳來。十三日,安祿山打敗封常清,攻陷東京洛陽。
在逃往陝州路上,封常清不忘告誡高仙芝:“累日血戰,賊鋒甚銳。現在潼關無兵,如果狂寇乘勝奔進,京師就危急了,應該急回潼關嚴守。”於是兩將率兵搬取太原倉錢絹,分給將士,剩下的就一把火燒個精光,免得留下資敵。“俄而賊騎繼至,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無復隊伍。”雖如此,高仙芝已奔至潼關,修繕城防。安祿山騎兵大至,看見城堅池深,無可奈何舍潼關而去。此次潼關不失,誠為高仙芝的莫大功勞。
至此,再插表一下另一個“悲劇英雄”封常清。
封常清,本蒲州人。由於他外祖父犯罪,被流放安西。封常清父母雙亡,隨外祖父一起流放,自小就生長於安西。老頭子被派守胡城南門當門卒,仍舊不改讀書舊習,常常讓外孫封常清坐在城門樓上,手把手教他讀書識字。積年以來,封常清也博覽群書。後來外祖父老病而死,封常清孤貧無依,默默軍中,一直到三十多歲還隻是個普通軍士。
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時,高仙芝任都知兵馬使,每次出門都有隨行副官三十多人跟從,衣甲鮮明,氣宇軒昂。封常清“慨然發憤”,進帳報名要當高仙芝隨從副官。高仙芝定睛瞧看,見來人身形瘦小,走路也一瘸一拐,相貌寢陋,當時就斷然拒絕。轉天,封常清又進帳報名,高仙芝很不耐煩,“我隨行副官人數足夠,何煩復來!”封常清也火了,說:“我傾慕您的英明高義,願於左右伺候以聽驅遣。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明公您怎能這樣拒絕我啊。”高仙芝仍然沒有答應。封常清果然有毅力,天天“晨夕不離其門,凡數十日”,死纏爛打,高仙芝煩透了,就任他為隨從副官。
唐朝在西域的屬國小勃律國國王因貪圖吐蕃的金銀珠寶和公主,投入唐朝的宿敵吐蕃陣營,阻擋驛路,致使西域二十多個城邦國家無法向唐朝進貢。田仁琬、夫蒙靈察等人多次派兵征討,均無功而返。最後,唐玄宗特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萬餘唐兵前去攻伐小勃律。高仙芝治軍有方,兵分三路,三個多月千裏行軍,不顧水急流變,冒險涉過婆勒川,一舉攻下駐有千餘吐蕃精兵的連雲堡(今阿富汗境內),隨後,一路狂攆,又斬五千多首級,生俘千餘人,得駿馬千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
由於前路險遠,身為監軍的太監邊令城不敢再行前進。高仙芝派兵護衛這位“天使”留在連雲堡,自己親自率兵跋涉冰川巨穀,直插小勃律都城(今巴基斯坦境內),神兵神將一般,盡俘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及一班王公貴族。不到兩個月時間,高仙芝已經押著大批俘虜和寶物勝利抵達連雲堡,與正翹首時刻準備撤丫子逃跑的大太監邊令誠相見。為了使玄宗早日獲捷報,高仙芝馬上派人把勝訊寫成奏表飛報給朝廷。
不料,高仙芝得勝之師回到河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見麵後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這個吃狗屎的高麗奴!不識抬舉,算一算,自你作於闐鎮將、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一直到安西都知兵馬使,都是誰推薦保舉你的?”高仙芝畢恭畢敬,回答:“全賴您所舉”。夫蒙靈察稍稍平了平怒氣,說“既然還知道我對你的恩情,為什麽不把勝利消息先告訴我,讓我再奏表皇上!你這個高麗奴罪過不淺,按常理我得斬殺你,但念你新立大功,先不處理你!”話雖洶洶如此,夫蒙靈察此時根本不敢擅殺高仙芝,最令他狂怒的就是此次大捷沒能算在他自己功勞簿上。
大太監邊令誠當時還很回護高仙芝,他把征伐小勃律的整個過程原原委委上奏給唐玄宗,又把高仙芝惹怒主師夫蒙靈察的事情也細細稟明,“仙芝立奇功,今將憂死!”太監奏事,往往誇大渲染,不由得玄宗感嘆高仙芝的功勞,怒惱夫蒙靈察的跋扈。很快,朝廷下表,授高仙芝鴻臚卿、攝禦史中丞、代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並征夫蒙靈察入朝。一下子失去官位,夫蒙靈察“大懼”,很怕高仙芝對自己“打擊報復”。但高仙芝絕非狹隘小人,“每日見之,趨走如故”,仍舊對老上司畢恭畢敬。
副都護程千裏和大將軍畢思琛等人先前都是夫蒙靈察的紅人,職位又都在高仙芝之上,常常在夫蒙靈察耳邊講高仙芝的壞話。如今,皇上製敕忽下,高仙芝頓時成為這些人的“領導”,他們惶惶不可終日。要知道,唐朝節度使集地方軍政權力於一身,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尋釁殺幾個屬下將軍根本不是什麽大事。為了“大局”穩定,朝廷絕不會因節度使根據軍中“紀律”殺掉屬將而怪罪下來。
高仙芝坐在四鎮節度使的大帳內,凝神四顧,找到“一把手”感覺後,他把程千裏叫到近前,隻是說了一句:“公麵似男兒,心如婦人,何也!”程千裏羞慚滿麵,俯首不答(此位程將軍後來也是盡忠唐室,安史之亂時死於王事)。高仙芝又對蕃將畢思琛喝道:“此胡還敢前來!我在城東有一塊年產千石的莊田被你奪去,記得此事嗎?”畢思琛忙跪下回覆:“那是您可憐我營旅辛苦,獎賞給我的。”高仙芝一笑,說,“我當時好怕你啊,哪裏是可憐你!這件事我本不想當眾講出來,怕你心中常常為此憂恐,現在說出來,也就沒事了。”由此,“軍情不懼”,不僅樹立了新節度使的威儀,顯示了大仁大度,又穩定了軍心,可以想見,高仙芝確實是個識大體、知大局的良將。
此後,高仙芝一帆風順。他又於天寶九年(749年)率大軍討伐親附吐蕃的石國(今巴基斯坦北部),大獲全勝,俘其國王而歸。兩番征伐,使唐朝在中亞地區的威望達到頂峰,也使高仙芝本人的威名響震西域,連吐蕃和大食帝國也贊稱這位唐朝大將為“山地作戰之神”。唐朝拜高仙芝為開府儀同三司、右羽林大將軍,並於天寶十四年封其為密雲郡公。
安祿山反範陽。唐廷以玄宗第六子榮王李琬為討賊元師,高仙芝為副元師。也是天命示警,李琬上任才數日,就得暴疾而薨,隻剩高仙芝一個人獨挑大樑。雖然惶急之下招募了數萬軍卒,但都是些不諳戰陣的市井俗人,真正的烏和之眾。同時,玄宗又派高仙芝的老搭檔大太監邊令誠為監軍。天寶十四年陰曆十二月,玄宗親臨勞軍,大軍開拔。陰曆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敗訊傳來。十三日,安祿山打敗封常清,攻陷東京洛陽。
在逃往陝州路上,封常清不忘告誡高仙芝:“累日血戰,賊鋒甚銳。現在潼關無兵,如果狂寇乘勝奔進,京師就危急了,應該急回潼關嚴守。”於是兩將率兵搬取太原倉錢絹,分給將士,剩下的就一把火燒個精光,免得留下資敵。“俄而賊騎繼至,諸軍惶駭,棄甲而走,無復隊伍。”雖如此,高仙芝已奔至潼關,修繕城防。安祿山騎兵大至,看見城堅池深,無可奈何舍潼關而去。此次潼關不失,誠為高仙芝的莫大功勞。
至此,再插表一下另一個“悲劇英雄”封常清。
封常清,本蒲州人。由於他外祖父犯罪,被流放安西。封常清父母雙亡,隨外祖父一起流放,自小就生長於安西。老頭子被派守胡城南門當門卒,仍舊不改讀書舊習,常常讓外孫封常清坐在城門樓上,手把手教他讀書識字。積年以來,封常清也博覽群書。後來外祖父老病而死,封常清孤貧無依,默默軍中,一直到三十多歲還隻是個普通軍士。
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時,高仙芝任都知兵馬使,每次出門都有隨行副官三十多人跟從,衣甲鮮明,氣宇軒昂。封常清“慨然發憤”,進帳報名要當高仙芝隨從副官。高仙芝定睛瞧看,見來人身形瘦小,走路也一瘸一拐,相貌寢陋,當時就斷然拒絕。轉天,封常清又進帳報名,高仙芝很不耐煩,“我隨行副官人數足夠,何煩復來!”封常清也火了,說:“我傾慕您的英明高義,願於左右伺候以聽驅遣。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明公您怎能這樣拒絕我啊。”高仙芝仍然沒有答應。封常清果然有毅力,天天“晨夕不離其門,凡數十日”,死纏爛打,高仙芝煩透了,就任他為隨從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