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一直到今天道格尚無法正確地使用一些術語——一些換成是豪德一定會準確地定義並使用的術語。也就是因為這種用字上的錯誤,使我 們一開始時把道格當成是會演戲的騙子看待。但後來我們才發現他早已下定決心,要培養出一個能令他僱主刮目相看的工作技能來。我們稍後會在別章 裏再繼續討論這個題目。現在讓我們隻在這裏簡單地附註一筆:雖然道格狂熱的工作方式並不見得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在很多例子中,這卻是相當有效 的方式。
總而言之,在發展事業的早期,人們會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一個影響他 們前途的分叉口,這個分叉口與工作及表演這兩方麵的技巧有關。那些在某一方麵有天賦,但卻認為他們的長處在另一方麵的人,很可能會發現隨著年 歲消逝,他們正跨在一個逐漸擴大的深淵上。雖然有些人可以想辦法腳跨兩岸而始終不出紕漏,但這種人到底有少數。20 來歲的時候,做一些試驗以決 定自己在這兩方麵的能力孰強孰弱,會使人在日後獲益匪淺。
一個人知道自己擁有某種技巧並不表示他一定得利用它。許多人會發現 自己更適合朝另一個方向走去。舉例言之,在我們的樣本中,就有一個人在某項運動上有很優異的天賦,但他卻情願犧牲做職業運動家的機會,而去念 醫學院。在工作上了解自己的長處何在,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是當一個人在前行的途中遇到人為障礙時。這時為了掃清障礙,他在不自覺中搬出來的演 戲技巧才不致使他感到驚訝;更重要的是,當他的注意力再度轉回較不戲劇化的事情上麵(譬如說,他的工作)時,這些演戲技巧自然也被收藏起來。 事實上,在一個人百般嚐試使敵人軟化或繳械而不成後,他最好的策略是不要再做任何嚐試。這時,他應該明白:“噢,這是演員的事,”然後再度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工作上。
沒有事業是很可怕的目前美國人口將近 2.5 億,其中超過 5.8 萬的人,正全日或半日的在學 校進修。1983 年,光是從大專院校畢業的學生在美國就幾乎有 100萬。要衡 量這麽一大群人的學業表現,隻能採取一種較簡單的評判製度,在這種情形 下,分數的高低就成為一個重要且方便的評估依據。
對許多學生(尤其是那些家庭環境較差的學生)而言,隻要考試能達到 及格標準就足以令他們雀躍歡呼了。但我們樣本裏的學生卻絕不會如此,他們心中牢記著父母的期望,並把教育當成是一種可以使他們迅速而又正大光 明地獲取成功的手段。像那些從較貧窮家庭出身的子弟一般,他們也經常會表示出自己對學校的敵意。但和前者不同的是:他們極端重視自己的學業成 績,分數愈高愈好。在他們心目中,一張大學文憑就好像一張長期飯票,可以確保他們工作的安定。研究所的文憑則更值錢,因為它等於是提供一張入 場券,讓他們進入贏家的圈子裏,享受高薪及被人尊敬的樂趣。雖然在 70年代,當大專畢業生的薪水比起高中畢業生來,相對地降低不少時,前述的 情況稍見和緩,但教育卻仍是青少年注意的焦點。
就算是在玩樂的時候,我們樣本裏的學生仍沒有忘掉他們極欲成功的壓 力;經常他們玩樂的目的就是想忘掉這種壓力。在學校裏的學生和在戰場上的士兵一樣,生活在一種緊張的情緒中。一個重要的考驗遲早會來臨;有些 人會僥倖熬過,有些人則被拋在後麵。在這些挑戰的間歇期間,他們必須暫時放鬆自己緊張的情緒。做一些蠢事是一個好辦法,玩樂可以使時間消逝得 更迅速,也更愉快些;但笑聲愈大,也愈顯示出瀰漫於空氣中的緊張氣氛。
我們研究的重點是放在人們事業生涯中,所可能經歷到的幾個不同階段。然而,在人們踏入社會工作以前,造成日後事業障礙的原因卻早已深深 植下,那就是他們已學會忽略明顯的事實。這一點本是人之常情,而人們通常也有很好的理由這麽做。舉例言之,為人父母者,就會試著忽略核子戰爭 發生的可能性。自從 1962 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以來,核子毀滅的威脅對許多成人而言,一直就是一個鮮明的事實,可是他們卻有意忽略它的存在,繼續盡 力做自己的事,甚至幾乎忘掉曾經有過這個問題。
對有抱負的學生而言,考試不及格甚或被學校退學,就等於是一種核子 毀滅——起碼,對他們的夢想是如此。他們也學父母一樣,試著忽略這種威脅的存在;事實上,當他們周圍有朋友時,他們會完全忽略掉分數。然而他 們的情況卻又和他們的父母有點不同:雖然這些成人會壓抑自己,不去想核子戰爭的問題,但他們卻不會因此認為這個問題已然消失;他們不去想它, 隻是因為覺得去想它也於事無補,而且甚至會產生不良的效果。另一方麵,這些學生之所以壓抑他們對分數的關切——起碼在公開場合如此——是為了 兩個主要的理由:避免被別人嘲笑,並掩藏他們私心裏想永久打敗同輩人物的欲望。問題是,時間一久他們就習以為常,甚至不覺得是在壓抑自己了。 在這章裏,我們所要強調的重點是:在那些中等或中上階級的家庭中,有相當比例的子女(在我們的樣本中占31%)在不自覺中把他們的人生花在 試著做八麵玲瓏的人上麵。從中學時代開始,一直到念大學,他們在公開場合裏都壓抑著他們想勝過別人的欲望,但私底下,想勝過別人正是他們夢寐 以求的事。他們在人前對分數所刻意表現出來的冷漠態度,正足以顯示他們多麽怕被他人另眼看待。到後來,這些學生會發現自己無法決定未來該做些 什麽,並就此堅持到底。在一個職業上安定下來,意味著忽視其他職業的存在;這十分不合他們的脾胃,因為這表示他們往後會被其他行業中的成員當 外行人看待。他們想做每一個人的朋友,想屬於每一個專門行業;結果反而無法培養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專長來。 且讓我們看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為受人歡迎而偽裝
“我才不會那麽想不開呢——一天 24 小時想著分數的事,”樂娜。佩利 在 15 歲時這麽說。事實上,她的確也不像是對功課很狂熱的人。該交作業的時候,她會把功課做好;該準備考試時,她會為考試念書。除此以外,她表 現得就好像學校隻是一個社交的場合。“我每天最喜歡做的是什麽事?”她把我們的問題重複了一遍。“和朋友聊天、交 際,和男朋友在一起。”羅伯。艾 利斯的態度和樂娜差不多,就像他在 15 歲時所說的:“我不需要拚死拚活,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成績。所以我總是有很多時間來做任何想做的事。”在念 中學的 4 年當中,由於羅伯和樂娜的聰明,使他們在課堂上能吸收大部分的教材,再加上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一番,他們兩人的成績平均都能維持在 b1.這兩位聰明的年輕人都在一流的中學念書(一在紐約,一在南加州)。 早在他們念中學的第一年,他們就已學會擺出一副對分數毫不在乎的態度來。兩個人都能隨口吐出一長串他們同輩經常使用的“術語”,譬如“書呆 子”、“蛀書蟲”、“臭鼴鼠”、“老師的馬屁精”等,來形容那些認真上課、努力用功的學生。羅伯和樂娜都不打算讓這些名稱加諸於自己身上,他 們覺得天下最可怕的事莫過於此。就如羅伯所說的(當時他仍帶著滿不在乎的笑容):“一旦你被冠上這種稱謂,你就一輩子也甩不開它了。” 光是避開這些名稱還不夠;他們甚至必須徹底確定沒有人會在玩笑時這麽稱呼自己。怎麽做到這一點呢?該採取什麽步驟,來使同學相信他們和那 群被嘲笑的人毫無關連?答案視他們是男孩或女孩而定。在 1959 年到 1983年這 25 年的期間,羅伯這個年紀的男孩最喜歡採用的伎倆是“搔癢及打哈 欠”。情況如下:當羅伯盡量試著表示他對學校一點都不在乎時,他會不斷地在身上到處搔癢;旁觀者也許會認為這個小孩身上突然長滿跳蚤。伴隨著 搔癢動作而來的則是一連串的嗬欠,就好像他隨時都會睡著一般。
總而言之,在發展事業的早期,人們會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一個影響他 們前途的分叉口,這個分叉口與工作及表演這兩方麵的技巧有關。那些在某一方麵有天賦,但卻認為他們的長處在另一方麵的人,很可能會發現隨著年 歲消逝,他們正跨在一個逐漸擴大的深淵上。雖然有些人可以想辦法腳跨兩岸而始終不出紕漏,但這種人到底有少數。20 來歲的時候,做一些試驗以決 定自己在這兩方麵的能力孰強孰弱,會使人在日後獲益匪淺。
一個人知道自己擁有某種技巧並不表示他一定得利用它。許多人會發現 自己更適合朝另一個方向走去。舉例言之,在我們的樣本中,就有一個人在某項運動上有很優異的天賦,但他卻情願犧牲做職業運動家的機會,而去念 醫學院。在工作上了解自己的長處何在,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是當一個人在前行的途中遇到人為障礙時。這時為了掃清障礙,他在不自覺中搬出來的演 戲技巧才不致使他感到驚訝;更重要的是,當他的注意力再度轉回較不戲劇化的事情上麵(譬如說,他的工作)時,這些演戲技巧自然也被收藏起來。 事實上,在一個人百般嚐試使敵人軟化或繳械而不成後,他最好的策略是不要再做任何嚐試。這時,他應該明白:“噢,這是演員的事,”然後再度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工作上。
沒有事業是很可怕的目前美國人口將近 2.5 億,其中超過 5.8 萬的人,正全日或半日的在學 校進修。1983 年,光是從大專院校畢業的學生在美國就幾乎有 100萬。要衡 量這麽一大群人的學業表現,隻能採取一種較簡單的評判製度,在這種情形 下,分數的高低就成為一個重要且方便的評估依據。
對許多學生(尤其是那些家庭環境較差的學生)而言,隻要考試能達到 及格標準就足以令他們雀躍歡呼了。但我們樣本裏的學生卻絕不會如此,他們心中牢記著父母的期望,並把教育當成是一種可以使他們迅速而又正大光 明地獲取成功的手段。像那些從較貧窮家庭出身的子弟一般,他們也經常會表示出自己對學校的敵意。但和前者不同的是:他們極端重視自己的學業成 績,分數愈高愈好。在他們心目中,一張大學文憑就好像一張長期飯票,可以確保他們工作的安定。研究所的文憑則更值錢,因為它等於是提供一張入 場券,讓他們進入贏家的圈子裏,享受高薪及被人尊敬的樂趣。雖然在 70年代,當大專畢業生的薪水比起高中畢業生來,相對地降低不少時,前述的 情況稍見和緩,但教育卻仍是青少年注意的焦點。
就算是在玩樂的時候,我們樣本裏的學生仍沒有忘掉他們極欲成功的壓 力;經常他們玩樂的目的就是想忘掉這種壓力。在學校裏的學生和在戰場上的士兵一樣,生活在一種緊張的情緒中。一個重要的考驗遲早會來臨;有些 人會僥倖熬過,有些人則被拋在後麵。在這些挑戰的間歇期間,他們必須暫時放鬆自己緊張的情緒。做一些蠢事是一個好辦法,玩樂可以使時間消逝得 更迅速,也更愉快些;但笑聲愈大,也愈顯示出瀰漫於空氣中的緊張氣氛。
我們研究的重點是放在人們事業生涯中,所可能經歷到的幾個不同階段。然而,在人們踏入社會工作以前,造成日後事業障礙的原因卻早已深深 植下,那就是他們已學會忽略明顯的事實。這一點本是人之常情,而人們通常也有很好的理由這麽做。舉例言之,為人父母者,就會試著忽略核子戰爭 發生的可能性。自從 1962 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以來,核子毀滅的威脅對許多成人而言,一直就是一個鮮明的事實,可是他們卻有意忽略它的存在,繼續盡 力做自己的事,甚至幾乎忘掉曾經有過這個問題。
對有抱負的學生而言,考試不及格甚或被學校退學,就等於是一種核子 毀滅——起碼,對他們的夢想是如此。他們也學父母一樣,試著忽略這種威脅的存在;事實上,當他們周圍有朋友時,他們會完全忽略掉分數。然而他 們的情況卻又和他們的父母有點不同:雖然這些成人會壓抑自己,不去想核子戰爭的問題,但他們卻不會因此認為這個問題已然消失;他們不去想它, 隻是因為覺得去想它也於事無補,而且甚至會產生不良的效果。另一方麵,這些學生之所以壓抑他們對分數的關切——起碼在公開場合如此——是為了 兩個主要的理由:避免被別人嘲笑,並掩藏他們私心裏想永久打敗同輩人物的欲望。問題是,時間一久他們就習以為常,甚至不覺得是在壓抑自己了。 在這章裏,我們所要強調的重點是:在那些中等或中上階級的家庭中,有相當比例的子女(在我們的樣本中占31%)在不自覺中把他們的人生花在 試著做八麵玲瓏的人上麵。從中學時代開始,一直到念大學,他們在公開場合裏都壓抑著他們想勝過別人的欲望,但私底下,想勝過別人正是他們夢寐 以求的事。他們在人前對分數所刻意表現出來的冷漠態度,正足以顯示他們多麽怕被他人另眼看待。到後來,這些學生會發現自己無法決定未來該做些 什麽,並就此堅持到底。在一個職業上安定下來,意味著忽視其他職業的存在;這十分不合他們的脾胃,因為這表示他們往後會被其他行業中的成員當 外行人看待。他們想做每一個人的朋友,想屬於每一個專門行業;結果反而無法培養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專長來。 且讓我們看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為受人歡迎而偽裝
“我才不會那麽想不開呢——一天 24 小時想著分數的事,”樂娜。佩利 在 15 歲時這麽說。事實上,她的確也不像是對功課很狂熱的人。該交作業的時候,她會把功課做好;該準備考試時,她會為考試念書。除此以外,她表 現得就好像學校隻是一個社交的場合。“我每天最喜歡做的是什麽事?”她把我們的問題重複了一遍。“和朋友聊天、交 際,和男朋友在一起。”羅伯。艾 利斯的態度和樂娜差不多,就像他在 15 歲時所說的:“我不需要拚死拚活,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成績。所以我總是有很多時間來做任何想做的事。”在念 中學的 4 年當中,由於羅伯和樂娜的聰明,使他們在課堂上能吸收大部分的教材,再加上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一番,他們兩人的成績平均都能維持在 b1.這兩位聰明的年輕人都在一流的中學念書(一在紐約,一在南加州)。 早在他們念中學的第一年,他們就已學會擺出一副對分數毫不在乎的態度來。兩個人都能隨口吐出一長串他們同輩經常使用的“術語”,譬如“書呆 子”、“蛀書蟲”、“臭鼴鼠”、“老師的馬屁精”等,來形容那些認真上課、努力用功的學生。羅伯和樂娜都不打算讓這些名稱加諸於自己身上,他 們覺得天下最可怕的事莫過於此。就如羅伯所說的(當時他仍帶著滿不在乎的笑容):“一旦你被冠上這種稱謂,你就一輩子也甩不開它了。” 光是避開這些名稱還不夠;他們甚至必須徹底確定沒有人會在玩笑時這麽稱呼自己。怎麽做到這一點呢?該採取什麽步驟,來使同學相信他們和那 群被嘲笑的人毫無關連?答案視他們是男孩或女孩而定。在 1959 年到 1983年這 25 年的期間,羅伯這個年紀的男孩最喜歡採用的伎倆是“搔癢及打哈 欠”。情況如下:當羅伯盡量試著表示他對學校一點都不在乎時,他會不斷地在身上到處搔癢;旁觀者也許會認為這個小孩身上突然長滿跳蚤。伴隨著 搔癢動作而來的則是一連串的嗬欠,就好像他隨時都會睡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