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樂娜採用的是過去 25 年來,她這個年齡的女孩最愛用的伎 倆:改變話題。這個策略很簡單,但卻很有效。她隻需興奮地談論一個話題——任何話題,隻要不是她不想談的話題就行了。她激昂的字眼不需言喻, 就已傳達了一個訊息:“你難道還看不出這更重要嗎(和分數比起來)?”
雖然樂娜用的是口頭講話的方式,但實際上她的伎倆卻比羅伯的更難捉 摸,因為她需要聽者自己去意會她的弦外之音。羅伯的訊息則很容易了解,他在不自覺中採用了兩種極強而有力的方法來告訴在場的人他的不在乎。一 直不急不緩地在身上抓癢表達出他急欲讓人知道他的想法,不斷地打嗬欠則更進一步強調這一點,以免觀眾中有人遲鈍到沒有看出他的意思。 羅伯在動作上及樂娜在口頭上的託詞都產生了功效。他們兩人都知道如何以擾人耳目的方式來表達一件事:他們的心思已遊到別處,而不在眼前討 論的話題上。但該說明的一點是,借著這種忽略事實的高明手段,他們不但欺騙了別人,也欺騙了他們自己。分數也許是一個潛藏在背後的威脅,但在 表麵上,他們卻能夠用各種分散注意力的活動及興奮的談話,使這個威脅看起來好像已然消失。隻有兩件事會不斷地把它帶回生活中,那就是考試及父 母。在考試前抱怨連天正是每個學生下意識的一種表示——目前我們必須拋開對分數不在乎的假麵具對不對?但這隻是暫時性的,等考試結束以後,一 切又恢復常態。父母那方麵則比較難以應付。“我媽媽真囉嗦,”樂娜說道,“有時候我覺得她隻關心我的成績。”在羅伯的那方麵則有兩個大人在逼他。
“他們擔心我的成績,”他搖頭說道,“但他們又不想逼我,所以經常會對 我提出暗示。”
然而,如果他們對分數表現出過多的關切(考試期間例外),甚或在學 期當中離群脫黨一段時間埋首於書中,則可能會遭到被同輩朋友排斥的命運。所以,他們一定得擺出對分數不在乎的態度來。於是為了要融入自己的 社交圈中,他們學著否認分數的重要性。而一旦開始這麽做以後,他們發現自己較能不在意成績的好壞了。
這樣做和他們能否成功地從學校過渡到社會上又有什麽關係呢?關係可 大著呢。因為一旦大學畢業,他們舊有的社交圈子就會消失,隻留下從中學到的教訓。可是以前的朋友還沒有消失多久,一個不同的報償就出現了—— 金錢。
起初,為了要使自己能與他們工作中的新夥伴打成一片,羅伯和樂娜故 意忽略金錢的問題,但這一回,這樣做卻沒有產生效果。接下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他們卻突然轉變態度,變得隻熱衷談論金錢這個話題。和他們以 往對分數表現出來的那種曖昧與噤若寒蟬的態度相比,他們對錢這個話題所表現出來的率直態度,似乎顯示出個性上的逐漸成熟。然而這種假設卻不正 確。
樂娜獲得英語文學士(再度地,就像高中時代一樣,她四年成績平均為 b1),並在一家雜誌社找到工作。七個月以後,她告訴我們:“在這兒,他們所想到的隻是錢。”現在她似乎不要錢,那她要什麽?“朋友,”她毫不 遲疑地回答。“這是我最需要的東西。”在這時,還沒有一群關係密切、有意義的同輩朋友出現在她的生活中,而往後的事實也證明這群朋友從來就沒 出現過。然而,她和羅伯在財務上都開始有捉襟見肘的現象。念政治的羅伯(他大學四年的平均成績已升到 b)說:“我現在賺的錢根本不夠維持生活 上的開銷。每樣東西都昂貴得令人難以相信。”看得出來,他很懊惱這種狀 況。
無疑地,微薄的薪水使他們無法享受自己所渴望的生活方式,盡管家裏 會不時的寄錢來做為貼補,但距他們自己心目中所描繪的物質生活景象仍有一段距離。一些統計學家曾經說(我們研究的結果也證實這一點)這種景象 來自家中的經歷,如果他們往後獨立時的收入比不上他們的父母,這其中的差距會造成沮喪感的產生。現在學業已告一段落,羅伯和樂娜以往容許自己 生活像個窮學生的藉口已不復存在;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感到沮喪。
令他們感到懊惱的是,他們現在所走的卻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而在這條路 上,要一下子超越他們父母在物質上的成就,則是不可能的。
另一件令他們心中對錢感到不舒服的事是:他們無法逃避這個事實。過 去,他們學到的事是:要受人歡迎,就得假裝忽略自己和其他同輩共同追求的目標。但現在,他們卻無法再忽略掉錢這個目標。由於考試及學期報告隻 是一個時期的東西,對分數的想法可以很輕易地被打發掉;而錢卻是經常需要的東西。就像樂娜說的:“無論走到哪裏,身上都得帶點錢。”這點使他 們很快就看清一個嶄新而又令人不愉快的真相:賺錢是一個寂寞到令人痛苦 的追求過程。
對工作的疏離和惱怒
羅伯和樂娜可以用薪水來打發掉一點寂寞。除非我們記住在他們生活中 缺少了什麽東西,否則我們不可能明白他們為什麽在開始工作以後的這十年裏,會這麽瘋狂地投身於社交生活中。在學校時,他們可以忽略分數,以便 與老朋友親近。在工作時,他們無法忽略掉自己賺的錢,但卻可以把這些錢投資在交新朋友上麵。
樂娜在 26 歲時戲稱自己在“混日子”;羅伯經常替自己加上“隨時效勞” 的標箋。類似這樣的聲明,難道就僅表示這兩位性生活活躍的年輕人,一直不斷地在尋找床頭伴侶嗎?就一部分意義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但大體言之, 他們在餘暇時的行為是試圖彌補工作所不能給予他們的滿足感。雖然他們目前付出的勞力能使他們獲得金錢,而非分數,但所賺的數目總嫌不夠。事實 上,可能也沒有任何數目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如果金錢是項新的報償的話,那麽這項報酬實在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
因此,在支付完房租及其他基本的生活費用以後,他們剩下來的薪水很 快地就花在衣服、電影、俱樂部、餐館、旅遊、唱片、冬天與人分擔滑雪勝地的小屋,及夏天的海灘別墅上麵。他們把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自己所追 尋的東西上麵,例如和完美的性伴侶享受羅曼蒂克的滿足感;但卻沒有付出足夠的注意力來思考一件事——即在二三十歲的階段,他們追尋的過程為什麽會顯得那樣瘋狂與絕望,同時這和他們在工作上的滿足感與未來的事業問 題有何關連?
許多人也許會辯稱他們並不一定非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興奮不可。“我所 要求的隻是一份合理的薪水及一個還不太枯燥的工作,”在對辦事員做的調查中,這是一個我們經常可聽到的答覆。然而,對受過大專教育的人而言, 不論是在學校或是畢業以後,他們的要求卻非如此而已。他們要求的不僅是一份足以餬口的工作,而且還是一份事業——一份能使他們感到滿足的事 業。這個目標不但對他們很重要,而且其實質意義比他們想像的還更多。當在工作上達不到這個目標時,他們不得不從別的地方找尋滿足。
雖然樂娜用的是口頭講話的方式,但實際上她的伎倆卻比羅伯的更難捉 摸,因為她需要聽者自己去意會她的弦外之音。羅伯的訊息則很容易了解,他在不自覺中採用了兩種極強而有力的方法來告訴在場的人他的不在乎。一 直不急不緩地在身上抓癢表達出他急欲讓人知道他的想法,不斷地打嗬欠則更進一步強調這一點,以免觀眾中有人遲鈍到沒有看出他的意思。 羅伯在動作上及樂娜在口頭上的託詞都產生了功效。他們兩人都知道如何以擾人耳目的方式來表達一件事:他們的心思已遊到別處,而不在眼前討 論的話題上。但該說明的一點是,借著這種忽略事實的高明手段,他們不但欺騙了別人,也欺騙了他們自己。分數也許是一個潛藏在背後的威脅,但在 表麵上,他們卻能夠用各種分散注意力的活動及興奮的談話,使這個威脅看起來好像已然消失。隻有兩件事會不斷地把它帶回生活中,那就是考試及父 母。在考試前抱怨連天正是每個學生下意識的一種表示——目前我們必須拋開對分數不在乎的假麵具對不對?但這隻是暫時性的,等考試結束以後,一 切又恢復常態。父母那方麵則比較難以應付。“我媽媽真囉嗦,”樂娜說道,“有時候我覺得她隻關心我的成績。”在羅伯的那方麵則有兩個大人在逼他。
“他們擔心我的成績,”他搖頭說道,“但他們又不想逼我,所以經常會對 我提出暗示。”
然而,如果他們對分數表現出過多的關切(考試期間例外),甚或在學 期當中離群脫黨一段時間埋首於書中,則可能會遭到被同輩朋友排斥的命運。所以,他們一定得擺出對分數不在乎的態度來。於是為了要融入自己的 社交圈中,他們學著否認分數的重要性。而一旦開始這麽做以後,他們發現自己較能不在意成績的好壞了。
這樣做和他們能否成功地從學校過渡到社會上又有什麽關係呢?關係可 大著呢。因為一旦大學畢業,他們舊有的社交圈子就會消失,隻留下從中學到的教訓。可是以前的朋友還沒有消失多久,一個不同的報償就出現了—— 金錢。
起初,為了要使自己能與他們工作中的新夥伴打成一片,羅伯和樂娜故 意忽略金錢的問題,但這一回,這樣做卻沒有產生效果。接下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他們卻突然轉變態度,變得隻熱衷談論金錢這個話題。和他們以 往對分數表現出來的那種曖昧與噤若寒蟬的態度相比,他們對錢這個話題所表現出來的率直態度,似乎顯示出個性上的逐漸成熟。然而這種假設卻不正 確。
樂娜獲得英語文學士(再度地,就像高中時代一樣,她四年成績平均為 b1),並在一家雜誌社找到工作。七個月以後,她告訴我們:“在這兒,他們所想到的隻是錢。”現在她似乎不要錢,那她要什麽?“朋友,”她毫不 遲疑地回答。“這是我最需要的東西。”在這時,還沒有一群關係密切、有意義的同輩朋友出現在她的生活中,而往後的事實也證明這群朋友從來就沒 出現過。然而,她和羅伯在財務上都開始有捉襟見肘的現象。念政治的羅伯(他大學四年的平均成績已升到 b)說:“我現在賺的錢根本不夠維持生活 上的開銷。每樣東西都昂貴得令人難以相信。”看得出來,他很懊惱這種狀 況。
無疑地,微薄的薪水使他們無法享受自己所渴望的生活方式,盡管家裏 會不時的寄錢來做為貼補,但距他們自己心目中所描繪的物質生活景象仍有一段距離。一些統計學家曾經說(我們研究的結果也證實這一點)這種景象 來自家中的經歷,如果他們往後獨立時的收入比不上他們的父母,這其中的差距會造成沮喪感的產生。現在學業已告一段落,羅伯和樂娜以往容許自己 生活像個窮學生的藉口已不復存在;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感到沮喪。
令他們感到懊惱的是,他們現在所走的卻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而在這條路 上,要一下子超越他們父母在物質上的成就,則是不可能的。
另一件令他們心中對錢感到不舒服的事是:他們無法逃避這個事實。過 去,他們學到的事是:要受人歡迎,就得假裝忽略自己和其他同輩共同追求的目標。但現在,他們卻無法再忽略掉錢這個目標。由於考試及學期報告隻 是一個時期的東西,對分數的想法可以很輕易地被打發掉;而錢卻是經常需要的東西。就像樂娜說的:“無論走到哪裏,身上都得帶點錢。”這點使他 們很快就看清一個嶄新而又令人不愉快的真相:賺錢是一個寂寞到令人痛苦 的追求過程。
對工作的疏離和惱怒
羅伯和樂娜可以用薪水來打發掉一點寂寞。除非我們記住在他們生活中 缺少了什麽東西,否則我們不可能明白他們為什麽在開始工作以後的這十年裏,會這麽瘋狂地投身於社交生活中。在學校時,他們可以忽略分數,以便 與老朋友親近。在工作時,他們無法忽略掉自己賺的錢,但卻可以把這些錢投資在交新朋友上麵。
樂娜在 26 歲時戲稱自己在“混日子”;羅伯經常替自己加上“隨時效勞” 的標箋。類似這樣的聲明,難道就僅表示這兩位性生活活躍的年輕人,一直不斷地在尋找床頭伴侶嗎?就一部分意義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但大體言之, 他們在餘暇時的行為是試圖彌補工作所不能給予他們的滿足感。雖然他們目前付出的勞力能使他們獲得金錢,而非分數,但所賺的數目總嫌不夠。事實 上,可能也沒有任何數目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如果金錢是項新的報償的話,那麽這項報酬實在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
因此,在支付完房租及其他基本的生活費用以後,他們剩下來的薪水很 快地就花在衣服、電影、俱樂部、餐館、旅遊、唱片、冬天與人分擔滑雪勝地的小屋,及夏天的海灘別墅上麵。他們把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自己所追 尋的東西上麵,例如和完美的性伴侶享受羅曼蒂克的滿足感;但卻沒有付出足夠的注意力來思考一件事——即在二三十歲的階段,他們追尋的過程為什麽會顯得那樣瘋狂與絕望,同時這和他們在工作上的滿足感與未來的事業問 題有何關連?
許多人也許會辯稱他們並不一定非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興奮不可。“我所 要求的隻是一份合理的薪水及一個還不太枯燥的工作,”在對辦事員做的調查中,這是一個我們經常可聽到的答覆。然而,對受過大專教育的人而言, 不論是在學校或是畢業以後,他們的要求卻非如此而已。他們要求的不僅是一份足以餬口的工作,而且還是一份事業——一份能使他們感到滿足的事 業。這個目標不但對他們很重要,而且其實質意義比他們想像的還更多。當在工作上達不到這個目標時,他們不得不從別的地方找尋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