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不現實,是嗎?但無愛的現實你以為怎麽樣?


    二十三


    最近我看到過一篇文章,標題竟是:“生命的惟一要求是活著”。這話讓我想了好久,怎麽也不能同意。死著的東西不可以謂之生命,生命當然活著,活著而要求活著,等於是說活著就夠了,不必有什麽要求。倘有要求,“生命”就必大於“活著”,活著也就不是生命的惟一。


    如果“活著”是指“活下去”的意思,那可是要特別地加以說明。“活著”和“活下去”不見得是一碼事。“活著”而要發“活下去”的決心,料必是有什麽使人難於活著的事情發生了。什麽呢?顯然不隻是空氣、水和營養之類的問題,因為在這麽“生命”顯然也不是指老鼠等等。比如說愛情和自由,沒有,肯定還能活下去嗎?當然,老鼠能,所以它隻是“活著”,並不發“活下去”的決心,並不以為活著還有什麽再需要強調的事。當生命二字指示為人的時候,要求就多了,豈止活著就夠?說理想、追求都是身外之物——這個身,必隻是生理之身,但生理之身是不寫作的,沒有理想和追求,也看不出何為身外之物。一旦看出身外與身內,生命就不單單是活著了。


    而愛,作為理想,本來就不止於現實,甚至具有反抗現實的意味,正如詩,有詩人說過:“詩是對生活的匡正。”


    (我想,那篇文章的作者必是疏忽了“惟一”和“第一”的不同。若說生命的第一要求是活著,這話我看就沒有疑問。)


    二十四


    但是反抗,並不簡單,不是靠一份情緒和勇敢就夠。弄不好,反抗是很強勁而且堅定了,但怨憤不僅咬傷自己,還嚇跑了別人。


    比如常聽見這樣的話:我們殘疾人如何如何,他們健全人是不可能理解的。要是說“他們不曾理解”,這話雖不周全,但明確是在呼喚理解。真要是“不可能理解”,你說它幹嗎?說給誰聽?說給“不可能理解”的人聽,你傻啦?那麽就是說給自己聽。依史鐵生和我的經驗看,不斷地這樣說給自己聽,用自我委屈釀製自我感動,那不會有別的結果,那隻能是自我囚禁、自我戕害,並且讓“不可能理解”的人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自虐者自虐而束手無策。


    再比如,還經常會碰見這樣的句式:我們殘疾人是最(  )的,因此我們殘疾人其實是最(  )的。第一個括號裏,多半可以填上“艱難”和“堅強”,第二個括號裏通常是“優秀”或與之相近的詞。我的意思是,就算這是實情,話也最好讓別人說。這不是狡猾。別人說更可能是尊重與理解,自己一說就變味——“最”都是你的,別人隻有“次”。況且,你又對別人的艱難與優秀了解多少呢?


    最令人不安的是,這樣的話出自殘疾人之口,竟會贏得掌聲。這掌聲值得仔細地聽,那裏麵一定沒有“看在殘疾的份上”這句潛台詞嗎?要是一個健全人這樣說,你覺得怎樣?你會不會說這是自閉,自戀?可我們並不是要反抗別人呀,恰恰是反抗心靈的禁閉與隔離。


    二十五


    那掌聲表達了提前的寬宥,提前到你以殘疾的身份準備發言但還未發言的時候。甚至是提前的防禦,生怕你脆弱的心以沒有掌聲為由繼續繁衍“他們不可能理解”式的怨恨。但這其實是提前的輕蔑——你真能超越殘疾,和大家平等地對話嗎?糟糕的是,你不僅沒能讓這偏見遭受挫折,反給它提供了證據,沒能動搖它反倒堅定著它。當人們對殘疾愈發小心翼翼時,你的反抗早已自投羅網。


    這樣的反抗使殘疾擴散,從生理擴散到心理,從物界擴散進精神。這類病證的機理相當複雜,但可以給它一個簡單的名稱:殘疾情結。這情結不單殘疾人可以有,別的地方,人間的其他領域,也有。馬丁·路德·金說:“切莫用仇恨的苦酒來緩解熱望自由的幹渴。”我想他也是指的這類情結。以往的壓迫、歧視、屈辱,所造成的最大遺害就是怨恨的蔓延,就是這“殘疾情結”的蓄積,蓄積到湮滅理性,看異己者全是敵人,以致左突右沖反使那羅網越收越緊。被壓迫者,被歧視或被忽視的人,以及一切領域中弱勢的一方,都不妨警惕一下這“殘疾情結”的暗算,放棄自卑,同時放棄怨恨;其實這兩點必然是同時放棄的,因為曾經,它們也是一齊出生的。


    二十六


    中國足球的所謂“恐韓症”,未必是恐懼韓國,而是恐懼再輸給韓國,未必是恐懼韓國足球的實力,而是恐懼區區韓國若幹年來(其足球)竟一直壓著我們,恐懼這樣的歷史竟不結束,以及本世紀內難道還不能結束嗎?這恐懼,已不單是足球的恐懼,簡直成了民族和國家的心病。要我說,其實,是這心病造成和加重了足球的恐懼,或者是它們倆互相嚇唬以致惡性循環。本來嘛,足球就是足球,哪堪如此重負!世界上那麽多民族、國家,體育上必各具短長,輸贏尋常事,哪至於就嚴重到了辜負人民和祖國?倘民族或祖國的神經竟這般敏感和脆弱,倒值得想一想,其中是否蓄積著“殘疾情結”?


    有位著名的教練曾在電視上說:我們踢足球,就是為了打敗外國隊!這樣的目標與體育精神有著怎樣的差距姑且不論,單這樣的心理,決心(如賽前所宣稱)就難免變成擔心(如賽後所發現)。決心基於自信,尤其是相信自己有超越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把每一次比賽都看成這樣的機會。(順便說一句,我喜歡申花隊“更進一步”的口號,不喜歡國安隊的“永遠爭第一”。至少,“更進一步”沒法弄虛作假,“爭第一”的手段可是很多。)擔心呢,原因就複雜,但肯定已經離開了對自己的把握;把握住自己,這還有什麽可擔心的嗎?輸了也可以是更進一步。要是把人民的厚望、祖國的榮譽,乃至歷來的高傲和高傲不曾實現所留下的委屈一股腦兒都交給足球,誰心裏也沒底,不擔心才怪。


    說句公道話,教練和球員們的負擔是太重了,重到不是他們可以承受的也不是他們應該承受的,別再說什麽“愛國主義和政治思想抓得不夠”,這麽多年,每一次失敗都像重演,每一次教訓都像複製,每一次電視台上沉痛的檢討都仿佛錄像重播,莫非隻有贏球那天才算政治思想抓夠了?能不能從下一次來個徹底甚至過頭的改變?比如說,不必期望下一次就能贏,隻盼下一次能輸它個漂亮!漂亮到底,對,明明已經出局也還是抱住漂亮不撒手!體育,原是要在模擬的困境中展現堅強、美麗的精神。愛國——毫無疑問,毫無疑問到用不著“主義”來加封,有吃飯主義嗎?我不信有哪位教練或球員不愛祖國。但美麗的精神不更是榮譽?膽戰心驚地去摸一把彩的心情,倒是把祖國輕看。


    二十七


    作家陳村說過:讓中國人心裏不平衡的事情有兩件,一是世界盃總不能入圍,二是諾貝爾文學獎總不能到手,這兩件事弄得球迷和文人都有點魔魔道道。關於後一項,真的不大好再說什麽了,要麽是酸,要麽是苦,甚至於辣,敬仰與渴望、菲薄與譏嘲也都表達過了,剩下的似乎隻有悶悶不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病隙碎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鐵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鐵生並收藏病隙碎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