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件真事:五六淑女閑聊,偶爾說起某一女大學生做了“三陪小姐”,不免嗤之以鼻。“一晚上掙好幾百哪!”——嗤之以鼻。“一晚上掙好幾千的也有!”——還是嗤之以鼻。有一位說:“要是一晚上給你幾十萬呢?”這一回大家都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相視大笑。這剎那間的沉默頗具深意——潛意識總是誠實的。那麽,做一次類推的設想:五六作家,說起各種文學獎,一致的意見是:藝術不是為了誰來拍拍你的後腦勺兒。此一獎——搖頭。彼一獎——撇嘴。諾貝爾獎呢?——我總想,是不是也會有那麽一瞬間的沉默以及隨後的大笑?
幾位淑女沉默之後的大笑令人敬佩。她們承認了幾十萬元的誘惑,承認自己有過哪怕是幾秒鍾的動搖,然後以大笑驅逐了誘惑,輕鬆坦然地確認了以往的信念。若非如此,沉默就可能隱隱地延長,延長至魔魔道道,酸甜苦辣就都要來了。
很難有絕對公正的評獎這誰都知道,何不實實在在把諾貝爾獎看作是幾位瑞典老人對文學——包括中國文學——的關懷和好意?瑞典我去過一次,印象是:離中國真遠呀。
二十八
殘疾人中想寫作的特別多。這是有道理的,殘疾人與寫作天生有緣,寫作,多是因為看見了人間的殘缺,殘疾人可謂是“近水樓台”。但還有一個原因不能躲閃:他們企望以此來得到社會承認,一方麵是“價值實現”,還有更具體的作用,即改善自己的處境。這是事實。這沒什麽不好意思。他們和眾人一道來到人間,卻沒有很多出路,上大學不能,進工廠不能,自學外語嗎?又沒人聘你當翻譯,連愛情也對你一副冷麵孔,而這恰好就幫你積累起萬千感慨,感慨之餘看見紙和筆都現成,他不寫作誰寫作?你又不是木頭。以史鐵生為例,我說過,他絕不是一個甘於寂寞的人。我記得他曾在某一條少為人知的小巷深處,一家街道工廠裏,一邊做工一邊做過多少好夢,我知道是什麽樣的夢使他屢屢決心不死,是什麽樣的美景在前麵引誘他,在後麵推動他……總之,那個殘疾的年輕人以為終有大功告成的一天,那時,生命就可以大步流星如入無人之境,他決心賭一把,就像歌中唱的:我以青春賭明天。話當然並不說得這麽直接,賭——多難聽,但其實那歌詞寫得很坦率,隻可惜今天竟自信到這麽流行。賭的心情,其實是很孱弱、很擔驚受怕的,就像足球的從決心變成擔心,它很容易離開寫作的根本與自信,把自己變成別人,以自己的眼睛去放映別人的眼色,以自己的心魂去攀登別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腳去走別人的步。殘疾,其最危險的一麵,就是太渴望被社會承認了,乃至太渴望被世界承認了,渴望之下又走進殘疾。
二十九
二十多年前,殘疾人史鐵生改變了幾次主意之後,選中了寫作。當時我真不知這會把他帶到哪兒去,就是說,連我都不知道那終於會是一個陷阱還是一條出路。我們一起坐在地壇的老柏樹下,看天看地,聽上帝的一聲不響。上帝他在等待。前途莫辯,我隻好由著史鐵生的性子走。福禍未卜很像是賭徒的路,這一點由他當時的迷茫可得確證。他把一切希望都壓在了那上麵,但一直疑慮重重。比如說,按照傳統的文學理論,像他這樣寸步難行的人怎麽可能去深入生活?像他這麽年輕的人,有多少故事值得一寫?像他這麽幾點兒年紀便與火熱的生活斷了交情的人,就算寫出個一章半節,也很快就要枯竭的吧,那時可怎麽辦?我記得他真嚇得夠嗆,哆嗦,理論們讓他一身一身地冒汗——見過就要輸光的賭徒嗎?就那樣兒。他一把一把地賭著,盡力向那些理論靠攏,盡力去外麵拾撿生活,但已明顯入不敷出,眼看難以為繼。
他所以能夠走過來,以及能在寫作這條路上走下去,不謙虛地說,幸虧有我。
我不像他那麽拘泥。
就在賭徒史鐵生一身一身地出汗之際,我開始從一旁看他,從四周看他,從遠處甚至從天上看他,我發現這個人從頭到腳都是疑問,從裏到外根本一個謎團。我忽然明白了,我的寫作有他這樣一個原型差不多也就夠用了,他身上聚集著人的所有麻煩。況且今生今世我註定是離不開他了,就算我想,我也無法擺脫他到我嚮往的地方去,譬如鄉下,工廠,以及所有轟轟烈烈的地方。我甚至不得不通過他來看這個世界,不得不想他之所想,思他之所思,欲他之所欲。我優勢於他的僅僅是:他若在人前假笑,我可以在他後麵(裏麵)真哭——關鍵的是,我們可以在事後坦率地談談這他媽的到底怎麽回事!誰的錯兒?
三十
這麽著,有一天他聽從了我的勸告,欣羨的目光從外麵收回來,調頭向裏了。對一個被四壁圍困的人來說,這是個好兆頭。裏麵比較清靜(沒有什麽理論來幹擾),比較坦率(說什麽都行),但這清靜與坦率之中並不失喧囂與迷惑(往日並未消失,並且“我從哪兒來?”),裏麵竟然比外麵遼闊(心緒漫無邊際),比外麵自由(不妨礙別人),但這遼闊與自由終於還是通向不知,通向神秘(智力限製,以及“我到哪兒去,終於到哪兒去?”)。
設若你永遠沒有“我是誰”等等累人的問題,永遠隻是“我在故我玩兒”,你一生大約都會活得安逸,山是山,水是水,就像美麗的鹿群,把未來安排在今天之後,把往日交給飢餓的獅子。可一旦誰要是玩膩了,不小心這麽一想——“我是誰”好了,世界於是乎轟然膨脹,以至無邊無際。我懷疑,人,原就是一群玩膩了的鹿。我懷疑宇宙的膨脹就是因為不小心這麽一想。這麽一想之後,山不僅是山,水不僅是水,我也不僅僅是我了——我勢必就要連接起過去,連接起未來,連接起無窮無盡的別人,乃至天地萬物。
史鐵生呢?更甭提,我本來就不全是他。可這一回我大半是把他害了,否則他可以原原本本是一匹鹿的。
可現在已是“這麽一想”之後,鹿不鹿的都不再有什麽實際意義。史鐵生曾經使我成為一種限製,現在呢,“我是誰”的追問把我吹散開,飄落得到處都在,以致很難給我畫定一個邊緣,一條界線。但這不是我的消散,而恰是我的存在。誰都一樣。任何角色莫不如此。比如說,要想克隆張三,那就不光要複製全部他的生理,還要複製全部他的心緒、經歷、愚頑……最後終於會走到這一步:還要複製全部與他相關的人,以及與與他相關的人相關的人,這辦得到嗎?所以文學(小說)也辦不到,雖然它叫嚷著要真實。所以小說抱緊著虛構。所以小說家把李四、王五、劉二……拆開了,該扔的扔,該留的留,放大、縮小、變形……以組(建構或塑造)成張三。舍此似別無他法,故此法無可爭議。
三十一
但這一拆一組,最是不可輕看。這一拆一組由何而來?毫無疑問是由於作者,由於某一個我的所思所欲。但不是“我思故我在”,是我在故我思,我在故我拆、故我組、故我取捨變化,我以我在而使張三誕生。我在先於張三之在,我在大於張三之在,張三作為我的創想、我的思緒和夢境,而成為我的一部分。接下來用得上“我思故我在”了——因這一拆一組,我在已然有所更新,我有了新在,就是說,後張三之在的我在大於先張三之在的我在。那麽也就是說,在不斷發生著的這類拆、組、取捨、變化之中我不斷地誕生著,不斷地生長。
幾位淑女沉默之後的大笑令人敬佩。她們承認了幾十萬元的誘惑,承認自己有過哪怕是幾秒鍾的動搖,然後以大笑驅逐了誘惑,輕鬆坦然地確認了以往的信念。若非如此,沉默就可能隱隱地延長,延長至魔魔道道,酸甜苦辣就都要來了。
很難有絕對公正的評獎這誰都知道,何不實實在在把諾貝爾獎看作是幾位瑞典老人對文學——包括中國文學——的關懷和好意?瑞典我去過一次,印象是:離中國真遠呀。
二十八
殘疾人中想寫作的特別多。這是有道理的,殘疾人與寫作天生有緣,寫作,多是因為看見了人間的殘缺,殘疾人可謂是“近水樓台”。但還有一個原因不能躲閃:他們企望以此來得到社會承認,一方麵是“價值實現”,還有更具體的作用,即改善自己的處境。這是事實。這沒什麽不好意思。他們和眾人一道來到人間,卻沒有很多出路,上大學不能,進工廠不能,自學外語嗎?又沒人聘你當翻譯,連愛情也對你一副冷麵孔,而這恰好就幫你積累起萬千感慨,感慨之餘看見紙和筆都現成,他不寫作誰寫作?你又不是木頭。以史鐵生為例,我說過,他絕不是一個甘於寂寞的人。我記得他曾在某一條少為人知的小巷深處,一家街道工廠裏,一邊做工一邊做過多少好夢,我知道是什麽樣的夢使他屢屢決心不死,是什麽樣的美景在前麵引誘他,在後麵推動他……總之,那個殘疾的年輕人以為終有大功告成的一天,那時,生命就可以大步流星如入無人之境,他決心賭一把,就像歌中唱的:我以青春賭明天。話當然並不說得這麽直接,賭——多難聽,但其實那歌詞寫得很坦率,隻可惜今天竟自信到這麽流行。賭的心情,其實是很孱弱、很擔驚受怕的,就像足球的從決心變成擔心,它很容易離開寫作的根本與自信,把自己變成別人,以自己的眼睛去放映別人的眼色,以自己的心魂去攀登別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腳去走別人的步。殘疾,其最危險的一麵,就是太渴望被社會承認了,乃至太渴望被世界承認了,渴望之下又走進殘疾。
二十九
二十多年前,殘疾人史鐵生改變了幾次主意之後,選中了寫作。當時我真不知這會把他帶到哪兒去,就是說,連我都不知道那終於會是一個陷阱還是一條出路。我們一起坐在地壇的老柏樹下,看天看地,聽上帝的一聲不響。上帝他在等待。前途莫辯,我隻好由著史鐵生的性子走。福禍未卜很像是賭徒的路,這一點由他當時的迷茫可得確證。他把一切希望都壓在了那上麵,但一直疑慮重重。比如說,按照傳統的文學理論,像他這樣寸步難行的人怎麽可能去深入生活?像他這麽年輕的人,有多少故事值得一寫?像他這麽幾點兒年紀便與火熱的生活斷了交情的人,就算寫出個一章半節,也很快就要枯竭的吧,那時可怎麽辦?我記得他真嚇得夠嗆,哆嗦,理論們讓他一身一身地冒汗——見過就要輸光的賭徒嗎?就那樣兒。他一把一把地賭著,盡力向那些理論靠攏,盡力去外麵拾撿生活,但已明顯入不敷出,眼看難以為繼。
他所以能夠走過來,以及能在寫作這條路上走下去,不謙虛地說,幸虧有我。
我不像他那麽拘泥。
就在賭徒史鐵生一身一身地出汗之際,我開始從一旁看他,從四周看他,從遠處甚至從天上看他,我發現這個人從頭到腳都是疑問,從裏到外根本一個謎團。我忽然明白了,我的寫作有他這樣一個原型差不多也就夠用了,他身上聚集著人的所有麻煩。況且今生今世我註定是離不開他了,就算我想,我也無法擺脫他到我嚮往的地方去,譬如鄉下,工廠,以及所有轟轟烈烈的地方。我甚至不得不通過他來看這個世界,不得不想他之所想,思他之所思,欲他之所欲。我優勢於他的僅僅是:他若在人前假笑,我可以在他後麵(裏麵)真哭——關鍵的是,我們可以在事後坦率地談談這他媽的到底怎麽回事!誰的錯兒?
三十
這麽著,有一天他聽從了我的勸告,欣羨的目光從外麵收回來,調頭向裏了。對一個被四壁圍困的人來說,這是個好兆頭。裏麵比較清靜(沒有什麽理論來幹擾),比較坦率(說什麽都行),但這清靜與坦率之中並不失喧囂與迷惑(往日並未消失,並且“我從哪兒來?”),裏麵竟然比外麵遼闊(心緒漫無邊際),比外麵自由(不妨礙別人),但這遼闊與自由終於還是通向不知,通向神秘(智力限製,以及“我到哪兒去,終於到哪兒去?”)。
設若你永遠沒有“我是誰”等等累人的問題,永遠隻是“我在故我玩兒”,你一生大約都會活得安逸,山是山,水是水,就像美麗的鹿群,把未來安排在今天之後,把往日交給飢餓的獅子。可一旦誰要是玩膩了,不小心這麽一想——“我是誰”好了,世界於是乎轟然膨脹,以至無邊無際。我懷疑,人,原就是一群玩膩了的鹿。我懷疑宇宙的膨脹就是因為不小心這麽一想。這麽一想之後,山不僅是山,水不僅是水,我也不僅僅是我了——我勢必就要連接起過去,連接起未來,連接起無窮無盡的別人,乃至天地萬物。
史鐵生呢?更甭提,我本來就不全是他。可這一回我大半是把他害了,否則他可以原原本本是一匹鹿的。
可現在已是“這麽一想”之後,鹿不鹿的都不再有什麽實際意義。史鐵生曾經使我成為一種限製,現在呢,“我是誰”的追問把我吹散開,飄落得到處都在,以致很難給我畫定一個邊緣,一條界線。但這不是我的消散,而恰是我的存在。誰都一樣。任何角色莫不如此。比如說,要想克隆張三,那就不光要複製全部他的生理,還要複製全部他的心緒、經歷、愚頑……最後終於會走到這一步:還要複製全部與他相關的人,以及與與他相關的人相關的人,這辦得到嗎?所以文學(小說)也辦不到,雖然它叫嚷著要真實。所以小說抱緊著虛構。所以小說家把李四、王五、劉二……拆開了,該扔的扔,該留的留,放大、縮小、變形……以組(建構或塑造)成張三。舍此似別無他法,故此法無可爭議。
三十一
但這一拆一組,最是不可輕看。這一拆一組由何而來?毫無疑問是由於作者,由於某一個我的所思所欲。但不是“我思故我在”,是我在故我思,我在故我拆、故我組、故我取捨變化,我以我在而使張三誕生。我在先於張三之在,我在大於張三之在,張三作為我的創想、我的思緒和夢境,而成為我的一部分。接下來用得上“我思故我在”了——因這一拆一組,我在已然有所更新,我有了新在,就是說,後張三之在的我在大於先張三之在的我在。那麽也就是說,在不斷發生著的這類拆、組、取捨、變化之中我不斷地誕生著,不斷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