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作者:梅毅【完結】


    目錄:


    1、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


    2、寂寂江山搖落處(上)


    3、寂寂江山搖落處(中)


    4、寂江山搖落處(下)


    5、歷史中國


    6、潘嶽河陽一縣花


    7、“道”與“心”


    8、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9、一生事業論定難,也肯衝冠為紅顏


    10、最成功最無情的篡弒者


    11、不做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12、錦繡蓉城藏帝家,隻是凋零似落花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安史之亂”前後的大唐將軍們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詩聖杜甫這首憶含“開元盛世”的詩歌,其中所描述的人民安樂、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漁陽鼙鼓動地來”,致使“九重城闕煙塵生”——“安史之亂”爆發了,偉大的唐朝自顛峰急劇向下滑落,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幕歷史大戲,至此燈光一下子黯淡了。但是,江山代有英傑出。在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時代,又會有新的英雄因時依勢而出,五彩眩然,英姿勃發,令人目不暇接。


    “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各種社會矛盾積聚已久,加之國家“承平已久”,人民久不知兵,真正的“亢龍有晦”。到唐玄宗在任期間,始於南朝的府兵製已經弊病多多,耽於安穩而又不識遠謀的大臣們提出實施“募兵製”,這正好給了駐守唐朝邊域的蕃族大將們絕好的大施拳腳、招兵買馬的機會。盛唐武功赫赫,疆域遼闊,而硬幣的另一端,則又是這麽漫長的邊境線需要戰鬥力極強的將師去守衛,需要數量極大的邊兵,如此,駐紮邊地的蕃將,如安祿山等,大量招募“雜胡”士兵,不停地用蕃將把漢將替換掉,在遼闊廣大的戊區內,蕃將出身的節度使完全成了自己嫡係部隊的當然首領,各節度使轄區基本成為一個人說了算的獨立王國。


    歸根覓源,玄宗時期的邊鎮大將之所以能擁如此大的權力,大部分也應歸咎於權相李林甫。玄宗開元年間,由於張嘉貞、王鉷、張說、蕭蒿、杜暹都是以節度使的身份入知政事,即由將入相,漸成定例。“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掌權後,為了避免類似的“威脅”再發生,杜絕“隱患”,他向玄宗上奏說:“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而勇,寒人亦無黨援”。並假意讓出自己領任的朔方節度使給蕃將安思順(安祿山之族弟)。玄宗對此大加讚賞,覺得其言很有道理。諭旨發下,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武人皆專製一方,權重位高。窮李林甫本心,其實非常簡單:這些武將“不識文字”,更不是進士出身或有什麽高閥貴族的血源,沒有任何機會被招進朝中頂替他的相位,由此可以保證自己一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安枕無憂地當一輩子宰相。


    李林甫也不是平常人,他的曾祖李叔良是高祖李淵的堂弟。李林甫年青時就慧黠多藝,善於音律,乘間又巴結上玄宗的寵妃武惠妃,並竄掇玄宗廢殺太子李瑛等三個親兒,權傾一時。殘暴專橫如安祿山,內心深處,對李林甫也十分懼怕。他時時派遣線人去京都打探消息。如果哪次聽說李林甫對自己稍有微詞,就會嚇得這個胡人大胖子數九隆冬也一身大汗,躺在胡床上嚷嚷“我要死了”。


    掌握權柄的數十年間,李林甫位極台輔,從未以國事為重,隻知蒙弊皇帝,陷害同僚,排除異已,作威作福。“生既唯務陷人,死亦為人所陷”,李林甫剛死,後來居上的楊國忠也有樣學樣,派人誣稱李林甫生前和阿布思部落相互勾結準備謀反。案件鞠審時,李林甫的屍體還未入土,真正的“屍骨未寒”,朝廷就下製消去李林甫一切官爵,子孫除名流放嶺南和貴州偏僻地方,剖毀棺木,撬開李林甫的嘴挖出他屍體口含的大珠子,剝光身上的金紫禮服,把屍體隨便刨個坑埋掉。


    當時,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範陽、河東),軍權在握已近十年,一直秣馬厲兵,準備伺機而起。他原來本想唐玄宗死後再起兵作亂。楊國忠掌權後,一直與安祿山互相對不上眼,屢屢進言唐玄宗說安祿山要造反,玄宗一直不信。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有遠見之明,楊國忠“數以事激之”,想要逼使安祿山速反以取得玄宗對自己的信任。“(安)祿山由此決意遽反”。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安祿山偽造皇帝手敕,聲稱玄宗召他帶兵入朝討楊國忠。他聚集勁卒十五萬,號稱二十萬,煙塵千裏,鼓聲喧天,一路向首都殺來。由於“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加之河北等地一直處於安祿山管治之下,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地方官員許多開門出降,稍好點的“棄城竄匿”,運氣差的“為所擒戮”,由此,長達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拉開序幕。


    時兮命兮自折棟樑——倒黴透頂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大將


    初聞安祿山造反,楊國忠還“洋洋有得色”,大言道:“現在隻有安祿山一個人真心造反,將士肯定不願意跟隨。旬日之間,我肯定讓安祿山的首級獻於闕下。”沒料到,安祿山連陷博陵、蒿城,並攻下堅城靈昌郡。由於安祿山軍隊步騎散漫,各地城郭隻見千軍萬馬撲天蓋地而來,老百姓驚駭至極,紛紛遭到屠滅。尤其是朝廷殺掉在京師當駙馬的安祿山兒子安慶宗後,安祿山狂怒已極,連投降的數萬唐兵唐將也一併殺掉,指揮大軍,又連陷滎陽等重鎮,至奔潼關。


    安祿山反訊初聞,當時正在京城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就自動請纓,向玄宗保證:“臣請走馬詣東京(洛陽),開府庫,募驍勇,計日取逆胡之首以獻闕下!”玄宗當即命人封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並在十日之內於東京洛陽募得六萬兵,斷河陽橋拒守。同時,玄宗又命宗室榮王李琬為元師,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師,在京師招募十一萬軍士(皆市井子弟),統諸軍並進,由太監邊令誠監軍。


    安祿山功陷滎陽後,又破武牢,大敗經驗老到的唐將封常清,攻陷東京洛陽,縱兵大肆殺掠。都亭驛一戰,封常清又敗,師殘兵退平陝郡。敗退之際,封常清飛書請高仙芝力守潼關,修茸城池,“賊至,不得入而去。”東征期間,由於高仙芝與太監邊令誠數不相合,這位太監公公便趁入朝麵君之際狠狠參奏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罪狀”,講封常清“以賊搖眾”,高仙芝“棄陝地數百裏,又盜減軍士糧賜”。肝火正旺的唐玄宗聞言大怒,一改平日縱容武將的態度,加之當時還以為安祿山叛亂依舊是指日可平,正好想殺此兩個大將以威眾,就派太監邊令誠持敕令於軍中斬殺了高仙芝、封常清這兩位聲名赫赫的大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並收藏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