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福柯在《瘋癲與文明》一書中說:“瘋癲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文明產物。沒有把這種現象說成瘋癲並加以迫害的各種文化的歷史,就不會有瘋癲的歷史。”這一關於瘋癲的論說,依我看也適用於殘疾,尤其適用於所謂殘疾人的性障礙。肢體或器官的殘損是一個生理問題,而殘疾人(以及所有人)的性愛問題,根本都在文化。你一定可以從古今中外的種種性愛方式中,看出某種文化的勝跡,和某種文化的囚籠。比如說,瑪·杜拉斯對性愛的描寫,無論多麽露骨,也不似西門慶那樣髒。
性,何以會障礙?真讓人想不通。你死了嗎?
性在擺脫了繁殖的壟斷之後,已經成長為一種語言,已經化身為心靈最重要的表達與祈告了。當然是表達愛願。當然是祈告失散的心靈可以團圓。這樣的欲望會因為生理的殘疾而障礙嗎?笑話!渴望著愛情的人你千萬別信那一套!你要愛就要像一個癡情的戀人那樣去愛,像一個忘死的夢者那樣去愛,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去走你的夜路。你一定能找到你的方式,一定能以你殘損的身體表達你美麗的心願,一定可以為愛的祈告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乃至獨領風流的性語言。史鐵生和我,我們看不出為什麽不能這樣。也許,這樣的能力,惟那無言的堅壁可以扼殺它,可以殘廢它。但也未必,其實隻有殘疾人自己的無言忍受、違心屈從才是其天敵。
殘疾人以及所有的人,固然應該對艱難的生途說“是”,但要對那無言的堅壁說“不”,那無言的堅壁才是人性的殘疾。福柯在同一部書中,開宗明義地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話:“人們不能用禁閉自己的鄰人來確認自己神誌健全。”而能夠打破這禁閉的,能夠揭穿這無形共牟大,是愛的祈告,是喚起生命的藝術靈感,是人之“詩意的棲居”。
十九
有人說過:性,從繁殖走向娛樂,是一種進步。但那大約隻是動物的進步,說明此一門類族群興旺已不愁絕種。若其再從娛樂走向藝術,那才能算是人的進步吧。
是藝術就要說話,不能摸摸索索地尋個樂子就完事。性的藝術,更是以一種非凡的語言在傾訴,在表達,在祈禱心靈深處的美景。或者,其實是這美景之非凡,使凡俗的肉身稟領了神采。當然,那美景如果仍然是物質的,你不妨就渾身珠光寶氣地去行你的事吧,但那美景若是心靈的團聚,一切飾物就都多餘,一切物界的標牌就仍是醜陋的遮蔽,是心靈隔離的後遺症。心靈團聚的時刻,你隻要上帝給你的那份財富就夠了:你有限的身形,和你破形而出的愛願。你顫抖著,試著用你赤裸的身形去表達吧,那是一個雕塑家最純正的材料,是詩人最本質的語言,是哲學最終的真理,是神的期待。不要害怕羞恥,也別相信yin盪,愛的領域裏壓根兒就沒它們的湯喝。任何奇詭的性的言詞,一旦成為愛的表達,那便是魔鬼歸順了上帝的時刻……譴責者是因為自己塵緣未斷。
什麽是純潔?我們不因肉身而不潔。我們不因有情而不潔。我不相信無情者可以愛。我倒常因為看見一些虛偽的標牌,媚態的包裝和放大的凜然,而看見yin盪。yin盪不是別的,是把上帝寄存於人的財富挪作它用。
二十
但是,喂!這一位鐵生,你不是在把愛和愛情混為一談吧?你不是在把它們混淆之後,著意地誇大男女私情吧?
問我嗎?我看不是。
而且誰也別嚇唬人,別想再用人類之愛、民族之愛或者祖國之愛一類的大詞彙去湮滅通常所說的愛情。那樣的時代,史鐵生和我都經歷過。是那樣的時代把愛情貶為“男女私情”的。是那樣的時代,使愛情一詞沾染了貶意,使她無辜地背上了狹隘、猥瑣一類的壞名聲。套用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吧:不能用貶低個人的愛願來確認人類之愛的崇高。
完全沒有不敬仰人類之愛(或曰:博愛)的意思,個人的愛情正在其中,也用不著混為一談。如果個人的愛情可以被一個什麽東西所貶低、所禁迷,那個東西就太可能無限地發育起來,終於有一天它什麽事都敢幹。此一鐵生果然愚頑,他竟敢對一首曠古大作心存疑問——“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疑問在於這後一拋。這一拋之後,自由到底還剩下什麽?但願所拋之物不是指愛情的權利或心中的愛願,隻是指一位具體的戀人,一樁預期的婚姻。但就算這樣,我想也最好能有一種悲絕的心情,而不單是豪邁。不要拋得太流暢。應該有時間去想想那個被拋者的心情,當然,如果他(她)也同樣豪邁,那算我多事。其實我對豪邁從來心存敬意,也相信個人有時侯是要做出犧牲的。不過,這應該是當事人自己的選擇,如果他寧願不那麽豪邁,他應該有理由怯懦。可是,“怯懦”一詞已經又是圈套,它和“男女私情”一樣,已經預設了貶抑或否定,而這貶抑和否定之下,自由已經丟失了理由(這大約就是話語霸權吧)。於是乎,自由豈不就成了一場魔術——放進去的是鴿子,飛出來的是老鷹?
二十一
這一個愚頑的人,常在暮色將臨時獨坐呆問:愛情既是這般美好,何以倒要讚譽它的止步於1對1?為什麽它不能推廣為1對2、對3、對4……以至於n對n,所有的人對所有的人?這時候我就圍繞他,像四周的黑暗一樣提醒他:對了,這就是理想,但別忘了現實。
現實是:心靈的隔離。
現實是人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實,因而偏離了上帝之愛的角度,隻去看重人的社會價值,肉身功能(力量、智商、漂亮、瀟灑),以及物質的擁有。若非這樣的現實,愛情本不必特特地受到讚美。倘博愛像空氣一樣均勻深厚,為什麽要獨獨地讚美它的一部分呢?但這樣的現實並未如願消散,所以愛情脫穎而出,擔負起愛的理想。它奮力地拓開一片晴空,一方淨土,無論成敗它相信它是一種必要的存在,一種象徵,一路先鋒。它以其在,表明了亙古的期願不容廢棄。
博愛是理想,而愛情,是這理想可期實現的部分。因此,愛情便有了超出其本身的意義,它就像上帝為廣博之愛保留的火種,像在現實的強大包圍下一個諦聽神喻的時機,上帝以此危險性最小的1對1在引導著心靈的敞開,暗示人們:如果這仍不能使你們卸去心靈的鎧甲,你們就隻配永恆的懲罰。
那個愚頑的人甚至告訴我,他聽出其中肯定這樣的意思:這般美好的愛願,沒理由永遠止步於1對1。——我不得不對他,以及對愚頑,刮目相看。
二十二
所以,殘疾人(以及所有的殘缺的人),怎能聽任愛情權利的丟失?怎能讓愛願躲進荒漠?怎能用囚禁來解救囚禁,用無言來應答無言?
誠實的人你說話吧。用不著多麽高深的理論來證明,讓誠實直接說話就夠了,在坦誠的言說之中愛自會呈現,被剝奪的權利就會回來。愛情,並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是期盼使它誕生,是言說使它存在,是信心使它不死,它完全可能是現實但它根本是理想嗬,它在前麵,它是未來。所以,說吧,並且重視這個說吧,如果白晝的語言已經枯朽,就用黑夜的夢語,用詩的性靈。
福柯在《瘋癲與文明》一書中說:“瘋癲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文明產物。沒有把這種現象說成瘋癲並加以迫害的各種文化的歷史,就不會有瘋癲的歷史。”這一關於瘋癲的論說,依我看也適用於殘疾,尤其適用於所謂殘疾人的性障礙。肢體或器官的殘損是一個生理問題,而殘疾人(以及所有人)的性愛問題,根本都在文化。你一定可以從古今中外的種種性愛方式中,看出某種文化的勝跡,和某種文化的囚籠。比如說,瑪·杜拉斯對性愛的描寫,無論多麽露骨,也不似西門慶那樣髒。
性,何以會障礙?真讓人想不通。你死了嗎?
性在擺脫了繁殖的壟斷之後,已經成長為一種語言,已經化身為心靈最重要的表達與祈告了。當然是表達愛願。當然是祈告失散的心靈可以團圓。這樣的欲望會因為生理的殘疾而障礙嗎?笑話!渴望著愛情的人你千萬別信那一套!你要愛就要像一個癡情的戀人那樣去愛,像一個忘死的夢者那樣去愛,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去走你的夜路。你一定能找到你的方式,一定能以你殘損的身體表達你美麗的心願,一定可以為愛的祈告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乃至獨領風流的性語言。史鐵生和我,我們看不出為什麽不能這樣。也許,這樣的能力,惟那無言的堅壁可以扼殺它,可以殘廢它。但也未必,其實隻有殘疾人自己的無言忍受、違心屈從才是其天敵。
殘疾人以及所有的人,固然應該對艱難的生途說“是”,但要對那無言的堅壁說“不”,那無言的堅壁才是人性的殘疾。福柯在同一部書中,開宗明義地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話:“人們不能用禁閉自己的鄰人來確認自己神誌健全。”而能夠打破這禁閉的,能夠揭穿這無形共牟大,是愛的祈告,是喚起生命的藝術靈感,是人之“詩意的棲居”。
十九
有人說過:性,從繁殖走向娛樂,是一種進步。但那大約隻是動物的進步,說明此一門類族群興旺已不愁絕種。若其再從娛樂走向藝術,那才能算是人的進步吧。
是藝術就要說話,不能摸摸索索地尋個樂子就完事。性的藝術,更是以一種非凡的語言在傾訴,在表達,在祈禱心靈深處的美景。或者,其實是這美景之非凡,使凡俗的肉身稟領了神采。當然,那美景如果仍然是物質的,你不妨就渾身珠光寶氣地去行你的事吧,但那美景若是心靈的團聚,一切飾物就都多餘,一切物界的標牌就仍是醜陋的遮蔽,是心靈隔離的後遺症。心靈團聚的時刻,你隻要上帝給你的那份財富就夠了:你有限的身形,和你破形而出的愛願。你顫抖著,試著用你赤裸的身形去表達吧,那是一個雕塑家最純正的材料,是詩人最本質的語言,是哲學最終的真理,是神的期待。不要害怕羞恥,也別相信yin盪,愛的領域裏壓根兒就沒它們的湯喝。任何奇詭的性的言詞,一旦成為愛的表達,那便是魔鬼歸順了上帝的時刻……譴責者是因為自己塵緣未斷。
什麽是純潔?我們不因肉身而不潔。我們不因有情而不潔。我不相信無情者可以愛。我倒常因為看見一些虛偽的標牌,媚態的包裝和放大的凜然,而看見yin盪。yin盪不是別的,是把上帝寄存於人的財富挪作它用。
二十
但是,喂!這一位鐵生,你不是在把愛和愛情混為一談吧?你不是在把它們混淆之後,著意地誇大男女私情吧?
問我嗎?我看不是。
而且誰也別嚇唬人,別想再用人類之愛、民族之愛或者祖國之愛一類的大詞彙去湮滅通常所說的愛情。那樣的時代,史鐵生和我都經歷過。是那樣的時代把愛情貶為“男女私情”的。是那樣的時代,使愛情一詞沾染了貶意,使她無辜地背上了狹隘、猥瑣一類的壞名聲。套用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吧:不能用貶低個人的愛願來確認人類之愛的崇高。
完全沒有不敬仰人類之愛(或曰:博愛)的意思,個人的愛情正在其中,也用不著混為一談。如果個人的愛情可以被一個什麽東西所貶低、所禁迷,那個東西就太可能無限地發育起來,終於有一天它什麽事都敢幹。此一鐵生果然愚頑,他竟敢對一首曠古大作心存疑問——“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疑問在於這後一拋。這一拋之後,自由到底還剩下什麽?但願所拋之物不是指愛情的權利或心中的愛願,隻是指一位具體的戀人,一樁預期的婚姻。但就算這樣,我想也最好能有一種悲絕的心情,而不單是豪邁。不要拋得太流暢。應該有時間去想想那個被拋者的心情,當然,如果他(她)也同樣豪邁,那算我多事。其實我對豪邁從來心存敬意,也相信個人有時侯是要做出犧牲的。不過,這應該是當事人自己的選擇,如果他寧願不那麽豪邁,他應該有理由怯懦。可是,“怯懦”一詞已經又是圈套,它和“男女私情”一樣,已經預設了貶抑或否定,而這貶抑和否定之下,自由已經丟失了理由(這大約就是話語霸權吧)。於是乎,自由豈不就成了一場魔術——放進去的是鴿子,飛出來的是老鷹?
二十一
這一個愚頑的人,常在暮色將臨時獨坐呆問:愛情既是這般美好,何以倒要讚譽它的止步於1對1?為什麽它不能推廣為1對2、對3、對4……以至於n對n,所有的人對所有的人?這時候我就圍繞他,像四周的黑暗一樣提醒他:對了,這就是理想,但別忘了現實。
現實是:心靈的隔離。
現實是人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實,因而偏離了上帝之愛的角度,隻去看重人的社會價值,肉身功能(力量、智商、漂亮、瀟灑),以及物質的擁有。若非這樣的現實,愛情本不必特特地受到讚美。倘博愛像空氣一樣均勻深厚,為什麽要獨獨地讚美它的一部分呢?但這樣的現實並未如願消散,所以愛情脫穎而出,擔負起愛的理想。它奮力地拓開一片晴空,一方淨土,無論成敗它相信它是一種必要的存在,一種象徵,一路先鋒。它以其在,表明了亙古的期願不容廢棄。
博愛是理想,而愛情,是這理想可期實現的部分。因此,愛情便有了超出其本身的意義,它就像上帝為廣博之愛保留的火種,像在現實的強大包圍下一個諦聽神喻的時機,上帝以此危險性最小的1對1在引導著心靈的敞開,暗示人們:如果這仍不能使你們卸去心靈的鎧甲,你們就隻配永恆的懲罰。
那個愚頑的人甚至告訴我,他聽出其中肯定這樣的意思:這般美好的愛願,沒理由永遠止步於1對1。——我不得不對他,以及對愚頑,刮目相看。
二十二
所以,殘疾人(以及所有的殘缺的人),怎能聽任愛情權利的丟失?怎能讓愛願躲進荒漠?怎能用囚禁來解救囚禁,用無言來應答無言?
誠實的人你說話吧。用不著多麽高深的理論來證明,讓誠實直接說話就夠了,在坦誠的言說之中愛自會呈現,被剝奪的權利就會回來。愛情,並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是期盼使它誕生,是言說使它存在,是信心使它不死,它完全可能是現實但它根本是理想嗬,它在前麵,它是未來。所以,說吧,並且重視這個說吧,如果白晝的語言已經枯朽,就用黑夜的夢語,用詩的性靈。