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率清軍步步逼近,磨盤山一戰,如無叛徒告密,李定國的南明軍差點獲得翻盤大勝。
李定國渡過潞江(怒江)後,在磨盤山上藉助蔽深的地勢,埋伏下三哨人馬,遍布地雷,準備乘清軍誌驕意滿大意追擊的情況下打埋伏戰,首尾相擊,盡殲吳三桂一軍。
萬事俱備,清軍已經進入埋伏圈。可惜的是,李定國手下參軍盧桂生叛變投敵,把實情稟告吳三桂。
大漢jian驚出一身冷汗,立刻命令前軍止行,下馬向糙中搜索南明伏兵。這樣一來,明軍原來以號炮為應的計劃全盤打亂,首尾不應,各自為戰,埋伏戰變成了短兵相接。如此一來,李定國奇兵設伏沒搞成,隻能硬頭皮出戰。
南明軍、清軍雙方在山上展開近距離殊死搏鬥,相互死傷都很大。
本來人數就處劣勢,損兵折將之下,李定國隻能率殘軍退往孟定。他之所以擇路另走,主要是怕清軍尾隨追擊,暴露永曆帝的行蹤。
李定國心是好心,但如此一來,把永曆帝弄成了獨行人眾,皇帝頓成為沒有大軍護衛的孤旅。
兵敗如山倒,南明諸軍東竄西逃,很難再組織起成規模成建製的反擊。
蠻荒國裏當客囚——南明君臣在緬甸的遭遇
永曆帝一行南奔,開始並不知李定國磨盤山之敗,仍舊晝行夜宿。
忽然,總兵楊武蒼惶而至,通告敗績,並講清兵已經追近。
永曆君臣大驚,顧不得休息,連夜趕路,走了大半宿,迷失方向,亂走數裏,其實一直在原地山穀間打轉。
總兵楊武率潰兵率火打劫,趁著夜黑,大肆搶掠永曆帝及隨行人員的公私行李,大發橫財。
見楊武一部兵將發財,扈駕的另外一名將領孫崇雅也大動劫心。轉天,他也開始行劫,明火執仗地開搶,擄殺甚眾,洗劫一番後,率本部兵遁去。
永曆帝的隨從人員,不是被殺,就是被搶,還有不少趁亂逃散。
三天後,正月二十八日,最後一批數百人的扈駕武裝不願隨永曆帝入緬,由靳統武帶領,掉頭追趕李定國而去。
至此,見從人不散即叛,永曆帝在馬吉翔等人竄掇下,決定由鐵壁關進入緬甸。
得知消息後,緬人派人來見,表示說:
“天王(指明朝的永曆帝)遠道而來,百蠻敬畏,請從官以下不要佩帶武器入關。”
這時候,永曆的隨從文武相加,還有兩千多人,大多數人都表示不同意繳械:“猛虎所以能威臨百獸者,以其有爪牙之故也。如果解除武裝,對方必起歹心!”
馬吉翔叱喝,一定要大家繳械。眾人無奈,隻能盡解弓刀盔甲,盡棄關前,委積如丘,赤手空拳進入緬甸。
其實,如果楊武、孫崇雅二將未叛,靳統武不走,三個人率數千精兵武裝保衛永曆帝這入緬甸,當地人無論如何,不敢對這幫人輕易加害。
進入芒漠交後,沐天波與大臣王維恭及典璽太監李崇貴等人商議,想另派數人,擁太子往茶山,這樣的話,即可以太子名義在外調度軍隊,又可對入緬的永曆產借為聲援,不至於有禍事發生時,皇帝及太子被一鍋端。
永曆帝同意,但皇後不同意,此議不了了之。
二月初一,一行人行至大金沙江邊。緬人隻提供四艘船,一隻供永曆帝,一隻供太後、皇後及太子,一隻供司禮監李國泰,一隻供文安侯馬吉翔,其餘從官從人皆無舟,有錢的花錢僱船,無錢的隻好由陸路繞行。
在芒漠時,永曆帝從人還有一千四百七十八人,至此,僅有六百多人在江上舟行相隨,餘人皆走陸路,沿途死亡失散,好不悽惶。
放舟之際,馬吉翔逃心似箭,根本不待太後與太子收拾好物品,即命行船。
太後大怒:“連皇上親娘也不顧,欲陷皇上於不孝嗎!”
眾人見太後發怒,稍緩行期。呆了一天多,二月四號,始乘船沿江而行。
走了十多天,十八日到達井梗。由於緬人處處沿江勒索,永曆帝一行每日隻行二、三十裏水路。
弓弦一鉸送君王(4)
二月二十日,緬方遣人來報,說南明幾路散軍皆向緬甸方向移動,請求永曆帝發敕令阻止他們的逼近。
當晚,眾臣在“禦舟”聚集開會,大家皆怕行程中遇劫喪命,誰也不願意攜帶敕令往回走,相互推諉。隻有總兵鄧凱和小官任國璽自告奮勇,馬吉翔惟恐二人回去見了李定國後說他“壞話”,暗中對緬人通事講:“這兩人無家口,如果離開皇帝,肯定就遠走高飛!要阻止二人出緬。”
不久,有報南明諸營已經散去,遣使發敕之事就無人再提。
二十四日,緬王派人來邀請南明大臣過河議事,永曆帝派馬吉翔之弟馬雄飛和鄒昌琦二人往對。
過河後,緬王本人並不接見他們,隻讓通事從中傳話,詢問了許多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明朝國事。這兩人糙包,對往事知之甚少,甚招緬人輕蔑。
而且,他們所帶的永曆敕書上所蓋的皇帝玉璽,緬人拿來與萬曆敕令相比照,發覺永曆玉璽形製稍小,就懷疑是偽造。幸虧二人再拿出蓋有黔國公印文的文書,緬方對比一看,與從前文書上的印文一模一樣,這才信以為真。
由於萬曆二十二年開始,明朝約暹甸夾攻緬甸,雙方關係從那時開始已經非常緊張,日後入貢稀少,來往絕少,所以,緬方隻有萬曆時期明朝的禦敕與文書。從彼時起,雙方常年不通。大明皇帝來避難,自然使這個小國土皇帝生出幸災樂禍之情和歹心。
對於南明使人,緬甸土王自稱“金樓白象王”,其實,他隻是大明朝歸屬黔國公管轄的“緬甸宣慰使”而已,地司級幹部。萬曆元年,緬甸土王好事,曾經自稱過“西南金樓白象王”,在公文中仍稱明朝皇帝為“天皇帝”,但他當時的自稱,已經讓大明朝非常不高興。現在,時易世移,小土王又開始裝大。
麵對流竄的帝室,如今的緬甸土王,確有資本裝大。
忍捱到了三月,黔國公沐天漢與綏寧伯蒲纓、總兵王啟隆三人,主動邀請馬吉翔幾個人在大樹下集會議事(已經沒有象樣的夠大的房間容納大臣們開會)。
沐天波說:“緬酋對待我們的態度,一日差似一日。我們應該馬上離開這裏往回走,尚可躲避危險。”
馬吉翔想也不想,回答說:“如果你們想走,就走好了。皇上以及三宮,皆交與你們。你們看著辦吧,我不能再參與復興國家的事情。”
眾人聽馬吉翔如此要挾,一時沉默。
大家愣了半天,嘆氣哀聲,漸漸散去。
當時,率兵深入緬境亞哇的白文選部,已經近在六十裏以外的地方。他們尋找永曆帝不得,心情焦躁,四處焚掠。
如果永曆朝臣有一絲一毫的振作和主動,派人出動打探風聲,肯定能和白文選聯繫上,逃出生天。
三月十七日,走陸路隨駕的永曆大臣和隨從陸續趕至亞哇,在河對岸聚居。這些人走陸路,倒比永曆帝來得更快。
李定國渡過潞江(怒江)後,在磨盤山上藉助蔽深的地勢,埋伏下三哨人馬,遍布地雷,準備乘清軍誌驕意滿大意追擊的情況下打埋伏戰,首尾相擊,盡殲吳三桂一軍。
萬事俱備,清軍已經進入埋伏圈。可惜的是,李定國手下參軍盧桂生叛變投敵,把實情稟告吳三桂。
大漢jian驚出一身冷汗,立刻命令前軍止行,下馬向糙中搜索南明伏兵。這樣一來,明軍原來以號炮為應的計劃全盤打亂,首尾不應,各自為戰,埋伏戰變成了短兵相接。如此一來,李定國奇兵設伏沒搞成,隻能硬頭皮出戰。
南明軍、清軍雙方在山上展開近距離殊死搏鬥,相互死傷都很大。
本來人數就處劣勢,損兵折將之下,李定國隻能率殘軍退往孟定。他之所以擇路另走,主要是怕清軍尾隨追擊,暴露永曆帝的行蹤。
李定國心是好心,但如此一來,把永曆帝弄成了獨行人眾,皇帝頓成為沒有大軍護衛的孤旅。
兵敗如山倒,南明諸軍東竄西逃,很難再組織起成規模成建製的反擊。
蠻荒國裏當客囚——南明君臣在緬甸的遭遇
永曆帝一行南奔,開始並不知李定國磨盤山之敗,仍舊晝行夜宿。
忽然,總兵楊武蒼惶而至,通告敗績,並講清兵已經追近。
永曆君臣大驚,顧不得休息,連夜趕路,走了大半宿,迷失方向,亂走數裏,其實一直在原地山穀間打轉。
總兵楊武率潰兵率火打劫,趁著夜黑,大肆搶掠永曆帝及隨行人員的公私行李,大發橫財。
見楊武一部兵將發財,扈駕的另外一名將領孫崇雅也大動劫心。轉天,他也開始行劫,明火執仗地開搶,擄殺甚眾,洗劫一番後,率本部兵遁去。
永曆帝的隨從人員,不是被殺,就是被搶,還有不少趁亂逃散。
三天後,正月二十八日,最後一批數百人的扈駕武裝不願隨永曆帝入緬,由靳統武帶領,掉頭追趕李定國而去。
至此,見從人不散即叛,永曆帝在馬吉翔等人竄掇下,決定由鐵壁關進入緬甸。
得知消息後,緬人派人來見,表示說:
“天王(指明朝的永曆帝)遠道而來,百蠻敬畏,請從官以下不要佩帶武器入關。”
這時候,永曆的隨從文武相加,還有兩千多人,大多數人都表示不同意繳械:“猛虎所以能威臨百獸者,以其有爪牙之故也。如果解除武裝,對方必起歹心!”
馬吉翔叱喝,一定要大家繳械。眾人無奈,隻能盡解弓刀盔甲,盡棄關前,委積如丘,赤手空拳進入緬甸。
其實,如果楊武、孫崇雅二將未叛,靳統武不走,三個人率數千精兵武裝保衛永曆帝這入緬甸,當地人無論如何,不敢對這幫人輕易加害。
進入芒漠交後,沐天波與大臣王維恭及典璽太監李崇貴等人商議,想另派數人,擁太子往茶山,這樣的話,即可以太子名義在外調度軍隊,又可對入緬的永曆產借為聲援,不至於有禍事發生時,皇帝及太子被一鍋端。
永曆帝同意,但皇後不同意,此議不了了之。
二月初一,一行人行至大金沙江邊。緬人隻提供四艘船,一隻供永曆帝,一隻供太後、皇後及太子,一隻供司禮監李國泰,一隻供文安侯馬吉翔,其餘從官從人皆無舟,有錢的花錢僱船,無錢的隻好由陸路繞行。
在芒漠時,永曆帝從人還有一千四百七十八人,至此,僅有六百多人在江上舟行相隨,餘人皆走陸路,沿途死亡失散,好不悽惶。
放舟之際,馬吉翔逃心似箭,根本不待太後與太子收拾好物品,即命行船。
太後大怒:“連皇上親娘也不顧,欲陷皇上於不孝嗎!”
眾人見太後發怒,稍緩行期。呆了一天多,二月四號,始乘船沿江而行。
走了十多天,十八日到達井梗。由於緬人處處沿江勒索,永曆帝一行每日隻行二、三十裏水路。
弓弦一鉸送君王(4)
二月二十日,緬方遣人來報,說南明幾路散軍皆向緬甸方向移動,請求永曆帝發敕令阻止他們的逼近。
當晚,眾臣在“禦舟”聚集開會,大家皆怕行程中遇劫喪命,誰也不願意攜帶敕令往回走,相互推諉。隻有總兵鄧凱和小官任國璽自告奮勇,馬吉翔惟恐二人回去見了李定國後說他“壞話”,暗中對緬人通事講:“這兩人無家口,如果離開皇帝,肯定就遠走高飛!要阻止二人出緬。”
不久,有報南明諸營已經散去,遣使發敕之事就無人再提。
二十四日,緬王派人來邀請南明大臣過河議事,永曆帝派馬吉翔之弟馬雄飛和鄒昌琦二人往對。
過河後,緬王本人並不接見他們,隻讓通事從中傳話,詢問了許多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明朝國事。這兩人糙包,對往事知之甚少,甚招緬人輕蔑。
而且,他們所帶的永曆敕書上所蓋的皇帝玉璽,緬人拿來與萬曆敕令相比照,發覺永曆玉璽形製稍小,就懷疑是偽造。幸虧二人再拿出蓋有黔國公印文的文書,緬方對比一看,與從前文書上的印文一模一樣,這才信以為真。
由於萬曆二十二年開始,明朝約暹甸夾攻緬甸,雙方關係從那時開始已經非常緊張,日後入貢稀少,來往絕少,所以,緬方隻有萬曆時期明朝的禦敕與文書。從彼時起,雙方常年不通。大明皇帝來避難,自然使這個小國土皇帝生出幸災樂禍之情和歹心。
對於南明使人,緬甸土王自稱“金樓白象王”,其實,他隻是大明朝歸屬黔國公管轄的“緬甸宣慰使”而已,地司級幹部。萬曆元年,緬甸土王好事,曾經自稱過“西南金樓白象王”,在公文中仍稱明朝皇帝為“天皇帝”,但他當時的自稱,已經讓大明朝非常不高興。現在,時易世移,小土王又開始裝大。
麵對流竄的帝室,如今的緬甸土王,確有資本裝大。
忍捱到了三月,黔國公沐天漢與綏寧伯蒲纓、總兵王啟隆三人,主動邀請馬吉翔幾個人在大樹下集會議事(已經沒有象樣的夠大的房間容納大臣們開會)。
沐天波說:“緬酋對待我們的態度,一日差似一日。我們應該馬上離開這裏往回走,尚可躲避危險。”
馬吉翔想也不想,回答說:“如果你們想走,就走好了。皇上以及三宮,皆交與你們。你們看著辦吧,我不能再參與復興國家的事情。”
眾人聽馬吉翔如此要挾,一時沉默。
大家愣了半天,嘆氣哀聲,漸漸散去。
當時,率兵深入緬境亞哇的白文選部,已經近在六十裏以外的地方。他們尋找永曆帝不得,心情焦躁,四處焚掠。
如果永曆朝臣有一絲一毫的振作和主動,派人出動打探風聲,肯定能和白文選聯繫上,逃出生天。
三月十七日,走陸路隨駕的永曆大臣和隨從陸續趕至亞哇,在河對岸聚居。這些人走陸路,倒比永曆帝來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