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就是武則天讀出的信息。


    此賊不足慮也!太後非常篤定。沒錯,這夥人的家底很容易就能查清,這樣的狐群狗黨也不難對付。因此,太後隻是迅速調集了三十萬大軍,便將前方戰事交給指揮官李孝逸和監軍魏元忠,自己繼續忙活朝中事務去了。


    結果不出所料,徐敬業的豪賭和駱賓王的鼓譟並沒有得到多少人響應,叛軍方麵卻屢犯錯誤。最後,那兩人的首級被他們的部將砍下送到了洛陽,揚州兵變從頭到尾僅僅持續四五十天。平叛過程也基本上有驚無險,相當於帝國進行了一場真刀真槍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如果不是因為駱賓王那篇傳世之作,人們甚至不會記得曾經有過這場戰爭。


    但,反思卻仍然必要。


    勝敗之因倒是簡單,徐敬業首先是被自己打敗的。他的動機如果當真是要匡復唐室救駕勤王,那就應該採納軍師魏思溫的建議,揮師西進直取洛陽。苟如此,則可爭取到天下人心,即便戰敗也雖死猶榮。可惜徐敬業的真實想法,卻是分裂割據占山為王,因此南下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直奔那“金陵王氣”而去,結果既失地利又失人和。[35]


    武則天卻優勢明顯。首先,她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占領著道德高地。其次,天下承平日久,帝國深得人心,臣民並不希望動亂。第三,監軍魏元忠鞠躬盡瘁足智多謀,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後,她還應該感謝隋煬帝,正是煬帝開通的大運河保證了軍隊的調遣和糧糙的供應。[36]


    誰勝誰負,一目了然。


    不過這樣一來,就有了新的問題:力量的對比既然如此明顯,徐敬業為什麽還敢造反?所謂“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難道僅僅隻是宣傳?造反為什麽不早不晚,偏偏是九月二十九日?在此之前,莫非發生了什麽事情?


    正是。


    第一件事當然是中宗被廢、睿宗繼位和太後臨朝,不過這在當時還不足以引起公憤。畢竟李旦也是高宗嫡子,太後執政則可能僅僅隻是過渡(詳見下節)。所以,這年二月份發生的事,不會是引起揚州兵變的直接原因。


    那麽,關鍵時刻在哪天?


    安葬高宗以後不到一個月的九月六日甲寅。是日,武太後頒布一係列詔令,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朝政。


    變革幾乎是全麵的,包括:


    改元光宅,大赦天下。


    旗幟改用金色。


    東都洛陽改稱神都。


    中央政府改名:中書省改稱鳳閣,長官改稱內史;門下省改稱鸞台,長官改稱納言;尚書省改稱文昌台,左右仆she改稱左右相,六部尚書改稱六官;禦史台改稱肅政台,並且分左右。其餘各省、寺、監,以此類推。


    誰都看得出,這是要變天了。


    武太後也沒打算遮掩。又是鸞台,又是鳳閣,明擺著就是要做女皇帝。這是開天闢地以來從未有過的事,勢必引起強烈反彈和堅決反對,一場惡鬥在所難免。


    但,武則天決定要做的事,那就一定會去做。而且一旦站穩腳跟,就會迅速推進。因為她已經六十歲了,可謂時不我待,容不得她慢條斯理,四平八穩。因此,這個女爺不會退縮也不會讓步,隻會傲然地去迎接那血雨腥風。


    是的,她還要殺人。


    隻不過這次被殺的,竟是宰相裴炎。


    [32]徐敬業兵變日期據《新唐書·則天皇後紀》。


    [33]本段故事及引文均見《舊唐書·李績傳》所附徐敬業傳。該傳但稱“則天讀之微哂”,然以當時情景及上下文,由侍臣頌讀更能還原真實。駱賓王所撰檄文有不同版本,如《舊唐書》所引之“同裂山河”或作“同指山河”。用詞不同,語氣不同,意思也不同,本書以後者為是。“試看今日之域中”句,也有不同理解,這裏不討論。


    [34]關於勤王和妖孽問題的分析,係由雷家驥《武則天傳》提出。


    [35]見兩《唐書》李績傳所附徐敬業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光宅元年九月條。


    [36]請參看胡戟《武則天本傳》。


    洛陽本為唐之東都,更名神都後,成為帝國的實際中心,並進行了相應的改造,建設了天堂、明堂等一係列建築,宣告新時代的誕生。洛陽平麵圖據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局部圖據楊鴻勛《自我作古 用適於事——武則天標新立異的洛陽明堂》,原載《華夏考古》2001年第2期。


    裴炎被殺


    裴炎死得奇怪。


    中書令裴炎是十月十八日被殺的。這時,距離徐敬業在揚州起兵不到二十天,他那姓李的資格和特權也要在第二天才被取消,此刻還叫李敬業。大敵當前殺宰相,而且這宰相在八個月前還跟太後聯手廢了中宗李哲,更早的時候還幫她定了李賢謀反的罪名。如此幫凶,怎麽也殺了呢?[37]


    當然是有罪,罪名也照例是謀反。


    同樣,照例也沒有證據。準確地說,可以作為懷疑依據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對討伐徐敬業態度消極。按說,國家出了這樣的大事,作為首相應該馬上召集政事堂會議,討論如何平叛安民。裴炎卻無動於衷,置若罔聞。但,這種“不作為”也隻能定為瀆職罪,怎麽就是謀反呢?[38]


    當然是有人這樣認為。


    事情出在禦前會議上。當時,太後問計於裴炎,希望他拿出平叛方案來。裴炎卻回答:皇帝成年而不能親政,這才給了反賊藉口。隻要太後還政,叛軍不攻自破。[39]


    於是,一位監察禦史便指控裴炎有通敵謀反嫌疑。他的理由是:國難當頭,身為宰相而不積極主動討賊,反倒趁機要求太後歸政。如果不是別有所圖,請問作何解釋?


    結果,裴炎被捕下獄。


    這就是蠻不講理了。沒錯,裴炎在這個時候提出還政的要求,確實未免有逼宮嫌疑,也讓人覺得別有所圖,卻肯定不是謀反。太後退休,皇帝親政,怎麽是謀反呢?就算裴炎想做擁立新君的功臣,那也是大唐的呀!何況裴炎的忠誠朝野皆知,因此消息傳出便輿論譁然。以鸞台(即門下省)長官為首,眾多朝中大臣向太後拍著胸脯擔保裴炎不反。


    太後說:確有徵兆,隻是你們不知。[40]


    不可能!辯護人說。如果他謀反,臣輩也反了。


    太後卻隻是笑著搖頭:朕知裴炎反,卿等不反。


    這些話真是丈二和尚,嫌犯的態度更是費解。當時有人勸他認罪求情,或許可免一死,裴炎也隻是笑著搖頭:宰相下了大獄,哪裏還能出來?然後安安靜靜等死。


    裴炎,似乎與太後心照不宣。


    悲劇啊!想當初,裴炎與太後的配合何等默契。他們甚至不費吹灰之力,就波瀾不驚地完成了一次宮廷政變。現在卻一個在宮中,一個在獄中,他們都會想些什麽呢?


    沒人知道。


    有一點卻可以肯定,那就是兩個人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以前,裴炎是太後的得力助手,甚至幫凶;現在則不但成為對立麵,更是成為抗衡太後之政治力量的領袖人物和領軍人物。他的逼宮,其實是攤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15:女皇武則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15:女皇武則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